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战略下有效标准在中国农业领域应用的问题研究

来源 :今日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4784351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标准的有效性与否关在在于检验该标准是否满足内部以及外部的需求。有效标准在中国农业领域的应用既满足了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战略对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需求,同时也使得中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更加具有竞争力。本文通过对农业标准有效性的界定和对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结合当前农业有效标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对有效标准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提出建议。
   一、前言
  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战略下,我国农业的发展着力于供给侧改革,即农业发展的侧重点从数量转移至质量。在提升农产品质量的进程中,农业标准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根据定义,标准是指通过标准化活动,按照规定的程序经协商一致制定,为各种活动或其结果提供规则、指南或特性,供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文件。然而,标准在我国农业领域的应用仍然存在不足。刘三江指出,我国标准供给短缺问题比较严重,主要体现在标准的缺失、滞后、老化等方面,其中,前一项表现为标准供给在数量上的不足,后两项体现在标准供给质量上的缺失。标准供给数量上的不足即为标准制定数量的绝对值不足,而标准供给质量上的缺失也可称为标准有效供给不足。本文主要就标准供给在质量上的不足说明有效标准在中国农业领域的应用。
   二、有效标准及其影响因素
  (一)有效标准
  有效标准强调标准的质量,而质量高低具体表现为标准能否满足行业对它的需求,故标准有效与否与标准能否满足标准需求有直接联系。促使对农业对标准需求增长的动力来源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对农业标准的内部需求来源于农业生产过程和结果的标准化将使其规范化从而使得生产力增长,提升农产品质量,保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响应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战略的号召。对农业标准的外部需求源于国际贸易竞争的推动,有效的农业标准有助于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界定有效标准供给,即从标准质量的层面定义有效标准供给,关在在于检验该标准是否满足内部以及外部的需求。
  伴随着国际贸易愈发频繁的趋势,尽管各国参与了各种组织并有若干协定,从而降低了关税壁垒,但各国出于对本国贸易的保护和对贸易顺差的追求等原因,采用了更加隐蔽却影响效果更加显著的非关税贸易壁垒。设定较高的进口标准就成为非关税贸易壁垒的一种主要体现形式。标准成为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利器,获取国际标准制定主导权,已成为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技术性贸易壁垒就是一种通过设定较严苛的标准从而限制进口的非关税壁垒,其主要在农产品的国际贸易中发挥作用。
  (二)影响因素
  标准的有效供给表明其满足了对内对外两个层面的需求,在当前形势下,若要解决中国农业标准存在的不足,响应质量兴农战略的号召,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首先要分析影响有效标准的因素,并通过这些影响因素对有效标准的作用为解决存在的问题提供思路。
  1.科学技术
  标准是一种技术制度,标准的最终制定经历了一个从日常实践升华至科学理论的过程。日常实践通过重复性操作和熟练程度的增强,逐渐形成了意识阶段的产物,一般称其为经验,后经制度化体系化的加工后即成为标准,随后标准再指导社会生产的现实实践,在技术的不断变革和突破之中,不断地更新标准的内容。故而标准的实质其实是以书面文字为载体科学技术的演变。科学技术主要通过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两个途径影响标准的有效供给。前者主要表现为经费和人力资本的投入,后者主要以农业领域科学技术成果为体现。
  2.政府及市场体制
  科学技术的更新与发展需要大量资金和人力的投入,并且其最终能否真正有所成效存在极大程度的不确定性,并且其最终的研究成果将为制定部门以外的其他部门所服务。综上所述,标准一般具有正的外部性,故而以自身利益为导向的企业生产外部性产品的意愿不足,所以政府在标准供给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标准的形成过程经历了“现实技术—竞争—选择—标准”的模式。既然标准的形成过程中存在竞争机制,那么市场必然通过竞争对有效标准供给产生巨大影响。尽管标准的供给存在较大程度的正外部性,但是由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将竞争的不断升级,获取国际标准制定主导权,已成为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除此之外,标准的本质是科学技术,企业在市场中为了获得超额利润,往往采取推动技术革新和技术进步的方式推动企业内部的生产力发展,这与标准供给所需要的要素不谋而合。
  3.国际标准趋同度
  有效标准的的评定从对外需求角度来看,表现为其能否在国际贸易中提升该国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增加出口。故而一国标准供给是否有效可以用一国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趋同程度来衡量,与国际标准契合程度高的国内标准使在国内标准规范下生产出的商品在出口贸易中不会因达不到国际标准的要求而受到阻碍从而限制本国出口,从而达到了满足对外国际贸易的需求,即可将其标准视为有效标准。
   三、中国农业有效标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发挥作用较小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将中国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四级。其中前三种标准都由国务院相关部门负责制定,即在制定农业标准时政府承担的责任过大。由于农业标准应用范围较广,包含内容较多,这种由政府主导并分配至各个部门进行标准制定的模式难以避免地会造成农业标准更新速度较慢和财政经费分散的问题。目前,我国农业标准存在标龄过长的问题,最早的农业标准于1981年实施至今。根据规定我国农业标准的更新时间约为五年一次,截止2020年2月,仅有783项被废止并被更新替代的农业国家标准,仅占现行2700项农业国家标准的29%。企业在农业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发挥作用较小不利于标准制定与修改的效率。
  (二)国际标准趋同度较低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我国农业有效标准与国际标准的统一性在我国农产品出口中扮演重要角色。根据2018年中國科技统计年鉴的数据,2017年采用国际标准的国家标准占当年制定修行国家标准的19.9%,这反映出我国包括农业标准在内的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趋同度较低的事实。与国际标准趋同度体现出我国农业标准的科学性。与国际标准趋同度较低存在两种表现形式及后果,一是我国农业标准未达到国际标准,这将导致我国农产品由于不达标准而无法出口。二是我国农业标准严于国际标准,这同样会导致我国农产品出口数量减少。我国规定镉在大米中含量不得超过0.2mg/kg,较CAC制定的国际标准严格两倍,然而据估计,如按照国际标准计算,全国范围内的大米镉含量超标率将下降9%。   (三)农业有效标准推广及实施效果不佳
  鉴于最终使用农业有效标准群体的特殊性与局限性,我国农业有效标准专业性的文字表述使在其推广与实际应用中存在阻碍。农民往往需要专业型人员或者通俗的操作手册的协助才能实现农业有效标准的指导作用,农业有效标准的转换过程增加了其推广及实施的难度。由于农民在科学技术以及市场竞争意识方面的局限性,他们往往只应用强制性的农业标准,而对推荐性或者说自愿性的农业标准关注较少,使得农业发展并未提升至最大限度的的水平。除此之外,全国统一性的农业有效标准往往不能适用于所有不同的地区,这将会导致标准指导实践的实际效果低于理论估计。
   四、中国农业有效标准发展建议
  (一)协调企业与政府的关系
  为了使我国农业有效标准更高效地满足对内对外两个方面的需求,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应该更加强调企业的作用。企业应实现从标准的执行者到标准的主动制定者的角色转换。不仅要通过企业之间竞争不断完善农业有效标准,还要重视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企业联盟,共同进行与行业紧密联系的实验与研究并制定团体标准。但由于制定的农业有效标准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政府仍然需要在标准制定过程中承担责任。政府应集中财政支出于农业基础性研究,减少企业对外部性较强的实验成果的研究。政府应鼓励企业自发进行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开发,总结优势经验形成有效的标准,并在其中选取优势农业有效标准作为国家标准。除此之外,政府还应对企业制定标准的过程加强监督,防止企业从中谋求私利。
  (二)增强与国际标准的契合度
  在农业国际贸易中,国际标准成为成功交易的关键之一,不符合国际标准或者进口国国家标准的农产品将面临无法出口的局面。能否满足农产品出口的需求成为判断农业标准是否有效的条件之一。增强与国际标准的契合度应从两个方面考量。一是国家采用现有的国际农业标准,学习并参考先进国家的农业标准,这可称为被动的契合。二是我国努力发展自身农业发展水平,积极加入国际标准制定组织并参与或主导国际标准制定,努力成为国际农业行业的引导者,这可称为主动的契合。
  (三)加强标准推广与差异化实施
  制定标准的最终目的在于利用其对农业实际操作进行指导,完成“实践——理论——实践”的最后过程。考虑到农民群体的局限性,需要专业型人员实地参与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对其进行依照标准的指导。除此之外,还应加大对农民的宣传和科学教育从而减少农业有效标准实施的中间转化过程,提升其实施效率。同一份指导性文件未必能够与不同的地理环境相适应,农业又是易受自然环境影响的行业,应当针对农业有效标准在各地首先展开试点性试验,根据各地的差异性围绕标准进行农业有效标准的差异化实施。相关部门应完善反馈机制,建立标准制定部門与试点之间信息交互系统,保证农业有效标准的科学性,使标准能够因地制宜更加彻底地发挥作用。(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 安徽财经大学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SKY2073。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房地产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一直扮演着龙头产业的角色,其对于快速发展的中小城市建设作用更为明显。信贷是房地产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也是城市商业银行主要的贷款业务,同时也是政府进行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有效工具。随着近几年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相关信贷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比如信贷风险问题、信贷监管问题等。本文研究重点分析苏州地区房地产行业信贷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这对于促进当地房地产行业稳定发展
期刊
互联网时代的开启,促进了新技术的应用和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生活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滴滴打车正是把握了这一时代的机遇应运而生,它的迅猛发展直接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滴滴打车席卷了过亿用户,其业务遍及全国各大城市,市场上也逐渐形成了滴滴打车一家独大的局面,与此同时,其运营背后的问题也接踵而至:客服无力、消费者投诉难、问题处理慢、安全隐患、隐私
期刊
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改善民生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有银行支持小微企业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活跃市场经济,增强小微企业生命力,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并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经济金融深化,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小微企业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寻求自身的突破,以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小微企业必须优化财务管理,符合企业融资的
期刊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银行业中广泛应用,为商业银行审计工作的环境和工作方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本文通过以审计流程为逻辑举例提出具体的审计关注要点和建模思路,分析数据建模方法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类审计的应用,以期能更快速、准确、全面地评估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为创新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模式提供参考。  信贷资产质量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不良贷款比率是银行内部考核的主要指标,不但与拨备、利润
期刊
在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养老金融在不断地发展,中国的中青年人也逐渐关注起了养老问题。本文主要通过研究分析当前养老金融市场的现状;并适当结合市场上的现有产品,以南京地区为例,剖析该地区中青年人群对养老产品的需求与建议;分析市场上现有产品的风险,综合国内外的养老金融模式与产品的成功经验,得出如下结论:人们对于养老产品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该产品所能带来的长期稳定的收益,因此创新出一套包含了基础型、进阶性、超越
期刊
作为产业扶贫的其中一种形式,“电商扶贫”在扶贫工作中已经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它借助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将贫困地区的各种产品转变为线上商品,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走出去”,极大推动了贫困地区的发展。本文基于对洛阳市嵩县电商扶贫状况的调研,包括对嵩县部分农副产品的产源地及加工地、嵩县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和农副产品交易中心的实地考察以及向嵩县的农户、市民和电商企业进行的问卷调查,总结嵩县电商扶贫工作的成果
期刊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人们的理财意识不断的增强,商业银行也愈加重视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在个人理财业务甚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其已经成为了商业银行的全新模式综合性金融业务。笔者主要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风险,并提出了一些风险规避措施,希望能够帮助商业银行更好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各大银行愈加重视个人理财业务,但是就当前而言,我国个人理财业务所处的阶段还是
期刊
金融行业的激烈竞争对商业银行造成较大冲击,商业银行需注重对公信贷业务的创新,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基于此,本文从商业银行对公信贷业务现状入手,从价格和服务两个角度,分析竞争策略的实施方法,为商业银行提供强化对公信贷业务的建议,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一、前言   对公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获取利润的主要途径,与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联系密切。经济新
期刊
突如其来的危机会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在对突发事件到来时企业因如何应对,如何从“黑天鹅”事件中走出来,探讨并综述了突发事件给各个企业所带来的积极与消极影响,相应的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策略。  企业面临着多重危机的叠加,经济下行、产能过剩、需求短缺、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等,有外部突发事件的危机,也有企业内部管理的危机。在外部突发事件袭击下企业会措手不及,直接影响到企业社会信誉度,乃至企业的生死存
期刊
2019年11月29日,证监会答复全国政协提案:积极支持各类国有资本通过认购优先股、普通股、可转债、次级债等方式注资证券公司,推动证券行业做大做强。  我国证券行业经历了30年的快速发展,为了扩大券商的业务规模,抢占创新业务红利,证券行业对于提高杠杆水平的呼声很高。必须客观地认识到,证券公司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交易模式日益复杂,高杠杆也伴随着高流动性风险,必须有相应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才能规避风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