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有效进行科学实验教学,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积极的自主探索。
关键词:小学教育;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要紧扣教材指导思想,体现活动性、过程性、主动性和发展性,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探究为核心,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保证和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效果。
一、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 小学科学实验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是学生亲历实验、动手操作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发挥着主导作用,而学生则是实验活动的主体。
2. 科学实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要让学生充分发挥科学探究的自由度,提供各种自主参与活动的条件,亲身体验,实践操作。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明确实验目的,做好实验器材的准备。
3.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细致观察、动手测量、记录、搜集整理实驗数据,并进行验证,得出实验结果。学生不仅要亲历实验过程,而且要善于思考,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教学策略上,教师可以先提出猜想和假设,让学生用实验去进行验证,掌握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在教学形式上,可以是单个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也可以是小组合作,分工协同,互动交流,提高学生合作交流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小学科学实验课,首先要保证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参与操作与体验,开启自己的智慧顺利完成实验过程,教师要真正把实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 教师必须做好演示实验
小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往往出现不知头绪,不懂程序和方法的现象。教师要在实验操作前做好科学规范的演示实验。
教师在演示实验时,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实验流程要清晰,实验器材要能够让所有学生可见,实验现象要能够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在演示实验时,要让学生知道实验的重点、难点以及目标。通过学生认真观察,然后亲自动手模拟教师演示实验的过程,或做类似的实验活动,加强学生探索实践。
比如在教授《水变水蒸气》一课时,教师通过加热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描述水在蒸发时所发生的现象,然后让学生按照教师操作规范流程亲自动手操作增加空气流通速度和扩大表面积的实践,让学生理解加快水蒸发的三个条件。
三、 构建课堂实验操作教学模式
(一) 让学生明白实验的基本要素
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观察事物容易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往往缺乏目的性和系统性。
进行科学实验,教师首先要让操作实验的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操作过程、观察任务、实验结果,然后制订有效的实验计划,进行实验操作。
(二)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很好地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科学实验课要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教材内容,提出通俗易懂、贴近生活、适合小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问题情境。引导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对科学知识,要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去领悟。小学生天生对世界充满好奇,渴望了解身边的一切,有着无穷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创设情境,让科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给孩子探索的机会,让他们大胆地猜想,积极地推理,尽可能多地进行操作验证,培养孩子科学的思维习惯、积极主动思考和研究问题的精神。
比如教师提出“鲸鱼为什么在大海里能够听到几千公里外的声音?”“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都是由什么成分组成的?”“我们每天吃的盐是怎么来的?”等问题,让学生大胆地猜想,发表见解,然后通过课堂上指导实验,进行“声音的传播”实验、“空气的组成”实验和“水的蒸发”实验的操作,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三) 合理指导学生,积极自行探索
在实验教学中单靠教师演示实验,不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无法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但总是让学生跟着教师操作,又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所以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合理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教授《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一课时,教师可以拿一把尺子先演示尺子的震动实验,指导学生观察操作方法和震动方式,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用不同材质的物体,比如皮筋、书本、吉他等进行震动实验,探究它们发声的共同点,研究声音产生与震动的关系,这样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自行探索,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制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比如让学生利用小木棍、细绳制作简易的平衡秤,然后在秤的两端放上物品,让学生一点一点地找出保持秤的两端平衡的点,理解天平的工作原理。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放手进行实验操作活动,尽可能多地进行实验。生活中随处都能找到适合小学生科学实验的材料,比如让学生水培一种植物,观察水与生命的关系,将食用油和水倒在一起观察,理解比重的关系,摆弄磁铁,观察磁力现象等等。
(四) 实验操作要遵循严谨的流程
科学实验要遵循提出假设—制定方案—实验操作—得出结论的流程。实验流程的科学合理是实验结果准确的保证。小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教师也要引导学生以小组或全班为单位,针对要研究的问题大胆猜想、有根据地假设,放开思路自主地设计制定实验方案,通过观察、实验、调查、阅读等多种方式采集观察和测量的资料,并对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找出实验现象的规律,得出实验结论。
总之,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黄常辉.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J].课程教育研究,2014(16).
作者简介:
张国斌,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河畔镇中心小学。
关键词:小学教育;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要紧扣教材指导思想,体现活动性、过程性、主动性和发展性,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探究为核心,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保证和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效果。
一、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 小学科学实验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是学生亲历实验、动手操作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发挥着主导作用,而学生则是实验活动的主体。
2. 科学实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要让学生充分发挥科学探究的自由度,提供各种自主参与活动的条件,亲身体验,实践操作。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明确实验目的,做好实验器材的准备。
3.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细致观察、动手测量、记录、搜集整理实驗数据,并进行验证,得出实验结果。学生不仅要亲历实验过程,而且要善于思考,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教学策略上,教师可以先提出猜想和假设,让学生用实验去进行验证,掌握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在教学形式上,可以是单个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也可以是小组合作,分工协同,互动交流,提高学生合作交流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小学科学实验课,首先要保证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参与操作与体验,开启自己的智慧顺利完成实验过程,教师要真正把实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 教师必须做好演示实验
小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往往出现不知头绪,不懂程序和方法的现象。教师要在实验操作前做好科学规范的演示实验。
教师在演示实验时,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实验流程要清晰,实验器材要能够让所有学生可见,实验现象要能够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在演示实验时,要让学生知道实验的重点、难点以及目标。通过学生认真观察,然后亲自动手模拟教师演示实验的过程,或做类似的实验活动,加强学生探索实践。
比如在教授《水变水蒸气》一课时,教师通过加热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描述水在蒸发时所发生的现象,然后让学生按照教师操作规范流程亲自动手操作增加空气流通速度和扩大表面积的实践,让学生理解加快水蒸发的三个条件。
三、 构建课堂实验操作教学模式
(一) 让学生明白实验的基本要素
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观察事物容易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往往缺乏目的性和系统性。
进行科学实验,教师首先要让操作实验的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操作过程、观察任务、实验结果,然后制订有效的实验计划,进行实验操作。
(二)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很好地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科学实验课要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教材内容,提出通俗易懂、贴近生活、适合小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问题情境。引导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对科学知识,要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去领悟。小学生天生对世界充满好奇,渴望了解身边的一切,有着无穷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创设情境,让科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给孩子探索的机会,让他们大胆地猜想,积极地推理,尽可能多地进行操作验证,培养孩子科学的思维习惯、积极主动思考和研究问题的精神。
比如教师提出“鲸鱼为什么在大海里能够听到几千公里外的声音?”“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都是由什么成分组成的?”“我们每天吃的盐是怎么来的?”等问题,让学生大胆地猜想,发表见解,然后通过课堂上指导实验,进行“声音的传播”实验、“空气的组成”实验和“水的蒸发”实验的操作,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三) 合理指导学生,积极自行探索
在实验教学中单靠教师演示实验,不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无法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但总是让学生跟着教师操作,又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所以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合理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教授《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一课时,教师可以拿一把尺子先演示尺子的震动实验,指导学生观察操作方法和震动方式,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用不同材质的物体,比如皮筋、书本、吉他等进行震动实验,探究它们发声的共同点,研究声音产生与震动的关系,这样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自行探索,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制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比如让学生利用小木棍、细绳制作简易的平衡秤,然后在秤的两端放上物品,让学生一点一点地找出保持秤的两端平衡的点,理解天平的工作原理。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放手进行实验操作活动,尽可能多地进行实验。生活中随处都能找到适合小学生科学实验的材料,比如让学生水培一种植物,观察水与生命的关系,将食用油和水倒在一起观察,理解比重的关系,摆弄磁铁,观察磁力现象等等。
(四) 实验操作要遵循严谨的流程
科学实验要遵循提出假设—制定方案—实验操作—得出结论的流程。实验流程的科学合理是实验结果准确的保证。小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教师也要引导学生以小组或全班为单位,针对要研究的问题大胆猜想、有根据地假设,放开思路自主地设计制定实验方案,通过观察、实验、调查、阅读等多种方式采集观察和测量的资料,并对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找出实验现象的规律,得出实验结论。
总之,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黄常辉.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J].课程教育研究,2014(16).
作者简介:
张国斌,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河畔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