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育中的自由,是所有参与教育的人所共同营造的文化氛围、所共同呈现的文化状态、所共同进行的学术活动。本文通过了解自由教育、德国古典大学中的“自由”内涵,认识到 “自由”在高等教育中着重表现为教学自由、学习自由和研究自由,从中发现高等教育学术自由的必要性,并指出高等教育的本质所在。
关键词: 自由;自由教育;德国大学观;高等教育本质
一、何为“自由”
(一)关于“自由”
与生理上的压抑相比,心灵上以及意识上、思想上的压制才更加让人不能承受。随着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出现,全世界的人民都开始了追逐自由的行程。西方的启蒙运动,强调人的天性,强调人性的自由;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为腐朽的人民送来了觉醒的春风,使其开始为自己的权利自由奋斗。
严复的自由观念,阐释了西方从自由走向富强的道路,并且反思了中国为什么不能走相同的道路。国情不同以致道路不同;但是精神上的自由却是可以相通的,获得精神自由的路径也应该是可以复制的。
(二)马克思主义的自由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其独有的辩证视角去验证事物的本质特征,为我们理解事物提供更为透彻的帮助。冲破文化枷锁束缚的、创造潜能迸发而个性张扬的全新文明的状态,这是马克思主义定义的自由,是符合辩证统一理念的、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自由”,这样的自由拥有着独立的地位,是人类为之向往的“自由”。
(三)文化的自由
作为民族主义者的孙中山先生对主要以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为主体的新文化运动革新思想的认可和对民主政治的追求,说明了文明开新已成为一个时代的潮流。不管是文化民族主义者还是文化自由主义者在五四之前对西方文化都是一种主动欢迎的态度。为什么对西方文化主动欢迎,究其原因,就在于西方的文化是在经历过“自由”思想洗礼之后产生与传播的。
虽然目前对于文化的自由主义,理论界还是没能够找到合适准确的语言来为其下定义。但是我们还是能够从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发展中,看到追随先进文化的“自由”的驱使力,学者们都在不断的进行着追寻,这是追逐“自由”的脚步,也是为证明“自由”的存在而进行的革命。
二、教育世界中的“自由”
(一)永恒主义中的自由
1、“自由”在永恒主义中的存在
自由教育作为永恒主义的教育主张之一,起源于古希腊时代,并为古罗马人所延续,在中世纪的教会学校中得到蓬勃发展,直到19世纪末,在欧洲和美国的中等教育中始终有影响。永恒主义者认为,人们只有通过古代的自由艺术教育,才能获得关系到人们生活美好和社会完美的永恒原则。只有受过自由教育,获得了心灵的自由,掌握了永恒原则,才能決定科学及由科学决定的事实的意义。
2、博雅教育的现代转型
博雅教育经历了19世纪的历史演变,到20世纪它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博雅”概念变迁。经过自由、平等、民主等现代自由主义原则的改造,博雅教育从“绅士的教育”、“对上层阶级的教育”变成对“自由人的教育”、“自由主义中的教育”。从“博雅”到“自由”的语义变迁,并不仅仅是词汇学上的改变,更有文化内涵上的实际更改。
(二)德国古典大学观中的自由
1、新大学观的萌芽
德国新大学观念在启蒙运动中逐渐形成,更多的思想逐渐现形,学者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去发表自己的观点。学术自由就由启蒙运动中的一种倡议演变成了新大学运动的一个主要思想。哈勒大学与格廷根大学作为新大学的代表,纷纷宣扬学术自由,而且格廷根大学哲学院还在1737年颁布的章程中规定:
所有教授,只要不涉及损害宗教、国家和道德的学说,都应享有教学和思想自由这种责任攸关的权利;关于课程中使用的教材及讨论的各家学说,应由他们自己选择决定。①
2、德国古典大学观的核心概念——自由
学术自由作为从启蒙运动中衍生出来的积极因素,为文化界营造了更融洽的氛围,使得德国的学术圈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德国的新大学运动使其教学自由和学习自由的原则成为德国19世纪大学的重要标志并且也将古典大学观的自由观念具体化和制度化。这样的自由方式,是由上至下的自由改革,为教师、为学生皆提供了方法去接受与领悟甚至是创造思想。
三、属于高等教育本质的“自由”
(一)博雅教育的自由
卢梭为了对抗封建等级制的社会约束喊出人类天性自由的口号,并将之引入教育理论中来,教育自由就成为了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主要话题之一。博雅教育的自由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自由。博雅教育所指的自由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自由,并不能代表自由的最高境界;其自由是建立在知识体系之内的自由,他始终没有走出知识的大框架,虽然反对学术上的约束,但是还未能达到最高境界的自由。
(二)高等教育中所涉及的学术自由
施莱马尔赫说,大学的目的并不在于教给学生一些知识,而在于为其养成科学的精神,而这种科学精神是无法靠强制产生的,只能在自由中产生。②
那什么是“学术自由”呢? 学术自由是指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有选择自己研究课题的权利,在研究的过程中不受外界干扰与控制, 并同时根据自己的意见教授自己研究的课题。③
1、教学自由和学习自由
教学自由,最早应该是体现在德国古典大学的教师身上。比如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标准和要求来选择要讲授的内容,而且也可以自己限定他要教授的对象。德国古典大学中的学生享有极大的学习自由,这包括选听大学中任何课程的自由和转换大学的自由;整个学业不必服从某种规定的课程计划,学生几乎可以完全自己安排学业。④目前我国的高校,已经普遍实行了选课制度,即给予了学生学习自由。
2、研究自由
学术自由的突出表现是文化创新,而创新来源于何处?当然就是研究。深入现象的底层,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这样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才是我们高等教育应该始终坚持在走的路子。创新的途径是自由的思想所酝酿出来的思想火花,不管是什么样的学科,研究的自由性都是相通的,文化创新的目标都是相同的。 (三)高等教育的本质
1、高等教育的要旨
大学的教育是要给人以启迪的教育,是能够引发人自我反思的教育,是一种促使人去主动探求的教育;而这样的教育所呈现的就是一种自由的、向上的、无止境的追寻的状态。高等教育的参与者,利用已有的资源、秉承学术自由的心态,发现未知的、创造新鲜的,做到高等教育者应该做的事,才是高等教育的要旨所在。
2、自由——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
科技的进步与高等教育的发展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缺一不可。高等教育学府的人员与机构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柱,之前提到的教学自由、学习自由以及研究自由都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基础,因此建立自由学习的氛围,为广大的学者提供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使其得以在自由、利于创新、敢于创新的环境下创作,是高等教育得以发展的基础;而也正是因为这样,科技文化才能在虚假繁荣中找到路子,才能避免重复创作,以达到兴国的目的。
高等教育代表的是一种理论的形态,一种文化的氛围,一种倡导学术自由的环境。处于高等教育环境下的人员,应该有“自由”的心态,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科技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注释:
① 转引自W.Ebel(ed.) .格廷根大学的特权与早期的章程[M].1961.
② 转引自施莱马尔赫.德国特色之大学断想录[M].1808.
③ 郝幼幼.学术自由、民主: 我国学者创新能力的关键[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7,8.
④ 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學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修订版)
参考文献
[1]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修订版)
[2]沈文钦.西方博雅教育思想的起源、发展和现代转型:概念史的视角[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8.
[3]郝幼幼.学术自由、民主: 我国学者创新能力的关键[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7,8.
[4]W.Ebel(ed.).格廷根大学的特权与早期的章程[M].1961.
[5]施莱马尔赫.德国特色之大学断想录[M].1808.
作者简介:
王娇,女,山西晋城,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 自由;自由教育;德国大学观;高等教育本质
一、何为“自由”
(一)关于“自由”
与生理上的压抑相比,心灵上以及意识上、思想上的压制才更加让人不能承受。随着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出现,全世界的人民都开始了追逐自由的行程。西方的启蒙运动,强调人的天性,强调人性的自由;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为腐朽的人民送来了觉醒的春风,使其开始为自己的权利自由奋斗。
严复的自由观念,阐释了西方从自由走向富强的道路,并且反思了中国为什么不能走相同的道路。国情不同以致道路不同;但是精神上的自由却是可以相通的,获得精神自由的路径也应该是可以复制的。
(二)马克思主义的自由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其独有的辩证视角去验证事物的本质特征,为我们理解事物提供更为透彻的帮助。冲破文化枷锁束缚的、创造潜能迸发而个性张扬的全新文明的状态,这是马克思主义定义的自由,是符合辩证统一理念的、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自由”,这样的自由拥有着独立的地位,是人类为之向往的“自由”。
(三)文化的自由
作为民族主义者的孙中山先生对主要以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为主体的新文化运动革新思想的认可和对民主政治的追求,说明了文明开新已成为一个时代的潮流。不管是文化民族主义者还是文化自由主义者在五四之前对西方文化都是一种主动欢迎的态度。为什么对西方文化主动欢迎,究其原因,就在于西方的文化是在经历过“自由”思想洗礼之后产生与传播的。
虽然目前对于文化的自由主义,理论界还是没能够找到合适准确的语言来为其下定义。但是我们还是能够从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发展中,看到追随先进文化的“自由”的驱使力,学者们都在不断的进行着追寻,这是追逐“自由”的脚步,也是为证明“自由”的存在而进行的革命。
二、教育世界中的“自由”
(一)永恒主义中的自由
1、“自由”在永恒主义中的存在
自由教育作为永恒主义的教育主张之一,起源于古希腊时代,并为古罗马人所延续,在中世纪的教会学校中得到蓬勃发展,直到19世纪末,在欧洲和美国的中等教育中始终有影响。永恒主义者认为,人们只有通过古代的自由艺术教育,才能获得关系到人们生活美好和社会完美的永恒原则。只有受过自由教育,获得了心灵的自由,掌握了永恒原则,才能決定科学及由科学决定的事实的意义。
2、博雅教育的现代转型
博雅教育经历了19世纪的历史演变,到20世纪它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博雅”概念变迁。经过自由、平等、民主等现代自由主义原则的改造,博雅教育从“绅士的教育”、“对上层阶级的教育”变成对“自由人的教育”、“自由主义中的教育”。从“博雅”到“自由”的语义变迁,并不仅仅是词汇学上的改变,更有文化内涵上的实际更改。
(二)德国古典大学观中的自由
1、新大学观的萌芽
德国新大学观念在启蒙运动中逐渐形成,更多的思想逐渐现形,学者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去发表自己的观点。学术自由就由启蒙运动中的一种倡议演变成了新大学运动的一个主要思想。哈勒大学与格廷根大学作为新大学的代表,纷纷宣扬学术自由,而且格廷根大学哲学院还在1737年颁布的章程中规定:
所有教授,只要不涉及损害宗教、国家和道德的学说,都应享有教学和思想自由这种责任攸关的权利;关于课程中使用的教材及讨论的各家学说,应由他们自己选择决定。①
2、德国古典大学观的核心概念——自由
学术自由作为从启蒙运动中衍生出来的积极因素,为文化界营造了更融洽的氛围,使得德国的学术圈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德国的新大学运动使其教学自由和学习自由的原则成为德国19世纪大学的重要标志并且也将古典大学观的自由观念具体化和制度化。这样的自由方式,是由上至下的自由改革,为教师、为学生皆提供了方法去接受与领悟甚至是创造思想。
三、属于高等教育本质的“自由”
(一)博雅教育的自由
卢梭为了对抗封建等级制的社会约束喊出人类天性自由的口号,并将之引入教育理论中来,教育自由就成为了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主要话题之一。博雅教育的自由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自由。博雅教育所指的自由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自由,并不能代表自由的最高境界;其自由是建立在知识体系之内的自由,他始终没有走出知识的大框架,虽然反对学术上的约束,但是还未能达到最高境界的自由。
(二)高等教育中所涉及的学术自由
施莱马尔赫说,大学的目的并不在于教给学生一些知识,而在于为其养成科学的精神,而这种科学精神是无法靠强制产生的,只能在自由中产生。②
那什么是“学术自由”呢? 学术自由是指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有选择自己研究课题的权利,在研究的过程中不受外界干扰与控制, 并同时根据自己的意见教授自己研究的课题。③
1、教学自由和学习自由
教学自由,最早应该是体现在德国古典大学的教师身上。比如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标准和要求来选择要讲授的内容,而且也可以自己限定他要教授的对象。德国古典大学中的学生享有极大的学习自由,这包括选听大学中任何课程的自由和转换大学的自由;整个学业不必服从某种规定的课程计划,学生几乎可以完全自己安排学业。④目前我国的高校,已经普遍实行了选课制度,即给予了学生学习自由。
2、研究自由
学术自由的突出表现是文化创新,而创新来源于何处?当然就是研究。深入现象的底层,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这样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才是我们高等教育应该始终坚持在走的路子。创新的途径是自由的思想所酝酿出来的思想火花,不管是什么样的学科,研究的自由性都是相通的,文化创新的目标都是相同的。 (三)高等教育的本质
1、高等教育的要旨
大学的教育是要给人以启迪的教育,是能够引发人自我反思的教育,是一种促使人去主动探求的教育;而这样的教育所呈现的就是一种自由的、向上的、无止境的追寻的状态。高等教育的参与者,利用已有的资源、秉承学术自由的心态,发现未知的、创造新鲜的,做到高等教育者应该做的事,才是高等教育的要旨所在。
2、自由——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
科技的进步与高等教育的发展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缺一不可。高等教育学府的人员与机构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柱,之前提到的教学自由、学习自由以及研究自由都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基础,因此建立自由学习的氛围,为广大的学者提供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使其得以在自由、利于创新、敢于创新的环境下创作,是高等教育得以发展的基础;而也正是因为这样,科技文化才能在虚假繁荣中找到路子,才能避免重复创作,以达到兴国的目的。
高等教育代表的是一种理论的形态,一种文化的氛围,一种倡导学术自由的环境。处于高等教育环境下的人员,应该有“自由”的心态,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科技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注释:
① 转引自W.Ebel(ed.) .格廷根大学的特权与早期的章程[M].1961.
② 转引自施莱马尔赫.德国特色之大学断想录[M].1808.
③ 郝幼幼.学术自由、民主: 我国学者创新能力的关键[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7,8.
④ 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學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修订版)
参考文献
[1]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修订版)
[2]沈文钦.西方博雅教育思想的起源、发展和现代转型:概念史的视角[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8.
[3]郝幼幼.学术自由、民主: 我国学者创新能力的关键[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7,8.
[4]W.Ebel(ed.).格廷根大学的特权与早期的章程[M].1961.
[5]施莱马尔赫.德国特色之大学断想录[M].1808.
作者简介:
王娇,女,山西晋城,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