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家庭教育;心理成长;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27-0078-03
初升高,是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高中阶段孩子的心理发育和学业的发展变化超乎家长的想象,如何遵循孩子心智变化的规律适时调整家庭教育的重心,家长如何促进孩子心理与学业同步成长是摆在家长面前的新课题。本文拟从心理成长与学业发展两个维度与家长探讨如何做好初升高的过渡与衔接。
一、初升高,家庭教育需要做好哪些前期储备
1.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变化与学科特点
高中生处在心理断乳期,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自我意识明显增强,独立思考和处理事情的能力迅速提升,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他们的感情变得内隐,即内心世界活跃,但情感的外部表现却并不明显。这些特点常阻碍着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了解。
高中的学习深度和难度较初中上升到新的台阶,跨度很大,特别体现在数学、英语和物理学科,很多学生上课能听懂,课后作业也认真完成了,结果成绩不理想,很多学生甚至出现了不及格的情况。这个时候家长和孩子都很困惑,其实症结就在于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差,综合学习能力急需提高,在高一阶段,孩子不能掉队,有问题不能拖,发现漏洞,及时弥补。
从初中到高中是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高中整体呈现知识量增大、理论性增强、系统性增强、综合性增强、能力要求增加的“5增”趋势,而高一又是数学、物理、化学学科难点最集中的年级,所以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初三到高一不是个“坡儿”,而是个“坎儿”,必须要“跳”才能完成这个质变的过程。
2.努力实现家庭教育重心的两个转变
基于高中阶段孩子的心理变化与学科特点,家庭教育的重心也要相应地调整,如果还迷恋初中时的家庭教育方法,势必落后于孩子的发展阶段,这就犹如以小圆套大圈,孩子会被束缚,教育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很多妈妈舍不得放手,母爱泛滥,其内心是不想让孩子长大,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那其实是一种爱的名义下的情感自私,把母爱泛滥式的教育转化为科学的理性的家庭教育,才是家庭教育的正途。
孩子升入高中,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有:其一,促进孩子心理成长;其二,引导孩子实现自主学习。
二、如何促进孩子的心理成长
1.正确地认识自我
高中阶段是一个人自我意识发展的又一重要时期,孩子怎样看待自己决定了他今后的人生能达到怎样的高度。如果孩子在自我认知方面出现了问题,他的动力系统就会出现问题,不想学,厌学,学习被动、消极,学习成绩注定不会太优秀。
例如,有一类学生,脑子聪明但不够努力,小学阶段靠小聪明和考前突击就能取得不错的成绩,父母给孩子的评价是:聪明,就是不努力。孩子也认为自己仅凭小聪明就能学得好。小学阶段也一直如此。进入中学,由于缺乏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学习总想耍小聪明,成绩降至中等,考前突击亦不能实现突破,孩子开始否定父母的评价:“妈妈,你老说我聪明,其实我聪明啥?我比我们同学差多了。”孩子逐渐形成了消极的自我评价:我不聪明,但我也不愿付出更多的努力,所以我学不好。这种负性的自我评价很容易导致自卑心理,影响孩子的进步。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一贯学习比较努力的学生,在初中出类拔萃,进入高中,和更多优秀的同学一比,自己的优势被淹没,特别是看到一些特别会学习的同学,平时并不十分用功,考试时成绩却比自己好,认为自己付出得多得到的少,一方面委屈抱怨,另一方面开始怀疑和否定自己:“我能力不行”“我变笨了”。这两种状况都是孩子认不清自己,从而導致学习动力不足、学业不良。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家长可以尝试以下家庭沟通方法:
(1)如果用一种植物代表你自己,你会选择什么?为什么?(2)你觉得自己最大的优势是什么?(3)你怎样看待自己?(4)说说你的优缺点组合。
家长一定要在与孩子的交谈中发现孩子正向的积极因素,提高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孩子的优势,不简单粗暴地否定孩子,当然,对于孩子明显偏颇的观点要矫正。
2.良性地与他人比较
高中阶段的学生一方面非常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不再局限于自己认识自己,也不满足于家长对自己的肯定与评价,而更看重朋友或同龄人对自己的看法。
另一方面,孩子又非常不喜欢家长拿“别人家的孩子”跟自己比,尤其是拿别人的“好”对自己进行说教,而一些家长往往最擅长做的工作就是此项。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就是这样矛盾,他们不希望家长拿自己和别人比,但他们自己又会不由自主地与别人比较,而且目前学习的竞争机制又不断促使孩子与人比较,不比不自知,而错误的比较容易导致孩子产生不良心态。
如何良性地与他人比较?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通常在人际交往中呈现四种不同的心态:(1)你好,我不好,这种心态的人容易自卑。(2)你不好,我好,这种心态的人容易自负。(3)你不好,我也不好;这种心态最消极,排斥心强,容易抑郁。(4)你好,我也好,这是最积极的心理状态。
许多人的不幸福就是用不正确的方式比出来的,总认为别人比自己聪明,别人的付出比自己少而收获比自己多。所以,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正确地与他人比较。人需要和别人比,不比不自知,但怎么比很关键,不要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比,不必拿自己的弱项和别人的强项比。比较的意义是让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正确的方式是既看到别人的优势,善于取长补短,也确信自己的优势,能平衡心态,辩证地看待别人,也全面地评价自己,既看到别人的优点,也肯定自己的优势,认清自己的不足,接受自己的局限性,对于通过努力能够改变的要积极改变,对于通过努力也无法改变的要坦然接受。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27-0078-03
初升高,是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高中阶段孩子的心理发育和学业的发展变化超乎家长的想象,如何遵循孩子心智变化的规律适时调整家庭教育的重心,家长如何促进孩子心理与学业同步成长是摆在家长面前的新课题。本文拟从心理成长与学业发展两个维度与家长探讨如何做好初升高的过渡与衔接。
一、初升高,家庭教育需要做好哪些前期储备
1.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变化与学科特点
高中生处在心理断乳期,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自我意识明显增强,独立思考和处理事情的能力迅速提升,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他们的感情变得内隐,即内心世界活跃,但情感的外部表现却并不明显。这些特点常阻碍着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了解。
高中的学习深度和难度较初中上升到新的台阶,跨度很大,特别体现在数学、英语和物理学科,很多学生上课能听懂,课后作业也认真完成了,结果成绩不理想,很多学生甚至出现了不及格的情况。这个时候家长和孩子都很困惑,其实症结就在于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差,综合学习能力急需提高,在高一阶段,孩子不能掉队,有问题不能拖,发现漏洞,及时弥补。
从初中到高中是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高中整体呈现知识量增大、理论性增强、系统性增强、综合性增强、能力要求增加的“5增”趋势,而高一又是数学、物理、化学学科难点最集中的年级,所以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初三到高一不是个“坡儿”,而是个“坎儿”,必须要“跳”才能完成这个质变的过程。
2.努力实现家庭教育重心的两个转变
基于高中阶段孩子的心理变化与学科特点,家庭教育的重心也要相应地调整,如果还迷恋初中时的家庭教育方法,势必落后于孩子的发展阶段,这就犹如以小圆套大圈,孩子会被束缚,教育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很多妈妈舍不得放手,母爱泛滥,其内心是不想让孩子长大,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那其实是一种爱的名义下的情感自私,把母爱泛滥式的教育转化为科学的理性的家庭教育,才是家庭教育的正途。
孩子升入高中,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有:其一,促进孩子心理成长;其二,引导孩子实现自主学习。
二、如何促进孩子的心理成长
1.正确地认识自我
高中阶段是一个人自我意识发展的又一重要时期,孩子怎样看待自己决定了他今后的人生能达到怎样的高度。如果孩子在自我认知方面出现了问题,他的动力系统就会出现问题,不想学,厌学,学习被动、消极,学习成绩注定不会太优秀。
例如,有一类学生,脑子聪明但不够努力,小学阶段靠小聪明和考前突击就能取得不错的成绩,父母给孩子的评价是:聪明,就是不努力。孩子也认为自己仅凭小聪明就能学得好。小学阶段也一直如此。进入中学,由于缺乏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学习总想耍小聪明,成绩降至中等,考前突击亦不能实现突破,孩子开始否定父母的评价:“妈妈,你老说我聪明,其实我聪明啥?我比我们同学差多了。”孩子逐渐形成了消极的自我评价:我不聪明,但我也不愿付出更多的努力,所以我学不好。这种负性的自我评价很容易导致自卑心理,影响孩子的进步。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一贯学习比较努力的学生,在初中出类拔萃,进入高中,和更多优秀的同学一比,自己的优势被淹没,特别是看到一些特别会学习的同学,平时并不十分用功,考试时成绩却比自己好,认为自己付出得多得到的少,一方面委屈抱怨,另一方面开始怀疑和否定自己:“我能力不行”“我变笨了”。这两种状况都是孩子认不清自己,从而導致学习动力不足、学业不良。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家长可以尝试以下家庭沟通方法:
(1)如果用一种植物代表你自己,你会选择什么?为什么?(2)你觉得自己最大的优势是什么?(3)你怎样看待自己?(4)说说你的优缺点组合。
家长一定要在与孩子的交谈中发现孩子正向的积极因素,提高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孩子的优势,不简单粗暴地否定孩子,当然,对于孩子明显偏颇的观点要矫正。
2.良性地与他人比较
高中阶段的学生一方面非常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不再局限于自己认识自己,也不满足于家长对自己的肯定与评价,而更看重朋友或同龄人对自己的看法。
另一方面,孩子又非常不喜欢家长拿“别人家的孩子”跟自己比,尤其是拿别人的“好”对自己进行说教,而一些家长往往最擅长做的工作就是此项。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就是这样矛盾,他们不希望家长拿自己和别人比,但他们自己又会不由自主地与别人比较,而且目前学习的竞争机制又不断促使孩子与人比较,不比不自知,而错误的比较容易导致孩子产生不良心态。
如何良性地与他人比较?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通常在人际交往中呈现四种不同的心态:(1)你好,我不好,这种心态的人容易自卑。(2)你不好,我好,这种心态的人容易自负。(3)你不好,我也不好;这种心态最消极,排斥心强,容易抑郁。(4)你好,我也好,这是最积极的心理状态。
许多人的不幸福就是用不正确的方式比出来的,总认为别人比自己聪明,别人的付出比自己少而收获比自己多。所以,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正确地与他人比较。人需要和别人比,不比不自知,但怎么比很关键,不要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比,不必拿自己的弱项和别人的强项比。比较的意义是让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正确的方式是既看到别人的优势,善于取长补短,也确信自己的优势,能平衡心态,辩证地看待别人,也全面地评价自己,既看到别人的优点,也肯定自己的优势,认清自己的不足,接受自己的局限性,对于通过努力能够改变的要积极改变,对于通过努力也无法改变的要坦然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