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病,因灯盏花素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对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疗效甚佳。
【关键词】灯盏花素;高血压;脑出血;疗效观察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395-02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病,其发病急,致死率及致残率高。为了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生存质量,笔者应用灯盏花素注射液配合西药治疗本病6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 全部病例诊断符合200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证实,均在发病24h内入院,且均为首次发病,同时排除血液病所致脑出血、出血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及脑瘤等出血。
1.2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我院住院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9例。治疗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38—87岁,平均57.1岁;血肿量11—28ml,平均16.3ml;额叶出血9例、颞叶出血13例、基底节出血38例。对照组:男35例,女24例;年龄37—86岁,平均56.7岁;血肿量12—29ml,平均16.2ml;额叶出血8例、颞叶出血14例、基底节出血37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出血部位及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西医常规保守治疗,控制血压,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维持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处理并发症及对症治疗等。治疗组在采用西医常规保守治疗基础上,于发病后第5天开始加用灯盏花素注射液2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14天为一疗程。
1.4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制定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标准,对119例患者用药前及用药后20d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⑴基本痊愈:症状体征恢复正常,生活自理。⑵显著进步: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肌力增加2级以上。⑶进步:临床症状改善,肌力增加1组。⑷无变化:症状无变化或恶化。
1.5 血肿容积测定 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0d,做头颅CT检查,以多田氏公式计算血肿容积;血肿容积=π/6×长×宽×高×层面数×层厚。基本吸收:>80%;显著吸收:50%-79%;吸收:11%-49%;未吸收:<10%。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软件,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详见表1。
2.2 两组血肿吸收情况比较详见表2。
2.3 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期间未发现不良反应。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对大于30ml的大量出血,多采用手术治疗,但对于小量出血,现仍采用药物综合治疗。脑出血预后取决于出血部位、出血量、缺血半暗带的循环改善情况[2]。急性脑出血过后,由于脑部血肿的形成,血肿处的脑组织受到破坏,并且破坏比较严重,从而出现坏死,而血肿周围的脑组织因供血障碍而出现继发性损伤,可以在病变脑组织出现水肿、酸中毒等病理改变,但这些血肿周围的脑组织损害相对较轻,处于可逆状态,如果能够采取相应的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则这一部分脑组织有可能被挽救,从而有利于机体神经功能的恢复。
灯盏花素是从菊科短飞蓬属植物灯盏花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属黄酮苷类[3]。研究表明,灯盏花素能够调节细胞内钙浓度,松驰血管平滑肌,抗凝血,抗血栓形成,扩张血管,使脑血流量增加,从而改善血肿周围脑组织的缺血缺氧;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降低血粘度,改善红细胞变行能力,增加组织血液灌注;清除自由基,防治细胞过氧化。从而发挥脑保护作用,使其血肿吸收加快,缺血半暗带循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研究发现,灯盏花素能抑制缺血大鼠的神经元凋亡,对缺血性神经元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4]。
本组研究显示,灯盏花素治疗组血肿吸收快,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有效率明显提高,且未发现血肿增大和再出血不良反应。因此,笔者认为,应用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中华神经杂志, 2006.7
[2] 陆再英 钟南山. 内科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3] 侯家玉. 中药药理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
[4] 罗祖明. 灯盏花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操作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6.7
【关键词】灯盏花素;高血压;脑出血;疗效观察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395-02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病,其发病急,致死率及致残率高。为了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生存质量,笔者应用灯盏花素注射液配合西药治疗本病6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 全部病例诊断符合200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证实,均在发病24h内入院,且均为首次发病,同时排除血液病所致脑出血、出血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及脑瘤等出血。
1.2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我院住院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9例。治疗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38—87岁,平均57.1岁;血肿量11—28ml,平均16.3ml;额叶出血9例、颞叶出血13例、基底节出血38例。对照组:男35例,女24例;年龄37—86岁,平均56.7岁;血肿量12—29ml,平均16.2ml;额叶出血8例、颞叶出血14例、基底节出血37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出血部位及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西医常规保守治疗,控制血压,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维持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处理并发症及对症治疗等。治疗组在采用西医常规保守治疗基础上,于发病后第5天开始加用灯盏花素注射液2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14天为一疗程。
1.4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制定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标准,对119例患者用药前及用药后20d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⑴基本痊愈:症状体征恢复正常,生活自理。⑵显著进步: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肌力增加2级以上。⑶进步:临床症状改善,肌力增加1组。⑷无变化:症状无变化或恶化。
1.5 血肿容积测定 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0d,做头颅CT检查,以多田氏公式计算血肿容积;血肿容积=π/6×长×宽×高×层面数×层厚。基本吸收:>80%;显著吸收:50%-79%;吸收:11%-49%;未吸收:<10%。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软件,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详见表1。
2.2 两组血肿吸收情况比较详见表2。
2.3 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期间未发现不良反应。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对大于30ml的大量出血,多采用手术治疗,但对于小量出血,现仍采用药物综合治疗。脑出血预后取决于出血部位、出血量、缺血半暗带的循环改善情况[2]。急性脑出血过后,由于脑部血肿的形成,血肿处的脑组织受到破坏,并且破坏比较严重,从而出现坏死,而血肿周围的脑组织因供血障碍而出现继发性损伤,可以在病变脑组织出现水肿、酸中毒等病理改变,但这些血肿周围的脑组织损害相对较轻,处于可逆状态,如果能够采取相应的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则这一部分脑组织有可能被挽救,从而有利于机体神经功能的恢复。
灯盏花素是从菊科短飞蓬属植物灯盏花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属黄酮苷类[3]。研究表明,灯盏花素能够调节细胞内钙浓度,松驰血管平滑肌,抗凝血,抗血栓形成,扩张血管,使脑血流量增加,从而改善血肿周围脑组织的缺血缺氧;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降低血粘度,改善红细胞变行能力,增加组织血液灌注;清除自由基,防治细胞过氧化。从而发挥脑保护作用,使其血肿吸收加快,缺血半暗带循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研究发现,灯盏花素能抑制缺血大鼠的神经元凋亡,对缺血性神经元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4]。
本组研究显示,灯盏花素治疗组血肿吸收快,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有效率明显提高,且未发现血肿增大和再出血不良反应。因此,笔者认为,应用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中华神经杂志, 2006.7
[2] 陆再英 钟南山. 内科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3] 侯家玉. 中药药理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
[4] 罗祖明. 灯盏花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操作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