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设疑教学课堂模式,就是创设一种疑问活动情境,引起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认真质疑、解疑,从而自己“发现”并领会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它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教师的启发、引导为主导,围绕“疑”字开展学与教,以提高课堂教学效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设疑教学课堂模式的教学程序
设疑教学课堂模式的基本教学程序是:设疑自学—研讨质疑—精讲释疑—练习解疑。
第一步:设疑自学
设疑,是创设问题的情境,引起学习动机,组织定向思维。要使学生能在“疑”中生“奇”、 “疑”中生“趣”,教师的设疑要具有导向性:设疑要为学生学习指引方向,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要求,注重教材思路的引导;启发性:设疑应为学生创设诱发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追求知识的强烈欲望和兴趣;针对性:设疑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的学习能力,教学重点、难点设置疑问,或启发学生提出疑问。做到:(1)疑点紧扣教材,突出双基,启发思维,有力度;(2)题型灵活多样,注意准确性、知识性、趣味性;(3)注重旧知识的迁移作用,难度以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基本能够解答为宜;(4)富有弹性,要有梯度,优生能得到更多的东西,差生也能获得一些基本知识,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提高。
自学,就是先学。学生依据教师设的疑问,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及各种学习条件和手段,进行积极的独立思考和独立作业。
这种自学过程应是“自习—钻研—精炼—练习”,它是符合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四个基本步骤的,即“感知—理解—巩固—运用”。自习,包括明确学习目的,读(审)题,感知教材内容。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自己尝试、操作、发现、尽力弄懂、解答每一个概念、疑点;钻研,在自习过程中,对一些疑难点,借助各种学习手段,通过读、写、查、算、看、操作、翻阅有关资料,力争自求理解,自释疑难。对不能解决的疑难,也可请教教师或与同学讨论解决;精炼,将自习、钻研疑难过程中的知识联系起来,使之系统化,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巩固)最基本的内容,明确要提出的问题;练习,通过独立作业,分析正误,加深理解概念,巩固、运用新知识。然后对自己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简要小结,作出记号,以在“研讨质疑”过程中互相交流。对于自学能力较强的班级,可先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设疑,教师把握重点,引导启发。即“设疑自学”为“自学生疑”。
第二步:研讨质疑
研讨质疑,是学生抓住设疑自学中难以解决的疑难之点,在小组中或与同桌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发现和证明新的知识,并得出结论。
学生通过自学,肯定会有疑问。有的是学生深钻教材产生疑问;有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产生了偏差;有的是学生与自己有关的认识结构不能顺应;也有教师给学生带来一些问题;有独特见解的学生也想表明自己的观点。这样,让学生研讨质疑,就成为学生的需要。
研讨质疑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活动性和交流性。自主性是让学生有研讨质疑的自主权,主动地进行质疑。活动性就是学生以动身、动眼、动口、动耳、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为形式的研讨质疑。交流性就是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的相互交流、相互刺激、相互启迪。
研讨质疑的起点,可放在让学生分析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上。有的学生认为这一问题是难点;有的则已有正确的解答;而有的学生虽已解决,但有一定的误区。这样,学生能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各抒己见,形成观点碰撞的课堂学习气氛。
研讨质疑是促进个体排疑、互补、吸收、同化的重要环节。
研讨质疑时,教师要起激疑和控疑作用。激疑是教师激发学生质疑,启发学生打开思路想问题。教师的激疑要围绕多数学生难以解决的疑问展开,问在疑点上,启发在关键处。对质疑中的简单问题,主要是问问答答,及时解决。对中心问题,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自由地发表见解,相互启发促进,引起连锁的辐射反应,使思维在交叉启发中向纵深发展。对不同观点可开展争辩,通过争辩,既可使教师从中发现问题,因势利导,又能开拓学生思路,提高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同时,对学生的质疑也要作适当的调控,当学生提出游离教材以外的问题时,教师要巧妙地牵引,适当地调节,让学生的思路始终定位在教材上。
通过研讨质疑,学生在自学时理解片面的得到补充,理解错误的得到纠正,理解肤浅的得到深化,教师要及时梳理,围绕本节课教材的重点、关键问题,由易到难地板书,为下一步“精讲释疑”做准备。
第三步:精讲释疑
精讲释疑是在学生充分研讨质疑的基础上,教师扣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进行点拨,以疑促学,学中释疑,揭示规律,使学生进一步弄清新知识的来龙去脉,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精讲前,教师可适当做些穿针引线、架桥铺路工作,如安排一些蕴含新知识的准备练习,以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迁移。精讲时必须目标集中,针对性强,语言精练、干脆、简明,有一定的系统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起到“画龙点睛”“拉一下开关满屋子亮”的作用。
教师的精讲,不必面面俱到、从头讲起,而是根据前两步的反馈信息,针对性地释疑。精讲既要内容精要,即讲“精的”(教材的重点),方法精当,要精心设计,做到讲得精。释疑主要针对多数学生在研讨中对主要内容难以解决的问题,即教师的讲(释疑)要讲在研讨不能释、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的疑难之处。正如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说的“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通过精讲,冰释疑难,突破关键,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由于教师释疑内容集中在学生的疑难之处,正是他们急于想求得解决的。因而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从而提高学生听和思的效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纠正自己理解的错误。至此,绝大多数学生已掌握了解决新知识疑难点的方法,实际运用有了基础。
第四步:练习解疑
通过精讲,教师应继续抓住疑问这根线,寓疑于各种习题中,让学生动脑动手,以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实际掌握程度,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疑的技能技巧。 练习的过程是学生经过自己头脑独立思考,将所学的新知识运用于实际,自觉、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疑难,掌握技能,提高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过程。因此,练习的内容要突出“精”字。在练习时间有限的条件下,不是练得越多越好,而是应该精选一些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能起到触类旁通的效果。所以,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有目的、有重点、有针对性地组织练习,做到“旧中引新、平中出奇、易中有难、难能可及”。要注意练习的阶梯性,一般分为:消化练习,以加深理解概念,巩固新知识;易混易错知识的对比练习,加深掌握知识的准确性;综合性练习,提高学生实际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练习内容要有层次性,数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能满足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需要。
在学生独立练习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巡视捕捉信息。发现共性问题,及时在全班提示,宏观指导;个别问题,个别点拨,微观指导。同时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差生的辅导。
解疑,一是学生在独立作业的过程中,自己通过复习、检查,及时发现作业中的错误和疑点,分析原因,改正错误,解决疑难。二是通过同学互改作业,师生集体批改,或者教师对部分学生的面批后,在班上作作业分析,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作业中,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分析原因,当场纠正,及时强化。
这“四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从学生的内在需要出发,从一个阶段自然发展到另一个阶段,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安排教学上的逻辑程序,一环套一环,在教师的启发下,从疑问设置逐步引导学生解决疑问。
二、设疑教学课堂模式的教学结构
课堂模式的教学结构,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对构成教学的诸要素所设计的简化组合方式及其活动程序。课堂教学结构如何,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影响很大,不同的教学模式有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设疑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构,是师生协同乐学的课堂教学结构。它大体包括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疑导新(3~5分钟)
以疑导新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求知欲,在学生困惑不解、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奥秘时,引进新课。其目的,一是启导,二是定向。启导,用“疑”创设诱发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追求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和浓厚兴趣,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定向,就是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目的,促使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
第二阶段:师生研讨(18~20分钟)
这个阶段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设疑、布谜来引导学生学习,师生协同合作,研讨质疑,精学精讲,解决关键性的疑难问题。
第三阶段:练习解疑(13~15分钟)
为理解和巩固新知识,应该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安静的环境,独立完成作业。学生练习时,教师要巡回指导,了解学情,特别要及时帮助差生解决疑难问题,这种“课内补课”的效果特别好。同时,对学生的练习解疑,要通过自批、互批、师生共同批改等形式,并让学生知道错在哪里,当时改正,反馈互补。
第四阶段:课堂小结(2~4分钟)
小结是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概括、系统化,所学技能进一步综合、熟练化。小结要以教材为依据,参照师生研讨及练习解疑阶段中反馈的情况,运用分析综合、对比分类、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方法,引起学生对本堂课教学过程不断地回忆和联想。小结可教师小结、学生小结,或师生共同小结。
综上所述,设疑教学模式中的“设疑自学—研讨质疑—精讲释疑—练习解疑”的四步教学程序,并不是一堂课的全过程,而是“师生研讨”和“练习解疑”两个阶段教学中的四个步骤(见下图)。
以上“四步四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按照学科特点、教学要求和班级实际,灵活运用。
三、设疑教学课堂模式的灵活运用
设疑自学—研讨质疑—精讲释疑—练习解疑“四步”是一个基本的教学程序。它把学生的认识过程,自觉地放在课堂内完成,这样做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及时发现疑难,及时消除疑难,随时弥补知识的缺陷,提高教学质量。这个基本教学程序不是某一学科内的某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在中小学各门学科教学中具有普遍适用性,同时,它又具有灵活性、多面性。从教法上来说,是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步骤。从学法上来说,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获得知识的过程。就教学过程的阶段、程序、步骤而言,又是教学模式的主要阶段。
所以不能把“四步”凝固化,应该从教师、学生、教材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要有“变式”,在不违背教学原则的前提下,“四步”可以增添,可以减少,可以合并,可以倒置,或交替进行。如将四步全在“师生研讨”阶段完成,这时第四步的“练习解疑”就属于尝试性的作业,从中反馈教学效果,再依据反馈情况布置课堂作业,即“练习解疑”阶段;也可将“设疑自学—研讨质疑—精讲释疑”三者作为一个教学过程。既可往复进行,也可倒置为“练习生疑—精讲释疑”或合并为“设疑自学—研讨质疑、精讲释疑—练习释疑”等多种形式。总之,要依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设疑教学课堂模式。
(浙江省兰溪市马涧中心小学 321100)
一、设疑教学课堂模式的教学程序
设疑教学课堂模式的基本教学程序是:设疑自学—研讨质疑—精讲释疑—练习解疑。
第一步:设疑自学
设疑,是创设问题的情境,引起学习动机,组织定向思维。要使学生能在“疑”中生“奇”、 “疑”中生“趣”,教师的设疑要具有导向性:设疑要为学生学习指引方向,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要求,注重教材思路的引导;启发性:设疑应为学生创设诱发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追求知识的强烈欲望和兴趣;针对性:设疑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的学习能力,教学重点、难点设置疑问,或启发学生提出疑问。做到:(1)疑点紧扣教材,突出双基,启发思维,有力度;(2)题型灵活多样,注意准确性、知识性、趣味性;(3)注重旧知识的迁移作用,难度以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基本能够解答为宜;(4)富有弹性,要有梯度,优生能得到更多的东西,差生也能获得一些基本知识,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提高。
自学,就是先学。学生依据教师设的疑问,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及各种学习条件和手段,进行积极的独立思考和独立作业。
这种自学过程应是“自习—钻研—精炼—练习”,它是符合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四个基本步骤的,即“感知—理解—巩固—运用”。自习,包括明确学习目的,读(审)题,感知教材内容。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自己尝试、操作、发现、尽力弄懂、解答每一个概念、疑点;钻研,在自习过程中,对一些疑难点,借助各种学习手段,通过读、写、查、算、看、操作、翻阅有关资料,力争自求理解,自释疑难。对不能解决的疑难,也可请教教师或与同学讨论解决;精炼,将自习、钻研疑难过程中的知识联系起来,使之系统化,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巩固)最基本的内容,明确要提出的问题;练习,通过独立作业,分析正误,加深理解概念,巩固、运用新知识。然后对自己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简要小结,作出记号,以在“研讨质疑”过程中互相交流。对于自学能力较强的班级,可先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设疑,教师把握重点,引导启发。即“设疑自学”为“自学生疑”。
第二步:研讨质疑
研讨质疑,是学生抓住设疑自学中难以解决的疑难之点,在小组中或与同桌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发现和证明新的知识,并得出结论。
学生通过自学,肯定会有疑问。有的是学生深钻教材产生疑问;有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产生了偏差;有的是学生与自己有关的认识结构不能顺应;也有教师给学生带来一些问题;有独特见解的学生也想表明自己的观点。这样,让学生研讨质疑,就成为学生的需要。
研讨质疑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活动性和交流性。自主性是让学生有研讨质疑的自主权,主动地进行质疑。活动性就是学生以动身、动眼、动口、动耳、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为形式的研讨质疑。交流性就是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的相互交流、相互刺激、相互启迪。
研讨质疑的起点,可放在让学生分析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上。有的学生认为这一问题是难点;有的则已有正确的解答;而有的学生虽已解决,但有一定的误区。这样,学生能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各抒己见,形成观点碰撞的课堂学习气氛。
研讨质疑是促进个体排疑、互补、吸收、同化的重要环节。
研讨质疑时,教师要起激疑和控疑作用。激疑是教师激发学生质疑,启发学生打开思路想问题。教师的激疑要围绕多数学生难以解决的疑问展开,问在疑点上,启发在关键处。对质疑中的简单问题,主要是问问答答,及时解决。对中心问题,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自由地发表见解,相互启发促进,引起连锁的辐射反应,使思维在交叉启发中向纵深发展。对不同观点可开展争辩,通过争辩,既可使教师从中发现问题,因势利导,又能开拓学生思路,提高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同时,对学生的质疑也要作适当的调控,当学生提出游离教材以外的问题时,教师要巧妙地牵引,适当地调节,让学生的思路始终定位在教材上。
通过研讨质疑,学生在自学时理解片面的得到补充,理解错误的得到纠正,理解肤浅的得到深化,教师要及时梳理,围绕本节课教材的重点、关键问题,由易到难地板书,为下一步“精讲释疑”做准备。
第三步:精讲释疑
精讲释疑是在学生充分研讨质疑的基础上,教师扣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进行点拨,以疑促学,学中释疑,揭示规律,使学生进一步弄清新知识的来龙去脉,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精讲前,教师可适当做些穿针引线、架桥铺路工作,如安排一些蕴含新知识的准备练习,以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迁移。精讲时必须目标集中,针对性强,语言精练、干脆、简明,有一定的系统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起到“画龙点睛”“拉一下开关满屋子亮”的作用。
教师的精讲,不必面面俱到、从头讲起,而是根据前两步的反馈信息,针对性地释疑。精讲既要内容精要,即讲“精的”(教材的重点),方法精当,要精心设计,做到讲得精。释疑主要针对多数学生在研讨中对主要内容难以解决的问题,即教师的讲(释疑)要讲在研讨不能释、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的疑难之处。正如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说的“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通过精讲,冰释疑难,突破关键,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由于教师释疑内容集中在学生的疑难之处,正是他们急于想求得解决的。因而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从而提高学生听和思的效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纠正自己理解的错误。至此,绝大多数学生已掌握了解决新知识疑难点的方法,实际运用有了基础。
第四步:练习解疑
通过精讲,教师应继续抓住疑问这根线,寓疑于各种习题中,让学生动脑动手,以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实际掌握程度,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疑的技能技巧。 练习的过程是学生经过自己头脑独立思考,将所学的新知识运用于实际,自觉、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疑难,掌握技能,提高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过程。因此,练习的内容要突出“精”字。在练习时间有限的条件下,不是练得越多越好,而是应该精选一些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能起到触类旁通的效果。所以,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有目的、有重点、有针对性地组织练习,做到“旧中引新、平中出奇、易中有难、难能可及”。要注意练习的阶梯性,一般分为:消化练习,以加深理解概念,巩固新知识;易混易错知识的对比练习,加深掌握知识的准确性;综合性练习,提高学生实际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练习内容要有层次性,数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能满足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需要。
在学生独立练习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巡视捕捉信息。发现共性问题,及时在全班提示,宏观指导;个别问题,个别点拨,微观指导。同时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差生的辅导。
解疑,一是学生在独立作业的过程中,自己通过复习、检查,及时发现作业中的错误和疑点,分析原因,改正错误,解决疑难。二是通过同学互改作业,师生集体批改,或者教师对部分学生的面批后,在班上作作业分析,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作业中,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分析原因,当场纠正,及时强化。
这“四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从学生的内在需要出发,从一个阶段自然发展到另一个阶段,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安排教学上的逻辑程序,一环套一环,在教师的启发下,从疑问设置逐步引导学生解决疑问。
二、设疑教学课堂模式的教学结构
课堂模式的教学结构,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对构成教学的诸要素所设计的简化组合方式及其活动程序。课堂教学结构如何,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影响很大,不同的教学模式有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设疑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构,是师生协同乐学的课堂教学结构。它大体包括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疑导新(3~5分钟)
以疑导新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求知欲,在学生困惑不解、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奥秘时,引进新课。其目的,一是启导,二是定向。启导,用“疑”创设诱发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追求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和浓厚兴趣,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定向,就是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目的,促使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
第二阶段:师生研讨(18~20分钟)
这个阶段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设疑、布谜来引导学生学习,师生协同合作,研讨质疑,精学精讲,解决关键性的疑难问题。
第三阶段:练习解疑(13~15分钟)
为理解和巩固新知识,应该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安静的环境,独立完成作业。学生练习时,教师要巡回指导,了解学情,特别要及时帮助差生解决疑难问题,这种“课内补课”的效果特别好。同时,对学生的练习解疑,要通过自批、互批、师生共同批改等形式,并让学生知道错在哪里,当时改正,反馈互补。
第四阶段:课堂小结(2~4分钟)
小结是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概括、系统化,所学技能进一步综合、熟练化。小结要以教材为依据,参照师生研讨及练习解疑阶段中反馈的情况,运用分析综合、对比分类、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方法,引起学生对本堂课教学过程不断地回忆和联想。小结可教师小结、学生小结,或师生共同小结。
综上所述,设疑教学模式中的“设疑自学—研讨质疑—精讲释疑—练习解疑”的四步教学程序,并不是一堂课的全过程,而是“师生研讨”和“练习解疑”两个阶段教学中的四个步骤(见下图)。
以上“四步四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按照学科特点、教学要求和班级实际,灵活运用。
三、设疑教学课堂模式的灵活运用
设疑自学—研讨质疑—精讲释疑—练习解疑“四步”是一个基本的教学程序。它把学生的认识过程,自觉地放在课堂内完成,这样做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及时发现疑难,及时消除疑难,随时弥补知识的缺陷,提高教学质量。这个基本教学程序不是某一学科内的某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在中小学各门学科教学中具有普遍适用性,同时,它又具有灵活性、多面性。从教法上来说,是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步骤。从学法上来说,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获得知识的过程。就教学过程的阶段、程序、步骤而言,又是教学模式的主要阶段。
所以不能把“四步”凝固化,应该从教师、学生、教材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要有“变式”,在不违背教学原则的前提下,“四步”可以增添,可以减少,可以合并,可以倒置,或交替进行。如将四步全在“师生研讨”阶段完成,这时第四步的“练习解疑”就属于尝试性的作业,从中反馈教学效果,再依据反馈情况布置课堂作业,即“练习解疑”阶段;也可将“设疑自学—研讨质疑—精讲释疑”三者作为一个教学过程。既可往复进行,也可倒置为“练习生疑—精讲释疑”或合并为“设疑自学—研讨质疑、精讲释疑—练习释疑”等多种形式。总之,要依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设疑教学课堂模式。
(浙江省兰溪市马涧中心小学 32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