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引路 创意无限”:大班幼儿美术创作教学研究

来源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urst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艺术,是一种很美的载体,可以由内而外地改变孩子的一生。从小欣赏、学习大师名画,直接由大师经典之作引路,是接触艺术最近的方式。故我们带领幼儿探究大师作品,学习大师精髓,发散大师精神,并和自己的创意融会贯通,得到了一幅幅和大师之作相媲美的作品。通过经典名画认识艺术,通过艺术改变自己,让孩子的内心潜移默化地得到一種幸福感。
  关键词:经典引路 创意无限
  世界经典名画展示的美是多角度的,画面的美、颜色的美、构图的美、背后故事的美等等。世界经典名画之所以美,除了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之外,还包含了艺术家创作名画时的思维和想法,艺术家把自己的想象力渗透到名画当中。当孩子欣赏学习名画时,画面的颜色,会激起孩子的好奇心,这是什么颜色?为什么是这个颜色和哪个颜色搭配在一起的?画面的理性构图,会锻炼孩子的右脑发育,为什么有的物体大,有的物体小?孩子会对画面里的人物产生好奇感,这个人物是谁?他在做什么?孩子对画面的所有好奇,都会焕发起主动思考的能力。每个孩子的眼睛,都是一面镜子。世界名画里的所有东西,都会折射到孩子的眼睛里。没有什么能比欣赏学习世界名画,更能提高孩子的审美了。
  一、赏经典 引形式:赏—探—提
  经典作品在形式上往往有着共性的表现,通过点、线、面之间的合理布置,是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的有意味的形式。经典作品创作通过内容形式、构图形式、空间形式、色彩形式、技法表现形式等形式反映现实、表达审美感受、抒发思想感情,从而使绘画的形式美自然融进作品中,以实现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统一。欣赏经典名画,是丰富幼儿美感经验,培养幼儿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引导学生关注、理解经典作品,使他们真正认识经典美术作品中所蕴涵的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理解经典的形式美,探究形式在表现作品中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点燃激情”——欣赏大师经典作品
  孩子们的天性是活泼好动,欣赏大师的经典作品就是为了激发孩子的情感,情感调动起来后,让孩子们跟着舞蹈视频扭动了起来,兴趣逐渐被调动起来,就在大家的课堂热情被点燃之时,出示一位大画家的照片——他喜爱画跳舞的人,一下子将孩子们的激情过渡到画家及作品上。通过观看他的照片和老师介绍,孩子们对这位德国大画家有了简单了解。在他的笔下,形体、线条和色块的组合,时而从某种观念的符号,时而从童稚的天真想象,时而从客观形态本身的节奏,时而从化着乐曲的声音世界里跳跃出来,总是敏锐地把握着奇妙的图画。一起来看看大师画的跳舞的人是什么样的呢?出示经典作品——《共舞蹈》。
  (二) “化整为零”——探究大师表现形式
  我们为什么要探究大师的表现形式呢?通过探究大师的表现形式,可以从大师的创作角度体会大师的创作过程,进入大师的创作思维之中,这样不但提高了我们理解作品内容的深度,也提升了我们鉴赏作品价值的高度。那应该怎么做呢?从细节出发:拆分作品的要素,从每一个点、每一条线、每一个图形入手,化整为零地去理解。然后再把每一个点、每一条线、每一个图形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再化零为整地去欣赏。
  《共跳舞》这幅作品颜色采用了给人感觉庄重严肃的暖色系黑白灰色,造型上人的身体主要采用了大小不一抽象的不规则几何图形,四肢和头部使用了长短不一的黑色线条,为了让背景不单调,保罗克利在背景上画了一些黑色小点点,整个画面的点、线、面很有构成感。在这个环节,主要引导孩子探究《共跳舞》的形式特点。大师的这幅作品以小朋友们的视角观察世界,以小朋友的涂鸦技法进行创作,童趣十足。通过让孩子猜材料、说特点、想内容,引导孩子明确形式的特质和特点。简单的造型很容易让小朋友产生共鸣,这些跳舞人的身体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也很容易被发现,观察细致的小朋友甚至能发现头部、脚部线条的一致。课堂上和小朋友一起探究这幅作品的表现形式时气氛十分活跃,还有的小朋友会情不自禁去模仿作品中人物的动作。
  (三)“深度剖析”——提炼大师创作特点
  首先应该更加详细地认识大师、了解大师,知道大师的性格特点和创作特点,明确作品的创作主题和内容,这样才能更加有利于学习其中的精髓。
  这幅作品中大师独特的人物表现手法很容易让幼儿理解,观察作品后请幼儿一起说一说,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小人在干什么?有什么样的动作?你看到了哪些形状?他们的头部是用什么表示的?四肢动作又是怎样表示的?随着小朋友们自己对作品的分析,大师为我们引的创作之路也越来越明显。绘画能力是完成绘画活动所必备的一种个性心理品质。从实践中发现,对于经典名画创作形式深度分析,对于作品的理解、把握更有深刻的体会,能成为学生绘画的桥梁,并从中受益。这对提高学生观察力、表现力及画面综合处理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简单而又高超的表现技巧,从启蒙到发展形成了一个很柔和的坡度,在坡度的每个层次上又都能捕捉到儿童成长和成功的喜悦。
  二、比经典 引动态:对比—寻找—练习
  相比较于形式的静态观察,动态的学习更有利于孩子理解作品的创作源泉,以及作品的素材来源。作品不是大师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生活中出现的场景被大师用更加简洁和抽象的形式表现了出来。通过动态的模仿学习,让孩子们明白了艺术来源于生活的道理。
  (一)“眯眼看人体”——对比生活
  艺术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它本身就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原形或者现象就是美术创作的源头和灵感,生活中的所有点滴小事都是艺术的素材。而画家就是通过艺术手段把这些素材加工、重组,通过渲染、夸张、集中矛盾等表现手法,使得一幅作品更加生动、丰满,更加回味无穷。我们也要引导学生思考寻找生活中的原形,对比其相同的特点,寻找不同的形状。这样才能源源不断的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和源泉。
  保罗克利的创作也源自生活,《共跳舞》作品中跳舞的人有各种各样的舞蹈动作,这些动作也是源自舞蹈家表现出的动态瞬间,保罗克利一定也是看过这些跳舞人的动作,才会创造出作品中跳舞的人。课前准备阶段,按照大师所表现的人物动作特点去寻找生活中相同的舞蹈动作照片,通过作品中跳舞的人和生活中跳舞的人进行对比,就能十分清晰地看出四肢动态的线条走向,也更加清晰地还原生活,引出动态美,也让幼儿更加深了对作品中动态表现的理解。   (二)“激情悟动”——寻找动态
  既然创作灵感都源自生活,那就索性提供更多的生活资源,让小朋友去找,去感受,各种各样的优美舞蹈瞬间被定格在照片上,你会哪一个动作?你喜欢哪一个动作?看着各式各样的舞蹈姿势,小朋友又忍不住跃跃欲试,舞动着手脚,激动地告诉老师,我会这个!我喜欢那个!这个动作好看!她跳得好厉害!不知不觉中,幼儿已经在细致地观察着每一个细节动作,头、手、身体、腿、脚,他们仔细看着看每一个部位的走向,细心地体验着每一个动作的感受,为接下来的人物动态创作做好了铺垫。
  (三)“潜移默化”——练习创作
  通过对大师作品的深入欣赏,对生活照片的细致观察,幼儿已经习得了单个人物的创作技巧。身体纸片的黏贴,头部的添画,肢体动作的线条表现,已经能十分形象地表现出舞蹈动作的特点了。没有教师的范例示范,只有大师名画的引路,一路找寻过去,小朋友们已经顺利上“路”,掌握了保罗克利这幅作品的基本技巧。通过大师名画的指路,幼儿能够直接感知艺术的线条造型,大师名画中的这些艺术语言正在潜移默化地丰富着幼儿的艺术创作能力和感觉。
  三、仿经典 引色彩:认知——规律发散
  在绘画色彩的运用问题上,黑格尔说道:“色彩是构成画家的最主要部分,所以使画家之所以成为画家的是色彩的运用。”接着他又说:要想展现绘画者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美妙的心灵,必须通过色彩来淋漓尽致地表达。世界是五颜六色的,不同的颜色可以表达画家不同的性格以及在创作作品时不同的心情。儿童接触世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通过眼睛的观察,他们的天性就是对看到的事物尤其的好奇和敏感,而那些辨识度特别高、较为明亮的色彩最能引起他们注意力。儿童的绘画作品中的色彩纯度性较高,而且其中色彩的运用带有更加强烈的个人主观感受和个人性格特质。因此在提供各种颜色纸片时,我选择了红、黄、蓝三种基本颜色,从色彩搭配开始培养幼儿的色彩感,增强他们的审美情感,以和谐的色彩来表现和创造周围的世界。美感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这时,孩子对色彩有了自己的喜好,因此,在色彩组合过程中,充分尊重幼儿的自主选择。
  (一)“简单中见真”——欣赏色彩搭配
  社会生活中,舞台表演往往也不止一个人,一般会出现很多舞蹈演员穿着五颜六色的演出服表演的情景。我们的创作之路也要从单个跳舞的人扩宽到一组跳舞的人,因此在幼儿的工具盒里也提前备好了红、黄、蓝三种颜色纸片,供幼儿选择搭配。首先出示的两个一组的跳舞的人,两个颜色搭配在一起, 不同的颜色搭配给人不同的感觉,幼儿尝试欣赏和感受。
  (二)“经典明理”——发现搭配规律
  生活中的色彩有许多经典的搭配,如黑与白、红与黑、黄与蓝等等。白色配黑色,是最经典的搭配,互相衬托,对立统一。红色配蓝色,使红色热性减弱,趋于文雅、柔和,让人心情平静。红色配黑色,给人庄重沉稳的感觉。黄色配蓝色给人一种平和、潮润的感觉。通过欣赏这些经典搭配,让幼儿充分感受色彩搭配带来的不同感觉。提供几种经典的搭配,请幼儿说一说,图中两组跳舞的人,是什么搭配什么颜色?(红色配白色、黑色配红色等等),从而发现这些搭配的秘密。
  (四) “求异中创意”——发散自主搭配
  幼儿自主搭配,每位幼儿从自己的操作盒里取出两片彩色纸片,尝试在自己的底板纸上摆一摆,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我,看看哪种颜色搭配哪种颜色你觉得好看。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个性,因此会有不同的个人色彩风格,教学中我注重幼儿选择色彩的主观性。色彩能用艺术的方式充分表达儿童的内心世界,色彩选择是儿童体现情感的一个重要方式,是儿童的审美选择和他们的表达方式,跟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是吻合的。色彩作为儿童内心情感的体现,应该无拘无束,释放孩子的天性,突出色彩的主观性。
  四、超越经典 引组合:探——试——改——升
  保罗克利的作品中,跳舞的小人都是均匀分散在整个画面中,而对于大班幼儿,笔者让幼儿尝试探索前后主次关系的组合。本节课的最终完成作品也是源自生活,选取了很多生活中的舞蹈演员造型照片,着重挑选了一些有主次、右前后变化的造型照片,让幼儿充分感受画面的前后结构关系。一幅作品要做到有前后有主次,把主要形象放在前景,次要物体被部分遮挡,画面更加有空间感和秩序感。
  幼儿根据照片中人物的前后、遮挡关系,确定纸片黏贴的顺序及位置,本节课中积极引导幼儿自主探索,通过自己尝试了解遮挡关系,甚至能力强的幼儿还可以区别纸片的大小,根据近大远小的原则进行纸片的黏贴。再根据照片上每个人的动作进行添画,完成一幅完整的作品。
  (一) “前后主次”——探索组合关系
  培养幼儿的创作能力是从探索开始的,探索是研究的起点,是发现的起点。添画技能源自于经典名画《共跳舞》,但本次我们创作的的作品不是简单地模仿,教会幼儿运用这项技巧以后,我们又回到生活,运用生活中的素材再进行创作。课前老师搜集了很多舞蹈造型的照片,每张照片的造型不一样,但是又有易于发现的简单规律,邀请幼儿去探索,一步一步引导幼儿,谁是站在最前面看得最清楚的?(白色衣服的小朋友)谁被挡住了?(蓝色衣服的小朋友),了解前后主次关系,并能运用遮挡手法来表现前后关系。
  (二)“千变万化”——尝试组合摆放
  尝试组合能很好地培养孩子们的构图能力。课堂并没有直接揭示照片中的组合关系,而是让幼儿操作来探索前后的关系。笔者提供了五张彩色纸片代表照片中的五个跳舞的人,根据照片中人物的位置,请幼儿到黑板上摆出相应的位置。这样也能看出幼儿本身对照片中人物组合的理解。课堂上小朋友都很积极,第一位幼儿上来操作时注意了五个人的横排位置,于是五张纸片一字排开代表他们的顺序,但是他没有注意到遮挡关系,马上有其他小朋友反应过来,要求上来修改。
  (三)“审美改进”——修改组合方式
  审美是在孩子不断感知中进行提升,给予孩子高品位的审美,孩子就有高品位的审美提升。周航可小朋友立即举手,他觉得不对但是表达不太清楚,着急的他走上台动手操作,这一次他将白色的纸片放在了蓝色的纸片上,稍微遮住了蓝色纸片的一角,其他小朋友响起了掌声,纷纷认同他做法,说明大多数的小朋友理解了照片中的前后遮挡关系。于是教师趁机总结,站在最前面的人会遮住一部分后面的人,所以贴的时候要先贴后面人再贴前面的人。这样通过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和修改,会让他们更加理解,便于运用。
  (四)“表现升华”——添画组合人物
  在贴好身体的基础上添画人物四肢,看似简单的事情,其实是学生感受、理解、表达的系统工作,从理解到表现是一个跳跃性的工作。刚才没有操作过的小朋友忍不住也想动手试一试了,每个人在自己面前的材料盒里拿出了一张照片和一张地板纸,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仔细观察拿到的照片后,小朋友一步一步开始了创造。按位置摆纸片;粘纸片;添画。很快,小朋友们完成了自己的作品。
  为了欣赏和检验大家的作品,教师设计了个小游戏,把所有的参考照片搜集在黑板上展示,小朋友们之间互换作品,再拿着别人的作品去和参考照片配对,看看是否能找到正确的作品。小游戏的结果十分圆满,每位小朋友都顺利找到了作品的原型,看来大师的方法幼儿运用熟练,本次名画引路也成功完成!一幅幅活泼生动的作品跃然纸上,学习经典,超越经典,通过与大师作品的接触、对话和欣赏,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艺术大师们的线条造型、构图、对色彩的运用、作画方式等,作品中的某些艺术语言在潜移默化地丰富着幼儿的艺术感觉,这些有益的影响也必然会在他们的作品中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所以,从小就让孩子大量接觸经典的美术作品,并且有意识地指导他们从中感受和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生活中各种美妙的瞬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审美教育方法。让孩子在观察、欣赏、临摹和改编经典名画再创作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审美情趣、审美创造以及书画技巧等能力。孩子的观察能力、想象力以及动手能力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而随着孩子各方面能力的稳步提高,孩子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也在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从而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使得兴趣变成了学习的动力,而且孩子就能从被动的接受变成主动的学习,达到了理想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林琳.《名画欣赏教学对中大班幼儿绘画表现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2004.
  [2]唐燕雯.《幼儿名画欣赏的教学策略研究》.
  (嘉兴南湖华侨国际幼儿园  浙江嘉兴)
其他文献
摘 要:基于美术新课标中提到“通过美术课程,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因此,笔者就爱国主义教育背景下小学美术教育进行了特色化探索。通过结合宁海本土文化、红色经典美术作品、挖掘生活体验、美术作品宣传等方面进行了实践,以培养和提高当下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价值观。
期刊
单子伊 王家璇 潘銘泽
期刊
主办:静逸堂  展览时间:2018年6月16日——6月30日  展览地点:杭州市滨江区诚业路415号江南岸艺术园区A座602  丁万里  1982年生,山东烟台人。  2005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  2008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导师韩天雍、陈大中、白砥教授。  2011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导师祝遂之教授。  现任教于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期刊
2018年宁波市美术特级带徒专题研修(美术拓展课程方向)暨钱江两岸美术特级教师工作室联席研究活动4月19日在余姚市第二实验小学举行。现场来自余姚市各中小学一百多名美术教师参加此次活动,分别由陶育义特级教师团队、徐海华特级教师团队、曹建林特级教师团队和余姚市张重欣美术教研团队进行了分享。  活動期间,举行了由《中国篆刻·书画教育》杂志组织编辑出版的《余姚美术教研》特刊介绍。宁波市美术教研员、特级教师
期刊
【教材分析】  本课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内容,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教学要突出该领域的学习特点,在教学中通过对纸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和实验,发展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增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本课通过师生玩纸导入,通过教师变一变,再变一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对表现对象的关注。学生通过对虫子图片的欣赏感受,进一步观察体会“形体”和“色彩”的特点。学生通过不同折剪法的学习,可以更好
期刊
點评教师:祁斌
期刊
为纪念阆风先生舒岳祥诞辰800年,弘扬阆风文化,不断提高全镇中小学生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增强其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特举办了由西店镇文联、西店镇教育委员会主办,西店各中小学校承办的首届“阆风杯”中小学生书法大赛。此次书法分为硬笔书法和毛笔书法两项,吸引了西店中小学2000余名学生参加,收到作品 2123幅,其可谓是全镇总动员。  6月12日,在宁海县西店镇中心小学举办了西店镇首届“
期刊
吴鉴学  浙江常山人,现就读于常山县天马镇第二小学三一班,打小就喜欢画画、书法。2017年初跟隨林国强老师学习书法,在林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书法书写水平不断提高,突飞猛进。在跟随林老师学习书法半年的时间里,就在常山县、衢州市等地举办的书法比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节书法美术比赛中获得二等奖等荣誉。2017年5月,在第四届书画艺术评优大会暨全国中小学生书画作品大赛中荣获书法一等奖。20
期刊
笔者在多年的书法教学实践中发现,自主互动的简约课堂形式是符合学生的特点的,也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提高效率。在教学中,教师目标必须清晰,紧紧围绕目标落实课堂教学,将书法课的要点进行合理的分配与落实。  一、一点突破 简明教学目标  1、深入解析,提炼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科学的教学目标是落实教学内容的全面性、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教学目标的制订是在深刻理解《课程标
期刊
摘 要:绘画日记,是孩子们将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事物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是一种训练孩子高品质思维的有效教学方式。构图是造型艺术表达作品思想内容并获得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培养孩子们在绘画时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的要求,把要表现的形象适当地组织起来,构成表达完整的画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小学生在绘画创作中存在着诸多构图问题。教师根据现状,设计符合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和身心特点的改善策略,通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