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史感培养不可或缺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o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中国文脉来看,文史本是不分家的!然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常常出现重文轻史甚至是忽视历史的情形,笔者以为是不妥的。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提出三个观点供同行參考。
  一、以史为背景读文
  文史本不分家,语文的人文性很多时候都来自于历史。高中语文的史感培养,除了来自于文言文之外,新闻通讯类的文本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触摸现代史与当代史,而学生形成的史感,也可以驱动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故笔者以为,以历史事实为背景来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学中新闻通讯类的文本解读的重要选择。
  《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一文刊登于2005年4月14日的《天津日报》,报道的是至今仍然让人肃然起敬的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在华沙波兰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下跪的壮举。对于今天的高中学生,笔者曾经在教学前、教学过程中做过复杂程度的调查,结果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尤其是女学生根本不知道这段历史,而知道此事的也只是一鳞半爪式的,与他们交流对此事的观点时,亦看不到他们流露出应有的敬重之情。那个时候笔者就意识到对此文的教学,远不是简单的教学思路所能承担的,在这样的思考背景之下,笔者决定以史为背景引导学生解读。
  于是,笔者跟学生交流二战史,交流二战当中纳粹对人类的伤害,交流《辛德勒名单》……用幻灯片、视频给学生呈现相关的材料,以让学生知道包括犹太人在内的被侵略、殖民的国家的人民所遭受的痛苦……所有的努力只为一点,即让学生知道战争的残酷性。其后,再向学生介绍二战后德国向当年被其侵害过的国家及人民所作的悔罪,以及持续至今的经济赔偿等。当学生了解到这样的历史背景之后,就可以在思维中形成一根由战争——赔偿串联起来的历史画卷,而有了这样的史实作为文本解读的背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不会局限于事情表面,而会深入到人性。
  二、文本解读中悟史
  在史实作为背景的文本解读中,笔者注意到这样的一些情形:一是学生阅读文本时的表情,没有无史为背景的情况那样轻松了。要知道,这次阅读是在学生通过上述途径了解了史实之后才开始阅读的,学生带着对历史的思考与对比(同为战败国的德国与日本对待历史的态度),在文本的阅读中关注每一个细节,如文章开头的“大雪过后,东欧最寒冷的一天”,尽管学生知道作为新闻报道,这是对当时天气的一种写实,但还是读出了“冷”的一面,用有些学生的话说,读到这句话,仿佛感觉到了二战中凄冷的一面,仿佛看到了电影《辛德勒名单》中的那场大雪;而读到后面勃兰特“肃穆垂首,突然双腿下跪”时,又有一种热泪盈眶的感觉,坦率地说,只要学生有了这样的感觉,那前面那么费时的铺垫就是成功的了,因为学生在这样的文本阅读体验中,必然是会生成史感的。
  史感的形成来自于悟史的过程。当培根这位著名的哲学家说出“读史可以明智”时,作为语文教师笔者更关注的是学生悟史的过程。笔者以为,悟史不是一个空洞的过程,在文本解读中,悟史的过程就是从文本的描述中思考,并将思考结果与历史进行对比的过程。如文中有勃兰特对“罪过”与“责任”的表述,其强调罪过是由希特勒等法西斯主义者犯下的,而责任却要由后来的德国人来承担。于是“下意识”地“下跪”,与其说是勃兰特的本能,倒不如说是一种历史责任感驱动其作出这一伟大的决定。
  而当这样的认识成为学生的认识时,笔者以为这就是一个悟史的过程。所谓悟,无非感悟、领悟的意思,然而若无史实作背景,若无文本解读作载体,那悟史是不可能发生的。
  三、以史为镜鉴未来
  笔者一直认为,高中语文教学一定是不能忽视历史背景与社会现实的,尤其是对于像《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这样的文本而言,忽视了历史背景与社会现实,那就谈不上文本解读,教师做再多的教材分析,也只是触及皮毛而探索不到文本的本质。这就是此类文本的镜鉴作用!
  今天的中国处于发展的关键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需要经济高速发展,也需要国家层面的大国修养与个人层面的个休修养。当面临着从不肯向历史认错的部分日本人时,当面临着周边的领土争端时,当面对着社会发展中的某些阵痛时。作为高中阶段的学生,其应有的理性态度从何而来?笔者的回答是“从历史中来”。历史给提供的永远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明亮与否,不能只靠学生在自我阅读中体悟,还要靠以教材文本为载体的深度分析。
  所以说,此类文本不仅要教,还要教得有深度,有广度,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文本解读中真正收获史感。
  [作者通联:江苏如皋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课程改革十几年来,我们语文人对语文教学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生成课堂”“翻转课堂”“共生课堂”“情境教学”“深度解读”“基于学生问题的教学”等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如一夜春风,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但繁华与热闹之后,一线教师却仍然对语文教学充满着困惑,对接踵而至的各种课堂模式有“应接不暇”之感,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这些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侧重于探讨“怎么教”的问题,而
原题由三句话组成:第一句话引出常理,表达常态;第二句话用“却”表转折,凸显创新,并用破折号加以解说;第三句话进行评论,点明题旨,暗示立意。“也许”“闪现”的使用十分准确、颇有分寸。该作文题引导创新思维,颇有思辨空间。然该作文题刚一发布就引起激烈争论。  争论的焦点在于:“个性”与“创新”是啥关系?不少老师认为,“个性”与“创新”概念交叉,并列不当;但也有老师认为,“个性”与“创新”并无交叉,可以并
我国古代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密切,“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为了家族的命运,家长们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教育子女被视为父母的天职。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于晚年写成的《颜氏家训》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里程碑,是颜之推根据自己的学识、经历编写的教育子孙的书籍。在《颜氏家训》之后,家训、家诫类著述大都承袭了《颜氏家训》的基本框架与寓意。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没有专门设科,古代语文同哲学、政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文章曾入选过清代学塾教材《古文观止》,影响极广。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阅读部分,也选入了该文。  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篇目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文本、注释、研讨与练习。其中注释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的疏通与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对文言文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的三月到七月中给唐太宗连上的四疏之一,苏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三将其选入时采用了《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版本,篇中名句“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在同是中华出局出版的1975年版的《旧唐书·魏征传》和1990年版的《贞观政要》(骈宇骞、骈骅编著)中却写作“胡越”。对于“吴越”应为“胡越”之错讹的说法,经过各学者历年来基于版本、文字沿用以及修辞等方面的研究,
教学语文的过程,就是语文教师和他的学生塑造自己灵魂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语文的情感就是生命的美,语文的智慧就是生命的智,语文的深度就是生命的深度。  这,是我读完大夏书系中李镇西的《听李镇西老师讲课》、魏志渊的《语文课》和王开东的《深度语文》之后的感受。教育类的书籍常常是枯燥而乏味的,但是读《听李镇西老师讲课》《语文课》《深度语文》,我感受到的是崇高情感的熏陶,是人类智慧的洗礼,是生命的深度挖掘。
回顾课改,在诗歌教学方面,方家探索出了许多可行、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囿于中考、高考等诸多因素,在诗歌课堂教学中还多固守着诗歌讲读、训练等一般程式。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感性认知与理性思考,弱化了学生阅读思维能力。课堂上,学生对诗歌意蕴的理解比较浅显,没有体现出真正地自主学习诗歌的过程。评点,作为一种传统的读书方式,能够充分地体现阅读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这契合了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本文试图借
解读一篇文本的动机,常常源于这篇文本给读者带来的冲击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面对诸多优秀的文本,总能在应试的隙缝里,发现一些原本以为不起眼实则力量无穷的文本。《鸟啼》便是其中的一篇!  一、寒冬之抑  文中写寒冬并不多,直接写的只有文首一段,而且写得很是简单:几个星期的严冬,鸟儿死去了,到处都是鸟儿的血衣。  然而在教学中,笔者却以为这一段的教学绝不可简单带过,因为当我们以之作为经典呈现在学生面前时
所谓“共生写作”,就是和大家共享生活素材,一起讲故事,一起写作文。用特级教师黄厚江所举的一个生活事例来演绎就更直观了:渔夫不需要跟儿子讲撒网的N种方法,直接跟着他上船捕鱼,在捕鱼中学会捕鱼,这是唯一的也是最科学最有效的方法!同理,最科学最有效的写作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写作中学会写作。当然,学生可以和老师,和同学,和自己,甚至和课堂之外的他人一起写作。这令我不得不佩服黄老师那本色而朴质的农民式智慧。  
语文界似乎陷于一种顾此失彼的游戏:在某一阶段,趋向于语言,过分强调工具性;在另一阶段,又容易趋向于人文内容,过分强调人文性。  20世纪90年代的那场语文大讨论之后,“人文性”强势介入,引起了这样的严重后果:大肆挖掘人文价值,隆重推出文化专题,精心挖掘历史底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样的现象早已受到有识之士的批判,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回归“语言”,把课文当做普通的训练材料,搞纯技术操作,使课堂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