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提高医疗诊断水平,必须对临床检验质量实行全面监控。临床检验质量监控要让检验人员充分认识到检验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加强责任感并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提高检验结果的精确性和准确性。检验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三个环节是做好检验质量监控的关键。
1提高临床检验人员的素质
1.1加强对于临床检验重要性的认识临床检验的结果是医生对于患者病情状态做出判断及制定治疗方案的核心依据,这就为临床检验人员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时刻把临床检验的质量放在重中之重,头脑中要时刻记住质量第一的原则,保持工作认真、准确的一贯性。从承担任何一项临床检验工作开始,就要自始至终地严格做好每一步,充分认识到点滴错误所带来的危害。
1.2提高临床检验人员的业务水平目前检验部门的工作人员,包括很多检验科的领导在内,仅仅把重点放在完成日常普通的检验工作,目标设定在提高科室的经济收入,而忽略了对于临床检验人员业务水平的加强。现代临床检验专业发展迅速,高科技、新方法不断在更新,因此,定期培训工作人员掌握熟悉高新科技以及新型试剂等基本业务知识十分紧迫,同时,还要派出科室业务水平高的人积极参与各种医院之间以及各种医疗机构所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广开眼界,拓宽思路,不断更新检验科工作人员和整个科室的业务知识和操作水平。此外,检验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岗位继续教育同检验质量的关系相当密切。再有严格把握检验试剂的质量和使用,试剂对临床检验来讲是极为重要的,因此,试剂盒的选择应严格遵守下列原则选择有生产批准文号的试剂盒,选择有质量保证能力的试剂生产单位的产品,实行实验室批批检原则。因此,要开展室内质量监控,要使用临界血清对每个试剂盒进行批批检。另外,每进一批试剂,都要用严格测试该试剂的质量是否达到了标准。
2严格监控检验工作的每个步骤
2.1分析前的质量监控临床检验项目是由医生提出申请,然后由实验室具体实施,将检验结果提供给医生,以便对患者的病情做出诊断和提出治疗方案。在检验前有许多因素影响检测结果,分析前的质量监控不单是检验科的责任,它关系到临床医生是否能根据病情正确的选择检验项目,正确填写检验申请单,认真按照所检验项目的要求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准备,规范地采集标本、运送标本等都是检验分析前十分重要的工作。例如,消化系统肿瘤的筛选试验要求患者在检验前三天素食,然后留取粪便进行潜血实验,在此三天内食入动物血或瘦肉均可造成假阳性;还有,如果护士在执行医嘱时为减轻病人痛苦或贪图省事用静脉点滴的输液管采血而使液体混入标本就会使得血液稀释,其检验结果不能真实反映患者的实际情况;此外还有抗凝剂与采血量的比例不准确,标本采集后不能及时送至检验科从而造成血液质量和细胞形态的改变等各种操作不规范所导致的检验结果不准确。据调查显示,检验科每天大约有20%的标本不合格,它包括检验申请单项目填写过于粗略、填写不完整、检验目的不明确、所采集标本未按要求留取、培养物未放入无菌瓶或未加塞、抗凝血抗凝不完全而有凝块等造成检验单不能及时返回,标本作废,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2分析过程中的质量监控对于每一个检验项目来说,分析中的质量监控是核心内容。现代化的设备具有高速、准确、标本用量少等优点,从而提高了工作量和工作效率,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过于机械的工作方式使检验人员缺乏对于业务知识的钻研,检验结果得出后也不去分析,认为计算机检验的结果就是最终结果,忽视了仪器是靠人来操作的,主要性能的评价和使用的正常与否,都和检验工作人员的素质及能力密不可分,人是实验质量保证的首要因素。所以,首先要使检验人员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提高业务水平。检验人员在上岗前,对所使用的设备性能、检测试剂、仪器使用方法要熟练掌握,工作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妥善保管、维护所用仪器,定时定人校正仪器,在确保仪器性能最佳状态下进行检验工作。
2.3分析后的质控分析后的数据是检验工作的最终结果。检验报告单是为临床各科室提供的检验项目最根本依据,是临床科室作为诊断、判定疗效、寻找病因、指导用药甚至进行科学研究的指标和数据,同时也是受检者健康监测的信息资料。如何保证检验报告单的规范、准确、可靠是检验工作的关键之关键。检验结果完成后,首先应严格检查,核对每个项目的数据,根据临床提供资料进行分析,发现问题要及时与主治医师取得联系进行综合分析研究,避免差错的发生。例如蛋白测定,仪器出据A:31,G:72,A/G:0.43,而患者无腹水,无肝硬化,这就要求进行复查,寻找原因,不能轻易出据检验报告,否则将给临床诊断带来困惑。另外,对检验工作人员还要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教育,不得营私舞弊,对每一份检验结果都要如实报告。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时期,检验结果就是疾病诊断和治疗的证据,因此,在出据检验报告时,一定要字迹清晰,内容完整,数据准确,结果真实,专人审核后建立档案并保留存根,做到初检人员负责制。
参考文献
[1]马红雨,王洪波.我院检验科网站的建设[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3):276.
[2]楼惠萍.谈检验科的全面质量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5):276.
1提高临床检验人员的素质
1.1加强对于临床检验重要性的认识临床检验的结果是医生对于患者病情状态做出判断及制定治疗方案的核心依据,这就为临床检验人员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时刻把临床检验的质量放在重中之重,头脑中要时刻记住质量第一的原则,保持工作认真、准确的一贯性。从承担任何一项临床检验工作开始,就要自始至终地严格做好每一步,充分认识到点滴错误所带来的危害。
1.2提高临床检验人员的业务水平目前检验部门的工作人员,包括很多检验科的领导在内,仅仅把重点放在完成日常普通的检验工作,目标设定在提高科室的经济收入,而忽略了对于临床检验人员业务水平的加强。现代临床检验专业发展迅速,高科技、新方法不断在更新,因此,定期培训工作人员掌握熟悉高新科技以及新型试剂等基本业务知识十分紧迫,同时,还要派出科室业务水平高的人积极参与各种医院之间以及各种医疗机构所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广开眼界,拓宽思路,不断更新检验科工作人员和整个科室的业务知识和操作水平。此外,检验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岗位继续教育同检验质量的关系相当密切。再有严格把握检验试剂的质量和使用,试剂对临床检验来讲是极为重要的,因此,试剂盒的选择应严格遵守下列原则选择有生产批准文号的试剂盒,选择有质量保证能力的试剂生产单位的产品,实行实验室批批检原则。因此,要开展室内质量监控,要使用临界血清对每个试剂盒进行批批检。另外,每进一批试剂,都要用严格测试该试剂的质量是否达到了标准。
2严格监控检验工作的每个步骤
2.1分析前的质量监控临床检验项目是由医生提出申请,然后由实验室具体实施,将检验结果提供给医生,以便对患者的病情做出诊断和提出治疗方案。在检验前有许多因素影响检测结果,分析前的质量监控不单是检验科的责任,它关系到临床医生是否能根据病情正确的选择检验项目,正确填写检验申请单,认真按照所检验项目的要求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准备,规范地采集标本、运送标本等都是检验分析前十分重要的工作。例如,消化系统肿瘤的筛选试验要求患者在检验前三天素食,然后留取粪便进行潜血实验,在此三天内食入动物血或瘦肉均可造成假阳性;还有,如果护士在执行医嘱时为减轻病人痛苦或贪图省事用静脉点滴的输液管采血而使液体混入标本就会使得血液稀释,其检验结果不能真实反映患者的实际情况;此外还有抗凝剂与采血量的比例不准确,标本采集后不能及时送至检验科从而造成血液质量和细胞形态的改变等各种操作不规范所导致的检验结果不准确。据调查显示,检验科每天大约有20%的标本不合格,它包括检验申请单项目填写过于粗略、填写不完整、检验目的不明确、所采集标本未按要求留取、培养物未放入无菌瓶或未加塞、抗凝血抗凝不完全而有凝块等造成检验单不能及时返回,标本作废,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2分析过程中的质量监控对于每一个检验项目来说,分析中的质量监控是核心内容。现代化的设备具有高速、准确、标本用量少等优点,从而提高了工作量和工作效率,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过于机械的工作方式使检验人员缺乏对于业务知识的钻研,检验结果得出后也不去分析,认为计算机检验的结果就是最终结果,忽视了仪器是靠人来操作的,主要性能的评价和使用的正常与否,都和检验工作人员的素质及能力密不可分,人是实验质量保证的首要因素。所以,首先要使检验人员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提高业务水平。检验人员在上岗前,对所使用的设备性能、检测试剂、仪器使用方法要熟练掌握,工作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妥善保管、维护所用仪器,定时定人校正仪器,在确保仪器性能最佳状态下进行检验工作。
2.3分析后的质控分析后的数据是检验工作的最终结果。检验报告单是为临床各科室提供的检验项目最根本依据,是临床科室作为诊断、判定疗效、寻找病因、指导用药甚至进行科学研究的指标和数据,同时也是受检者健康监测的信息资料。如何保证检验报告单的规范、准确、可靠是检验工作的关键之关键。检验结果完成后,首先应严格检查,核对每个项目的数据,根据临床提供资料进行分析,发现问题要及时与主治医师取得联系进行综合分析研究,避免差错的发生。例如蛋白测定,仪器出据A:31,G:72,A/G:0.43,而患者无腹水,无肝硬化,这就要求进行复查,寻找原因,不能轻易出据检验报告,否则将给临床诊断带来困惑。另外,对检验工作人员还要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教育,不得营私舞弊,对每一份检验结果都要如实报告。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时期,检验结果就是疾病诊断和治疗的证据,因此,在出据检验报告时,一定要字迹清晰,内容完整,数据准确,结果真实,专人审核后建立档案并保留存根,做到初检人员负责制。
参考文献
[1]马红雨,王洪波.我院检验科网站的建设[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3):276.
[2]楼惠萍.谈检验科的全面质量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5):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