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珠海作为南方海滨城市和经济特区,具有生态环境优美和自然人文资源丰富等优势,自建市以来一直注重环境保护,曾获联合国人居中心“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本文在探讨宜居城市概念和建设标准的基础上,以珠海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为出发点,结合科学的判定指标,对珠海市宜居城市建设情况做出客观评价,对其未来宜居城市战略提出建议,以便为居民提供更宜居的生活环境。
关键词:宜居城市 实施效果 战略 珠海
一、引言
珠海市拥有南方海滨城市的特点,建市30多年来充分利用优越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等有利条件,成功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发展内涵,是全国唯一以整体城市景观入选“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的城市。但是,面临经济快速发展所引发的一系列“城市病”,比如住房困难、交通拥挤、环境破坏、缺乏城市特色等,珠海市以“宜居城市”为战略,其实施效果和影响验证着该市是否适应当今城市环境的变化。对珠海市“宜居性”进行科学评价,揭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发展方向和规划,对未来珠海市宜居城市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在英文定义中,“liveable city”指宜居的城市,自古希腊开始很多学者就不断探究心中理想的国家(城市)样子。到资本主义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及田园城市等概念的诞生,使得宜居城市上升为自由社会、公民权利的追求[1]。国内针对宜居城市的研究仍处在起步阶段,其开端主要受到钱学森先生的《社会主义中国应该建设山水城市》论文的影响[2]。袁锐(2005)认为,宜居城市就是拥有良好人居环境,保证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同时提到宜居城市应有经济、文化、生活、社会等六个判别标准[3]。基于对宜居城市的理论探讨,各大中城市也开始有序开展相关社会调查和研究,并将宜居定位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调查研究”,该研究选择大量城市居民进行调查,得出中国宜居城市指数排名,也反映了民众对宜居城市的认同和定位[2]。近年来,国内对宜居城市的关注度日益加强。
二、宜居城市相关概念
宜居城市是指一定生存区域内城市各方面都能协调发展,能够满足居民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生活 [4]。从国内研究来看,对宜居城市的定义,更侧重于“生”的概念,认为宜居城市在气候宜人、生态和谐、环境优美这样一个人类居住有利的条件下,还要兼顾生活舒适、交通便利、社会稳定、就业机会充分等各方面的经济条件。而国外对其定义,更注重“权”,城市内居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参与能力。简单分析两者区别,国内重视“在这个城市内,居民不仅要能生活,还要生活得好”,国外认为“居民不仅要生活得好,更要有权生活得好”。但这两者并不冲突,国内对宜居城市顺应可持续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城市的经济指标和居民生活指标。国外在此基础上,加深其内涵,居民对城市建设的参与度,即居民整体素质也是宜居城市的标准之一。
三、珠海宜居城市发展现状
(一)珠海市概况
珠海市位于广东省南部,地处珠江口与南海交汇之处,有大小岛屿217个,有“百岛之市”的美誉。珠海市陆地地貌多样,地处珠江流域,形成了“河涌纵横,开门见水”的水乡特色。珠海市是粤港澳的核心交汇地域,东与香港隔海相望,西邻江门市,南与澳门相连,北接中山市。境内区域性交通设施发达,有高栏港、珠海机场、港珠澳大桥、广珠铁路等。珠海市有香洲、斗门、金湾3个行政管理区,分别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1.88%、 35.90%、 32.22%[5]。
(二)珠海宜居城市发展现状
1、经济发展情况
由于珠海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不断吸引外商投资,使得其经济飞速发展,珠海市2014年GDP达1857.32亿元,在广东省经济排名第十,经济走势上升,整体呈现稳步升温的良好态势。从增速来看,总体波动大,2010年达到最高,慢慢趋向稳定,至2014年增长10.3%,增速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5]。
2、环境发展情况
珠海市作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大气质量水平始终保持在全国前列,大气环境优良率一直是100%,是珠三角地区中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之一。2015年在全国367个监测城市中珠海市空气质量排名第23位,击败了全国93%的城市,在广东的21个监测城市中排名第2位。珠海市位居前列,生态环境是其重要优势。2010年珠海就已建成吉大、香洲、拱北等13个污水处理厂,整体环保投入比例一直保持在占GDP的2%以上,2010年占比高达2.20%。空气、水环境质量较好,集中饮用水质达标率为100%。2011年,珠海生态环境竞争力全国位列第六。2014年,珠海环保部门规定:产业环境设立严格准入条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保证合理产业空间布局,注重工业和城市污染治理,严格控制污水排放[5]。
3、文化发展情况
珠海历史文化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具有很好的人文优势,注重文化事业发展,珠海有200多处文化古迹和遗址,除去其中的26处已为珠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另有6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建立三大文化创意产业园,目的在于建立“文化强区”,将关注点放在创新。建设高质量大学园区,目前有中山大学分校、暨南大学分校、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北京理工大学分校等,加大珠海教育文化氛围。珠海市在文化基础设施方面,拥有城市展览馆、画展、图书馆等,积极举办文体活动,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加大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文化保护性,综合提高整体文化竞争力。
4、社会治安情况
珠海社会治安治理效果显著,在珠海市政府强化社会治安防控力度,加强值班备勤,建立严格的治安体系,制定严密的安保方案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处理重大安全隐患,有效防范安全问题,保证社会治安秩序,居民出行各方面正常生活活动,各项大型活动顺利进行。2013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572宗,比上年下降11.2%,2014年略有上升,发生这类事故691宗[6]。 四、城市发展实施效果评价
(一)珠海宜居性客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宜居城市是指适宜人类居住的生存环境,依据顾文选、罗亚蒙所著《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7]包括: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六大指标。依据2007年4月9日通过中国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科技司验收的《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设立一系列否定条件和相关指标,并得出综合得分,得分规则如下:总分100分,累计得分≥80分且无否定条件的城市,为“宜居城市”;60分≤宜居指数<80分的城市,或累计得分≥80分但有一项否定条件的城市,确认为“较宜居城市”;得分<60分的城市,或累计得分≥80分但有二项以上否定条件的城市,或60分≤宜居指数<80分但有一项否定条件的城市,为宜居预警城市。
本文数据主要用《2014年珠海市统计年鉴》和珠海统计公众网收集数据,以《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中指标权重取值,见表1。
(二)珠海市2013年宜居性客观评价分析
根据表1和珠海市2013年各方面数据和实施战略作为评定标准,以总分和各指标得分率来分析其宜居效果,见表2。
珠海市环境承载度得分率最高,跟其自身得天独厚的资源环境和政府历年来实施绿色环保城市战略有关,而经济富裕度和社会文明度得分率相对较低,主要由于珠海政府为保护环境对工业设立高门槛,第三产业发展需要时间,经济增长缓慢。生活便易度未达到较高水平,主要是珠海市目前各方面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导致。社会文明度方面,虽然2013年略有改善,但是珠海市区域社会文明发展不平衡,新战略思想在村镇效率低,普及率不高。2014年珠海市实施各项改善城市的战略,取得在社会各界良好的反应。
五、珠海宜居城市建设建议
(一)加强城市安全性建设
提高社会安全指数,保证整体社会稳定,案件发生率趋近零,是一个宜居城市最好的表现。但是目前现实情况和数据显示,在拱北香洲繁华集中区域,盗窃等小案件颇多,外来人口流动很大。首先,应加强珠海居民自身安全防范意识,在各社区和学校间开展宣传教育;其次,加大街道间的警察或保安的管制,提高办事效率,在街道路口加入警察和保安人员,一方面可以加强对社会安全的保证和对某些不安全份子的震慑力,另一方面可以确保有相关人员能及时处理突发事件,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社会氛围;最后,加强流动人口方面管制,梳理街道安排,保证高峰期的人流通畅及安全,对于城市紧急避难场地等要增加标志牌,加强居民对抗震防灾等意识。
(二)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首先,调整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化发展,将“小、弱、散”企业整合,建立“大、强、集中”的产业链,加强产品的研发和物流双环节,改善结构性问题。其次,加大产业的研发功能,珠海经济要着重于高科技产业和出口产品,加强对产品技术的创新和研究,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打造“海、陆、空”各条物流线路,充分利用港珠澳大桥、广珠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空中运输是珠海较薄弱的部分,要加大对空中运输的管理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扩宽珠海出口产品的渠道。再次,与“珠三角”周边城市的合作必不可少,要加大与广州、佛山、惠州、东莞等城市的往来,以及与港澳的合作深度,减少经济发展的资源要素等障碍。最后,加大力度改善珠海创业环境,增加创业的平台和机会,尽可能吸引人才创业发展。
(三)加大公共交通的建设
目前,珠海市交通设施系统正在逐渐完善,但是城市内部交通系统仍然存在上下班高峰期的交通拥堵现象、公交车满员和轻轨买不到票等情况。打造人性化的宜居城市,首先要增加公交车在上下班高峰时段的车次,节假日和周末增加轻轨发车量;对于繁忙的公共道路予以扩建,建立环形高架桥,充分利用城市空间,方便车辆无障碍通行。加大公共交通实施利用率,建立综合交通体系,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现象,减轻城市紧张感氛围,方面居民出行,给予居民出行最佳舒适度。
(四)关注城市建筑景观规划和建设
珠海要注重对城市建筑景观的规划,特别在古建筑与现代建筑协调方面,要合理设计城市建筑景观的规划,合理保留有历史文化的古建筑,完美打造别样“古村落”。对于一些年久失修的破旧建筑,可以进行拆除或重修,将现代化建筑的概念注入其中,感受“新型城镇化”氛围。合理布局城市建筑,切勿形成融合不协调的样子。另外,香洲区现代化城市氛围不强,主要也是由于建筑布局的不合理,多显零乱、高低不一的杂乱状态,因此要合理调整建筑布局和建筑高度,将香洲建造成带有现代美感的中心城区,将违规、不美观、破旧建筑进行拆除和重修,建筑高度设定在合理范围内。
(五)加强教育和娱乐设施建设
珠海教育设施偏少,图书馆、影剧院、博物馆等方面的数量需要增加,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其次,政府要关注教育制度的改革与更新,增加财政对教育经费的支出,让每一个居民“有书读,多读书,读好书”。儿童娱乐设施方面,2015年珠海市长隆海洋王国的全面开放,极大弥补娱乐设施的不足,但是免费的儿童休闲娱乐设施仍然偏少,珠海市要在城区多建立公园广场,游戏设施等,让居民在闲暇时光能更好地放松心情,也能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参考文献:
[1]高峰.城市宜居理论与实践研究[D].兰州大学,2006:21—30
[2]陶玉峰.珠海市宜居城市发展战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20—27
[3]袁锐.试论宜居城市的判别标准[J]. 经济科学,2005(4):126—128
[4]李业锦,张文忠,田山川,余建辉. 宜居城市的理论基础和评价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2008,27(3):101—102
[5]珠海市统计局.2015珠海概览[EB/OL].http://www.stats-zh.gov.cn/,2015—6—25
[6] 珠海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珠海调查队.珠海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stats-zh.gov.cn/tjzl/tjgb/2014
12/t20141222_192447.htm,2014—3—28
[7]顾文选,罗亚蒙.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J].北京规划建设,2007(1):7—10
〔本文系珠海市哲学社科“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社科规划课题“珠海市国际级宜居城市建设标准研究”(项目编号:2014011)阶段性成果〕
(白雪,1981年生,辽宁抚顺人,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副教授。研究方向:城市经济、区域经济。林雪晶,1993年生,安徽安庆人。研究方向:城市经济、房地产经济)
关键词:宜居城市 实施效果 战略 珠海
一、引言
珠海市拥有南方海滨城市的特点,建市30多年来充分利用优越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等有利条件,成功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发展内涵,是全国唯一以整体城市景观入选“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的城市。但是,面临经济快速发展所引发的一系列“城市病”,比如住房困难、交通拥挤、环境破坏、缺乏城市特色等,珠海市以“宜居城市”为战略,其实施效果和影响验证着该市是否适应当今城市环境的变化。对珠海市“宜居性”进行科学评价,揭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发展方向和规划,对未来珠海市宜居城市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在英文定义中,“liveable city”指宜居的城市,自古希腊开始很多学者就不断探究心中理想的国家(城市)样子。到资本主义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及田园城市等概念的诞生,使得宜居城市上升为自由社会、公民权利的追求[1]。国内针对宜居城市的研究仍处在起步阶段,其开端主要受到钱学森先生的《社会主义中国应该建设山水城市》论文的影响[2]。袁锐(2005)认为,宜居城市就是拥有良好人居环境,保证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同时提到宜居城市应有经济、文化、生活、社会等六个判别标准[3]。基于对宜居城市的理论探讨,各大中城市也开始有序开展相关社会调查和研究,并将宜居定位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调查研究”,该研究选择大量城市居民进行调查,得出中国宜居城市指数排名,也反映了民众对宜居城市的认同和定位[2]。近年来,国内对宜居城市的关注度日益加强。
二、宜居城市相关概念
宜居城市是指一定生存区域内城市各方面都能协调发展,能够满足居民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生活 [4]。从国内研究来看,对宜居城市的定义,更侧重于“生”的概念,认为宜居城市在气候宜人、生态和谐、环境优美这样一个人类居住有利的条件下,还要兼顾生活舒适、交通便利、社会稳定、就业机会充分等各方面的经济条件。而国外对其定义,更注重“权”,城市内居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参与能力。简单分析两者区别,国内重视“在这个城市内,居民不仅要能生活,还要生活得好”,国外认为“居民不仅要生活得好,更要有权生活得好”。但这两者并不冲突,国内对宜居城市顺应可持续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城市的经济指标和居民生活指标。国外在此基础上,加深其内涵,居民对城市建设的参与度,即居民整体素质也是宜居城市的标准之一。
三、珠海宜居城市发展现状
(一)珠海市概况
珠海市位于广东省南部,地处珠江口与南海交汇之处,有大小岛屿217个,有“百岛之市”的美誉。珠海市陆地地貌多样,地处珠江流域,形成了“河涌纵横,开门见水”的水乡特色。珠海市是粤港澳的核心交汇地域,东与香港隔海相望,西邻江门市,南与澳门相连,北接中山市。境内区域性交通设施发达,有高栏港、珠海机场、港珠澳大桥、广珠铁路等。珠海市有香洲、斗门、金湾3个行政管理区,分别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1.88%、 35.90%、 32.22%[5]。
(二)珠海宜居城市发展现状
1、经济发展情况
由于珠海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不断吸引外商投资,使得其经济飞速发展,珠海市2014年GDP达1857.32亿元,在广东省经济排名第十,经济走势上升,整体呈现稳步升温的良好态势。从增速来看,总体波动大,2010年达到最高,慢慢趋向稳定,至2014年增长10.3%,增速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5]。
2、环境发展情况
珠海市作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大气质量水平始终保持在全国前列,大气环境优良率一直是100%,是珠三角地区中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之一。2015年在全国367个监测城市中珠海市空气质量排名第23位,击败了全国93%的城市,在广东的21个监测城市中排名第2位。珠海市位居前列,生态环境是其重要优势。2010年珠海就已建成吉大、香洲、拱北等13个污水处理厂,整体环保投入比例一直保持在占GDP的2%以上,2010年占比高达2.20%。空气、水环境质量较好,集中饮用水质达标率为100%。2011年,珠海生态环境竞争力全国位列第六。2014年,珠海环保部门规定:产业环境设立严格准入条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保证合理产业空间布局,注重工业和城市污染治理,严格控制污水排放[5]。
3、文化发展情况
珠海历史文化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具有很好的人文优势,注重文化事业发展,珠海有200多处文化古迹和遗址,除去其中的26处已为珠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另有6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建立三大文化创意产业园,目的在于建立“文化强区”,将关注点放在创新。建设高质量大学园区,目前有中山大学分校、暨南大学分校、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北京理工大学分校等,加大珠海教育文化氛围。珠海市在文化基础设施方面,拥有城市展览馆、画展、图书馆等,积极举办文体活动,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加大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文化保护性,综合提高整体文化竞争力。
4、社会治安情况
珠海社会治安治理效果显著,在珠海市政府强化社会治安防控力度,加强值班备勤,建立严格的治安体系,制定严密的安保方案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处理重大安全隐患,有效防范安全问题,保证社会治安秩序,居民出行各方面正常生活活动,各项大型活动顺利进行。2013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572宗,比上年下降11.2%,2014年略有上升,发生这类事故691宗[6]。 四、城市发展实施效果评价
(一)珠海宜居性客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宜居城市是指适宜人类居住的生存环境,依据顾文选、罗亚蒙所著《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7]包括: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六大指标。依据2007年4月9日通过中国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科技司验收的《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设立一系列否定条件和相关指标,并得出综合得分,得分规则如下:总分100分,累计得分≥80分且无否定条件的城市,为“宜居城市”;60分≤宜居指数<80分的城市,或累计得分≥80分但有一项否定条件的城市,确认为“较宜居城市”;得分<60分的城市,或累计得分≥80分但有二项以上否定条件的城市,或60分≤宜居指数<80分但有一项否定条件的城市,为宜居预警城市。
本文数据主要用《2014年珠海市统计年鉴》和珠海统计公众网收集数据,以《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中指标权重取值,见表1。
(二)珠海市2013年宜居性客观评价分析
根据表1和珠海市2013年各方面数据和实施战略作为评定标准,以总分和各指标得分率来分析其宜居效果,见表2。
珠海市环境承载度得分率最高,跟其自身得天独厚的资源环境和政府历年来实施绿色环保城市战略有关,而经济富裕度和社会文明度得分率相对较低,主要由于珠海政府为保护环境对工业设立高门槛,第三产业发展需要时间,经济增长缓慢。生活便易度未达到较高水平,主要是珠海市目前各方面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导致。社会文明度方面,虽然2013年略有改善,但是珠海市区域社会文明发展不平衡,新战略思想在村镇效率低,普及率不高。2014年珠海市实施各项改善城市的战略,取得在社会各界良好的反应。
五、珠海宜居城市建设建议
(一)加强城市安全性建设
提高社会安全指数,保证整体社会稳定,案件发生率趋近零,是一个宜居城市最好的表现。但是目前现实情况和数据显示,在拱北香洲繁华集中区域,盗窃等小案件颇多,外来人口流动很大。首先,应加强珠海居民自身安全防范意识,在各社区和学校间开展宣传教育;其次,加大街道间的警察或保安的管制,提高办事效率,在街道路口加入警察和保安人员,一方面可以加强对社会安全的保证和对某些不安全份子的震慑力,另一方面可以确保有相关人员能及时处理突发事件,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社会氛围;最后,加强流动人口方面管制,梳理街道安排,保证高峰期的人流通畅及安全,对于城市紧急避难场地等要增加标志牌,加强居民对抗震防灾等意识。
(二)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首先,调整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化发展,将“小、弱、散”企业整合,建立“大、强、集中”的产业链,加强产品的研发和物流双环节,改善结构性问题。其次,加大产业的研发功能,珠海经济要着重于高科技产业和出口产品,加强对产品技术的创新和研究,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打造“海、陆、空”各条物流线路,充分利用港珠澳大桥、广珠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空中运输是珠海较薄弱的部分,要加大对空中运输的管理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扩宽珠海出口产品的渠道。再次,与“珠三角”周边城市的合作必不可少,要加大与广州、佛山、惠州、东莞等城市的往来,以及与港澳的合作深度,减少经济发展的资源要素等障碍。最后,加大力度改善珠海创业环境,增加创业的平台和机会,尽可能吸引人才创业发展。
(三)加大公共交通的建设
目前,珠海市交通设施系统正在逐渐完善,但是城市内部交通系统仍然存在上下班高峰期的交通拥堵现象、公交车满员和轻轨买不到票等情况。打造人性化的宜居城市,首先要增加公交车在上下班高峰时段的车次,节假日和周末增加轻轨发车量;对于繁忙的公共道路予以扩建,建立环形高架桥,充分利用城市空间,方便车辆无障碍通行。加大公共交通实施利用率,建立综合交通体系,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现象,减轻城市紧张感氛围,方面居民出行,给予居民出行最佳舒适度。
(四)关注城市建筑景观规划和建设
珠海要注重对城市建筑景观的规划,特别在古建筑与现代建筑协调方面,要合理设计城市建筑景观的规划,合理保留有历史文化的古建筑,完美打造别样“古村落”。对于一些年久失修的破旧建筑,可以进行拆除或重修,将现代化建筑的概念注入其中,感受“新型城镇化”氛围。合理布局城市建筑,切勿形成融合不协调的样子。另外,香洲区现代化城市氛围不强,主要也是由于建筑布局的不合理,多显零乱、高低不一的杂乱状态,因此要合理调整建筑布局和建筑高度,将香洲建造成带有现代美感的中心城区,将违规、不美观、破旧建筑进行拆除和重修,建筑高度设定在合理范围内。
(五)加强教育和娱乐设施建设
珠海教育设施偏少,图书馆、影剧院、博物馆等方面的数量需要增加,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其次,政府要关注教育制度的改革与更新,增加财政对教育经费的支出,让每一个居民“有书读,多读书,读好书”。儿童娱乐设施方面,2015年珠海市长隆海洋王国的全面开放,极大弥补娱乐设施的不足,但是免费的儿童休闲娱乐设施仍然偏少,珠海市要在城区多建立公园广场,游戏设施等,让居民在闲暇时光能更好地放松心情,也能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参考文献:
[1]高峰.城市宜居理论与实践研究[D].兰州大学,2006:21—30
[2]陶玉峰.珠海市宜居城市发展战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20—27
[3]袁锐.试论宜居城市的判别标准[J]. 经济科学,2005(4):126—128
[4]李业锦,张文忠,田山川,余建辉. 宜居城市的理论基础和评价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2008,27(3):101—102
[5]珠海市统计局.2015珠海概览[EB/OL].http://www.stats-zh.gov.cn/,2015—6—25
[6] 珠海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珠海调查队.珠海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stats-zh.gov.cn/tjzl/tjgb/2014
12/t20141222_192447.htm,2014—3—28
[7]顾文选,罗亚蒙.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J].北京规划建设,2007(1):7—10
〔本文系珠海市哲学社科“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社科规划课题“珠海市国际级宜居城市建设标准研究”(项目编号:2014011)阶段性成果〕
(白雪,1981年生,辽宁抚顺人,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副教授。研究方向:城市经济、区域经济。林雪晶,1993年生,安徽安庆人。研究方向:城市经济、房地产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