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青岛市共有小学772所,初中231所,100%公办小学和99%公办初中学校实行免试就近入学,基本实现义务教育零择校。2015年,青岛市所辖10个区市全部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验收。
一、合理划分学区保障小学就近入学
公办小学始终实行划片就近入学,城市以路段为标识划设学区,农村以自然村为单位划设学区。为解决学区内生源变化对学校招生的影响,2014年开始在保持学区不变的前提下,在入学压力集中的区域设立入学缓冲区,缓冲区内的适龄儿童可以选择所在学区小学,也可以选择相邻小学,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入学。
二、九年一贯招生保障初中就近入学
初中入学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单校划片整体调拨入学。以小学为单位,为单个初中学校合理划定对口招生小学。或者以路段、社区等为标识,为单个初中学校合理划定招生区域,招生区域内适龄学生小学毕业后持相关材料到该初中学校注册入学;二是多校划片电脑派位入学。多所小学对应多所初中学校,根据学生填报的志愿电脑派位入学,保障学生升入优质初中机会均等。电脑派位时,邀请纪检部门、政风行风社会监督员、家长代表、新闻媒体记者等参加全过程。三是九年一贯制直升入学。新建和改扩建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生毕业后直接升入该校初中部。
三、办好家门口学校让学生愿意就近入学
一是加强学校规划建设。编制《青岛市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14-2020年)》,2014-2020年,全市规划开工建设325所义务教育学校。二是推进现代化学校建设。制定《青岛市普通中小学现代化学校建设实施方案》,2015年,全市87.8%的普通中小学通过现代化学校验收。三是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印发《关于推进区市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工作的指导意见》,2015年,全市校长和教师交流轮岗比例分别达到36.7%和16.3%,其中骨干教师占32.8%。实施中小学教师聘用制改革,2015年,我市采用聘用制等方式补充教师3 600余名。四是积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印发《关于加快办学模式改革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指导意见》,2015年,全市50%以上的中小学参与名校办分校、委托管理、集团化办学等改革试点。五是努力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印发《青岛市“互联网+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改革深度融合。六是积极推进小班化招生。印发《关于推进青岛市普通中小学小班化教育的实施意见》,2015年,全市小学一年级实行小班化招生学校达到60%,初中一年级达到38%,每班不超过40人。小班化招生班级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平均提高1.2倍,每个班一次性补贴专项经费3万元。
四、保障外来务工子女平等就近入学
建立健全3项工作机制,保障外来务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一是政策保障机制。外来务工子女以流入地政府、公办中小学为主接收,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二是经费保障机制。财政部门按照实际在校人数拨付教育经费,保障外来务工子女接受免费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的外来务工子女享受同等的国家助学政策。三是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加强课堂教学衔接,让外来务工子女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2015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共接收16.5万名外来务工子女,占义务教育在校生总数的21%,其中98%的在公办中小学就读。在我市完成义务教育的外来务工子女,可以报考我市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
五、加强学籍管理巩固就近入学
严格执行“一人一籍、籍随人走”学籍管理规定。一是严格实行6周岁入学政策,不足6周岁学生不予注册学籍;二是严格实行主城区小学六年级学籍冻结政策,有效控制小学择校行为;三是主城区初中一年级学籍由市教育局统一注册,主城区初中一年级不允许学生转学,巩固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工作成果;四是小升初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信息均以学籍系统数据为准,保障数据的唯一性和准确性。
2016年,青岛市将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保障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的实施。一是加强学校建设,实现教育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2016年,全市将新建、改扩建98所普通中小学,改造100所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全市95%的普通中小学将达到青岛市现代化学校标准。二是深化办学模式改革,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2016年,重点扩大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和优质中小学跨区域合作办学规模,让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三是加强科研引领,优化义务教育学区设置。2016年,设立专项经费,开展义务教育学区划分标准课题研究,让学区划分更加科学合理。
一、合理划分学区保障小学就近入学
公办小学始终实行划片就近入学,城市以路段为标识划设学区,农村以自然村为单位划设学区。为解决学区内生源变化对学校招生的影响,2014年开始在保持学区不变的前提下,在入学压力集中的区域设立入学缓冲区,缓冲区内的适龄儿童可以选择所在学区小学,也可以选择相邻小学,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入学。
二、九年一贯招生保障初中就近入学
初中入学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单校划片整体调拨入学。以小学为单位,为单个初中学校合理划定对口招生小学。或者以路段、社区等为标识,为单个初中学校合理划定招生区域,招生区域内适龄学生小学毕业后持相关材料到该初中学校注册入学;二是多校划片电脑派位入学。多所小学对应多所初中学校,根据学生填报的志愿电脑派位入学,保障学生升入优质初中机会均等。电脑派位时,邀请纪检部门、政风行风社会监督员、家长代表、新闻媒体记者等参加全过程。三是九年一贯制直升入学。新建和改扩建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生毕业后直接升入该校初中部。
三、办好家门口学校让学生愿意就近入学
一是加强学校规划建设。编制《青岛市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14-2020年)》,2014-2020年,全市规划开工建设325所义务教育学校。二是推进现代化学校建设。制定《青岛市普通中小学现代化学校建设实施方案》,2015年,全市87.8%的普通中小学通过现代化学校验收。三是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印发《关于推进区市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工作的指导意见》,2015年,全市校长和教师交流轮岗比例分别达到36.7%和16.3%,其中骨干教师占32.8%。实施中小学教师聘用制改革,2015年,我市采用聘用制等方式补充教师3 600余名。四是积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印发《关于加快办学模式改革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指导意见》,2015年,全市50%以上的中小学参与名校办分校、委托管理、集团化办学等改革试点。五是努力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印发《青岛市“互联网+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改革深度融合。六是积极推进小班化招生。印发《关于推进青岛市普通中小学小班化教育的实施意见》,2015年,全市小学一年级实行小班化招生学校达到60%,初中一年级达到38%,每班不超过40人。小班化招生班级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平均提高1.2倍,每个班一次性补贴专项经费3万元。
四、保障外来务工子女平等就近入学
建立健全3项工作机制,保障外来务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一是政策保障机制。外来务工子女以流入地政府、公办中小学为主接收,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二是经费保障机制。财政部门按照实际在校人数拨付教育经费,保障外来务工子女接受免费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的外来务工子女享受同等的国家助学政策。三是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加强课堂教学衔接,让外来务工子女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2015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共接收16.5万名外来务工子女,占义务教育在校生总数的21%,其中98%的在公办中小学就读。在我市完成义务教育的外来务工子女,可以报考我市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
五、加强学籍管理巩固就近入学
严格执行“一人一籍、籍随人走”学籍管理规定。一是严格实行6周岁入学政策,不足6周岁学生不予注册学籍;二是严格实行主城区小学六年级学籍冻结政策,有效控制小学择校行为;三是主城区初中一年级学籍由市教育局统一注册,主城区初中一年级不允许学生转学,巩固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工作成果;四是小升初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信息均以学籍系统数据为准,保障数据的唯一性和准确性。
2016年,青岛市将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保障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的实施。一是加强学校建设,实现教育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2016年,全市将新建、改扩建98所普通中小学,改造100所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全市95%的普通中小学将达到青岛市现代化学校标准。二是深化办学模式改革,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2016年,重点扩大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和优质中小学跨区域合作办学规模,让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三是加强科研引领,优化义务教育学区设置。2016年,设立专项经费,开展义务教育学区划分标准课题研究,让学区划分更加科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