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疑教学”课堂模式解析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bmiss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设疑教学课堂模式,就是创设一种疑问活动情境,引起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认真质疑、解疑,从而自己“发现”并领会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它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教师的启发、引导为主导,围绕“疑”字开展学与教,以提高课堂教学效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设疑教学课堂模式的教学程序
  设疑教学课堂模式的基本教学程序是:设疑自学—研讨质疑—精讲释疑—练习解疑。
  第一步:设疑自学
  设疑,是创设问题的情境,引起学习动机,组织定向思维。要使学生能在“疑”中生“奇”、 “疑”中生“趣”,教师的设疑要具有导向性:设疑要为学生学习指引方向,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要求,注重教材思路的引导;启发性:设疑应为学生创设诱发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追求知识的强烈欲望和兴趣;针对性:设疑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的学习能力,教学重点、难点设置疑问,或启发学生提出疑问。做到:(1)疑点紧扣教材,突出双基,启发思维,有力度;(2)题型灵活多样,注意准确性、知识性、趣味性;(3)注重旧知识的迁移作用,难度以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基本能够解答为宜;(4)富有弹性,要有梯度,优生能得到更多的东西,差生也能获得一些基本知识,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提高。
  自学,就是先学。学生依据教师设的疑问,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及各种学习条件和手段,进行积极的独立思考和独立作业。
  这种自学过程应是“自习—钻研—精炼—练习”,它是符合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四个基本步骤的,即“感知—理解—巩固—运用”。自习,包括明确学习目的,读(审)题,感知教材内容。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自己尝试、操作、发现、尽力弄懂、解答每一个概念、疑点;钻研,在自习过程中,对一些疑难点,借助各种学习手段,通过读、写、查、算、看、操作、翻阅有关资料,力争自求理解,自释疑难。对不能解决的疑难,也可请教教师或与同学讨论解决;精炼,将自习、钻研疑难过程中的知识联系起来,使之系统化,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巩固)最基本的内容,明确要提出的问题;练习,通过独立作业,分析正误,加深理解概念,巩固、运用新知识。然后对自己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简要小结,作出记号,以在“研讨质疑”过程中互相交流。对于自学能力较强的班级,可先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设疑,教师把握重点,引导启发。即“设疑自学”为“自学生疑”。
  第二步:研讨质疑
  研讨质疑,是学生抓住设疑自学中难以解决的疑难之点,在小组中或与同桌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发现和证明新的知识,并得出结论。
  学生通过自学,肯定会有疑问。有的是学生深钻教材产生疑问;有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产生了偏差;有的是学生与自己有关的认识结构不能顺应;也有教师给学生带来一些问题;有独特见解的学生也想表明自己的观点。这样,让学生研讨质疑,就成为学生的需要。
  研讨质疑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活动性和交流性。自主性是让学生有研讨质疑的自主权,主动地进行质疑。活动性就是学生以动身、动眼、动口、动耳、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为形式的研讨质疑。交流性就是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的相互交流、相互刺激、相互启迪。
  研讨质疑的起点,可放在让学生分析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上。有的学生认为这一问题是难点;有的则已有正确的解答;而有的学生虽已解决,但有一定的误区。这样,学生能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各抒己见,形成观点碰撞的课堂学习气氛。
  研讨质疑是促进个体排疑、互补、吸收、同化的重要环节。
  研讨质疑时,教师要起激疑和控疑作用。激疑是教师激发学生质疑,启发学生打开思路想问题。教师的激疑要围绕多数学生难以解决的疑问展开,问在疑点上,启发在关键处。对质疑中的简单问题,主要是问问答答,及时解决。对中心问题,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自由地发表见解,相互启发促进,引起连锁的辐射反应,使思维在交叉启发中向纵深发展。对不同观点可开展争辩,通过争辩,既可使教师从中发现问题,因势利导,又能开拓学生思路,提高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同时,对学生的质疑也要作适当的调控,当学生提出游离教材以外的问题时,教师要巧妙地牵引,适当地调节,让学生的思路始终定位在教材上。
  通过研讨质疑,学生在自学时理解片面的得到补充,理解错误的得到纠正,理解肤浅的得到深化,教师要及时梳理,围绕本节课教材的重点、关键问题,由易到难地板书,为下一步“精讲释疑”做准备。
  第三步:精讲释疑
  精讲释疑是在学生充分研讨质疑的基础上,教师扣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进行点拨,以疑促学,学中释疑,揭示规律,使学生进一步弄清新知识的来龙去脉,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精讲前,教师可适当做些穿针引线、架桥铺路工作,如安排一些蕴含新知识的准备练习,以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迁移。精讲时必须目标集中,针对性强,语言精练、干脆、简明,有一定的系统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起到“画龙点睛”“拉一下开关满屋子亮”的作用。
  教师的精讲,不必面面俱到、从头讲起,而是根据前两步的反馈信息,针对性地释疑。精讲既要内容精要,即讲“精的”(教材的重点),方法精当,要精心设计,做到讲得精。释疑主要针对多数学生在研讨中对主要内容难以解决的问题,即教师的讲(释疑)要讲在研讨不能释、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的疑难之处。正如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说的“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通过精讲,冰释疑难,突破关键,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由于教师释疑内容集中在学生的疑难之处,正是他们急于想求得解决的。因而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从而提高学生听和思的效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纠正自己理解的错误。至此,绝大多数学生已掌握了解决新知识疑难点的方法,实际运用有了基础。
  第四步:练习解疑
  通过精讲,教师应继续抓住疑问这根线,寓疑于各种习题中,让学生动脑动手,以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实际掌握程度,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疑的技能技巧。   练习的过程是学生经过自己头脑独立思考,将所学的新知识运用于实际,自觉、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疑难,掌握技能,提高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过程。因此,练习的内容要突出“精”字。在练习时间有限的条件下,不是练得越多越好,而是应该精选一些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能起到触类旁通的效果。所以,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有目的、有重点、有针对性地组织练习,做到“旧中引新、平中出奇、易中有难、难能可及”。要注意练习的阶梯性,一般分为:消化练习,以加深理解概念,巩固新知识;易混易错知识的对比练习,加深掌握知识的准确性;综合性练习,提高学生实际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练习内容要有层次性,数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能满足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需要。
  在学生独立练习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巡视捕捉信息。发现共性问题,及时在全班提示,宏观指导;个别问题,个别点拨,微观指导。同时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差生的辅导。
  解疑,一是学生在独立作业的过程中,自己通过复习、检查,及时发现作业中的错误和疑点,分析原因,改正错误,解决疑难。二是通过同学互改作业,师生集体批改,或者教师对部分学生的面批后,在班上作作业分析,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作业中,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分析原因,当场纠正,及时强化。
  这“四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从学生的内在需要出发,从一个阶段自然发展到另一个阶段,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安排教学上的逻辑程序,一环套一环,在教师的启发下,从疑问设置逐步引导学生解决疑问。
  二、设疑教学课堂模式的教学结构
  课堂模式的教学结构,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对构成教学的诸要素所设计的简化组合方式及其活动程序。课堂教学结构如何,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影响很大,不同的教学模式有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设疑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构,是师生协同乐学的课堂教学结构。它大体包括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疑导新(3~5分钟)
  以疑导新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求知欲,在学生困惑不解、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奥秘时,引进新课。其目的,一是启导,二是定向。启导,用“疑”创设诱发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追求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和浓厚兴趣,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定向,就是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目的,促使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
  第二阶段:师生研讨(18~20分钟)
  这个阶段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设疑、布谜来引导学生学习,师生协同合作,研讨质疑,精学精讲,解决关键性的疑难问题。
  第三阶段:练习解疑(13~15分钟)
  为理解和巩固新知识,应该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安静的环境,独立完成作业。学生练习时,教师要巡回指导,了解学情,特别要及时帮助差生解决疑难问题,这种“课内补课”的效果特别好。同时,对学生的练习解疑,要通过自批、互批、师生共同批改等形式,并让学生知道错在哪里,当时改正,反馈互补。
  第四阶段:课堂小结(2~4分钟)
  小结是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概括、系统化,所学技能进一步综合、熟练化。小结要以教材为依据,参照师生研讨及练习解疑阶段中反馈的情况,运用分析综合、对比分类、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方法,引起学生对本堂课教学过程不断地回忆和联想。小结可教师小结、学生小结,或师生共同小结。
  综上所述,设疑教学模式中的“设疑自学—研讨质疑—精讲释疑—练习解疑”的四步教学程序,并不是一堂课的全过程,而是“师生研讨”和“练习解疑”两个阶段教学中的四个步骤(见下图)。
  以上“四步四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按照学科特点、教学要求和班级实际,灵活运用。
  三、设疑教学课堂模式的灵活运用
  设疑自学—研讨质疑—精讲释疑—练习解疑“四步”是一个基本的教学程序。它把学生的认识过程,自觉地放在课堂内完成,这样做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及时发现疑难,及时消除疑难,随时弥补知识的缺陷,提高教学质量。这个基本教学程序不是某一学科内的某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在中小学各门学科教学中具有普遍适用性,同时,它又具有灵活性、多面性。从教法上来说,是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步骤。从学法上来说,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获得知识的过程。就教学过程的阶段、程序、步骤而言,又是教学模式的主要阶段。
  所以不能把“四步”凝固化,应该从教师、学生、教材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要有“变式”,在不违背教学原则的前提下,“四步”可以增添,可以减少,可以合并,可以倒置,或交替进行。如将四步全在“师生研讨”阶段完成,这时第四步的“练习解疑”就属于尝试性的作业,从中反馈教学效果,再依据反馈情况布置课堂作业,即“练习解疑”阶段;也可将“设疑自学—研讨质疑—精讲释疑”三者作为一个教学过程。既可往复进行,也可倒置为“练习生疑—精讲释疑”或合并为“设疑自学—研讨质疑、精讲释疑—练习释疑”等多种形式。总之,要依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设疑教学课堂模式。
  (浙江省兰溪市马涧中心小学 321100)
其他文献
A method about the isolation of heterotrophic nitrosobactria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eterotrophic nitrosobactria were studied.It can be seen from the fluore
结合会泽烟厂锅炉房扩建工程的实际,论述了该工程设计的特点。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mbrane structures and the air influence factors,this paper presented a method to simulate the air aerodynamic force effects in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structural complexity of class diagrams systematically and deeply, a new guiding framework of structural complexity is presented. An in
【摘 要】在品德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就是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知、分析各种问题和社会现象,学习思辨的方法;让学生在遇到道德冲突时,会思考会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辨能力;让学生在遇到生活实际问题时,会运用道德标准来评价,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思辨的内涵。  【关键词】思辨能力 道德冲突 社会现象  思辨,首先是哲学术语,指运用逻辑推导而进行纯理论、
品德教材(包括《品德与生活》与《品德与社会》)的主要功能是“激活”。发挥品德教材的激活功能,需要教师确立作为教材开发主体的意识,学会“用教材教”。 能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教学对象,对教材进行修正、开发和创造。而这其实就是教师优化教材的过程。优化教材,应以发挥品德教材的激活功能作为衡量的主要标准,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有事可干,有情可抒。而所谓道德实践,就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指导下有目的地开展社会
本文利用模糊数学的综合评判原理,提出了一种土建工程造价的估算方法,即将上建工程抽象为若干工程特征,并将其量化,求出已建工程与待估工程的加权海明距离,并以此为依据估算出待建
To quantitatively identify the maintenance demand for each highway segments in the pavement maintenance scheme design,a mathematical model of uniform segment di
尾矿废水的处理方法有多种,本文介绍了用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兰坪铅锌矿的尾矿废水的方法。该法成本低、运行稳定,易于操作管理,是目前处理兰坪尾矿废水较经济合理、切实可行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