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双系列白血病诊断与预后观察

来源 :白血病淋巴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vina05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明确急性双系列白血病(aBLL)的诊断,判断患者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aBLL病例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明确其白血病细胞特征以及治疗疗效和生存情况.结果 共计筛选了352例患者,符合aBLL诊断的11例,其中男4例,女7例,中位年龄38岁,发病时白细胞中位计数56.3×109/L.髓/B淋巴细胞混合(My-B)aBLL患者数多于髓/T淋巴细胞混合(My-T)aBLL患者(分别为8例和3例).7例患者进行了细胞遗传学分析,仅1例有复杂核型改变,其余均为标准核型.诱导治疗缓解率为45.5%(5/11),反应率(CR+PR)为54.5%(6/11),1个疗程缓解2例,缓解持续时间3~14个月,中位时间11个月.生存时间1~23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0个月.诱导治疗期死亡l例.结论 aBLL是一种少见的急性白血病亚型,诊断需要结合细胞形态学和细胞免疫表型的检测结果.该采用急性白血病常用化疗方案,疗效差,预后不良。

其他文献
目的 荧光定量RGR方法(FQ-PCR)检测急性白血病(AL)、多发性骨髓瘤(MM)外周血EBV-DNA含量,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FQ-PCR方法检测38例AL患者、18例MM患者和20例健康成年人外周血EBV-DNA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L组EBV感染率为7.8%,MM组EBV感染率为61.1%,对照组阳性率为5.0%(1/20).AL组与对照组EBV-DNA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
期刊
随着第一个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CD20+的B细胞淋巴瘤以来,分子靶向治疗已有十余年历史.与传统的放化疗相比,靶向治疗由于选择性高,不良反应较少,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明显,而成为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治疗方法.近十余年来,新的靶向治疗药物不断出现,治疗领域不断扩展,对靶向治疗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加深。
T细胞淋巴瘤(TCL)在我国较少见,它是一种异质性和多样性很高的恶性淋巴瘤.由于发病率低,对其基础和临床的研究明显滞后于B细胞淋巴瘤.近几年来,随着病理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增强了对TCL的诊断和分类能力,并涌现出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如靶向治疗、免疫调节治疗等,临床应用前景良好。
目的 评价原发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放疗和化疗的近期疗效,并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1993年1月至2002年12月收治的原发鼻腔NHL 70例伞部经病理证实,其中T细胞来源52例,B细胞来源2例,NK/T细胞来源16例.放疗主野为鼻前凸字形野,辅单或双侧耳前野,累及口咽者先用面颈联合野,放疗采用60Co或直线加速器常规放射,2 Gy/次.鼻腔靶区中位剂量54 Gv(36~66 Gy
骨髓移植后腺病毒感染引起的出血性膀胱炎在儿童多于成年人、HLA配型不相合高于相合者、有GVHD者高于无GVHD者。提示腺病毒感染是骨髓移植后引起出血性膀胱炎的一种多见并发症,应加强早期认识、早期诊断与治疗。阐述了腺病毒的生物学特征、感染特点、骨髓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与腺病毒的关系及病毒的检测与治疗。
期刊
目的 探讨血液病患儿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22例采用二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治疗的血液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例中10例有呼吸道症状,17例胸部X线片检查可见大小不等的点片状阴影,3例胸部CT检查可见云絮状影;10例白色念珠菌感染,1例曲霉菌感染;6例(27.3%)中性粒细胞<0.5×109/L,9例(40.9%)<0.1×109/L;18例使用糖皮质激素(除外输注血
目的 观察急性白血病(AL)患者血清瘦素(LEP)水平的表达.方法 AL患者25例(实验组),健康人25例(对照组),分别以放射免疫法测量AL患者治疗前血清LEP水平及健康人血清LEP水平.结果 两组血清LEP水平分别为(19.6±3.48)μg/L和(32.89±6.56)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患者血清瘦素水平较健康人为低。
目的 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慢性炎性贫血(ACD)大鼠模型中对hepcidin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通过反复注射弗氏完全佐剂,建立ACD大鼠动物模型.利用此模型比较药物干预组(EPO)与非干预组及正常对照组大鼠肝脏内hepcidin mRNA表达的差异与贫血的关系.结果 ACD组hepcidin mRNA的表达显著增高,贫血明显;腹腔注射EPO后,hepcidin mRNA的表达降低,
目的 构建多发性骨髓瘤(MM)黏蛋白MUCl-2VNTR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为研制MM基因疫苗奠定基础。方法以MUCl-2VNTR的编码基因作为目的基因,在其前端加上COZAK序列后,两端分别加上HindⅢ和XbaI酶酶切位点,将人工合成的全基因定向克隆入pcDNA3.1/myc-hisB中,并通过酶切及测序进行鉴定。结果合成的MUCl-2VNTR基因全长约140bp,所构建的pcDNA3.11M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