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名片】
俞锦方,1957年4月生。硕士研究生,高级经济师,全国首批(百名)高级职业经理人。现任金洲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企业家,中国企业改革先进人物,全国建设农村小康十大杰出贡献复转军人,中国公益事业十大功勋人物。
管道,犹如地球的血脉,是水、气、油、浆以及其他流体的主要运输工具,是继水运、公路、铁路、航空运输后的第五大运输载体。因此,管道传输对于社会进步、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有着直接关系,也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象征。
在中国管道行业,金洲集团是全国最大的管道生产及科研基地之一。北京奥运会主场馆鸟巢、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上海世博会、东方明珠塔、秦山核电站这些赫赫有名的建筑所用的管道都是由金洲集团提供的。
金洲集团是一家民营企业,他的董事长俞锦方是一位退伍兵。1980年底他从二炮驻云南某团卫生队男护士的岗位,退出了四年的现役军人生活,回到了老家浙江湖州市升山人民公社。32年来,这位普通的退伍兵,用他的智慧和能量,缔造了一项又一项从白手起家到震惊商界的创业神话。32年前,金洲集团还是升山人民公社所属的一家社办小厂,账面上仅4000多元钱,到今天已经成为拥有资产18亿元、年产各类管道100万吨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员工3000余人,年销售收入40多亿元。
启蒙篇:
要像狼一样在森林里生活
1976年的冬天,浙江湖州市郊区升山人民公社汽车站运送新兵的客车就要开动了。俞锦方打开车窗,父亲凑到车窗边说:“锦方啊,我们这家人是靠毛主席共产党翻身的,你在部队要好好干。”父亲是位一生与土地为伍的老实巴交的公社社员,没有进过一天的学堂,心里怎么想的,嘴里就怎么说出来了。俞锦方看着父亲,头点的像鸡啄米似的。这一幕,也深深地埋藏在俞锦方的心里,在4年的军营生活中,哪怕有丁点儿懈怠,只要想起父亲临别时的赠言,俞锦方浑身就充满着力量。
从家到部队,坐了汽车又改坐闷罐车,9天9夜后到达云南边防二炮某部。吃大锅饭,很多人不习惯,觉得饭菜没有家里做的好吃。俞锦方觉得部队的饭菜太香了,当兵太幸福了。因为他是1957年出生的,1958年就赶上闹饥荒,最困难的时候,母亲带着他讨过饭。
初来乍到,新兵们不习惯。班长说,我们地处深山老林,要学会生存,大家必须像狼一样在森林里生活。有一阶段部队提倡中西医结合治病,俞锦方所在的卫生队组织人员到山里挖当归。每天天刚蒙蒙亮,“嘎斯车”就“咣当咣当”上路了,下午四五点钟才能开到目的地。在荒无人烟的深山老林里,到处是药材,俞锦方和战友们拼命地挖啊挖,下雨了也不停,只拿草帽挡一挡。饿了,冷馒头就咸菜,馒头太干咽不下去,就把帽檐上的水往馒头上淋一淋,嚼起来也蛮香的。一行20个人,每次都能挖上几十麻袋的当归,常常干到半夜才满载而归。
有一回驻地肠道疾病流行,为了防病治病,他们到很远的地方去挖刺黄连。白天挖,晚上住在老百姓家,借着煤油灯的光亮把刺黄连切成片,第二天一边晾晒一边接着挖。当地的红陶土特别坚硬,大家的手全磨出了血泡,但是谁都不在乎,一心想着多挖些。半个月后,这帮人开着几卡车晒好的刺黄连回到部队。药材下发各连,熬成汤分给战友们喝,肠道病得到了很好的预防。因为超负荷地劳作,俞锦方突然患了眼疾,眼睛一下子近视了,他不得不佩戴了眼镜。在卫生队穆医生的指导下,俞锦方能认识400多味中草药,这些知识的累积就是从为战友们挖药开始的。
有一年的秋天,部队帮助驻地老百姓家收稻子,俞锦方意外地陷进了沼泽地里,越陷越深,眼看着就要出危险了,幸亏被一位战友发现,一把抓住俞锦方的头发,把他拉了上来。俞锦方感激不尽,是部队和战友给了他第二次生命。当年冬天,部队帮老百姓放水抓鱼,冰碴子割破了俞锦方的脚,鲜血直流,老乡要为他包扎一下,被俞锦方拒绝了:“轻伤不下火线,我一点都感觉不到疼!”回来后,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我是解放军,我为老百姓做事了。”
求知篇:
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确切地说,俞锦方分到了卫生队担任男护士,其实就叫卫生员。刚去时他对医学知识基本上属于零。上岗前,卫生队安排俞锦方到部队训练大队进行了为期半年的专业培训。学理论,也有实践,任务最重也是最难的学科是静脉穿刺。这是一个技术活,更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刚开始教员让新护士之间互相扎针,俞锦方是一个胆子比较小的人,且有点怕血,看到血就浑身说不出来的难受。“不怕的人前面才有路。”教员和队干部都说,“不适合做这项工作的人,我们可以随时送你们回部队去;不好好学混日子的人,我们只有一个办法:开除!”听着怪吓人的,俞锦方想不管是因为哪一点被送了回去,都是一件丢人的事。一旦开除或送回部队,等于往后的军旅生涯也宣判“死刑”了。
为了克服怕血的毛病,他专门买来一大瓶红墨水,没事就拿红墨水写字,有时还故意让墨水染到手上或身上,久而久之,怕血的毛病就这样自己给自己治好了。扎针不是一天两天能出成效的,俞锦方好长时间手都很生分,不是扎偏了,就是没有扎到穴位上去,因为是互相扎,尽管对方战友不说什么,自己心里总是感到愧疚。有一天,他一连四五次给战友扎不上针,要么流血以后起了个大血包,感到很对不住人家。第二天,俞锦方脑子灵机一动,决定拿自己做试验品,每天往手背、胳膊上扎七八针,两个胳膊都是青一块紫一块的,整个手臂扎得又青又肿。到集训结束时,俞锦方终于学会了静脉注射。第一次穿白大褂的那天,他到照相馆拍了一张照片,寄回了家。
俞锦方所在部队是一支工程部队,一线施工的战友除了辛苦,也非常危险,有人生病或受伤来卫生队看病,你都要有一手,否则无法胜任工作。在卫生队俞锦方的编制虽然是护士,但是只要需要,他什么都学、什么都做,开刀、缝线、看病、开方、拍片、冲洗……卫生队的活他都干遍了。打点滴时,他都尽自己最大努力扎好每一针,绝不给战友带来额外的痛苦。为了达到“一针见血”的程度,俞锦方还是通过反复扎自己的血管来练习,一两年的时间,每天都在自己的血管上实习。有一天,驻地有个老乡家的小孩子发高烧,来卫生队里打点滴,值班护士扎了两针都没扎进去,大家都知道,孩子的血管细,想要“一针见血”更是不易,孩子疼得哇哇大哭,妈妈也在一旁着急地哭了。值班护士急得眼泪也快下来了,冲着屋里喊:“俞锦方快点来啊!”俞锦方跑过去,一针下去就给扎上了。从此,“俞一针”美名在驻地军营内外广为流传,很多人打针的时候点名要俞锦方护士打。1979年年终总结,俞锦方各项考核成绩优秀,荣立三等功一次。卫生队领导发现了他的手臂总是青肿着,自己练扎针的事“曝光”了,队领导决定把俞锦方树为典型,号召卫生队全体官兵向他学习。橱窗里还贴上了“远学黄继光,近学俞锦方”的横幅。 立功的喜报被地方政府敲锣打鼓地送到了俞锦方家中,当时正值南线军事行动,送喜报活动吓得俞锦方的母亲嚎啕大哭,原来母亲误以为儿子在部队牺牲了。“老人家,您的儿子在部队表现很好,立功了,我们这是给您家送喜报来了!”母亲还半信半疑地看着讲话的公社武装部长,直到大伙都夸她的儿子时,老人又喜极而泣。“儿子没有牺牲,且在队伍上干得很好,家里一下子涌来了这么多的领导,这可是俞家从来不曾有过的荣光。”当天晚上,父亲和母亲一道赶到村头,找到民办老师的家中,托老师给千里之外的俞锦方写了一封父母口述的信,描述了这激动人心的场面,并勉励儿子再立新功。
在部队当了4年兵,俞锦方连续3年荣立三等功,6次获嘉奖。因为,那年月部队还没有出台从优秀士兵中直接提干的政策,超期服役的俞锦方无论怎么留恋部队也必须服从“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的事实。团里召开全体军人大会欢送退伍老兵,政委在讲话后,用军人特有的方式与老兵们告别:“回地方以后还是要把这种军人的优良传统带回去,退伍不褪色,我来问大家,有没有信心?”
“有!”那一声响亮的回答,似乎房子都在颤抖,整个会场都震动起来了。俞锦方说:“想到那一声‘有’的回答,我现在还热血沸腾。”
创业篇:
不能设计好了才上路
俞锦方凭着在部队学到的医疗护理技术,他决定到乡镇医院找工作,先后9次找到有关领导,表达自己的意愿,但得到的答复却是“我们医院不需要人”。事后,知情人为他揭谜底:“你就是再有本事,也只是个农村户口的退伍兵,像医院这样的单位,怎么可能让你进去呢?”一盆冷水就这样泼在了俞锦方的身上,他的心被浇得冰凉。那段时间,他特别羡慕有城镇户口的人。
早晨天蒙蒙亮的时候,生产队长吹哨子开工了,那个时候生产队劳动还是吃大锅饭,俞锦方眼睛都睁不开,就要到田里去干活了,差不多要等天黑到底才能收工回来。日复一日,每天如此。有一天,一位中年人阴阳怪气地对他说:“别人上大学读书有文化戴着眼镜看起来还文质彬彬的,你当几年兵,下地干活怎么也戴个眼镜呢?”俞锦方觉得受了奇耻大辱。原来十里八乡,他是唯一一个戴着眼镜种田的农民。
难道自己一辈子就这样过下去吗?有一天,俞锦方正在田间劳作,无意中看见一个骑自行车的城里青年背着相机四处拍照,他的心一下子被激活了。俞锦方在部队学过X光拍片,冲、洗全不在话下,自己为何不利用这一技之长办个农村流动摄影点呢?于是,俞锦方将交到父亲手头的退伍费又要了回来,花九百多元钱买了一辆摩托和一架相机,经过三个月有关部门的层层审批,终于干起了流动摄影。
第一次上路,因为那时候摩托还是稀罕物品,发动机呜呜呜一响,就引来了一大群人围观,有人说“别看你戴眼镜片,同样也是来诈骗”,俞锦方不明其意,老乡们就说:“你看我们上次拍的照片钱也给了,说是一个月送来,现在三个月了都没有送来。”那个时候相机是必须用胶卷的,经常有好事者,不装胶卷,背个空相机,就去坑人了。老乡的话,提醒了俞锦方,他说:“我是刚刚退伍回来的,我是讲信誉的。如果你们要是害怕我骗你们,我先给你们照,等我送照片来的时候,你们觉得满意再给钱,行吗?”这一招果然灵验,照相的生意异常红火热闹。最好的时候,每天都能收入八九十元。在不到一年时间里,俞锦方就拍遍了湖州市周边的所有农村。
挫折篇:
经过摔跤人才能学会走路
1981年春上,生产建筑脚手架钢管的湖州市锻压厂与升山公社社队企业办公室一起策划,准备合作筹建湖州市镀锌厂。由于建厂资金不足,邀请了中国农业银行湖州支行参加投资,三方各出资15万元合作办厂。公社书记看俞锦方是高中毕业,在部队上做过会计,又是共产党员,有心让他到厂里当会计。征求意见时,俞锦方一口就答应了,他觉得回到有组织的集体中,是他真正期盼的。于是,他马上停了单干的流动摄影,进工厂上班了。
镀锌厂主要生产镀锌管,钢管购进后,把铁锈敲掉,放到酸洗池中清洗,再用铁钳夹住滚烫的钢管,人工抹锌。耗锌量大,质量还难保证。但在当时计划经济条件下,产品由金属公司统一收购,销路不成问题。但由于是三方投资组建,企业基本上没有自主权。一个媳妇,三个婆婆。媳妇难当不说,婆婆之间也是见利争着上,见亏互相推。投产不久,因为经营管理不善,工厂出现亏损,每生产一根镀锌管约亏损0.40元左右。到1982年底决算,工厂当年亏损近10万元,占总投资额的近四分之一。
这个时候,投资三方矛盾更加显露。有两方先是提出抽回资金,清账关闭工厂。由于原三方投资中有35万元用于建设厂房和购买生产设备,无法分割,湖州市出面协调交由升山公社一方经营生产,厂子被迫停产,俞锦方又重新失业了。
1983年2月的一天,公社突然下了一个红头文件,任命俞锦方为新的湖州市镀锌厂厂长。因为事前一点不知情,直到宣布命令的大会上,26岁的俞锦方还以为自己是在做梦。开弓没有回头箭,两横加一竖,只有干!当天晚上俞锦方和父母亲打了个招呼就把铺盖卷搬到了厂里,虽身为厂长,他还身兼供销员、技术员、搬运工……因为财务账面上只有4000多元钱,除了留十几名工作人员维持现状外,其他的工人都回乡务农去了。
百废待兴,难题成筐。俞锦方上任之后与新班子人员开始进行企业劳动工资制度改革,同时使出“三招”:一是五赴上海,以真诚和坚韧请来技术专家,解决困扰企业发展的镀锌管质量问题,打通了销售渠道;二是力排众议,与上海自行车辐条厂联营,生产出被评为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的K字牌辐条,出口欧美及东南亚地区;三是顶着各方压力,举债引进先进设备,建起焊管生产线,扩大了镀锌管生产规模。这三板斧砍下去后,企业和俞锦方本人都站稳了脚跟。
1992年4月,距厂子3里多路的一个村子里突然发生了春蚕大面积死亡事件。当时工厂附近的其他村庄的春蚕长势良好,比往年还有所增产。因为春蚕死因不明,有人认为俞锦方工厂烟囱排放的废气污染了桑田、引起“蚕桑中毒”。他们纠集了100多名不明真相的村民到工厂吵闹,要求赔偿损失,一场打、砸、破坏工厂设施的闹事行动就这样展开了。 第二天,俞锦方接到通知,要他到乡里参加调解会议。比头一天还要多100多人的队伍涌进了乡政府。“戴眼镜的那小子就是厂长!”有人开始对俞锦方围攻,有人辱骂,也有人塞“黑拳头”。这时,一个40多岁的妇女跳了出来,对着俞锦方的脸就是一拳,眼镜打飞了,破碎的玻璃差点儿扎进眼里。闻讯赶来的派出所民警阻止了进一步行凶,俞锦方被隐藏到乡政府的一间空屋里,继续接受调解。最后,以闹事村民获得俞锦方所在工厂赔偿“农业损失费”2万元,达到了“安定团结”的目的。
俞锦方不敢在环境保护工作方面稍有松懈,更加重视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花费更大的精力,投入更多的资金,让环境保护工作不断跃上新的台阶。不久,他们厂被国家环保局、农业部评为“全国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先进单位”,并多次荣获浙江省“环境保护先进单位”和“绿化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此后,他们厂再也没有发生类似的事情。
俞锦方说:“作为一个民营企业的老总,在工厂烟囱冒烟不冒烟的问题上,前后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以往回家时,担心烟囱不冒烟,因为冒烟说明生产正常;后来却担心烟囱冒烟,如果冒烟就有问题,不正常。我多次在会议上讲,环保是高压线,又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导航仪。”
辉煌篇:
千万不要等待着享受荣誉
1993年8月,湖州镀锌厂进行公司化、集团化和国际化尝试,组建浙江金洲企业集团公司,经过市体改委与乡企局同意《股份合作制企业章程》,通过员工参股、增股扩股,实行股份合作制。
企业改制理顺了管理体系,提高了决策效率,激发了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规模化发展、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俞锦方倡导实施“三个中心转变”的创新理念:在经营观念上从以往以产品经营为中心转变为以品牌为中心;在经营目标上从以往以效益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满意为中心;在推进管理水平上从以往以执行制度为中心转变为以制度创新为中心,以做强做精做大“金洲管道”为目标,推动企业不断实现新跨越。
经营观念与目标推进管理水平的转变,成为金洲跨越提升的重要指引。
2003年至2005年,金洲集团连续三年荣获“浙江省百强企业”称号;2004年,“金洲”商标成为管道行业首个“中国驰名商标”;2005年8月,金洲集团荣膺“中国制造业500强”和“全国民营企业500强”;2008年11月,金洲集团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民营企业峰会组委会授予“中国民营企业综合竞争力50强”称号。2009年9月,再次荣登“中国制造业500强”行列;2010年7月6日,“金洲管道”(股票代码002443)在深圳证券交易所A股市场挂牌上市。
从一家乡办小厂发展成为中国制造业500强,俞锦方带领金洲人通过近30年的奋斗与革新,企业发展的规模化效应日益显现。
感恩篇:
我愿意奉献自己的一切
2012年9月15日上午,《解放军生活》杂志组织全军和武警部队的宣传干部在美丽的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召开会议。俞锦方应邀出席会议,并发表了演讲:“是部队培养了我,是党和国家确立的改革开放政策成就了我、成就了金洲管道集团。只要是国防需要、祖国需要,作为一名老兵,我愿意奉献自己的一切。”
这些年,俞锦方以及他的金洲集团捐赠超过2000万元的社会慈善回报。
这些年,俞锦方回报军营赞助的项目远远比2000万要多,仅2007年南京军区政治部筹拍国防教育题材电视剧《狼烟》,他赞助资金1280万元,这是一部向建军80周年献礼片。
这些年,俞锦方回到曾经当兵的云南进行旅游投资达几十亿元,先后开发收购了野象谷、森林公园、基诺山寨、勐景来景区,在昆明建设国内最大的山地野生动物园,为云南的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这些年,俞锦方走进军营给战友们讲创业经历,听众达万人以上,他说:“当兵4年,相当于读了一个本科,不,何止一个本科。部队给予我的一切,让我受益终生。”
这些年,金洲管道集团仍在不断创新发展……
俞锦方,1957年4月生。硕士研究生,高级经济师,全国首批(百名)高级职业经理人。现任金洲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企业家,中国企业改革先进人物,全国建设农村小康十大杰出贡献复转军人,中国公益事业十大功勋人物。
管道,犹如地球的血脉,是水、气、油、浆以及其他流体的主要运输工具,是继水运、公路、铁路、航空运输后的第五大运输载体。因此,管道传输对于社会进步、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有着直接关系,也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象征。
在中国管道行业,金洲集团是全国最大的管道生产及科研基地之一。北京奥运会主场馆鸟巢、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上海世博会、东方明珠塔、秦山核电站这些赫赫有名的建筑所用的管道都是由金洲集团提供的。
金洲集团是一家民营企业,他的董事长俞锦方是一位退伍兵。1980年底他从二炮驻云南某团卫生队男护士的岗位,退出了四年的现役军人生活,回到了老家浙江湖州市升山人民公社。32年来,这位普通的退伍兵,用他的智慧和能量,缔造了一项又一项从白手起家到震惊商界的创业神话。32年前,金洲集团还是升山人民公社所属的一家社办小厂,账面上仅4000多元钱,到今天已经成为拥有资产18亿元、年产各类管道100万吨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员工3000余人,年销售收入40多亿元。
启蒙篇:
要像狼一样在森林里生活
1976年的冬天,浙江湖州市郊区升山人民公社汽车站运送新兵的客车就要开动了。俞锦方打开车窗,父亲凑到车窗边说:“锦方啊,我们这家人是靠毛主席共产党翻身的,你在部队要好好干。”父亲是位一生与土地为伍的老实巴交的公社社员,没有进过一天的学堂,心里怎么想的,嘴里就怎么说出来了。俞锦方看着父亲,头点的像鸡啄米似的。这一幕,也深深地埋藏在俞锦方的心里,在4年的军营生活中,哪怕有丁点儿懈怠,只要想起父亲临别时的赠言,俞锦方浑身就充满着力量。
从家到部队,坐了汽车又改坐闷罐车,9天9夜后到达云南边防二炮某部。吃大锅饭,很多人不习惯,觉得饭菜没有家里做的好吃。俞锦方觉得部队的饭菜太香了,当兵太幸福了。因为他是1957年出生的,1958年就赶上闹饥荒,最困难的时候,母亲带着他讨过饭。
初来乍到,新兵们不习惯。班长说,我们地处深山老林,要学会生存,大家必须像狼一样在森林里生活。有一阶段部队提倡中西医结合治病,俞锦方所在的卫生队组织人员到山里挖当归。每天天刚蒙蒙亮,“嘎斯车”就“咣当咣当”上路了,下午四五点钟才能开到目的地。在荒无人烟的深山老林里,到处是药材,俞锦方和战友们拼命地挖啊挖,下雨了也不停,只拿草帽挡一挡。饿了,冷馒头就咸菜,馒头太干咽不下去,就把帽檐上的水往馒头上淋一淋,嚼起来也蛮香的。一行20个人,每次都能挖上几十麻袋的当归,常常干到半夜才满载而归。
有一回驻地肠道疾病流行,为了防病治病,他们到很远的地方去挖刺黄连。白天挖,晚上住在老百姓家,借着煤油灯的光亮把刺黄连切成片,第二天一边晾晒一边接着挖。当地的红陶土特别坚硬,大家的手全磨出了血泡,但是谁都不在乎,一心想着多挖些。半个月后,这帮人开着几卡车晒好的刺黄连回到部队。药材下发各连,熬成汤分给战友们喝,肠道病得到了很好的预防。因为超负荷地劳作,俞锦方突然患了眼疾,眼睛一下子近视了,他不得不佩戴了眼镜。在卫生队穆医生的指导下,俞锦方能认识400多味中草药,这些知识的累积就是从为战友们挖药开始的。
有一年的秋天,部队帮助驻地老百姓家收稻子,俞锦方意外地陷进了沼泽地里,越陷越深,眼看着就要出危险了,幸亏被一位战友发现,一把抓住俞锦方的头发,把他拉了上来。俞锦方感激不尽,是部队和战友给了他第二次生命。当年冬天,部队帮老百姓放水抓鱼,冰碴子割破了俞锦方的脚,鲜血直流,老乡要为他包扎一下,被俞锦方拒绝了:“轻伤不下火线,我一点都感觉不到疼!”回来后,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我是解放军,我为老百姓做事了。”
求知篇:
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确切地说,俞锦方分到了卫生队担任男护士,其实就叫卫生员。刚去时他对医学知识基本上属于零。上岗前,卫生队安排俞锦方到部队训练大队进行了为期半年的专业培训。学理论,也有实践,任务最重也是最难的学科是静脉穿刺。这是一个技术活,更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刚开始教员让新护士之间互相扎针,俞锦方是一个胆子比较小的人,且有点怕血,看到血就浑身说不出来的难受。“不怕的人前面才有路。”教员和队干部都说,“不适合做这项工作的人,我们可以随时送你们回部队去;不好好学混日子的人,我们只有一个办法:开除!”听着怪吓人的,俞锦方想不管是因为哪一点被送了回去,都是一件丢人的事。一旦开除或送回部队,等于往后的军旅生涯也宣判“死刑”了。
为了克服怕血的毛病,他专门买来一大瓶红墨水,没事就拿红墨水写字,有时还故意让墨水染到手上或身上,久而久之,怕血的毛病就这样自己给自己治好了。扎针不是一天两天能出成效的,俞锦方好长时间手都很生分,不是扎偏了,就是没有扎到穴位上去,因为是互相扎,尽管对方战友不说什么,自己心里总是感到愧疚。有一天,他一连四五次给战友扎不上针,要么流血以后起了个大血包,感到很对不住人家。第二天,俞锦方脑子灵机一动,决定拿自己做试验品,每天往手背、胳膊上扎七八针,两个胳膊都是青一块紫一块的,整个手臂扎得又青又肿。到集训结束时,俞锦方终于学会了静脉注射。第一次穿白大褂的那天,他到照相馆拍了一张照片,寄回了家。
俞锦方所在部队是一支工程部队,一线施工的战友除了辛苦,也非常危险,有人生病或受伤来卫生队看病,你都要有一手,否则无法胜任工作。在卫生队俞锦方的编制虽然是护士,但是只要需要,他什么都学、什么都做,开刀、缝线、看病、开方、拍片、冲洗……卫生队的活他都干遍了。打点滴时,他都尽自己最大努力扎好每一针,绝不给战友带来额外的痛苦。为了达到“一针见血”的程度,俞锦方还是通过反复扎自己的血管来练习,一两年的时间,每天都在自己的血管上实习。有一天,驻地有个老乡家的小孩子发高烧,来卫生队里打点滴,值班护士扎了两针都没扎进去,大家都知道,孩子的血管细,想要“一针见血”更是不易,孩子疼得哇哇大哭,妈妈也在一旁着急地哭了。值班护士急得眼泪也快下来了,冲着屋里喊:“俞锦方快点来啊!”俞锦方跑过去,一针下去就给扎上了。从此,“俞一针”美名在驻地军营内外广为流传,很多人打针的时候点名要俞锦方护士打。1979年年终总结,俞锦方各项考核成绩优秀,荣立三等功一次。卫生队领导发现了他的手臂总是青肿着,自己练扎针的事“曝光”了,队领导决定把俞锦方树为典型,号召卫生队全体官兵向他学习。橱窗里还贴上了“远学黄继光,近学俞锦方”的横幅。 立功的喜报被地方政府敲锣打鼓地送到了俞锦方家中,当时正值南线军事行动,送喜报活动吓得俞锦方的母亲嚎啕大哭,原来母亲误以为儿子在部队牺牲了。“老人家,您的儿子在部队表现很好,立功了,我们这是给您家送喜报来了!”母亲还半信半疑地看着讲话的公社武装部长,直到大伙都夸她的儿子时,老人又喜极而泣。“儿子没有牺牲,且在队伍上干得很好,家里一下子涌来了这么多的领导,这可是俞家从来不曾有过的荣光。”当天晚上,父亲和母亲一道赶到村头,找到民办老师的家中,托老师给千里之外的俞锦方写了一封父母口述的信,描述了这激动人心的场面,并勉励儿子再立新功。
在部队当了4年兵,俞锦方连续3年荣立三等功,6次获嘉奖。因为,那年月部队还没有出台从优秀士兵中直接提干的政策,超期服役的俞锦方无论怎么留恋部队也必须服从“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的事实。团里召开全体军人大会欢送退伍老兵,政委在讲话后,用军人特有的方式与老兵们告别:“回地方以后还是要把这种军人的优良传统带回去,退伍不褪色,我来问大家,有没有信心?”
“有!”那一声响亮的回答,似乎房子都在颤抖,整个会场都震动起来了。俞锦方说:“想到那一声‘有’的回答,我现在还热血沸腾。”
创业篇:
不能设计好了才上路
俞锦方凭着在部队学到的医疗护理技术,他决定到乡镇医院找工作,先后9次找到有关领导,表达自己的意愿,但得到的答复却是“我们医院不需要人”。事后,知情人为他揭谜底:“你就是再有本事,也只是个农村户口的退伍兵,像医院这样的单位,怎么可能让你进去呢?”一盆冷水就这样泼在了俞锦方的身上,他的心被浇得冰凉。那段时间,他特别羡慕有城镇户口的人。
早晨天蒙蒙亮的时候,生产队长吹哨子开工了,那个时候生产队劳动还是吃大锅饭,俞锦方眼睛都睁不开,就要到田里去干活了,差不多要等天黑到底才能收工回来。日复一日,每天如此。有一天,一位中年人阴阳怪气地对他说:“别人上大学读书有文化戴着眼镜看起来还文质彬彬的,你当几年兵,下地干活怎么也戴个眼镜呢?”俞锦方觉得受了奇耻大辱。原来十里八乡,他是唯一一个戴着眼镜种田的农民。
难道自己一辈子就这样过下去吗?有一天,俞锦方正在田间劳作,无意中看见一个骑自行车的城里青年背着相机四处拍照,他的心一下子被激活了。俞锦方在部队学过X光拍片,冲、洗全不在话下,自己为何不利用这一技之长办个农村流动摄影点呢?于是,俞锦方将交到父亲手头的退伍费又要了回来,花九百多元钱买了一辆摩托和一架相机,经过三个月有关部门的层层审批,终于干起了流动摄影。
第一次上路,因为那时候摩托还是稀罕物品,发动机呜呜呜一响,就引来了一大群人围观,有人说“别看你戴眼镜片,同样也是来诈骗”,俞锦方不明其意,老乡们就说:“你看我们上次拍的照片钱也给了,说是一个月送来,现在三个月了都没有送来。”那个时候相机是必须用胶卷的,经常有好事者,不装胶卷,背个空相机,就去坑人了。老乡的话,提醒了俞锦方,他说:“我是刚刚退伍回来的,我是讲信誉的。如果你们要是害怕我骗你们,我先给你们照,等我送照片来的时候,你们觉得满意再给钱,行吗?”这一招果然灵验,照相的生意异常红火热闹。最好的时候,每天都能收入八九十元。在不到一年时间里,俞锦方就拍遍了湖州市周边的所有农村。
挫折篇:
经过摔跤人才能学会走路
1981年春上,生产建筑脚手架钢管的湖州市锻压厂与升山公社社队企业办公室一起策划,准备合作筹建湖州市镀锌厂。由于建厂资金不足,邀请了中国农业银行湖州支行参加投资,三方各出资15万元合作办厂。公社书记看俞锦方是高中毕业,在部队上做过会计,又是共产党员,有心让他到厂里当会计。征求意见时,俞锦方一口就答应了,他觉得回到有组织的集体中,是他真正期盼的。于是,他马上停了单干的流动摄影,进工厂上班了。
镀锌厂主要生产镀锌管,钢管购进后,把铁锈敲掉,放到酸洗池中清洗,再用铁钳夹住滚烫的钢管,人工抹锌。耗锌量大,质量还难保证。但在当时计划经济条件下,产品由金属公司统一收购,销路不成问题。但由于是三方投资组建,企业基本上没有自主权。一个媳妇,三个婆婆。媳妇难当不说,婆婆之间也是见利争着上,见亏互相推。投产不久,因为经营管理不善,工厂出现亏损,每生产一根镀锌管约亏损0.40元左右。到1982年底决算,工厂当年亏损近10万元,占总投资额的近四分之一。
这个时候,投资三方矛盾更加显露。有两方先是提出抽回资金,清账关闭工厂。由于原三方投资中有35万元用于建设厂房和购买生产设备,无法分割,湖州市出面协调交由升山公社一方经营生产,厂子被迫停产,俞锦方又重新失业了。
1983年2月的一天,公社突然下了一个红头文件,任命俞锦方为新的湖州市镀锌厂厂长。因为事前一点不知情,直到宣布命令的大会上,26岁的俞锦方还以为自己是在做梦。开弓没有回头箭,两横加一竖,只有干!当天晚上俞锦方和父母亲打了个招呼就把铺盖卷搬到了厂里,虽身为厂长,他还身兼供销员、技术员、搬运工……因为财务账面上只有4000多元钱,除了留十几名工作人员维持现状外,其他的工人都回乡务农去了。
百废待兴,难题成筐。俞锦方上任之后与新班子人员开始进行企业劳动工资制度改革,同时使出“三招”:一是五赴上海,以真诚和坚韧请来技术专家,解决困扰企业发展的镀锌管质量问题,打通了销售渠道;二是力排众议,与上海自行车辐条厂联营,生产出被评为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的K字牌辐条,出口欧美及东南亚地区;三是顶着各方压力,举债引进先进设备,建起焊管生产线,扩大了镀锌管生产规模。这三板斧砍下去后,企业和俞锦方本人都站稳了脚跟。
1992年4月,距厂子3里多路的一个村子里突然发生了春蚕大面积死亡事件。当时工厂附近的其他村庄的春蚕长势良好,比往年还有所增产。因为春蚕死因不明,有人认为俞锦方工厂烟囱排放的废气污染了桑田、引起“蚕桑中毒”。他们纠集了100多名不明真相的村民到工厂吵闹,要求赔偿损失,一场打、砸、破坏工厂设施的闹事行动就这样展开了。 第二天,俞锦方接到通知,要他到乡里参加调解会议。比头一天还要多100多人的队伍涌进了乡政府。“戴眼镜的那小子就是厂长!”有人开始对俞锦方围攻,有人辱骂,也有人塞“黑拳头”。这时,一个40多岁的妇女跳了出来,对着俞锦方的脸就是一拳,眼镜打飞了,破碎的玻璃差点儿扎进眼里。闻讯赶来的派出所民警阻止了进一步行凶,俞锦方被隐藏到乡政府的一间空屋里,继续接受调解。最后,以闹事村民获得俞锦方所在工厂赔偿“农业损失费”2万元,达到了“安定团结”的目的。
俞锦方不敢在环境保护工作方面稍有松懈,更加重视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花费更大的精力,投入更多的资金,让环境保护工作不断跃上新的台阶。不久,他们厂被国家环保局、农业部评为“全国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先进单位”,并多次荣获浙江省“环境保护先进单位”和“绿化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此后,他们厂再也没有发生类似的事情。
俞锦方说:“作为一个民营企业的老总,在工厂烟囱冒烟不冒烟的问题上,前后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以往回家时,担心烟囱不冒烟,因为冒烟说明生产正常;后来却担心烟囱冒烟,如果冒烟就有问题,不正常。我多次在会议上讲,环保是高压线,又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导航仪。”
辉煌篇:
千万不要等待着享受荣誉
1993年8月,湖州镀锌厂进行公司化、集团化和国际化尝试,组建浙江金洲企业集团公司,经过市体改委与乡企局同意《股份合作制企业章程》,通过员工参股、增股扩股,实行股份合作制。
企业改制理顺了管理体系,提高了决策效率,激发了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规模化发展、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俞锦方倡导实施“三个中心转变”的创新理念:在经营观念上从以往以产品经营为中心转变为以品牌为中心;在经营目标上从以往以效益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满意为中心;在推进管理水平上从以往以执行制度为中心转变为以制度创新为中心,以做强做精做大“金洲管道”为目标,推动企业不断实现新跨越。
经营观念与目标推进管理水平的转变,成为金洲跨越提升的重要指引。
2003年至2005年,金洲集团连续三年荣获“浙江省百强企业”称号;2004年,“金洲”商标成为管道行业首个“中国驰名商标”;2005年8月,金洲集团荣膺“中国制造业500强”和“全国民营企业500强”;2008年11月,金洲集团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民营企业峰会组委会授予“中国民营企业综合竞争力50强”称号。2009年9月,再次荣登“中国制造业500强”行列;2010年7月6日,“金洲管道”(股票代码002443)在深圳证券交易所A股市场挂牌上市。
从一家乡办小厂发展成为中国制造业500强,俞锦方带领金洲人通过近30年的奋斗与革新,企业发展的规模化效应日益显现。
感恩篇:
我愿意奉献自己的一切
2012年9月15日上午,《解放军生活》杂志组织全军和武警部队的宣传干部在美丽的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召开会议。俞锦方应邀出席会议,并发表了演讲:“是部队培养了我,是党和国家确立的改革开放政策成就了我、成就了金洲管道集团。只要是国防需要、祖国需要,作为一名老兵,我愿意奉献自己的一切。”
这些年,俞锦方以及他的金洲集团捐赠超过2000万元的社会慈善回报。
这些年,俞锦方回报军营赞助的项目远远比2000万要多,仅2007年南京军区政治部筹拍国防教育题材电视剧《狼烟》,他赞助资金1280万元,这是一部向建军80周年献礼片。
这些年,俞锦方回到曾经当兵的云南进行旅游投资达几十亿元,先后开发收购了野象谷、森林公园、基诺山寨、勐景来景区,在昆明建设国内最大的山地野生动物园,为云南的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这些年,俞锦方走进军营给战友们讲创业经历,听众达万人以上,他说:“当兵4年,相当于读了一个本科,不,何止一个本科。部队给予我的一切,让我受益终生。”
这些年,金洲管道集团仍在不断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