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分析不同采血方式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共选取90例在我院门诊就诊者,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观察组采用静脉采血法,对照组采用末梢采血法;所有采血操作均由同一组接受严格采血训练的护士全程负责,所有血标本均由同一名检验师完成操作记录并于采血后1h内检验完成;比较两组病例血常规8项检验指标结果。结果:观察组病例WBC值低于对照组(P﹤0.05);RBC、PLT、MCV、Hb、MCHC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脉采血法较之末梢采血法检验数据准确度更高、结果更可靠,临床推广使用价值更大。
【关键词】 血常规 静脉采血 末梢采血
血常规检测是最基本的全身检查项目,对于多种疾病如贫血、骨髓造血功能障碍等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1]。随着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临床应用,血常规检测临床准确度及应用价值得到较大提高,但仍存在一些影响结果可靠度的因素。为进一步提高临床血常规检测可靠性,本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采血方式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在我院门诊就诊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21岁~58岁,平均年龄(41.8±7.5)岁;对照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22岁~61岁,平均年龄(42.1±7.7)岁。两组临床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血标本采集方法
1.2.1 观察组
采用静脉采血法:均于清晨空腹情况下使用抗凝真空采血管采血;以肘静脉作为首选采血部位,若肘静脉不适宜行采血操作,则选择手背静脉进行采血,同时注意动作轻柔;采血量为2ml,采集完成后,均置于血常规检验专用抗凝管(科华EDTA-K2抗凝真空采血管,20140406)中,并进行颠倒混匀。
1.2.2 对照组
采用末梢采血法:选择左手食指内侧面作为采血部位;常规清洁消毒局部皮肤,待皮肤干燥后按照标准末梢采血操作进行穿刺;采血量为20 l,采集完成后均置于血常规检验专用抗凝管中。
为保证研究的严谨性,减少试验偏倚,所有采血操作均由同一组接受严格采血训练的护士全程负责;所有血标本均由同一名检验师完成操作记录并于采血后1 h内完成检测,并采用同一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南京普朗XFA6000型)进行检验,所用试剂均为原装配套试剂。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病例在以下8项血常规检验指标方面的差异: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血红蛋白(Hb)、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病例血常规结果比较
观察组病例WBC值低于对照组(P﹤0.05),RBC、PLT、MCV、Hb、MCHC值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血常规检测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检查项目之一,其既是血液系统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又为其他系统疾病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信息,因而,不断探讨提高其结果可靠度的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以往临床多采用末梢采血法采集血标本,主要原因是,该检查法患者疼痛感轻微等,但随着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普及,静脉采血法逐渐在临床推广使用。
本研究对比分析了两种采血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病例WBC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原因可能与末梢血管管腔较狭窄、局部温度较低导致血液易于沉淀等因素有关;RBC、PLT、MCV、Hb、MCHC值则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静脉采血法临床可靠度更高,与其它研究结果相一致。陈勇等的研究认为末梢采血法虽具有疼痛感轻微等优点,但其采血较为费时,此外血液中容易混入组织液、消毒液等成分,增加临床误诊的风险[3]。王文峰等的研究指出,静脉采血法耗时少,因而溶血不易发生,同时血液状态较为稳定,可较好反映全身血液情况,数据准确度、可靠度均明显优于末梢采血法[4]。王高见的研究认为,末梢采血法采血过程中的挤压操作、吸血速度慢等因素均可改变血液成分,故仅用于婴幼儿、大面积烧伤患者等特定情况的采血,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采用真空抗凝管行静脉采血[5]。
综上所述,静脉采血法较之末梢采血法检验数据准确度更高、结果更可靠,临床推广使用价值更大。
参考文献
[1]杨士峰. 不同采血方式进行血常规检测的临床价值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9): 51.
[2]冯刚. 不同采血方式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各项指标差异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 18(10): 132.
[3]陈勇,王静. 探讨不同采血方式对血常规检测在临床上的使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 25(19): 4509-4510.
[4]王文峰. 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效果对比[J].中国民康医学,2015,27(5): 10-11.
[5]王高见. 不同采血方式的血常规检验结果比较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4,23(10): 80-81.
【关键词】 血常规 静脉采血 末梢采血
血常规检测是最基本的全身检查项目,对于多种疾病如贫血、骨髓造血功能障碍等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1]。随着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临床应用,血常规检测临床准确度及应用价值得到较大提高,但仍存在一些影响结果可靠度的因素。为进一步提高临床血常规检测可靠性,本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采血方式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在我院门诊就诊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21岁~58岁,平均年龄(41.8±7.5)岁;对照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22岁~61岁,平均年龄(42.1±7.7)岁。两组临床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血标本采集方法
1.2.1 观察组
采用静脉采血法:均于清晨空腹情况下使用抗凝真空采血管采血;以肘静脉作为首选采血部位,若肘静脉不适宜行采血操作,则选择手背静脉进行采血,同时注意动作轻柔;采血量为2ml,采集完成后,均置于血常规检验专用抗凝管(科华EDTA-K2抗凝真空采血管,20140406)中,并进行颠倒混匀。
1.2.2 对照组
采用末梢采血法:选择左手食指内侧面作为采血部位;常规清洁消毒局部皮肤,待皮肤干燥后按照标准末梢采血操作进行穿刺;采血量为20 l,采集完成后均置于血常规检验专用抗凝管中。
为保证研究的严谨性,减少试验偏倚,所有采血操作均由同一组接受严格采血训练的护士全程负责;所有血标本均由同一名检验师完成操作记录并于采血后1 h内完成检测,并采用同一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南京普朗XFA6000型)进行检验,所用试剂均为原装配套试剂。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病例在以下8项血常规检验指标方面的差异: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血红蛋白(Hb)、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病例血常规结果比较
观察组病例WBC值低于对照组(P﹤0.05),RBC、PLT、MCV、Hb、MCHC值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血常规检测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检查项目之一,其既是血液系统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又为其他系统疾病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信息,因而,不断探讨提高其结果可靠度的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以往临床多采用末梢采血法采集血标本,主要原因是,该检查法患者疼痛感轻微等,但随着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普及,静脉采血法逐渐在临床推广使用。
本研究对比分析了两种采血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病例WBC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原因可能与末梢血管管腔较狭窄、局部温度较低导致血液易于沉淀等因素有关;RBC、PLT、MCV、Hb、MCHC值则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静脉采血法临床可靠度更高,与其它研究结果相一致。陈勇等的研究认为末梢采血法虽具有疼痛感轻微等优点,但其采血较为费时,此外血液中容易混入组织液、消毒液等成分,增加临床误诊的风险[3]。王文峰等的研究指出,静脉采血法耗时少,因而溶血不易发生,同时血液状态较为稳定,可较好反映全身血液情况,数据准确度、可靠度均明显优于末梢采血法[4]。王高见的研究认为,末梢采血法采血过程中的挤压操作、吸血速度慢等因素均可改变血液成分,故仅用于婴幼儿、大面积烧伤患者等特定情况的采血,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采用真空抗凝管行静脉采血[5]。
综上所述,静脉采血法较之末梢采血法检验数据准确度更高、结果更可靠,临床推广使用价值更大。
参考文献
[1]杨士峰. 不同采血方式进行血常规检测的临床价值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9): 51.
[2]冯刚. 不同采血方式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各项指标差异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 18(10): 132.
[3]陈勇,王静. 探讨不同采血方式对血常规检测在临床上的使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 25(19): 4509-4510.
[4]王文峰. 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效果对比[J].中国民康医学,2015,27(5): 10-11.
[5]王高见. 不同采血方式的血常规检验结果比较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4,23(10): 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