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学校工作机制、课堂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探讨中职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以提高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成效。
关键词:中职;德育;途径
德高才能行远。中职生的行为是否文明,道德品质是否高尚,对他们的成长影响很大。然而目前中职生大多综合素质不过关,思想上不求进取,对前途悲观失望;学习上得过且过,缺乏动力;行为上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个性自由;心理上自卑自贱,情绪多变。如何有效地抓好中职学生的道德教育,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目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重点。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发现,提高中职德育教育的效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健全的工作机制
(一)责任机制。
中职德育要建立一个高效运转、运作灵活的责任机制,形成一个由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高等院校研究和培养教师、各职业学校业务部门(德育处)操作的德育系统,做到上下连通、步调一致、规范统一。这样,既保证了德育教育的兑现与落实,又发挥了学术的引领作用。
(二)保障机制。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中职学校主要为各类企业培养劳动大军,从一定意义上说,中职德育关系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我们应该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高度来认识中职德育问题,建立健全德育专项资金制度,经费统一管理使用;建立健全德育培训者管理制度,人员统一调配,保证人才资源共享,信息畅通,学术交流共进;建立健全业务统管制度,在课程开发、课题研究、人员调配等方面,统一部署;建立健全德育认证制度,德育信息、过程统一管理,德育绩效统一认证,以求中职德育的常态开展。
(三)评估机制。
中职德育工作必须建立与之对应的评估达标、创优机制。其评估机制应包括德育教育教学工作评估制度、教师晋升、评优表先考核评估制度、德育课程建设制度以及资源整合制度,以拉动和促进德育机构的建设,激发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增强其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抓住课堂教学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没有系统的德育理论知识的底蕴,就没有践行道德的自觉能动性;没有数、理、化、生等自然科学知识的获得,就没有科学真伪的标准,也就形成不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没有文史、哲艺等人文科学知识的获取,就没有道德评价的标准,也就没有健全的人格。中职学校应融道德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构筑多层面、多角度、联动建设网络,是学校道德建设工作的根本所在。
(一)牢固把握德育课堂教学。
中职德育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德育知识灌输的主阵地,德育课既要遵循学校德育的基本规律,又要遵循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具有德智双重性。在德育课教学中要始终把握知行“两点”,任何一堂德育课都必须落实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两个内容;突出“两线”,要始终把激发道德情感和磨炼道德意志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把握重点,以知促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二)将德育渗透进其他学科教学。
各科教师必须把握好、确定好各科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教育要点和施教原则,找准课题,找好材料,抓住融合点,精心设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高扬为人民服务这一现代道德思想,唱响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主旋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课堂德育教育要做到“三性”。
有效的课堂德育教育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成长规律,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是德育教育取得实效的核心。因此,德育教育要体现即时性、贴近性和时代性。道德教育的即时性,主要表现在内容的收集传播的快捷上,要求及时把握国内外政治、军事、科技等重大新闻,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推进道德建设的进程。贴近性是指道德教育活动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和切入口,也是学生的心理要求和发展需要。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寻找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内容,这样的教育才能对学生产生触动,感染学生,产生内驱力。时代性是指课堂渗透道德教育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以及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要求,给传统道德赋予时代色彩。
三、依托情趣活动的载体
一个人的道德观念、意识要真正内化、升华、外化为行为,必须有一个实践体验的机会。因为一个人品德的形成,不能满足于只知道“是什么” “为什么”,重要的是使人知道“做什么” “怎样做”,即实践道德认识,自觉抑恶扬善,把“知”变为“行”。在加深理解道德知识内容的基础上,更加自觉地实践,如此循环反复,才能把道德认知变为行为准则,并促进学生产生主动追求真善美的动机。
(一)创设情境感染学生。
学校要经常组织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学知识、练意志,发挥才能,避免因精力过剩而产生不良行为。紧紧抓住“五四” “七一” “十一”及植树节、劳动节、母亲节、助残日、禁毒日等节庆日的良好教育时机,通过业余党、团校阵地,举行系列文明礼仪教育、十八岁成人仪式、法制讲座、就业形式报告、观看爱国影视图片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道德教育,改变学生的角色地位,体验新的人格,接受新的要求,改变不良品德,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将道德要求化为内心信念。
(二)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
道德教育的关键在参与。设计各种寓教于乐的主题活动,如道德征文比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文艺汇演等。让学生参与其中,感悟社会对道德的呼唤要求和道德情感的强大作用,进而将道德意识升华为自觉行动。
(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组织如青年志愿者参加敬老服务、义务洁城、禁毒宣传等活动,充分利用假期组织学生深入到广大农村、厂矿企业进行参观、调研、实践,让他们广泛接触社会,去体验工作的艰辛和艰辛工作中的敬业奉献,去感悟生活的不易和不易生活中的热情乐观,这些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而且能大大提高同学们的道德意识和水平。
需要强调的是,中职学校开展德育活动要避开传统老套,要贴近学生生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要听得懂、看得见、摸得着、遇得上、做得到。不拘一格地煽情点意,在“寓教于乐”中收“潜移默化”之效,达到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加强心理辅导咨询工作,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及时疏通学生心中的不满、烦闷、逆反、嫉妒、自卑、焦虑、急躁等不良情绪,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拉近师生的距离,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可以大大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首先,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德育课程体系之中,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其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心理咨询室,通过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网络咨询、开设热线电话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指导,帮助他们排解心理困惑。再次,在实习实训中强化职业心理。实习实训是学生接触社会、体验职业的重要渠道,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心理调适,帮助其克服不利的心理倾向,正确对待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了解职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培养职业兴趣和职业心理,合理定位,培养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总之,进行中职德育教育,要做到创设环境与正确取向相统一;课堂教育与学生实践的自我教育为一体;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传统美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道德教育与学科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相贯通。在承认和尊重学生生命个体的前提下,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特点和思想实际,通过多元课程教学途径、方式,创设开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引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来培植道德情感,实施全方位、多形式、丰富多彩的道德建设活动。
(作者单位:湖北省秭归县职教中心)
参考文献:
方朝晖.重建价值主体[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赖俊辰
关键词:中职;德育;途径
德高才能行远。中职生的行为是否文明,道德品质是否高尚,对他们的成长影响很大。然而目前中职生大多综合素质不过关,思想上不求进取,对前途悲观失望;学习上得过且过,缺乏动力;行为上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个性自由;心理上自卑自贱,情绪多变。如何有效地抓好中职学生的道德教育,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目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重点。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发现,提高中职德育教育的效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健全的工作机制
(一)责任机制。
中职德育要建立一个高效运转、运作灵活的责任机制,形成一个由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高等院校研究和培养教师、各职业学校业务部门(德育处)操作的德育系统,做到上下连通、步调一致、规范统一。这样,既保证了德育教育的兑现与落实,又发挥了学术的引领作用。
(二)保障机制。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中职学校主要为各类企业培养劳动大军,从一定意义上说,中职德育关系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我们应该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高度来认识中职德育问题,建立健全德育专项资金制度,经费统一管理使用;建立健全德育培训者管理制度,人员统一调配,保证人才资源共享,信息畅通,学术交流共进;建立健全业务统管制度,在课程开发、课题研究、人员调配等方面,统一部署;建立健全德育认证制度,德育信息、过程统一管理,德育绩效统一认证,以求中职德育的常态开展。
(三)评估机制。
中职德育工作必须建立与之对应的评估达标、创优机制。其评估机制应包括德育教育教学工作评估制度、教师晋升、评优表先考核评估制度、德育课程建设制度以及资源整合制度,以拉动和促进德育机构的建设,激发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增强其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抓住课堂教学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没有系统的德育理论知识的底蕴,就没有践行道德的自觉能动性;没有数、理、化、生等自然科学知识的获得,就没有科学真伪的标准,也就形成不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没有文史、哲艺等人文科学知识的获取,就没有道德评价的标准,也就没有健全的人格。中职学校应融道德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构筑多层面、多角度、联动建设网络,是学校道德建设工作的根本所在。
(一)牢固把握德育课堂教学。
中职德育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德育知识灌输的主阵地,德育课既要遵循学校德育的基本规律,又要遵循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具有德智双重性。在德育课教学中要始终把握知行“两点”,任何一堂德育课都必须落实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两个内容;突出“两线”,要始终把激发道德情感和磨炼道德意志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把握重点,以知促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二)将德育渗透进其他学科教学。
各科教师必须把握好、确定好各科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教育要点和施教原则,找准课题,找好材料,抓住融合点,精心设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高扬为人民服务这一现代道德思想,唱响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主旋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课堂德育教育要做到“三性”。
有效的课堂德育教育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成长规律,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是德育教育取得实效的核心。因此,德育教育要体现即时性、贴近性和时代性。道德教育的即时性,主要表现在内容的收集传播的快捷上,要求及时把握国内外政治、军事、科技等重大新闻,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推进道德建设的进程。贴近性是指道德教育活动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和切入口,也是学生的心理要求和发展需要。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寻找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内容,这样的教育才能对学生产生触动,感染学生,产生内驱力。时代性是指课堂渗透道德教育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以及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要求,给传统道德赋予时代色彩。
三、依托情趣活动的载体
一个人的道德观念、意识要真正内化、升华、外化为行为,必须有一个实践体验的机会。因为一个人品德的形成,不能满足于只知道“是什么” “为什么”,重要的是使人知道“做什么” “怎样做”,即实践道德认识,自觉抑恶扬善,把“知”变为“行”。在加深理解道德知识内容的基础上,更加自觉地实践,如此循环反复,才能把道德认知变为行为准则,并促进学生产生主动追求真善美的动机。
(一)创设情境感染学生。
学校要经常组织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学知识、练意志,发挥才能,避免因精力过剩而产生不良行为。紧紧抓住“五四” “七一” “十一”及植树节、劳动节、母亲节、助残日、禁毒日等节庆日的良好教育时机,通过业余党、团校阵地,举行系列文明礼仪教育、十八岁成人仪式、法制讲座、就业形式报告、观看爱国影视图片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道德教育,改变学生的角色地位,体验新的人格,接受新的要求,改变不良品德,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将道德要求化为内心信念。
(二)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
道德教育的关键在参与。设计各种寓教于乐的主题活动,如道德征文比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文艺汇演等。让学生参与其中,感悟社会对道德的呼唤要求和道德情感的强大作用,进而将道德意识升华为自觉行动。
(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组织如青年志愿者参加敬老服务、义务洁城、禁毒宣传等活动,充分利用假期组织学生深入到广大农村、厂矿企业进行参观、调研、实践,让他们广泛接触社会,去体验工作的艰辛和艰辛工作中的敬业奉献,去感悟生活的不易和不易生活中的热情乐观,这些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而且能大大提高同学们的道德意识和水平。
需要强调的是,中职学校开展德育活动要避开传统老套,要贴近学生生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要听得懂、看得见、摸得着、遇得上、做得到。不拘一格地煽情点意,在“寓教于乐”中收“潜移默化”之效,达到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加强心理辅导咨询工作,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及时疏通学生心中的不满、烦闷、逆反、嫉妒、自卑、焦虑、急躁等不良情绪,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拉近师生的距离,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可以大大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首先,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德育课程体系之中,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其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心理咨询室,通过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网络咨询、开设热线电话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指导,帮助他们排解心理困惑。再次,在实习实训中强化职业心理。实习实训是学生接触社会、体验职业的重要渠道,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心理调适,帮助其克服不利的心理倾向,正确对待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了解职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培养职业兴趣和职业心理,合理定位,培养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总之,进行中职德育教育,要做到创设环境与正确取向相统一;课堂教育与学生实践的自我教育为一体;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传统美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道德教育与学科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相贯通。在承认和尊重学生生命个体的前提下,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特点和思想实际,通过多元课程教学途径、方式,创设开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引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来培植道德情感,实施全方位、多形式、丰富多彩的道德建设活动。
(作者单位:湖北省秭归县职教中心)
参考文献:
方朝晖.重建价值主体[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赖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