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孩子播下“思维的种子”,使其数学思维有活的“源泉。”培养学生会感知题意的思维习惯,让数学思维步入“正确的轨迹。”让学生在“动感中建构数学思维,”使数学思维的形成“脚踏实地 。”养成变通思维的习惯,让孩子的成长充满智慧的旅程。
【关键词】数学思维习惯 思维的种子 动感中建构数学思维 变通思维
在教学中,我们总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孩子做题又准又快、有的孩子总能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解题、有的孩子总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要么时间不够用;要么会的题由于粗心却得不了分;要么在考场上常出现卡壳现象,会做的题也常常由于疏忽得不了满分……在孩子们打扫卫生时也总看到:有的孩子手拿扫帚从一个角落一扫帚压一扫帚,扫着向前进,把垃圾扫集成一堆,真是扫得又干净又快。一个教室五、六分钟左右就扫干净了;而有的孩子却是拿着扫帚东一扫帚,西一扫帚,真是扫地不成,拖地不是,扫半天,地上还是“大花脸”,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用来扫教室就是用手捉垃圾也应该捉干净。
为此,我总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到底说明什么?其实所有这些都是“思维习惯”在起着作用,大家往往忽视它。殊不知恰恰是“思维习惯”决定着孩子做事的节奏和效率。思维能力水平高的孩子考试时,时间把握很恰当,做题又快又准,当然成绩就会很高;而思维水平低的孩子考试时,情况就会截然相反。
我们培养孩子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我们何不从习惯中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试想只要孩子见到一快地知道从哪扫起,见到一个题也应该知道先读题,就不会无从下手,一头雾水了。让孩子做人、做事和学习皆有清晰的思路。
那究竟什么是习惯性思维呢?
小学生由于知识面比较狭窄,学习经验不足,没有养成思维的习惯,容易沿着之前已经开辟的思维道路去思考问题,盲目解题,马虎草率,错误百出。这种沿着固定观念去思考问题的现象,我们称之为习惯性思维。
习惯性思维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如:学生看到题目中有“多”、“一共”就想到用加法,看到“少”、“还剩”就想到减法。思维“活性”降低,学生学会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方法之后就不去思考其他的方法。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泯灭了学生潜在的好奇、质疑、反思、辨析、批判、探究等可贵的个性品质。
那么如何从小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让数学思维充满智慧的旅程。
一、为孩子播下“思维的种子”,使其数学思维有活的“源泉”
陶行知早就提出:“生活即教育。只要我们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勤于发现,就能深切体会到数学的魅力。”生活中处处都是数学,受小学生思维发展特性的影响,小学阶段的大部分数学课程设置,都可以在生活中为孩子找到实例。如果我们常把生活中活生生的内容引进课堂,相信我们的数学课将更受欢迎。如开始接触“元、角、分”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预设买东西,算账的情景,耐心引导,相信过不了多久,孩子就可以很轻松地解决此类问题。不仅可以让孩子对钱币有直观的感受,也可以为孩子将来学习整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把交通问题中的数学现象请进课堂。模拟交通场景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相遇、相向、背向、追击的意义,理解蕴涵在其中的数量关系;“红绿灯的设置”让学生体会到解决交通拥堵等问题也离不开数学计算。从生活中为孩子找到实例,播下“思维的种子”,让孩子感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对数学有亲近感,也就激发了孩子思考的兴趣,为孩子的数学思维注入了鲜活的“源泉”。
二、培养学生会感知题意的思维习惯,让数学思维步入“正确的轨迹”
小学生在审题时主要表现在观察不仔细,感知模糊,容易忽略细节,因而发生感知失真现象,还会将题中相似字词混淆,漏看了题中的关键字词等,从而导致审题错误。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在看到一道题目时,要反复默读,弄清已知条件和提出的主要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有意识地用易造成干扰的数或词编题,让学生解答,让学生养成仔细阅读题目的好习惯,减少被习惯性思维的影响。只有弄清题意,才能找到解题途径。
如让孩子“在一组平行线之间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学生只有感知到画的是一个正方形,才能根据垂直线段画出四边与垂直线段一样长的正方形。可见会理解题意是非常重要的,是培养孩子数学思维步入正确轨迹的“敲门砖。”
三、让学生在“动感中建构数学思维,”使数学思维的形成“脚踏实地”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活动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孩子在动手的过程中可以更加深刻、直观地体验物体的属性。实践是数学学习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数学教学,特别是形体知识及概念教学,应创设活动情境,注重学生的动手参与、手脑结合、注重实践习惯的养成,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学习在学习位置与方向时,为了让孩子对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八个方向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不妨带领孩子画一个方位图;再比如,有的孩子在学习面积单位时,总与长度单位混淆。就让孩子用纸片做出“一厘米、一分米、一平方厘米。一平方分米。”用绳子找出“一米”、围出“一平方米”。相信孩子在动手操作中会对这部分知识有更深刻的认知。这样的教学过程始终处于运动状态,在这种运动中,思维活动得到不断地优化,孩子们对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理解就自然天成,牢固扎实,可谓思维的构建从动感中 磨砺而出,显得越发“脚踏实地”而不“空中楼阁。”
四、养成变通思维的习惯,让孩子的成长充满智慧的旅程
只有培养了学生会“变通”的思维习惯,才能为自己的人生畫上灿烂的一笔。思想僵化、个性保守的人是难以应付这突如其来的变化的,即使是已经取得成功的人士,也必须适时地灵活变通,否则通往成功的路途将会崎岖难行。在世界的浪潮中,灵活变通是很重要的,它能使你走向成功的路途,也将成为你棋高一着的标志。中国百经之首的《易经》中的“易”指的也是“变”。变能时刻掌握住胜利的主动权以致创造机会,不知道变,往往就会变得非常被动,我觉得任何天才他们的思维应该总是要具有超乎寻常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数学思维习惯 思维的种子 动感中建构数学思维 变通思维
在教学中,我们总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孩子做题又准又快、有的孩子总能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解题、有的孩子总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要么时间不够用;要么会的题由于粗心却得不了分;要么在考场上常出现卡壳现象,会做的题也常常由于疏忽得不了满分……在孩子们打扫卫生时也总看到:有的孩子手拿扫帚从一个角落一扫帚压一扫帚,扫着向前进,把垃圾扫集成一堆,真是扫得又干净又快。一个教室五、六分钟左右就扫干净了;而有的孩子却是拿着扫帚东一扫帚,西一扫帚,真是扫地不成,拖地不是,扫半天,地上还是“大花脸”,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用来扫教室就是用手捉垃圾也应该捉干净。
为此,我总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到底说明什么?其实所有这些都是“思维习惯”在起着作用,大家往往忽视它。殊不知恰恰是“思维习惯”决定着孩子做事的节奏和效率。思维能力水平高的孩子考试时,时间把握很恰当,做题又快又准,当然成绩就会很高;而思维水平低的孩子考试时,情况就会截然相反。
我们培养孩子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我们何不从习惯中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试想只要孩子见到一快地知道从哪扫起,见到一个题也应该知道先读题,就不会无从下手,一头雾水了。让孩子做人、做事和学习皆有清晰的思路。
那究竟什么是习惯性思维呢?
小学生由于知识面比较狭窄,学习经验不足,没有养成思维的习惯,容易沿着之前已经开辟的思维道路去思考问题,盲目解题,马虎草率,错误百出。这种沿着固定观念去思考问题的现象,我们称之为习惯性思维。
习惯性思维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如:学生看到题目中有“多”、“一共”就想到用加法,看到“少”、“还剩”就想到减法。思维“活性”降低,学生学会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方法之后就不去思考其他的方法。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泯灭了学生潜在的好奇、质疑、反思、辨析、批判、探究等可贵的个性品质。
那么如何从小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让数学思维充满智慧的旅程。
一、为孩子播下“思维的种子”,使其数学思维有活的“源泉”
陶行知早就提出:“生活即教育。只要我们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勤于发现,就能深切体会到数学的魅力。”生活中处处都是数学,受小学生思维发展特性的影响,小学阶段的大部分数学课程设置,都可以在生活中为孩子找到实例。如果我们常把生活中活生生的内容引进课堂,相信我们的数学课将更受欢迎。如开始接触“元、角、分”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预设买东西,算账的情景,耐心引导,相信过不了多久,孩子就可以很轻松地解决此类问题。不仅可以让孩子对钱币有直观的感受,也可以为孩子将来学习整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把交通问题中的数学现象请进课堂。模拟交通场景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相遇、相向、背向、追击的意义,理解蕴涵在其中的数量关系;“红绿灯的设置”让学生体会到解决交通拥堵等问题也离不开数学计算。从生活中为孩子找到实例,播下“思维的种子”,让孩子感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对数学有亲近感,也就激发了孩子思考的兴趣,为孩子的数学思维注入了鲜活的“源泉”。
二、培养学生会感知题意的思维习惯,让数学思维步入“正确的轨迹”
小学生在审题时主要表现在观察不仔细,感知模糊,容易忽略细节,因而发生感知失真现象,还会将题中相似字词混淆,漏看了题中的关键字词等,从而导致审题错误。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在看到一道题目时,要反复默读,弄清已知条件和提出的主要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有意识地用易造成干扰的数或词编题,让学生解答,让学生养成仔细阅读题目的好习惯,减少被习惯性思维的影响。只有弄清题意,才能找到解题途径。
如让孩子“在一组平行线之间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学生只有感知到画的是一个正方形,才能根据垂直线段画出四边与垂直线段一样长的正方形。可见会理解题意是非常重要的,是培养孩子数学思维步入正确轨迹的“敲门砖。”
三、让学生在“动感中建构数学思维,”使数学思维的形成“脚踏实地”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活动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孩子在动手的过程中可以更加深刻、直观地体验物体的属性。实践是数学学习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数学教学,特别是形体知识及概念教学,应创设活动情境,注重学生的动手参与、手脑结合、注重实践习惯的养成,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学习在学习位置与方向时,为了让孩子对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八个方向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不妨带领孩子画一个方位图;再比如,有的孩子在学习面积单位时,总与长度单位混淆。就让孩子用纸片做出“一厘米、一分米、一平方厘米。一平方分米。”用绳子找出“一米”、围出“一平方米”。相信孩子在动手操作中会对这部分知识有更深刻的认知。这样的教学过程始终处于运动状态,在这种运动中,思维活动得到不断地优化,孩子们对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理解就自然天成,牢固扎实,可谓思维的构建从动感中 磨砺而出,显得越发“脚踏实地”而不“空中楼阁。”
四、养成变通思维的习惯,让孩子的成长充满智慧的旅程
只有培养了学生会“变通”的思维习惯,才能为自己的人生畫上灿烂的一笔。思想僵化、个性保守的人是难以应付这突如其来的变化的,即使是已经取得成功的人士,也必须适时地灵活变通,否则通往成功的路途将会崎岖难行。在世界的浪潮中,灵活变通是很重要的,它能使你走向成功的路途,也将成为你棋高一着的标志。中国百经之首的《易经》中的“易”指的也是“变”。变能时刻掌握住胜利的主动权以致创造机会,不知道变,往往就会变得非常被动,我觉得任何天才他们的思维应该总是要具有超乎寻常的灵活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