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瓷艺术既是传统艺术,也是现代艺术。在远古时代制陶氏与生活有关。随着人类历史的进步,从陶到瓷,不仅为了实用,也是为了审美,发展到现代形成独具艺术品格的陶艺,就意味着陶艺创作已进入造型艺术领域,成为精神产品的创作形式。
当代陶瓷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必然随着人们精神价值取向的变化而变化。当今社会人们的审美需求和生活需要,也必然对陶艺作品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评判标准的转化。分析我国目前陶艺的发展状况,虽说取得了进步,但还存在着延续传统制造和学术形式探索的两种格局。就陶艺创作而言,学术上的浅尝辄止必然导致作品内涵的空洞与肤浅,只追求“现代感觉”使得许多作品徒有形式而经不起深入地审视。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陶艺开始出现了比较纯正的学术探索,陶艺家开始意识到一味地吸收借用外来现代艺术趣味、形式并不能代替本民族个性的创造,对自身传统的完全否定则将带来失去立足之本的危险。此时陶艺创作出现多元化的取向,从多种角度探向陶艺个性语意的生成。追求的不再是表面形式趣味,而是与作者心灵、情感相对应的语意表达。目前我国的现代陶艺正向着有秩序、有规律、有特色的多元方向发展。
陶艺创作的重要因素是由材质、造型和色彩三个基本方面组成的整体,具有物质材料和审美精神双重文化特征。现代陶艺实质为一种新的审美意境的表现,它在很大程度上不受那些经典艺术形式和原则的束缚。对现代陶艺作品而言,它所唤起的审美意境是通过泥、釉和火表现出来的。就是说制作陶艺的泥、釉和火是整个制陶活动的物质媒介的载体,它们具有制约着陶艺语意表达的特征,又是陶艺语意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
陶艺制作过程最重要的语意特征是泥料所产生的形态变化,就是陶艺的成型方式,这是作者主题和情感表达的关键。成型方式与泥料的性能有关,制作陶艺的泥料品种多样,可变性较大,泥料的粗、细、柔软性、可塑性、颜色深、浅等等都是影响陶艺成型和陶艺语意所要表达意境的因素。我认为对泥料的感觉来自于对泥料物质性的认识,在对陶泥朴实、淳厚、原始的感受中,看到制作陶艺的“本质”或“本性”,力争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出泥料素朴的质地效果,有意识地保留陶泥的自然属性,使陶艺回到其形态的原本状态的感觉中。
近年来,我在陶艺创作时,大多使用广东佛山石湾的灰色陶泥,软硬适中,可塑性较强。陶艺的基本型仍沿用传统的拉坯成型方式,先用旋转的辘轳车把泥的自然形态呈现出来与泥板结合再次成型,使传统的技艺和功能造型产生较大的反差,让其旋转的空间形态特征与立体多变的空间形态特征产生视觉对比效果,以求得陶艺语意表现的新形式。所以,在成型上多用传统的器型为基础,使以往那些具有实用功能特征的“瓶”“坛”“罐”等器皿造型在切割、拍打、扭曲、粘贴等手法的再造下,把原有器皿造型的功能因素抽去,使泥料的可塑性发挥到极致,最终呈现出一个全新的造型,极大地增强了造型的表现力。作品《红色旋》《红色瓣》就是在器皿造型求变上完全剔除了实用功能因素,但不失器皿造型的形式感。在对作品语意的表达上,我从大自然的植物生长景象中得到启示,大地万物,生命气息,作为主题意境的抒发。基础圆形表现出大自然的宏大、宽广,造型中的枝叶转折向上的变化,显示出蕴含在大地之上的万物生灵强大的生命力。在空间与气氛的营造上,用宏观空间视角将人们的视野引入微观的植物叶片之中,使之对大自然景象产生极其丰富的联想。同时象征着植物叶片造型具有旋转速度动感的势态,幻想产生另一个虚构空间,营造出作品更加深层的意境表现。这些已具备了我在追求新的审美形式上所要表达语意的自然空间,即是传统的造型形式与自然空间穿插造型的结合,表现出传统器皿造型新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陶艺外部的色彩是语意所要表达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陶艺外部色彩的表现少部分是用泥料的固有颜色,大多是用釉色来表现。釉色是陶艺色彩中主要的外在表现物质,在火的炼烧下,神秘而又奇特的釉色具有其它任何艺术手段无法替代和实现的基本特征。追溯古代,以釉色体现陶瓷形式美的艺术品美不胜收。商代早期的原始青瓷、青釉;秦汉时期的酱色釉、青釉、黑釉、黑瓷;隋唐时期南方的青瓷、青釉,北方的白瓷、白釉;两宋时期最负盛名五大名窑:钧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的青釉、粉青釉、白釉、酱红釉、冰裂釉;元代时期的青花釉、斗彩釉;明清时期的青花釉里红、五彩等。各时期的釉色变化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境界,被永远流传。在继承和发挥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我在坯体的施釉上,多从造型特征与釉色、肌理等方面思考,由于用佛山石湾泥料制作坯体,在烧制温度和坯釉结合性能上也要选择当地的釉料,就是佛山石湾的钧釉系列。其中钧红釉、钧兰釉、黑釉最为著名,佛山石湾传统造型中的人物和器型,大多都采用此釉。我在施釉时首先思考造型的部位,以上端大部分施釉,下端小部分留泥坯,并在泥坯上刻划多种肌理线型,主要釉料以喷釉为主,使其釉面平整与泥坯的刻划肌理有较强的视觉对比效果。由于钧红釉、钧兰釉烧制后,在棱角转折处会出现较明显的浅黄色底,并呈现出线形,线形的宽窄和色彩的深浅极具变化,造型的光滑面呈现较纯正的钧红色和钧兰色。另外把其它釉色用吹、擦、刮釉等综合方式改变釉与坯的结构关系,使不同的釉色,在覆盖和相融的状态下产生神秘的窑变。即使是同种釉料,由于改变结构关系,也会呈现出色彩的深、浅、明、暗和肌理的大、小、光滑、粗糙等不同的视觉和触觉效果。作品《红色瓣》《艳果果》较好地展现了传统釉色及施釉方式与现代造型的融合,表现出大自然缤纷的色彩和万物争艳的景象,进一步实现我对作品主观语意的基本愿望。
陶艺烧制是制陶的最后一步,也是体现陶艺表达语意至关重要的环节。我通常采用液化气能源的气窑烧制,因窑炉内装有多个喷火口,火焰流向采用倒焰式,使得窑火均匀,有利于烧制温度的掌握。为较好地让釉色变化丰富,用一次烧成或乐烧的方式,一般温度控制在1230℃左右即可。在追求细节变化时,还采用了氧化焰和还原焰的烧制方法。如何掌握和控制釉色烧结后完全呈现和釉的流动位置,是该系列作品《红色恋》《红色韵》语意表达的关键所在。与此同时火与釉的改变会引起一系列技术、方式、方法、规则的改变,由于窑炉结构、装窑方式、烧制方法的改变,烧窑温度高、低,时间长、短、快、慢的变化,使得窑火变化多样,这都是在寻求釉色的个性变化,使釉色的表现力尽现其美,使烧制的作品色彩变幻莫测丰富多彩。正因为种种规则、技术、手法的改变,无疑拓宽了陶艺的语意表达内容,从而形成陶艺独特的艺术魅力。
应当明确,制陶的烧制环节是人和自然的统一,是人的愿望和自然物质在烧制中获得的融合,烧制中的偶然性和不可预见性,使烧制过程永远充满着期待和愿望,充满着弥久长新的吸引力,烧制过程所蕴含的超出自然和人为的神奇因素,是体验陶艺创作喜悦和痛苦的源泉。
当前,制陶技术发展越来越先进,更加系统地受到主观意识的控制。陶艺制作是一种技术程序很强的活动,从原料采集、成型、施釉、烧成,每个程序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一定的规则和限制,古代素有“72道方成器”的说法,就是做一件瓷器要经过72个工序,无论哪个环节出了差错,都将前功尽弃。陶艺家为实现陶艺的语意表达和审美价值,在制作时必须适应泥料、釉料、火加工技术要求,并将独特的创作灵感,赋予陶艺一定的语意表现形式。创作一件较满意的陶艺作品,必须具备制作美的技术,在技术的操作下,大部分现代陶艺的形式美应该是人工美的技术体现,只是在操作技术的程度上不同而已。正如米开朗基罗所言:“美是对多余物的剔除。”陶艺家掌握各种技艺的能力是通过陶艺语意形式的存在而表现出来,只有创造性的意识和纯熟的技术,才能有挖掘和体验各种陶艺语意表达形式的可能性。才能创造出新技术下的当代陶艺作品。在研究探讨现代陶艺的语意表达时,如不抓住其新技术的特征,将无法清楚地诠释现代陶艺的本质。
(程 耀 广东教育学院美术系)
当代陶瓷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必然随着人们精神价值取向的变化而变化。当今社会人们的审美需求和生活需要,也必然对陶艺作品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评判标准的转化。分析我国目前陶艺的发展状况,虽说取得了进步,但还存在着延续传统制造和学术形式探索的两种格局。就陶艺创作而言,学术上的浅尝辄止必然导致作品内涵的空洞与肤浅,只追求“现代感觉”使得许多作品徒有形式而经不起深入地审视。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陶艺开始出现了比较纯正的学术探索,陶艺家开始意识到一味地吸收借用外来现代艺术趣味、形式并不能代替本民族个性的创造,对自身传统的完全否定则将带来失去立足之本的危险。此时陶艺创作出现多元化的取向,从多种角度探向陶艺个性语意的生成。追求的不再是表面形式趣味,而是与作者心灵、情感相对应的语意表达。目前我国的现代陶艺正向着有秩序、有规律、有特色的多元方向发展。
陶艺创作的重要因素是由材质、造型和色彩三个基本方面组成的整体,具有物质材料和审美精神双重文化特征。现代陶艺实质为一种新的审美意境的表现,它在很大程度上不受那些经典艺术形式和原则的束缚。对现代陶艺作品而言,它所唤起的审美意境是通过泥、釉和火表现出来的。就是说制作陶艺的泥、釉和火是整个制陶活动的物质媒介的载体,它们具有制约着陶艺语意表达的特征,又是陶艺语意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
陶艺制作过程最重要的语意特征是泥料所产生的形态变化,就是陶艺的成型方式,这是作者主题和情感表达的关键。成型方式与泥料的性能有关,制作陶艺的泥料品种多样,可变性较大,泥料的粗、细、柔软性、可塑性、颜色深、浅等等都是影响陶艺成型和陶艺语意所要表达意境的因素。我认为对泥料的感觉来自于对泥料物质性的认识,在对陶泥朴实、淳厚、原始的感受中,看到制作陶艺的“本质”或“本性”,力争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出泥料素朴的质地效果,有意识地保留陶泥的自然属性,使陶艺回到其形态的原本状态的感觉中。
近年来,我在陶艺创作时,大多使用广东佛山石湾的灰色陶泥,软硬适中,可塑性较强。陶艺的基本型仍沿用传统的拉坯成型方式,先用旋转的辘轳车把泥的自然形态呈现出来与泥板结合再次成型,使传统的技艺和功能造型产生较大的反差,让其旋转的空间形态特征与立体多变的空间形态特征产生视觉对比效果,以求得陶艺语意表现的新形式。所以,在成型上多用传统的器型为基础,使以往那些具有实用功能特征的“瓶”“坛”“罐”等器皿造型在切割、拍打、扭曲、粘贴等手法的再造下,把原有器皿造型的功能因素抽去,使泥料的可塑性发挥到极致,最终呈现出一个全新的造型,极大地增强了造型的表现力。作品《红色旋》《红色瓣》就是在器皿造型求变上完全剔除了实用功能因素,但不失器皿造型的形式感。在对作品语意的表达上,我从大自然的植物生长景象中得到启示,大地万物,生命气息,作为主题意境的抒发。基础圆形表现出大自然的宏大、宽广,造型中的枝叶转折向上的变化,显示出蕴含在大地之上的万物生灵强大的生命力。在空间与气氛的营造上,用宏观空间视角将人们的视野引入微观的植物叶片之中,使之对大自然景象产生极其丰富的联想。同时象征着植物叶片造型具有旋转速度动感的势态,幻想产生另一个虚构空间,营造出作品更加深层的意境表现。这些已具备了我在追求新的审美形式上所要表达语意的自然空间,即是传统的造型形式与自然空间穿插造型的结合,表现出传统器皿造型新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陶艺外部的色彩是语意所要表达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陶艺外部色彩的表现少部分是用泥料的固有颜色,大多是用釉色来表现。釉色是陶艺色彩中主要的外在表现物质,在火的炼烧下,神秘而又奇特的釉色具有其它任何艺术手段无法替代和实现的基本特征。追溯古代,以釉色体现陶瓷形式美的艺术品美不胜收。商代早期的原始青瓷、青釉;秦汉时期的酱色釉、青釉、黑釉、黑瓷;隋唐时期南方的青瓷、青釉,北方的白瓷、白釉;两宋时期最负盛名五大名窑:钧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的青釉、粉青釉、白釉、酱红釉、冰裂釉;元代时期的青花釉、斗彩釉;明清时期的青花釉里红、五彩等。各时期的釉色变化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境界,被永远流传。在继承和发挥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我在坯体的施釉上,多从造型特征与釉色、肌理等方面思考,由于用佛山石湾泥料制作坯体,在烧制温度和坯釉结合性能上也要选择当地的釉料,就是佛山石湾的钧釉系列。其中钧红釉、钧兰釉、黑釉最为著名,佛山石湾传统造型中的人物和器型,大多都采用此釉。我在施釉时首先思考造型的部位,以上端大部分施釉,下端小部分留泥坯,并在泥坯上刻划多种肌理线型,主要釉料以喷釉为主,使其釉面平整与泥坯的刻划肌理有较强的视觉对比效果。由于钧红釉、钧兰釉烧制后,在棱角转折处会出现较明显的浅黄色底,并呈现出线形,线形的宽窄和色彩的深浅极具变化,造型的光滑面呈现较纯正的钧红色和钧兰色。另外把其它釉色用吹、擦、刮釉等综合方式改变釉与坯的结构关系,使不同的釉色,在覆盖和相融的状态下产生神秘的窑变。即使是同种釉料,由于改变结构关系,也会呈现出色彩的深、浅、明、暗和肌理的大、小、光滑、粗糙等不同的视觉和触觉效果。作品《红色瓣》《艳果果》较好地展现了传统釉色及施釉方式与现代造型的融合,表现出大自然缤纷的色彩和万物争艳的景象,进一步实现我对作品主观语意的基本愿望。
陶艺烧制是制陶的最后一步,也是体现陶艺表达语意至关重要的环节。我通常采用液化气能源的气窑烧制,因窑炉内装有多个喷火口,火焰流向采用倒焰式,使得窑火均匀,有利于烧制温度的掌握。为较好地让釉色变化丰富,用一次烧成或乐烧的方式,一般温度控制在1230℃左右即可。在追求细节变化时,还采用了氧化焰和还原焰的烧制方法。如何掌握和控制釉色烧结后完全呈现和釉的流动位置,是该系列作品《红色恋》《红色韵》语意表达的关键所在。与此同时火与釉的改变会引起一系列技术、方式、方法、规则的改变,由于窑炉结构、装窑方式、烧制方法的改变,烧窑温度高、低,时间长、短、快、慢的变化,使得窑火变化多样,这都是在寻求釉色的个性变化,使釉色的表现力尽现其美,使烧制的作品色彩变幻莫测丰富多彩。正因为种种规则、技术、手法的改变,无疑拓宽了陶艺的语意表达内容,从而形成陶艺独特的艺术魅力。
应当明确,制陶的烧制环节是人和自然的统一,是人的愿望和自然物质在烧制中获得的融合,烧制中的偶然性和不可预见性,使烧制过程永远充满着期待和愿望,充满着弥久长新的吸引力,烧制过程所蕴含的超出自然和人为的神奇因素,是体验陶艺创作喜悦和痛苦的源泉。
当前,制陶技术发展越来越先进,更加系统地受到主观意识的控制。陶艺制作是一种技术程序很强的活动,从原料采集、成型、施釉、烧成,每个程序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一定的规则和限制,古代素有“72道方成器”的说法,就是做一件瓷器要经过72个工序,无论哪个环节出了差错,都将前功尽弃。陶艺家为实现陶艺的语意表达和审美价值,在制作时必须适应泥料、釉料、火加工技术要求,并将独特的创作灵感,赋予陶艺一定的语意表现形式。创作一件较满意的陶艺作品,必须具备制作美的技术,在技术的操作下,大部分现代陶艺的形式美应该是人工美的技术体现,只是在操作技术的程度上不同而已。正如米开朗基罗所言:“美是对多余物的剔除。”陶艺家掌握各种技艺的能力是通过陶艺语意形式的存在而表现出来,只有创造性的意识和纯熟的技术,才能有挖掘和体验各种陶艺语意表达形式的可能性。才能创造出新技术下的当代陶艺作品。在研究探讨现代陶艺的语意表达时,如不抓住其新技术的特征,将无法清楚地诠释现代陶艺的本质。
(程 耀 广东教育学院美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