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需要释疑的题目,教师要针对具体实际,运用不同的方法,通过适当的引导,启发学生动脑,想出解答的方法。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条理性,使之逻辑思维有条理、有根据。同时要在培养学生“求同”思维的基础上,引导“求异”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合理想象,以培养思维的创造性,这样既帮助学生释疑,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反复训练,循序渐进,可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释疑解难 思维能力 教学质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需要释疑的题目,教师要针对具体实际,运用不同的方法,通过适当的引导,启发学生动脑,想出解答的方法。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条理性,使之逻辑思维有条理、有根据。同时要在培养学生“求同”思维的基础上,引导“求异”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合理想象,以培养思维的创造性,这样既帮助学生释疑,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下面介绍几种常用方法: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温故知新,激发回忆
有些题目,由于条件或问题的变化,学生一时误解。可引导学生重温与本题有关的内容,回忆老师的讲解,通过比较使其得到启发。如有一题“光明机械厂生产一种零件,现在每天生产5100个,比过去多生产了100个,增加了百分之几?”不少学生没有掌握这道题的解题关键,误列式为“100÷5100”。对此,先让学生重温例题中讲过的题目:“我们要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你们实际造林比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并引导学生回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应用题的解题关键是什么,比较上面两题的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异同,找出错误所在。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解这类题的方法的理解,也使他们养成了认真审题的习惯。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当点拨,启发思维
对有些综合性题目,若学生一时找不到正确的思维路径,教师就要给以适当点拨。如分数整数乘除法综合应用题,“一段路走了3/5,还剩16千米,如果走了3/4千米,还剩多少千米?”对此,先引导学生要分析题意,然后根据要求的问题给予适当的点拨:“要求还剩多少千米,关键是不知道这段路的全长。能不能想办法求出它的全长?”要求全长必须找出剩下的分率与剩下的实际千米数的对应关系,这样,通过重启发,巧引导,学生有了明确的思维方向,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抓住难点,启发剖析
有时条件间接或隐蔽,也会影响学生分析理解数量关系。如“甲乙两队合修一条公路,甲队修了全长的3/8,比乙队少修1/5千米,还剩5.8千米没有修,这条公路长多少千米?”学生对“比乙队少修1/5千米”与已知数量关系的联系搞不清楚,因此对全长的(1-3/8-3/8)的千米数是“5.8+1/5”还是“5.8-1/5”捉摸不透。抓住这一难点,引导学生剖析:“比乙队少修1/5千米”是谁同谁比的?如果要意思不变,用乙队跟甲队比该怎样说呢?学生按改变说法后的条件分析,很快就能讲出:假设乙队修的与甲队同样多,那么剩下未修的路程应是(5.8+1/5)千米。因此,全长的(1-3/8-3/8)对应的千米数应该是“5.8+1/5”。
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图解,启发思维
如:甲仓有粮50吨,从甲仓运出1/10给乙仓,这时两仓的粮相等,乙仓原有粮多少吨?学生对本题有两种误解。一是把“甲仓运出1/10给乙仓,两仓的粮相等”误认为就是甲仓比乙仓多1/10,把“标准量”搞错了;二是不易理解“甲仓运出1/10给乙仓,两仓的粮相等”是指乙仓粮比甲仓粮少甲仓的2/10的道理。如果引导学生用线段图作一分析,数量关系就一目了然。
五、重点词语,重读提示
有些题目中的词语、术语是决定解题思路的关键。教师在指导读题时,可有意识地读慢一点、重一点,以便引起学生的注意。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些复杂的题目,还可根据具体情况,给出解答的第一步,甚至帮助他们拟定解答思路,让学生根据解答思路,正确列出算式。通过反复训练,循序渐进,可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释疑解难 思维能力 教学质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需要释疑的题目,教师要针对具体实际,运用不同的方法,通过适当的引导,启发学生动脑,想出解答的方法。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条理性,使之逻辑思维有条理、有根据。同时要在培养学生“求同”思维的基础上,引导“求异”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合理想象,以培养思维的创造性,这样既帮助学生释疑,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下面介绍几种常用方法: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温故知新,激发回忆
有些题目,由于条件或问题的变化,学生一时误解。可引导学生重温与本题有关的内容,回忆老师的讲解,通过比较使其得到启发。如有一题“光明机械厂生产一种零件,现在每天生产5100个,比过去多生产了100个,增加了百分之几?”不少学生没有掌握这道题的解题关键,误列式为“100÷5100”。对此,先让学生重温例题中讲过的题目:“我们要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你们实际造林比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并引导学生回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应用题的解题关键是什么,比较上面两题的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异同,找出错误所在。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解这类题的方法的理解,也使他们养成了认真审题的习惯。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当点拨,启发思维
对有些综合性题目,若学生一时找不到正确的思维路径,教师就要给以适当点拨。如分数整数乘除法综合应用题,“一段路走了3/5,还剩16千米,如果走了3/4千米,还剩多少千米?”对此,先引导学生要分析题意,然后根据要求的问题给予适当的点拨:“要求还剩多少千米,关键是不知道这段路的全长。能不能想办法求出它的全长?”要求全长必须找出剩下的分率与剩下的实际千米数的对应关系,这样,通过重启发,巧引导,学生有了明确的思维方向,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抓住难点,启发剖析
有时条件间接或隐蔽,也会影响学生分析理解数量关系。如“甲乙两队合修一条公路,甲队修了全长的3/8,比乙队少修1/5千米,还剩5.8千米没有修,这条公路长多少千米?”学生对“比乙队少修1/5千米”与已知数量关系的联系搞不清楚,因此对全长的(1-3/8-3/8)的千米数是“5.8+1/5”还是“5.8-1/5”捉摸不透。抓住这一难点,引导学生剖析:“比乙队少修1/5千米”是谁同谁比的?如果要意思不变,用乙队跟甲队比该怎样说呢?学生按改变说法后的条件分析,很快就能讲出:假设乙队修的与甲队同样多,那么剩下未修的路程应是(5.8+1/5)千米。因此,全长的(1-3/8-3/8)对应的千米数应该是“5.8+1/5”。
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图解,启发思维
如:甲仓有粮50吨,从甲仓运出1/10给乙仓,这时两仓的粮相等,乙仓原有粮多少吨?学生对本题有两种误解。一是把“甲仓运出1/10给乙仓,两仓的粮相等”误认为就是甲仓比乙仓多1/10,把“标准量”搞错了;二是不易理解“甲仓运出1/10给乙仓,两仓的粮相等”是指乙仓粮比甲仓粮少甲仓的2/10的道理。如果引导学生用线段图作一分析,数量关系就一目了然。
五、重点词语,重读提示
有些题目中的词语、术语是决定解题思路的关键。教师在指导读题时,可有意识地读慢一点、重一点,以便引起学生的注意。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些复杂的题目,还可根据具体情况,给出解答的第一步,甚至帮助他们拟定解答思路,让学生根据解答思路,正确列出算式。通过反复训练,循序渐进,可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