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小共和国到“扩展共和国”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dong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关于共和政体,孟德斯鸠和美国联邦党人,处于理论创新的不同节点,前者多于猜想,后者在参照这种猜想以及其他先辈政治学说的基础上,联系他们所处社会的特点,做出了一种成功的尝试,并且为它做了全面的辩护和诠释,重新界定了“共和政体”。联邦党人所定义的共和政体,突破了孟德斯鸠对共和政体——“人民”与贵族分享权力的混合政体的界定,生动形象地表现在《联邦党人文集》中,这种“新型共和政体”是完全建立在“人民主权”基础上的代议制政体,与该政体相适应的社会基础、价值取向和适应范围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而这种变化的过程,亦是民主的过程,可以称作由小共和国到“扩展共和国”。
  关键词:孟德斯鸠;联邦党人;共和国;发展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9-0087-02
  如果读罢《论法的精神》再拿起《联邦党人文集》,不仅不会对其中的论题感到陌生,而且还会发现书中的颇多引用以及探讨问题是多么相似。诚然,孟德斯鸠的理论多集中体现于《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其共和政体理论为美国联邦党人的建国明确了方向,但后者并非简单挪用,而是对孟氏诸多猜想祥加研讨,透过《联邦党人文集》讲述了别样的共和。
  一、概念的延伸
  18世纪,共和主义风靡大西洋两岸,深刻影响了欧美人的思想与生活,实现了由古典共和主义向现代共和主义转变。在此背景下,孟德斯鸠依据权力掌握在哪些人手中将共和政体界定为贵族政治和民主政治两种形式,其核心为主权在民和选举制度。孟德斯鸠基于历史的分析方法所得出的结论,使联邦党人深受启发,但理论付诸实践,却并非一蹴而就。如何实现共和概念与美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实践问题。
  为此,破题是关键,鉴于美国当时的政治语境,如何对原有的共和主义理念进行调整,以因势利导赢得舆论基础。就孟氏的共和政体理论而言,政体原理的改变,势必会造成政府的转变,若平等精神发挥过甚,民主政府将会转变为无政府或专制政府;若完全消灭,民主政府将转化为贵族政府或君主政府。孟氏的共和政体理论是以平等为前提,将德行视为政府运行的基本原理。就平等而言,涉及财产的平等,即均分土地,以及政治权利的平等,以使得拥有土地的自由者构建共和政体,但此设想与多阶层、多利益的美国社会相违背。为了突破桎梏,将共和政体屹立于美利坚的大地,联邦党人借助财产之间的不平等建立“两院制”以实现相互之间的利益制约。由此,既符合了主权在民的共和理念,又在利益多元化的社会建立了共和政体。至于德行,孟氏所谓的德行并不是指道德上抑或是基督教徒所谓的美德,而是指向爱祖国和爱平等,这种爱要求个人将公共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就某种程度而言,德行甚至可以替代法律发挥作用。鉴于德行的如此属性,孟氏对德行持批判态度,认为德行是对公民的一种“折磨”,在这样的原则下德行将剥夺公民诸如文艺、教育等方面的自由。联邦党人在考究孟氏的共和理论时,既承接了孟氏对德行的批判,发现德行在人性和现实面前基本不堪一击,又在此基础上做出了一种安排,即:若要真正实现公共利益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需要一个明智的政府来利用人的私欲,需要割裂德行与共和政体的必然联系,依靠法治来构建共和政体,由此提出宪法的性质要与政府的性质相结合。
  基于上述对孟氏共和理论核心价值的重新探讨,改变了美国民众和社会对共和概念的认识,吸引了社会舆论,那应如何构建一个明智的政府呢?在《联邦党人文集》第十篇中麦迪逊认为民主政体和共和政体的区别在于:一是共和政体的权力委托给选举出来的公民;二是共和政體管辖公民和领土远大于民主政体。所以代议制政体是美国建国之初的最佳选择。准确而言,这种选择继承了孟德斯鸠共和理论主权在民和选举制度的精髓,通过选举制度,构建代议制政体形式,通过权力的委托实现人民主权。这种巧妙设计使代议制遵循人民主权原则,使贵族政治和民主政治有机结合,让共和政体与美国具体国情相适应,延伸了孟德斯鸠的共和概念。
  二、治下领土与党争
  就孟氏的共和政体理论而言,政体原理的改变,势必会造成政府的转变。为了维系原理,保持政府结构不变,孟氏将政府治下的领土视为根本,在《论法的精神》中摒弃了希腊人将规模之“小”与公民德行相结合的观念,认为共和国,若地域偏小,则由于自身力量的弱小,很容易被外力摧毁;若大,则造成分配不均,产生私有制,使得公民丧失节制的美德,亡于内部。由此两难之地,提出“小共和国联邦主义”的构想。这种由小共和国组成的共和政体,便享有共和国的内部幸福,由于联合,在对外事务上,它又具有大君主国的一切优点。实际上,联邦共和国仍是小共和国的延续,联邦政治由主权小共和国主宰。虽然无法确定联邦政府的性质,也无法进行社会定位,但该构想为联邦党人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有鉴于此,联邦党人在结合孟德斯鸠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扩展共和国”的概念,在他们看来“社会愈小,组成不同党派和利益集团的可能性就愈少;而组成多数的人数愈少,他们所处的范围就愈小,他们就更容易结合起来,执行他们的压迫人民的计划。把范围扩大,就可包罗种类更多的党派和利益集团;全体中的多数有侵犯其他公民权利的共同动机可能性也就少了。”在《联邦党人文集》中麦迪逊对党争的形成根源做了独到分析,党争是根植于人性之中,产生于人们之间财产的不平等。在分析根源的基础上,联邦党人还进一步阐述了可有效消除党争的方法,即扩大政府治理范围,通过构建多元社会,有效解决党争,这也正是我们现在所探讨的美国多元社会、多元文化的制度根源。
  在《联邦党人文集》中联邦党人明确提出共和国的国土规模并非一定要小,而是在他们看来国土规模的扩大可以解决小共和国民主的弊端,诸如:党争、多数人的暴政等。可见,联邦党人构建其所谓“扩展共和国”的框架和结构上吸收了孟德斯鸠小共和国理论的合理性依据,这是对孟德斯鸠“小共和国”观点的发展。当然,其结论自然与孟氏的结论有所出入,即:国土规模与共和政体优势的正相关性,国土规模越大越有利于共和政体的发展。大范围的选举能够完善共和政府,把值得公众信任的人选到政府中。与小共和国相比,大共和国选择范围大,更有利于选出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同时共和国可以抵抗外来力量,自己维持而内部不腐化。   三、选举与“多数人的暴政”
  诚如之前所述,在民主政体下,人民会合在一起,亲自管理政府;在共和政府下,他们通过代表和代理人组织管理政府。前者是直接民主;后者是代议制,这也正是在《联邦党人文集》中所提到的消除多数人暴政以及党争危害的一种特殊的宪政安排。每每提及代议制就离不开选举,而选举则离不开每个个体。就个体的人性而言,联邦党人与孟德斯鸠都持性恶论,认为每个人都有野心,掌握权力者也不例外,需辅之以必要的制度的安排来抑制人性的恶。在《联邦党人文集》中联邦党人创造性地认识到解决潜在党争危害的有效办法就是分配正义,而这需要一个利益多元化的社会为依托。通过构建“扩展共和国”实现治理范围的扩大化,增加了社会中利益集团的数量,降低了单个利益集团的社会整合力,单一的利益集团就无法依靠自己组成多数。由此,单一的利益集团就必须通过联合或妥协才能形成,而这个过程可以很大程度地缓和多数统治,使得新形成的多数集团的政策无法与公共利益相敌对。结果就是任何政党想获得多数都要去寻求广泛支持,就必然会遇到基于宗教、地理与阶级的利益差别,而整个社会就会划分为不同的利益与党派,使得社会利益格局多元化,有效防止“多数人的暴政”。
  在分析和比较《联邦党人文集》中对选举的相关论述,联邦党人对于选举的认识以及选举制度的构建,实质是对孟德斯鸠贵族政治观的继承发展。孟德斯鸠认为人民选举代理人有两种方式,一是具有民主政治性质的抽签选举方式;二是具有贵族性质的选举方式。二者互有利弊,但孟氏并未明确以哪种选举方式为宜。在《联邦党人文集》中以苏格拉底的遭遇为例,说明希腊的直接民主政制导致其朝令夕改,使得雅典的议会似乌合之众。而“扩展共和国”由于国土规模庞大,选民人数众多,极大地降低贿选的可能性,保证了决策集团人员选举的公正性,为民主政治的运作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保障。同时,在“扩展共和国”中可以通过选举见解高明、道德高尚的代表,以使他们能超出局部偏见和不公正的计划产生代表来管理国家,从而避免“多数人暴政”悲剧的发生。代议制作为预防多数暴政与党争危害的外在制度保证,也是对联邦党人“扩展共和国”设想的补充,它有效解决了共和政府治理的“主权”与“治权”之间的问题。既保证政府的民主成分,提高办事效率,也可维护政府的稳定性及其决策的合法性。在选举上,虽然孟德斯鸠曾涉及对选举人与被选举人的探讨,但没有意识到议会组成人员与国家公民总数之间的相关性,只是简单的论述了有关议会权力构建的相关内容。而在《联邦党人文集》中,联邦党人意识到议会的人数要受到限制,人数少可能违反民主性质,但是为了防止产生“多数人的暴政”,人数不能太庞大。所以联邦党人提出“两院制”的构想,以保证选举人权利得到实现和保障,这是对孟氏理论的突破和制度創新。
  四、结语
  在《联邦党人文集》的激辩中构建的美利坚合众国,是建立在当时人们对民主、共和、自由等价值理念之上的。但是,这种建立并非乌托邦式的幻想,《联邦党人文集》所反映的共和理论继承了孟德斯鸠民主政治理论的精髓,联邦党人所构建的政治体制中无论是主权在民的思想,还是选举制度的构建,抑或是央地矛盾的处理等诸多方面,都可以看到孟德斯鸠政治思想的影子。所以,由小共和国到“扩展共和国”是从另一个视角对《联邦党人文集》的重新解读。
  参考文献:
  [1][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M].程逢如,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2][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3]侯学华. 联邦主义者的立宪共和思想论析[J]. 理论月刊, 2011(10).
其他文献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安全发展两件大事,创造性地提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战略思想,采取组建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制定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纲要》、出台《国家安全法》及相关法律、设立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实现了我国国家安全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创新与发展,为切实维护我国国家安全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坚强保障。  
期刊
摘 要:本文站在国家的层面,从“中国制造2025”的角度出发,考量提升长株潭核心增长极地位和作用,在充分挖掘长株潭比较优势(气候优势、地理优势、工业基础优势、人才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长株潭核心增长极地位和作用的五个措施:以“城”的思维打造大型企业,发挥产业的集群效应;以“网”的思维发展中小企业,突破传统的地域市场范围的制约;以“孵”的思维发展微型企业,鼓励微型企业的发展,夯实长株潭地区的发展
期刊
摘 要: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科学化的意涵是通过探索形成既符合党的建设规律又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工作范式,促进和保障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其重心在基层,基础在基层,活力在基层,以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为工作重心。通过对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五好”党支部和“品牌”党支部创建的基本做法和实际成效进行调研分析,探寻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科学化  中图分类
期刊
摘 要:新一轮科技革新中,信息技术利用其最活跃的创新、最密集的交叉、最广泛的渗透等优势,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根本性、全局性的影响,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力量。“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仍应保持高速创新发展态势。文章以身处全面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的徐州市为切入点,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在现实中采取更为一致的战略与步调,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并进一步分析这一发展对徐州经济做出的贡献以及对
期刊
摘 要:东北地区的解放,全国各地的民主政权相继建立,胜利曙光就在前方,穷苦大众们对新中国的建立翘首期盼。但对于国内外的反革命势力而言,却是一件焦心的事情,必然会对新生的民主政权采取最后的反扑。为巩固新生的民主政权,东北局在中央的指示和领导下,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镇压反革命运动中去,沉重地打击了反革命势力的嚣张气焰。如今回顾,不难发现镇反运动虽然出现过扩大化的倾向,但是依旧是必要的。而总结这样
期刊
摘 要:“特殊群体”作为高等学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跨越式的发展呈现逐年递增的状态,已经成为制约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以内蒙古农业大学为例,以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与个人访谈,从学校角度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对家庭经济就业困难群体、少数民族就业困难群体、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与心理障碍就业困难群体给予相应的援助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期刊
摘 要:丽水学院民族学院自2015年组建少数民族卓越人才培养实验班以来,在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根据民族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采取教育教学管理在民族学院、专业学习归口在相应二级学院的模式,注重综合素质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探索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本文对少数民族卓越班实施以来的主要做法、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少数民族卓越班学生教育管理对策做了一些思考,提出了要充分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司法过程的性质》作为研究范本,通过对此书的文本解读与归纳,提炼出卡多佐关于司法过程中所使用的四种手段和秉持的正义与社会福利的目的,并从中窥探出卡多佐司法过程的实质。通过这些方面的研究从而展示出卡多佐以当前社会现实为立足点的,体现其效用智识的法学思想全貌。  关键词:司法过程的手段;目的;实质  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8-011
期刊
摘 要:农业面源污染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产生,是指人们在生活和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未经适当处置的污染物对农产品、土壤、水环境和空气造成的污染。目前,我国的农业面源污染形势非常严峻,文章选取甘肃省白银市为调查研究对象,在分析白银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缺乏可操作性、系统性以及法律责任及救济途径的规定不完善等问题,结合实际,提出了创新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机制之路径。  关
期刊
摘 要:马克思之前的西方思想家们在考察历史时,大多是从思想、观念、概念出发的,他们做了大量努力却最终没能揭示历史的秘密所在。马克思对历史之谜的探究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最终他从现实的人及其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出发,建立了唯物史观,揭示了隐藏在历史背后的秘密,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关键词:唯物史观;马克思;实践;生产方式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