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外文章教学内容的开发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gle0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月夜》是韩少功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文学性散文。诗意的语言描绘出充满诗意的月夜,同时不乏哲理思辨性。在开发其教学内容时,笔者提出了“领略月夜魅力,体悟情感与哲思”“沉入文本,感受诗意语言”两大解读方向。
  【关键词】课外文章;教学内容;韩少功;《月夜》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韩少功的《月夜》是一篇内涵深刻、语言风格独特的文学性散文,常被用作初高中语文试卷或习题中的阅读理解题。另外,在中学文学性散文教学中,《月夜》也不失为一篇供学生拓展学习的佳作。为了学生能更好地阅读与学习该篇文章,教师有必要开发其教学内容,挖掘其教学价值。
  一、领略《月夜》魅力,体悟情感与哲思
  《月夜》融写景抒情、哲理思辨为一体,大致呈现由情感到哲思的路径。文章先抒发作者钟情于乡村月夜的独特情感,再写对自我存在的思索与追问。文章在城乡之间来回跳跃,描写视角不断切换穿插,由此形成了城乡月夜的强烈对比,进而流露出作者对乡村月夜的眷恋与偏爱。从文章的第5段开始,作者用理性、冷静的笔触写自己的一番遐想,在遐想中审视自己,这部分哲理思辨性较强,也是文本意脉的转折点,值得我们注意。散文的意脉呈现是一个运动变化的过程,要揭秘文本的意脉层次,须从文本的和谐统一中跳出来,挖掘文本内部的矛盾与转折。若单靠文本提供的信息,是难以深刻理解这部分的理性意蕴的。这个转折点的缘由是什么?是什么引发了这种遐想?这还得从作者的经历、创作及其个人情怀说起。
  《月夜》选自韩少功的笔记体散文集《山南水北》,这部作品侧重于乡村写意,其中不乏作家对城乡文明的思考、对自我的审视等。对于韩少功来说,乡村就是他的精神家园。在宁静的乡村月夜里,作者尽情地享受着月色,并由此引发了对宇宙、自然、人类的探索与思考,“乡村已经成为他观照中国现实问题的另一种精神资源”。不难想象,即便作者身处乡村,當他望着辽阔的星空时,亦会不自知地遨游在浩瀚的天空。盛夏的星空之所以能引发作者的遐想,是因作者具有博大的生命关怀以及不断探索的广阔视野。
  文本的深刻意蕴还由末段生发出来。文章写到“我突然明白……”一段,本已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了,然而作者并未停笔,接着来了一个独句段:“山谷里一声长啸,大概是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了。”这是否画蛇添足?笔者认为,最后一段落笔并不突兀,反而为文章增了韵味,添了诗意。同时,这一笔恰能反映出文本更深层次的意脉。我们不妨想想:月光是柔和的,怎会惊飞小鸟呢?结合全文,可发现韩少功笔下的月光是“一枚徽章”,皎洁明亮。加上月光洒向树林,形成稀疏的树影,正是这光与影的交错变化惊动了小鸟。月光的洒落是无声的,却能惊动小鸟,足见月夜是多么宁静;而作者能听到山谷里小鸟的长啸,并且感受到月光变化与小鸟长啸之间的因果关系,这就不仅是听觉上的表层的静,更反映了作者心灵深处的宁静。这便是文章的升格。
  再有,此处描写在文章的意脉发展中有呼应开头的回转之势。文章首段点出月亮是“一枚徽章”,末段亦以“月光惊鸟”来暗示月光的皎洁明亮,遥相呼应,极具回环往复之美。而末段仅有一句话,写完便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点供读者想象。这句富有诗意的表达也不禁令人想起某些熟悉的诗句,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为文章增添不少韵味,使读者回味无穷。
  在教学中,学生要把握情感这一关键,首先得体会注满情感的景象。文中所描绘的乡村月夜,是作者高度个人化的言说对象。“我就是在三十多年的漫长白天之后来到了一个真正的夜晚”,“我熬过了漫长而严重的缺月症”,这两句可作为该课教学的线索,同时也是问题的生发点,教学中我们可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
  1.在作者眼中,“真正的夜晚”是怎样的夜晚?
  2.为何韩少功会有“缺月症”?为何三十多年来他从来就没有过一个“真正的夜晚”?
  引领学生弄懂这些问题,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感。问题一的设计意在启发学生关注作者笔下高度个人化的言说对象——“乡村月夜”,领略作者眼中“真正的夜晚”的独特意蕴,进而发现对“真正的夜晚”倾注了充沛感情的作者,体悟作者对乡村月夜的钟爱之情。具体的,教师可带领学生选择几处描写得独到精湛的语句,对作者笔下的月夜展开想象,如“禾苗上飘摇的月光……烙下时间感觉”,“看月亮从树荫里筛下的满地光斑……哗啦哗啦地拥挤”等,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声感受景象,以声传达感情。
  正是在如此静谧美好的夜晚,作者不知不觉陷入了遐思。作者对宇宙与自我的发问,对于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引导学生解决第二个问题,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文本的哲理意蕴。原因在于学生在解决问题二的过程中,须联系到作者的经历与创作背景,学生在了解了韩少功的经历及其创作主张后,再结合文本,《月夜》中的理性哲思便也迎刃而解。
  二、沉入文本,感受诗意语言
  “作者的人生经验,通过精准的言语来表达,也存活于这些言语中。”我们知道,《月夜》是韩少功的一篇文学性散文,抒发了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所思所感。唯有通过对言语形式的把握与品味,我们才能感受、分享作者所传达的独特体验与思考。《月夜》语言充满诗意和灵气,清新脱俗。韩少功曾在一次访谈中提到:“诗意是我始终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凡是动心的写作都含有诗意,包括一些看似冷静甚至冷峻的作品。”在《月夜》的写景部分,韩少功突破传统表达,运用一系列“不寻常”的语词,独特而绮丽。如文章的第一句,“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采用暗喻和拟人的修辞,将“月亮”比作“徽章”,将“乡村”拟人化。“徽章”指的是佩带在身上用以表示身份、荣誉的标志,通过想象月亮是乡村的标志,突出了月亮对乡村的重要性,形容贴切,无形中点出了月光如“徽章”那明亮的特点,陌生化语言令人倍感新奇。
  文章的第二段写道,“但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磨损于各种噪音之中,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这一处的亮点在于作者打破惯常的词语顺序,按照一般的字词排列,这句话应为“于无数路灯之中暗淡,于各种噪音之中磨损,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稍纵即逝……”,而这里将“暗淡”“磨损”等词置于句首,将状中结构变换为中补关系,令人产生新鲜感的同时,更起到了强调突出的作用。   再有,第三段末尾句的描写更是活泼恣意,运用了排比句式,有一气呵成之效,并选用“飘摇”“跳动”“轻移”“牵动”等动词将月光拟人化,愈显月光的活泼可爱。另外,“飘摇”“跳动”“轻移”“牵动”四词皆给人以轻盈、跳跃之感;而作者 说“无时不在他们心头烙下时间感觉”,“烙下”一词极富力量,有“深深地刻下”之意,这一轻一重是否矛盾?不但不矛盾,反而新奇精妙。把月光写得跳跃灵动,这是作者赋予月光的特征,是倾注了作者个人情感的结果。而后面说“烙下”,则是照应前文的“只要他们还身在乡村,月光就还是他们生活的重要一部分”一句。这样写不仅再现了作者眼中月光的灵动活泼,并且强调了月光已然烙在人们心头,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一部分。
  《月夜》的诗意语言特点还体现在富有音乐感。如第四段“看月亮从树荫里筛下的满地光斑……听月光在树林里叮叮当当地飘落,在草坡上和湖面上哗啦哗啦地拥挤”,运用了陌生化语言来描写月色,使文章闪烁着奇光异彩。由“看……听……”可知这句将从视觉和听觉描写月光,“叮叮当当”“哗啦哗啦”等拟声词亦引人注目,然而,月光本无声音,用可爱活泼的拟声词来形容月光洒向大地的情状,这是通感手法。将不同感官的感觉联系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的转移,本是看到月光洒落大地,此时却也仿佛听见了它的声音,视觉和听觉相通,营造出月夜活泼明亮的氛围。再有,“叮叮当当”“哗啦哗啦”是叠音词,也为语句增添了节奏感和音乐美,细细品读,仿佛可以听见月光那悦耳动听的声音。
  作者除了展示自己内心“真正的夜晚”,还将写作视角投注到对自我的审视、对人与宇宙的思考上,《月夜》兼具感性与理性,将抒情与思辨融合得自然流畅。文本的哲理思辨性集中在第5、6段,作者在第5段连用了四个问句、三个“也许我是……”句式向自己发问,引人深思。紧接着转段写自己的“顿悟”:“我突然明白了,所谓城市……”,描写对象转向城市,这是作者在遐想中得到的答案。即便身处在静谧的乡村,作者仍拥有宇宙大爱的博大胸怀,从未间断对宇宙、人类、自然、城乡的思索,堪称一位“精神上的行者”。
  对于以上所述,教师皆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细细体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由此可见,语文课程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关注语言形式层面,进而把握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王弼《周易略力·明象》),言语描摹形象,形象表达意味,在“言象意”三者中,言是首要的、基础的,因此要引导学生从言语形式入手,体会作者的独特情思,即探究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文本形式来表达所思所感的,进而把握独特写法的用意所在。
  《月夜》文采斐然,语言富有诗意,是学生朗读与鉴赏的典范。善用陌生化手法,巧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加上运用拟声词、叠音词,使语句活泼明快、乐感强烈,增强句子节奏。这些皆赋予了文章以诗意美,故都是适宜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要注意将各部分有机融合。比如,在感受语言的音乐感方面,可引领学生细细品读语句,涵泳文本,以优美的声音将优美的语句富有感情地朗读出来,以声入情,声声传情。再如,体会文本陌生化语言的精妙时,可通过调、删、添等方式对原文语句进行变换,再出示原句与改句两种不同形式的句子,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在反复对比读的过程中体会原句的奥妙,把握修辞手法的妙处,进而感受作者灵活自如地运用语言文字的功力。
  此外,《月夜》中对城乡月夜的强烈对比非常突出,写作视角在城乡之间来回变换。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写的好处,具体可通过朗读、速读等方式,让学生在城乡月夜之间切换,反复比较两者的差异,把握作者的目的——凸显乡村月夜之真、之美,进而领略对比写法的妙处。
  参考文献
  [1]韩少功.山南水北[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2]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张均.用语言挑战语言——韩少功访谈录[J].小说評论,200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其他文献
【摘要】古代教育家朱熹曾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让学生喜欢上作文,就得引导学生学会写作文,让他们感到写作文不难。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养成眼看、耳听、脑想、手动的习惯,让学生为生活感动,善于从身边的小事中挖掘其深远的意义,感悟社会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作文既是人们表达情感、交流信息的需求,又是一个人语言能力
【摘要】作文教学素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微课有利于创新教学手段,实现教学突破。本文结合小学三年级实践教学经验,论述了微课资源的开发策略,认为可按照引入主题、提供素材、结构分析以及范文解析四步骤开展教学;说明了微课资源与实体课堂的衔接方法,认为教师应当指导自主学习方法,针对微课内容提问,并结合微课评价习作,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微课  【中图分类号】G
【摘要】“教师职业性倦怠”日益成为普遍性问题,笔者将基于在校实习的观察与思考,从“内部小环境”与“外部大环境”两方面阐述教师倦怠之缘由。吾辈不断求索,在本文中,将以“留一块自己的园地”为切入口,从语文教师角度阐述所思考的化解倦怠之法。  【关键词】教师职业性倦怠;缘由;化解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他们甚
【摘要】写作是一种表达情感与思想的方式,在语文学习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小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基础的阶段,更需小学语文教师加强对写作教学的重视程度,力求为他们夯实写作基本功,进而促进其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作文是将生活实践、社会阅历、语文知识相结合的一种表达思想与情感的途径,是将思维和语言有机结
【摘要】一直以来,语言都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而初中语文课程作为学生学习语言的桥梁,若存在心理问题,不仅会增添语文教学的难度,且对学生语言交流水平的提升将造成较大的阻碍。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心理障碍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许多教师认为,针对语文学科的学习,首要注重的应是教学环境的营造,其次则是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然而事实上,大部分教师都忽略了最为关键的一点,那便是
【摘要】如何利用现有的语文教材,进行合理的拓展延伸,拓展到教材中指定的课外阅读片段或者盐城市小学语文推荐书目中的片段,进而构建“听说读写”一体化的体系呢?笔者结合自己和学校同仁们的实践,认为应该分年级段先选定主题,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不同的“听说读写”一体化的训练。本文以低年级段和高年级段进行了举例。  【关键词】教材延伸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听说读写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23
【摘要】现在的课堂上学生的表达能力正在缺失,这对我们开展语文教学十分不利,教师要从自身加以改变,提升学生说的能力,进而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有活力。  【关键词】教师;学生;说;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前段时间,看过一则教育信息:钱梦龙示范课上想调查一下学生的预习情况,于是就请那些认为自己已经懂的、一知半解的和完全不理解的学生分别举手,结果出乎他的意料,学生们都不愿意举手。后
【摘要】小学语文教育当中,写字教学是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中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应努力通过积极的方法来完成,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现问题。本文针对小学语文中年级写字教学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年级;写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相对而言,小学语文中年级写字教学在开展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中年级教学的过渡作用,要让小学生在写字过程中,减少连笔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战略的不断推进,思想道德和传统文化已经成了当前教育界公认的两大发展方向。作为这两大方向的交汇点,国学教育自然而然地成了各大院校语文教学的“新宠”。据此,为了实现语文课堂与国学知识间的融合,我们有必要对中职语文教学中国学知识的渗透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职业道德观念;《庄子》;国学知识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一、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知识的现实意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赏析】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中“日暮”点明时间: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下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天寒白屋贫”: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