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不断相互渗透,任何两个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关系已经不能排除其他贸易伙伴的影响而独善其身,近几年来,大陆与台湾除了加强两岸经贸交流外,亦分别积极拓展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关系,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由于两岸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等差异,大陆与台湾的对外贸易的发展也呈现出不同的水平。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深化,两岸的贸易关系不再是封闭的,大陆、台湾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贸易关系的发展正影响着两岸的贸易关系,因此深入了解大陆与台湾各自的对外贸易状况能有助于改善两岸经贸关系。
中国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2007年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三大经济体越来越广泛参与到国际分工与合作当中去。迄今为止,中国参与全球化的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贸易全球化,第二阶段是资金全球化,第三阶段则是制度的全球化。
在第一阶段(1979-1993年),中国政府改革对外贸易体制,取消国营企业对贸易的垄断权,鼓励出口,并且开放进口以创造出口的能量。在这段期间,乡镇企业利用乡村的剩余劳动力所生产的劳力密集产品成为中国出口的主力。中国在短短的10多年,在贸易量甚小的基础上,快速发展成为一个贸易大国,并使农村剩余的劳动力得到有效的利用。
在第二个阶段(1994-2001年),中国政府以“招商引资”为主轴,提供各种优惠政策,放宽外人投资的部门及地区,减少外资企业的种种限制,外资企业成为经济成长的主力。使中国很快成为吸引外人投资的大国。外资企业不仅带来资金,而且带来新技术和新市场,使中国的生产能力和出口机会均大幅增加。招商引资的政策也使外资企业成为中国出口的主力。这段期间基本上是一种“资本累积”型的经济成长模式。
在第三个阶段(2001年迄今),中国加入WTO一方面开放国内的市场,一方面进行经济制度的改革,以便和国际接轨。这一阶段改革的目标主要是透过制度的接轨,使中国能够更有效率地利用世界的资源,提升技术以促进成长。
而在这个阶段,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成长,伴随着是生产成本的上升,沿海地区开始缺工,来料加工再出口的生产模式受到考验。此也显示中国因世界工厂的角色逐渐转变成世界市场。中国也不再以出口创汇为目标,而转为强调出口质量的提升及技术的精进,并重视内需导向的成长模式。
台湾的成长
作为一个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系,台湾在1960年代启动出口扩张发展策略,以“海外加工基地”的定位为西方多国籍公司进行代工的业务,配合着世界贸易市场的开放,达成了工业化的初级目标,并取得奇迹式的经济成长。
但在1980年起,台湾本身的生产成本开始上升,迫使这些代工厂在海外展开投资,台湾最先的海外据点在东南亚,而随着两岸关系的解冻,台湾的代加工制造厂商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起大量转进至大陆,利用大陆看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劳动力,把生产的规模推上前所未有的高峰。不论是计算机或球鞋,台商在全球代工市场的占有率,均非任何国家所能匹敌。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变化的根本特征,近几年来大陆与台湾除了加强两岸经贸交流外,亦分别积极拓展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关系,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通过国际贸易促进自身经济增长。由于两岸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等差异,大陆与台湾的对外贸易的发展也呈现出不同的水平。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加深,两岸的贸易关系不再是封闭的,大陆、台湾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贸易关系的发展将会影响两岸的贸易关系。
两岸总体贸易表现对比
根据台湾财政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对外贸易对大陆与台湾经济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大陆与台湾的外贸进出口总值逐年增加。台湾从2006年到2008年的贸易总值有些微成长,而大陆从2006到2008年的国家贸易总值成长幅度较大。比较而言,两岸之间的国家贸易应要配合不同的策略,持续强化出口拓销措施以维持国家贸易的均衡。
1.台湾与大陆的出口年增率皆具有下滑趋势
台湾的出口年增率自2004年的21.1%,下滑至2005年的8.8%,在2006年虽有小幅成长,但仍年渐下滑至2009年的-20.3%,预测2010年的年增率虽仍负成长,但负成长幅度不大。而台湾在2010年1月的出口年增率为75.8%,表现良好。大陆的出口年增率自2004年的35.4%,年渐下滑至2008年的17.5%,2009年更达到负成长的-16.0%,预测2010年的年增率虽仍负成长,但负成长幅度不大。而大陆在2010年1月的出口年增率为21.0%,表现良好。两岸在2010年1月的出口年增率皆有不错的表现,若持续保持,可期待2010年的实际年增率返回正成长。
世界贸易组织(WTO)于3月29日公布2009年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商品贸易排名,台湾排名由2008年的第18名上升至第17名。在2009年台湾出口名次之上升,主要原因可能为国际原油及材料受金融海啸冲击后价格趋缓之影响。反观大陆名次由去年的第2名上升至第1名,但名次对大陆来说重要性不高,大陆所需的是如何在增加出口之余也大幅提升国内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工作机会,以增加人民的福利。(见图表1)
2.世界进口金额排名,大陆表现平稳而台湾排名下降
在2009年大陆的主要进口地区为欧盟,而主要进口国家为日本,主要原因为近年来大陆经济水平提高,物质水平上升,使得高级用品的需求上升,以及相关用户也增加。台湾因为近年来晶体制造业发展良好,已晋升世界主要生产晶体地区之一,以及地利上的优势,因此在大陆的进口额之中也名列前茅。反观台湾因为近年来世界各地皆往大陆设厂,民生必需品皆在大陆生产,故大陆为主要进口对象。
根据WTO 网站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大陆的进口排名呈现平稳趋势,2006年至2008年其排名均稳定在第2位与第3位,而台湾地区商品贸易排名后退,由2006年的第16位下降至2008年的第18位。台湾世界进口排名的表现主要是受国际经贸大环境之影响,尤其近年来金砖四国崛起,已严重威胁台湾的竞争力。另外,政策上大陆与东盟贸易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而台湾被排除在自由贸易协议之外,导致台湾进出口量的排名下滑。这方面不利的竞争处境将有可能引发台湾企业界为求生存而进一步外移,此时台湾更需要加强对于各国的贸易以获得更有利的地位。(见图表2)
3.台湾国际贸易表现与进出口行政效率排名优于大陆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公布的数据显示,台湾在国际贸易表现排名全球第10名,大陆为全球第17名,台湾向来都是以进出口的国际贸易为主要的经济来源,在国际上有如此不错的表现并不意外。
由世界经济论坛所公布的全球促进贸易报告(The Global Enabling Trade Report 2010)评比的进出口行政效率中,台湾的排名略优于大陆,不过仍有改进的空间,一直以来进出口贸易是国家的经济来源之一,如何再多加强这方面的行政效率,值得多加思考与改进。
4.两岸全球物流贸易上升
世界银行公布2010年全球物流贸易排名,藉由2009年所调查的物流绩效指标(Logistics Performance Index, LPI)进行排名。台湾LPI值为3.71,排名第20名,较2007年LPI值3.64高,排名上升1名,表现与大陆相比略显平稳。大陆LPI值为3.49,排名第27名,较2007年LPI值3.32高,排名上升3名,台湾进步的原因应为两岸大三通、物流成本低、通关与签审效率改善,但目前台湾物流运输,面临大陆的强烈竞争,对台湾的货运航线竞争造成很大的压力,台湾可以加强自身优势,与改善不足处,藉以提高自身竞争力。
四、两岸与东盟贸易往来状况对比
随着大陆经济实力增强,并积极与东协结盟,与日、韩发展自由贸易关系,目的在建立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建立一个继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以外的第三大自由贸易区。台湾若未能在东亚经济整合的过程中取得参与的机会,恐将逐渐面临被“边缘化”、“孤立化”的危机。
1.大陆对韩国之贸易大幅超越台湾
由相关资料得知,在2009年大陆对韩国贸易总额为676.04亿美元,大幅超越台湾76.20亿美元,由于大陆距离韩国具有距离上的优势,对于韩国的贸易往来较台湾频繁,台湾方面可以增强与韩国之间的贸易活动,以提升经济实力。未来面对韩国大企业之竞争压力,台湾政府短期应选定台湾具出口竞争力之产品,协助中小企业整合能力,长期仍应致力发展自有品牌,加强研发、提高技术自主能力,加强对韩国的贸易总额。
2.两岸对泰国的出口贸易金额缓步增加
大陆与四国,在2000年4月签订了自由巡航(free navigation)的协订,约定签约国降低彼此在湄公河上游的12个港口贸易的关税,并于2001年生效,预期将对此区域贸易的扩大有所帮助。2009年9月至12月,大陆对泰国的出口贸易金额由13.80亿美元升到14.81亿美元,有缓缓增加的趋势。而台湾对泰国的主要出口项目包括集成电路、录音空白媒体、冷冻鱼、印刷电路、电音响或视觉信号器具、办公设备之零件及附件、酚、无线电话(报)、数字相机、经护面之铁或非合金钢扁轧制品等。泰国亦是台湾出口贸易第四国,次于新加坡、越南及马来西亚,台湾对泰国的出口贸易金额平均约有3.80亿美元,并有缓步增加之势。
3.持续看好两岸与新加坡贸易往来
从2000年起,两岸对于新加坡的贸易一直有持续增长的趋势,大陆对新加坡的总和从108.21亿美元攀升到524.36亿美元,台湾方面也是平稳增长的情形,并且预估在未来会再提升贸易总额。各方面数据显示新加坡与两岸之间商贸往来频繁,并且对于两岸的经济成长有一定的帮助,期望在未来透过政府的外交政策以及企业之间的合作,增加对于新加坡的贸易关系与互通往来。(见图1)
2010年1月1日起,中国和东盟10国的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中国和东盟之间的绝大多数货物贸易降为零关税,货物贸易已实现无门坎的自由往来, 这将重创没有在10 1里,却又和东协、大陆经贸互动极为密切的台湾,尤其以出口为主的塑化业和纺织业的冲击最深。在东亚经济整合和大陆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背景下,台湾除了积极需求与主要贸易国或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外,也积极探寻与大陆经贸合作方式的改进,2010年6月签署的ECFA正是台湾加入亚洲区域合作的入场券,它能够帮助台湾解除面对出口竞争力被大幅削弱的威胁。
两岸与日本贸易往来状况对比
作为世界经济中两个重要的经济体,中国和日本在国际政治、经济架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日贸易关系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不容小觑。自建交以来,中日迅速发展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关系,双边贸易一直保持稳步快速发展的态势。台日贸易关系也影响着两岸贸易关系的发展。从经济利益考虑,两岸的贸易关系也受到台日贸易关系的影响。由于地缘和历史等因素,台湾与日本的贸易关系一直十分密切,经济关系是台日关系的支柱。1949年5月,台日之间签订了贸易协定,其后台湾对日本贸易的依赖程度一直很高,而日本也看到了台湾潜藏的巨大的经济利益。此后台日双方的经贸关系发展更加密切,现在日本是台湾的最主要进口来源国和投资来源国之一,并且台湾对日本的技术依赖很强,在台湾的技术引进项目中,日本占有70%以上。
根据财经数据库的统计数据,大陆对日本出口比例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而台湾在2007年之后有回温的趋势,预计2010年后台湾对日本的出口比例会明显超过大陆。
1.两岸对日本贸易总额呈现上升趋势
台湾对日本贸易总额一直相当稳定,从2000年的511.73亿美元一直到2008年的640.87亿美元,显现出不断的攀升的趋势,并且预计在2010年的总额将达到716.94亿美元的数目,同时也看好大陆对于日本的贸易总额将会持续增长。两岸对于与日本有稳定的贸易活动,无论在进出口方面都与日本有频繁的往来,期望两岸未来能透过与日本之间的良好互动的增加经济上的商业利润。(见图2)
2.两岸输往日本产品市场占有率之比较
根据日本海关统计,台湾与大陆对于日本的市场占有率有成长的趋势,从2000年开始就向上提升,并且预计在未来两岸输往日本的市场占有率会比其过去会有更高的比例,由于两岸对于日本一直有地缘、历史上面的关联,同时也因为观光、3c产品的兴起等等,日本与两岸之间的关系紧密,无论是进口与出口方面,皆与日本有频繁的往来,目前两岸可以透过目前与日本的互动,再增强与日本的贸易。
相关数据显示,近几年来台湾和日本对大陆的依存度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而大陆对两者的贸易依存度则出现下降的趋势;尽管台湾对日本的进口依存度和日本对台湾出口依存度比较高,但是近几年的数据均显示出下滑的趋势,显然可见,大陆市场在三者相互贸易中的作用日渐突出,台湾和日本对大陆市场的依赖性很强。随着贸易依赖性的增强,中日贸易变动与台日贸易变动对两岸贸易变动的影响也随之增大。在技术、资本等要素自由流动的条件下,要素资源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必然导致对两岸贸易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将随着三者要素资源密集度的变化而改变。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不断相互渗透,任何两个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关系已经不能排除其他贸易伙伴的影响而独善其身,大陆与台湾在同日本的贸易往来时应积极利用日本的先进技术资源,在加强两岸经贸关系的同时,不断推进自身产业升级,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两岸对美国的贸易
近年来,海峡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美国经济关系密切相关。在冷战时代,海峡两岸经济往来完全中断,台湾与美国经济关系十分密切,台湾成为美国经济体系的一环,形成台湾对美国的依附经济关系。上世纪80年代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迅速,台湾与美国经济关系发展相对放慢,台湾经济中心由美国向大陆倾斜,美国对台湾经济的影响力有所下降,大陆成为带动台湾外贸与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台商在大陆的投资于发展,不仅技术仍来自美国,而且大部分产品也销往美国市场,也就是说海峡两岸的经济关系与美国经济关系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存在着多重复杂的三角经济关系。
在新的国际分工体系下,台湾对外经济运作模式从过去的“台湾接单,岛内生产,出口美国”的运作体系逐渐转变为“台湾接单,大陆生产,出口美国”或“大陆接单,大陆生产,出口美国”的运作体系。也说明,过去的“日本进口—台湾生产—出口欧美”的三角贸易关系,转变为“台湾接单—大陆生产—出口欧美”的新三角贸易关系。台湾在整个亚太地区的经济角色发生了重要变化,由生产加工基地转变为新的投资者与零部件出口者,大陆成为加工生产基地。
由于台商大量投资大陆,便产生台湾、大陆与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转向效果,主要表现为:台湾对大陆出口的中间产品与资本品急剧增加,由台商制造的大陆劳动密集产品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出口快速增加,台湾对发达国家出口的劳动密集产品大量减少,这种贸易转向效果反映了区域之间的全球商品链的重组。台湾与美国经贸关系与海峡两岸经贸关系逐步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大陆与台湾在美国进口市场占有率的消长在相当程度上是“台湾、大陆、美国新三角经贸关系”的写照。根据美国商务部资料,台湾在美国进口市场的占有率从2006年到2009年并没有明显的涨幅,甚至有所下降,而大陆在2009年在美国进口市场的占有率有明显的递增,显示大陆的产物在美国市场占有越来越多的比例。与此同时,海事中心对亚洲18个国家地区进行的统计指出,去年大陆对美出口货柜量占总量的65.5%,排名维持第1;台湾以3.8%的占有率,排名由第4降至第5,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台湾、大陆与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转向效果。
大陆的经济迅速崛起,已经成为东亚国际分工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大陆产业结构的不断完善,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利用全球水平的提升以及多项贸易合作协定的签署,大陆在国际贸易方面的表现不断提高。在大陆与其他各国的经贸关系不断深化的同时,两岸经贸关系对大陆的影响力正逐步弱化。而对于台湾来说,两岸经贸关系对台湾的影响将越来越强,并且长期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台湾未来的新兴市场主要在大陆,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大陆。以更长远的视角来看,两岸互利双赢,台湾的收益将会规模巨大。两岸经济与贸易的正常往来,已是事关台湾经济发展的最关键问题。
中国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2007年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三大经济体越来越广泛参与到国际分工与合作当中去。迄今为止,中国参与全球化的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贸易全球化,第二阶段是资金全球化,第三阶段则是制度的全球化。
在第一阶段(1979-1993年),中国政府改革对外贸易体制,取消国营企业对贸易的垄断权,鼓励出口,并且开放进口以创造出口的能量。在这段期间,乡镇企业利用乡村的剩余劳动力所生产的劳力密集产品成为中国出口的主力。中国在短短的10多年,在贸易量甚小的基础上,快速发展成为一个贸易大国,并使农村剩余的劳动力得到有效的利用。
在第二个阶段(1994-2001年),中国政府以“招商引资”为主轴,提供各种优惠政策,放宽外人投资的部门及地区,减少外资企业的种种限制,外资企业成为经济成长的主力。使中国很快成为吸引外人投资的大国。外资企业不仅带来资金,而且带来新技术和新市场,使中国的生产能力和出口机会均大幅增加。招商引资的政策也使外资企业成为中国出口的主力。这段期间基本上是一种“资本累积”型的经济成长模式。
在第三个阶段(2001年迄今),中国加入WTO一方面开放国内的市场,一方面进行经济制度的改革,以便和国际接轨。这一阶段改革的目标主要是透过制度的接轨,使中国能够更有效率地利用世界的资源,提升技术以促进成长。
而在这个阶段,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成长,伴随着是生产成本的上升,沿海地区开始缺工,来料加工再出口的生产模式受到考验。此也显示中国因世界工厂的角色逐渐转变成世界市场。中国也不再以出口创汇为目标,而转为强调出口质量的提升及技术的精进,并重视内需导向的成长模式。
台湾的成长
作为一个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系,台湾在1960年代启动出口扩张发展策略,以“海外加工基地”的定位为西方多国籍公司进行代工的业务,配合着世界贸易市场的开放,达成了工业化的初级目标,并取得奇迹式的经济成长。
但在1980年起,台湾本身的生产成本开始上升,迫使这些代工厂在海外展开投资,台湾最先的海外据点在东南亚,而随着两岸关系的解冻,台湾的代加工制造厂商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起大量转进至大陆,利用大陆看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劳动力,把生产的规模推上前所未有的高峰。不论是计算机或球鞋,台商在全球代工市场的占有率,均非任何国家所能匹敌。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变化的根本特征,近几年来大陆与台湾除了加强两岸经贸交流外,亦分别积极拓展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关系,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通过国际贸易促进自身经济增长。由于两岸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等差异,大陆与台湾的对外贸易的发展也呈现出不同的水平。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加深,两岸的贸易关系不再是封闭的,大陆、台湾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贸易关系的发展将会影响两岸的贸易关系。
两岸总体贸易表现对比
根据台湾财政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对外贸易对大陆与台湾经济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大陆与台湾的外贸进出口总值逐年增加。台湾从2006年到2008年的贸易总值有些微成长,而大陆从2006到2008年的国家贸易总值成长幅度较大。比较而言,两岸之间的国家贸易应要配合不同的策略,持续强化出口拓销措施以维持国家贸易的均衡。
1.台湾与大陆的出口年增率皆具有下滑趋势
台湾的出口年增率自2004年的21.1%,下滑至2005年的8.8%,在2006年虽有小幅成长,但仍年渐下滑至2009年的-20.3%,预测2010年的年增率虽仍负成长,但负成长幅度不大。而台湾在2010年1月的出口年增率为75.8%,表现良好。大陆的出口年增率自2004年的35.4%,年渐下滑至2008年的17.5%,2009年更达到负成长的-16.0%,预测2010年的年增率虽仍负成长,但负成长幅度不大。而大陆在2010年1月的出口年增率为21.0%,表现良好。两岸在2010年1月的出口年增率皆有不错的表现,若持续保持,可期待2010年的实际年增率返回正成长。
世界贸易组织(WTO)于3月29日公布2009年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商品贸易排名,台湾排名由2008年的第18名上升至第17名。在2009年台湾出口名次之上升,主要原因可能为国际原油及材料受金融海啸冲击后价格趋缓之影响。反观大陆名次由去年的第2名上升至第1名,但名次对大陆来说重要性不高,大陆所需的是如何在增加出口之余也大幅提升国内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工作机会,以增加人民的福利。(见图表1)
2.世界进口金额排名,大陆表现平稳而台湾排名下降
在2009年大陆的主要进口地区为欧盟,而主要进口国家为日本,主要原因为近年来大陆经济水平提高,物质水平上升,使得高级用品的需求上升,以及相关用户也增加。台湾因为近年来晶体制造业发展良好,已晋升世界主要生产晶体地区之一,以及地利上的优势,因此在大陆的进口额之中也名列前茅。反观台湾因为近年来世界各地皆往大陆设厂,民生必需品皆在大陆生产,故大陆为主要进口对象。
根据WTO 网站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大陆的进口排名呈现平稳趋势,2006年至2008年其排名均稳定在第2位与第3位,而台湾地区商品贸易排名后退,由2006年的第16位下降至2008年的第18位。台湾世界进口排名的表现主要是受国际经贸大环境之影响,尤其近年来金砖四国崛起,已严重威胁台湾的竞争力。另外,政策上大陆与东盟贸易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而台湾被排除在自由贸易协议之外,导致台湾进出口量的排名下滑。这方面不利的竞争处境将有可能引发台湾企业界为求生存而进一步外移,此时台湾更需要加强对于各国的贸易以获得更有利的地位。(见图表2)
3.台湾国际贸易表现与进出口行政效率排名优于大陆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公布的数据显示,台湾在国际贸易表现排名全球第10名,大陆为全球第17名,台湾向来都是以进出口的国际贸易为主要的经济来源,在国际上有如此不错的表现并不意外。
由世界经济论坛所公布的全球促进贸易报告(The Global Enabling Trade Report 2010)评比的进出口行政效率中,台湾的排名略优于大陆,不过仍有改进的空间,一直以来进出口贸易是国家的经济来源之一,如何再多加强这方面的行政效率,值得多加思考与改进。
4.两岸全球物流贸易上升
世界银行公布2010年全球物流贸易排名,藉由2009年所调查的物流绩效指标(Logistics Performance Index, LPI)进行排名。台湾LPI值为3.71,排名第20名,较2007年LPI值3.64高,排名上升1名,表现与大陆相比略显平稳。大陆LPI值为3.49,排名第27名,较2007年LPI值3.32高,排名上升3名,台湾进步的原因应为两岸大三通、物流成本低、通关与签审效率改善,但目前台湾物流运输,面临大陆的强烈竞争,对台湾的货运航线竞争造成很大的压力,台湾可以加强自身优势,与改善不足处,藉以提高自身竞争力。
四、两岸与东盟贸易往来状况对比
随着大陆经济实力增强,并积极与东协结盟,与日、韩发展自由贸易关系,目的在建立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建立一个继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以外的第三大自由贸易区。台湾若未能在东亚经济整合的过程中取得参与的机会,恐将逐渐面临被“边缘化”、“孤立化”的危机。
1.大陆对韩国之贸易大幅超越台湾
由相关资料得知,在2009年大陆对韩国贸易总额为676.04亿美元,大幅超越台湾76.20亿美元,由于大陆距离韩国具有距离上的优势,对于韩国的贸易往来较台湾频繁,台湾方面可以增强与韩国之间的贸易活动,以提升经济实力。未来面对韩国大企业之竞争压力,台湾政府短期应选定台湾具出口竞争力之产品,协助中小企业整合能力,长期仍应致力发展自有品牌,加强研发、提高技术自主能力,加强对韩国的贸易总额。
2.两岸对泰国的出口贸易金额缓步增加
大陆与四国,在2000年4月签订了自由巡航(free navigation)的协订,约定签约国降低彼此在湄公河上游的12个港口贸易的关税,并于2001年生效,预期将对此区域贸易的扩大有所帮助。2009年9月至12月,大陆对泰国的出口贸易金额由13.80亿美元升到14.81亿美元,有缓缓增加的趋势。而台湾对泰国的主要出口项目包括集成电路、录音空白媒体、冷冻鱼、印刷电路、电音响或视觉信号器具、办公设备之零件及附件、酚、无线电话(报)、数字相机、经护面之铁或非合金钢扁轧制品等。泰国亦是台湾出口贸易第四国,次于新加坡、越南及马来西亚,台湾对泰国的出口贸易金额平均约有3.80亿美元,并有缓步增加之势。
3.持续看好两岸与新加坡贸易往来
从2000年起,两岸对于新加坡的贸易一直有持续增长的趋势,大陆对新加坡的总和从108.21亿美元攀升到524.36亿美元,台湾方面也是平稳增长的情形,并且预估在未来会再提升贸易总额。各方面数据显示新加坡与两岸之间商贸往来频繁,并且对于两岸的经济成长有一定的帮助,期望在未来透过政府的外交政策以及企业之间的合作,增加对于新加坡的贸易关系与互通往来。(见图1)
2010年1月1日起,中国和东盟10国的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中国和东盟之间的绝大多数货物贸易降为零关税,货物贸易已实现无门坎的自由往来, 这将重创没有在10 1里,却又和东协、大陆经贸互动极为密切的台湾,尤其以出口为主的塑化业和纺织业的冲击最深。在东亚经济整合和大陆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背景下,台湾除了积极需求与主要贸易国或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外,也积极探寻与大陆经贸合作方式的改进,2010年6月签署的ECFA正是台湾加入亚洲区域合作的入场券,它能够帮助台湾解除面对出口竞争力被大幅削弱的威胁。
两岸与日本贸易往来状况对比
作为世界经济中两个重要的经济体,中国和日本在国际政治、经济架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日贸易关系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不容小觑。自建交以来,中日迅速发展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关系,双边贸易一直保持稳步快速发展的态势。台日贸易关系也影响着两岸贸易关系的发展。从经济利益考虑,两岸的贸易关系也受到台日贸易关系的影响。由于地缘和历史等因素,台湾与日本的贸易关系一直十分密切,经济关系是台日关系的支柱。1949年5月,台日之间签订了贸易协定,其后台湾对日本贸易的依赖程度一直很高,而日本也看到了台湾潜藏的巨大的经济利益。此后台日双方的经贸关系发展更加密切,现在日本是台湾的最主要进口来源国和投资来源国之一,并且台湾对日本的技术依赖很强,在台湾的技术引进项目中,日本占有70%以上。
根据财经数据库的统计数据,大陆对日本出口比例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而台湾在2007年之后有回温的趋势,预计2010年后台湾对日本的出口比例会明显超过大陆。
1.两岸对日本贸易总额呈现上升趋势
台湾对日本贸易总额一直相当稳定,从2000年的511.73亿美元一直到2008年的640.87亿美元,显现出不断的攀升的趋势,并且预计在2010年的总额将达到716.94亿美元的数目,同时也看好大陆对于日本的贸易总额将会持续增长。两岸对于与日本有稳定的贸易活动,无论在进出口方面都与日本有频繁的往来,期望两岸未来能透过与日本之间的良好互动的增加经济上的商业利润。(见图2)
2.两岸输往日本产品市场占有率之比较
根据日本海关统计,台湾与大陆对于日本的市场占有率有成长的趋势,从2000年开始就向上提升,并且预计在未来两岸输往日本的市场占有率会比其过去会有更高的比例,由于两岸对于日本一直有地缘、历史上面的关联,同时也因为观光、3c产品的兴起等等,日本与两岸之间的关系紧密,无论是进口与出口方面,皆与日本有频繁的往来,目前两岸可以透过目前与日本的互动,再增强与日本的贸易。
相关数据显示,近几年来台湾和日本对大陆的依存度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而大陆对两者的贸易依存度则出现下降的趋势;尽管台湾对日本的进口依存度和日本对台湾出口依存度比较高,但是近几年的数据均显示出下滑的趋势,显然可见,大陆市场在三者相互贸易中的作用日渐突出,台湾和日本对大陆市场的依赖性很强。随着贸易依赖性的增强,中日贸易变动与台日贸易变动对两岸贸易变动的影响也随之增大。在技术、资本等要素自由流动的条件下,要素资源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必然导致对两岸贸易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将随着三者要素资源密集度的变化而改变。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不断相互渗透,任何两个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关系已经不能排除其他贸易伙伴的影响而独善其身,大陆与台湾在同日本的贸易往来时应积极利用日本的先进技术资源,在加强两岸经贸关系的同时,不断推进自身产业升级,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两岸对美国的贸易
近年来,海峡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美国经济关系密切相关。在冷战时代,海峡两岸经济往来完全中断,台湾与美国经济关系十分密切,台湾成为美国经济体系的一环,形成台湾对美国的依附经济关系。上世纪80年代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迅速,台湾与美国经济关系发展相对放慢,台湾经济中心由美国向大陆倾斜,美国对台湾经济的影响力有所下降,大陆成为带动台湾外贸与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台商在大陆的投资于发展,不仅技术仍来自美国,而且大部分产品也销往美国市场,也就是说海峡两岸的经济关系与美国经济关系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存在着多重复杂的三角经济关系。
在新的国际分工体系下,台湾对外经济运作模式从过去的“台湾接单,岛内生产,出口美国”的运作体系逐渐转变为“台湾接单,大陆生产,出口美国”或“大陆接单,大陆生产,出口美国”的运作体系。也说明,过去的“日本进口—台湾生产—出口欧美”的三角贸易关系,转变为“台湾接单—大陆生产—出口欧美”的新三角贸易关系。台湾在整个亚太地区的经济角色发生了重要变化,由生产加工基地转变为新的投资者与零部件出口者,大陆成为加工生产基地。
由于台商大量投资大陆,便产生台湾、大陆与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转向效果,主要表现为:台湾对大陆出口的中间产品与资本品急剧增加,由台商制造的大陆劳动密集产品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出口快速增加,台湾对发达国家出口的劳动密集产品大量减少,这种贸易转向效果反映了区域之间的全球商品链的重组。台湾与美国经贸关系与海峡两岸经贸关系逐步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大陆与台湾在美国进口市场占有率的消长在相当程度上是“台湾、大陆、美国新三角经贸关系”的写照。根据美国商务部资料,台湾在美国进口市场的占有率从2006年到2009年并没有明显的涨幅,甚至有所下降,而大陆在2009年在美国进口市场的占有率有明显的递增,显示大陆的产物在美国市场占有越来越多的比例。与此同时,海事中心对亚洲18个国家地区进行的统计指出,去年大陆对美出口货柜量占总量的65.5%,排名维持第1;台湾以3.8%的占有率,排名由第4降至第5,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台湾、大陆与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转向效果。
大陆的经济迅速崛起,已经成为东亚国际分工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大陆产业结构的不断完善,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利用全球水平的提升以及多项贸易合作协定的签署,大陆在国际贸易方面的表现不断提高。在大陆与其他各国的经贸关系不断深化的同时,两岸经贸关系对大陆的影响力正逐步弱化。而对于台湾来说,两岸经贸关系对台湾的影响将越来越强,并且长期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台湾未来的新兴市场主要在大陆,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大陆。以更长远的视角来看,两岸互利双赢,台湾的收益将会规模巨大。两岸经济与贸易的正常往来,已是事关台湾经济发展的最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