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进步迅速,我国的农田建设的发展也有了改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水利行业的进一步推广和发展,生态水利理念诞生,并逐渐受到从业人员的广泛关注。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产增生有着巨大作用。在农田水利设施管理过程中,如何提高水利设施的利用效率,更好的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就成为现阶段我们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
关键词:生态水利理念;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应用
生态水利理念是指从维护生态平衡的角度出发,开发水利、发展经济的一种观念。将其应用于农田水利设施管理中,不仅能减少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而且可延长农田水利设施的使用寿命,促进农业经济更好发展。
1 农田水利施工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1.1 对水环境产生的影响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通常依赖于普通河流。而在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必然会对河流的水流量造成影响,这样就弱化了河流的清洁能力及自我恢复能力,从而造成水中有毒物质不断增多,由此对整体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1.2 对农田、林地、草地产生的影响
建设农田水利工程时,需要占用农田、林地、草地等。而不管是占用土地还是清理相关区域,均会影响当地的农田、林地、草地等,从而影响当地动植物的生存,易破坏当地的食物链。
1.3 对水域产生的影响
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施工会造成严重的工业污染。例如,建筑垃圾直接被排入河流,导致河流堵塞;工业废水未经处理便直接排入水沟,导致当地水质污染严重,破坏了水生物的生存环境。
1.4 对陆生动物产生的影响
在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需要进行动土施工,会破坏农田、森林等资源,这样必然会破坏环境。这样一来既会导致动物数量大幅减少,也会对原本生物
2 重要性
引水灌溉是农田水利工程的主要作用,随着灌溉技术的突飞猛进,现代农业对农田灌溉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维持作物生长的层面,而是在满足种植需求的基础上,朝着生态灌溉方向发展。落后的农用灌溉设施正在逐渐被节约环保型的高科技所取代。要始终把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到农田基本设施建设的核心中来,牢记习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指示精神,紧跟生态保护步伐,利用好农田水利建设这一基础设施优势,从农业、农村、农民的角度出发,建设农田生态水利工程。
3 生态水利理念在农田水利设施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3.1 注重上游河道的生态化管理
生态水利理念强调从可持续发展理念、生态学原理入手,在水利工程建造施工过程中要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生态水利工程建造过程中,上游河道会给农田水利提供丰富的水资源,其重要性不可言喻。因此在进行农田水利设施管理过程中,应该注重做好上游河道的生态管理。工程建造过程中,应该避免对上游河道造成严重危害,注重恢复上游河道生物多样性。通常情况下农田水利工程的上游河道蜿蜒曲折,整个河道还包含了很多支流,侧流,它是多种鱼类,鸟类,昆虫等生物的栖息场所。所以在工程建造之前应该进行有效的规划设计,避免农田水利工程建造,对上游河道的生态功能产生影响。工程建造完毕之后,应该结合地形情况,逐渐恢复上游河道的生物多样性。例如在对上游蜿蜒曲折的河道进行改造过程中,应该增加湿地、洼地,保证给其他生物栖息提供场所。另外还应该设置阶梯状的河道,通过高低落差,进一步提高河道的富氧能力,以此来增加水体的生物多样性。另外在整个农田水利设施管理过程中,还应该对河道及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的调研和规划,将沿岸和水域有效结合,拓展整个水域环境的食物链。此外还应该做好沿岸两侧的植被绿化工作,构建复杂的生态群落结构。在植被绿化过程中,应该尽量选择本地的树木,尽量维持河道原有的生态环境。此外还应该不断加强河道水生植物群落建设,提高整个河道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多样性,适当增加物种数量,提高整个水体的净化能力。
3.2 构建现代化的灌渠水网系统
通过构建现代化的沟渠水网系统,能够切实提高水资源的分配效率,改善农田周边的水生态环境。现代化的灌渠水网系统建设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要统筹考虑各个方面因素产生的影响。一方面综合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构建农田水利渠道水管系统,对上游河道的水资源储存情况,水质情况进行全面的监测。同时将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物联网平台充分融入其中,确保整个水体环境的健康循环。另外在整个水网系统构建过程中,还应该充分考虑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区域的特征、区域问题,构建针对性的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相应的农田水利设施管理人员还应该具备长远的发展意识,站在全局考虑问题,以此来增强整体的管理效率。
3.3 做好坝体、河堤、沟渠管理
坝体、河堤、沟渠是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要构成部分,做好这些内容的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需要注意的是,管理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首先,做好坝体管理,尤其在多雨季节,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及时清理河道中的杂物,避免坝体受冲撞而损坏。同时,及时将河道中漂浮的杂物打捞干净,保持水资源清洁。其次,注重在河堤沿岸布设生态景观,提升河堤的美观性。在此过程中应注意合理选择景观模式。另外,需合理选择建设材料,保证河堤建设质量。比如,在防洪压力的堤段,要选择高性能的混凝土材料,提升堤段的防洪能力。反之,则可采取石料。最后,制定沟渠管理方案时,应全面考虑沟渠上游河道实际情况、沟渠的分支、覆盖范围等诸多内容,保证考虑问题的全面性。
3.4 强化职能部门的监督与管理
政府部门应完善规范质量监督机构,改善工作条件,完善监督工作机制;配备监督技术力量,提高监督人员综合素质;树立质量首位意识,厘清质量主体责任。同時,质量监督机构要严格加强质量评定与验收工作的监督检查,并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及时、有序开展建设项目验收质量结论的核备工作。另外,质量监督机构可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相应的验收质量结论核备的相关规定;根据项目实际可采取提前介入等灵活多样的监督方式,以提高质量监督效能;强化质量监督考核,实行质量责任追究。
4 结语
综上所述,遵循生态水利理念开展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工作,可以更好地保持农田水利工程生态环境的稳定,实现农田水利工程生态功能、水利功能双赢。所以,应深入了解农田水利设施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按照有序的步骤计划、组织、实施管理工作。同时,应制定有效的治理措施,强化农田水利设施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丁艳.浅议生态水利在现代河道治理中的应用[J].科技经济导刊,2019(16):141.
[2]李德保.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J].内江科技,2019(3):26,16.
[3]刘灿钦,张凯.生态水利在现代河道治理中的应用[J].居业,2019(3):171.
关键词:生态水利理念;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应用
生态水利理念是指从维护生态平衡的角度出发,开发水利、发展经济的一种观念。将其应用于农田水利设施管理中,不仅能减少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而且可延长农田水利设施的使用寿命,促进农业经济更好发展。
1 农田水利施工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1.1 对水环境产生的影响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通常依赖于普通河流。而在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必然会对河流的水流量造成影响,这样就弱化了河流的清洁能力及自我恢复能力,从而造成水中有毒物质不断增多,由此对整体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1.2 对农田、林地、草地产生的影响
建设农田水利工程时,需要占用农田、林地、草地等。而不管是占用土地还是清理相关区域,均会影响当地的农田、林地、草地等,从而影响当地动植物的生存,易破坏当地的食物链。
1.3 对水域产生的影响
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施工会造成严重的工业污染。例如,建筑垃圾直接被排入河流,导致河流堵塞;工业废水未经处理便直接排入水沟,导致当地水质污染严重,破坏了水生物的生存环境。
1.4 对陆生动物产生的影响
在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需要进行动土施工,会破坏农田、森林等资源,这样必然会破坏环境。这样一来既会导致动物数量大幅减少,也会对原本生物
2 重要性
引水灌溉是农田水利工程的主要作用,随着灌溉技术的突飞猛进,现代农业对农田灌溉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维持作物生长的层面,而是在满足种植需求的基础上,朝着生态灌溉方向发展。落后的农用灌溉设施正在逐渐被节约环保型的高科技所取代。要始终把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到农田基本设施建设的核心中来,牢记习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指示精神,紧跟生态保护步伐,利用好农田水利建设这一基础设施优势,从农业、农村、农民的角度出发,建设农田生态水利工程。
3 生态水利理念在农田水利设施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3.1 注重上游河道的生态化管理
生态水利理念强调从可持续发展理念、生态学原理入手,在水利工程建造施工过程中要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生态水利工程建造过程中,上游河道会给农田水利提供丰富的水资源,其重要性不可言喻。因此在进行农田水利设施管理过程中,应该注重做好上游河道的生态管理。工程建造过程中,应该避免对上游河道造成严重危害,注重恢复上游河道生物多样性。通常情况下农田水利工程的上游河道蜿蜒曲折,整个河道还包含了很多支流,侧流,它是多种鱼类,鸟类,昆虫等生物的栖息场所。所以在工程建造之前应该进行有效的规划设计,避免农田水利工程建造,对上游河道的生态功能产生影响。工程建造完毕之后,应该结合地形情况,逐渐恢复上游河道的生物多样性。例如在对上游蜿蜒曲折的河道进行改造过程中,应该增加湿地、洼地,保证给其他生物栖息提供场所。另外还应该设置阶梯状的河道,通过高低落差,进一步提高河道的富氧能力,以此来增加水体的生物多样性。另外在整个农田水利设施管理过程中,还应该对河道及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的调研和规划,将沿岸和水域有效结合,拓展整个水域环境的食物链。此外还应该做好沿岸两侧的植被绿化工作,构建复杂的生态群落结构。在植被绿化过程中,应该尽量选择本地的树木,尽量维持河道原有的生态环境。此外还应该不断加强河道水生植物群落建设,提高整个河道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多样性,适当增加物种数量,提高整个水体的净化能力。
3.2 构建现代化的灌渠水网系统
通过构建现代化的沟渠水网系统,能够切实提高水资源的分配效率,改善农田周边的水生态环境。现代化的灌渠水网系统建设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要统筹考虑各个方面因素产生的影响。一方面综合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构建农田水利渠道水管系统,对上游河道的水资源储存情况,水质情况进行全面的监测。同时将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物联网平台充分融入其中,确保整个水体环境的健康循环。另外在整个水网系统构建过程中,还应该充分考虑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区域的特征、区域问题,构建针对性的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相应的农田水利设施管理人员还应该具备长远的发展意识,站在全局考虑问题,以此来增强整体的管理效率。
3.3 做好坝体、河堤、沟渠管理
坝体、河堤、沟渠是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要构成部分,做好这些内容的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需要注意的是,管理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首先,做好坝体管理,尤其在多雨季节,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及时清理河道中的杂物,避免坝体受冲撞而损坏。同时,及时将河道中漂浮的杂物打捞干净,保持水资源清洁。其次,注重在河堤沿岸布设生态景观,提升河堤的美观性。在此过程中应注意合理选择景观模式。另外,需合理选择建设材料,保证河堤建设质量。比如,在防洪压力的堤段,要选择高性能的混凝土材料,提升堤段的防洪能力。反之,则可采取石料。最后,制定沟渠管理方案时,应全面考虑沟渠上游河道实际情况、沟渠的分支、覆盖范围等诸多内容,保证考虑问题的全面性。
3.4 强化职能部门的监督与管理
政府部门应完善规范质量监督机构,改善工作条件,完善监督工作机制;配备监督技术力量,提高监督人员综合素质;树立质量首位意识,厘清质量主体责任。同時,质量监督机构要严格加强质量评定与验收工作的监督检查,并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及时、有序开展建设项目验收质量结论的核备工作。另外,质量监督机构可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相应的验收质量结论核备的相关规定;根据项目实际可采取提前介入等灵活多样的监督方式,以提高质量监督效能;强化质量监督考核,实行质量责任追究。
4 结语
综上所述,遵循生态水利理念开展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工作,可以更好地保持农田水利工程生态环境的稳定,实现农田水利工程生态功能、水利功能双赢。所以,应深入了解农田水利设施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按照有序的步骤计划、组织、实施管理工作。同时,应制定有效的治理措施,强化农田水利设施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丁艳.浅议生态水利在现代河道治理中的应用[J].科技经济导刊,2019(16):141.
[2]李德保.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J].内江科技,2019(3):26,16.
[3]刘灿钦,张凯.生态水利在现代河道治理中的应用[J].居业,2019(3):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