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玉米也,黄又黄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kw_2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玉米也,黄又黄
  养活了爹,养活了娘
  养活了一群小儿郎
  过了一条河,过了一条江
  过了一座小高岗
  我站在高岗回头望
  地里站着的是我娘
  ——题记
  当金黄的麦地只剩下齐崭崭的麦茬,娘疲惫的身影会如期出现在地头,点玉米的时节到了。
  一九八四年,农村已经实行联产承包,家家户户摽着劲干,这一年是真正的风调雨顺,庄稼都长疯了。娘已经年过半百。她生命中的时光,不是抚养炕上的孩子,就是抚养地里的庄稼。娘站在坡上,像一棵玉米站在那里,只是腰杆已不像玉米那么直。
  娘从玉米地里回来,对着卧在炕上的爹说,全点完了。爹说深种棒子浅种麻,棒子种要在深土里睡两天觉。又过了几天,娘从地里回来说苗出得真齐呀。爹脸上的皱纹难得的舒展了一下,仿佛望见了我们家一地的玉米。
  刚出苗的玉米是浅绿的,嫩茎短短的,却挺着刚直的腰身,茎根部是一种别样的紫色,叶子支楞起风情的耳朵,听麦茬讲述那些热烈的往事。不久,玉米的个子长高了一截,颜色变成了翠绿。微风一吹,叶子就翩翩起舞。娘又出现在地里,该间苗了。娘开始帮着玉米清理门户,将多余的苗子拔掉。这事儿玉米自己做不了,这时我就要向班主任请假了,一张大锄已等了我很久,我要回家锄头遍玉米。锄头遍不仅要锄草,更重要的是“拼麦茬”,即把残留在地里的麦茬锄掉,这活既需要技巧,又需要力气。娘已锄不动麦茬,看着我舞动的锄头表扬我:“力气是闲才,使了它还来。”这年,我十七岁,一张锄已在我手中玩出了花样,锄把被汗水浸成了古铜色,我的锄印就像一枚大章,把家里所有地块盖了一个遍。
  又过了十多天,我把家里旧土炕上的土坯拉到地头,用爪耙捣碎(我们叫炕洞),娘提一个柳条篮子把炕洞提到地里,往每一棵玉米根上捧一捧。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一场雨过后,被炕洞催起来的玉米一下子变成了墨绿色,就象青春期的少年,个子摁都摁不住。不知不觉中,玉米已占据了老河沟地块的中心,占据着七月的天空。
  有半个月不下雨了。周六中午我从学校回家,路旁的玉米旱得打着绺。刚过草桥沟,远远望见娘正站在玉米地里,毒辣的阳光咬着她的脊背,一道道汗漬爬上了她的褂子。她佝偻着身子一锄一锄艰难地往前挪着。我鼻子猛地一酸,我算什么男子汉,怎么能让娘受这种苦?我说天这么热你咋不等凉快了再锄,娘说庄稼不等人,二遍地再不锄,草就把棒子吃了。趁中午热锄两耧,死草。我抢过锄,把娘撵回家做饭,抡起锄头狠劲锄草。我的玉米已经半个月没和我亲近了。
  一场透地雨之后,玉米个头已经超过了我。娘将关于庄稼的消息一点不拉地带到小院里的饭桌上、夜晚乘凉的的苫子上——哪天玉米扬花了,哪天玉米“拐把儿”了,哪天玉米该锄三遍了。尽管高中学业很紧,我却只能请假。家中的重体力活我全包了,当同学们坐在教室里听课时,我正在玉米地里挥汗如雨。我不怵干活,男子汉就要欺住活。我也喜欢玉米那生命的葱绿。那浓得化不开的绿色,将一个叫探马桥的村子裹得密不透风。每当走进玉米地,玉米总会伸出手,和我拉拉扯扯,亲得不成体统。早晨,玉米绿汪汪的叶翅上滚动着莹莹的露珠,在夏日的风中荡来荡去。多雾的晚上,听,露水吧嗒吧嗒打在玉米叶上;再听,“吱”的一声,棒子拔节了。多少年了,我耳畔还时时响起那生命的脆响。我无边的欲望被玉米染绿,仰望着被玉米穗高擎在空中的热望之旗,我无限感恩——
  黄河口,是玉米的天堂;玉米地,是我青春的天堂。
  二十岁以前,我吃掉了多少玉米,没法计算。利津县傅窝乡探马桥村地里长出的玉米,还“奶仁”时我就开始生啃,也用灶火燎着吃,炒成爆米花吃,蒸成饼子吃,馇成粘粥喝,连棒子棵也被我和伙伴们齐根折断“吃甜棒”。玉米肯定是中国名字最多的一种庄稼,互联网上玉米的叫法竟有六十多种,而且大都富有诗意,如苞谷、苞米、玉米、玉茭、玉蜀黍,还有人把它叫做“六谷”,这显然是为了区别原产中国的“五谷”,因为玉米是外来移民,明代才从美洲传入,与稷、麦、菽等相比,它只能算偏房。但它凭着高产,很快在庄稼群里出人头地,无论种植面积还是产量,都成了粮食作物中的佼佼者。黄河口的玉米株高2米左右,有15—22片叶子。花雌雄同株,雌花生在植株中部的叶腋内,肉穗花序;雄花生在顶端,圆锥花序。雄花比雌花早开3—5天,一往情深地等着雌花的绽放,即使授粉仪式完成,雄花仍然挑着忠贞的穗头,在黄河口一望无际的原野上唱着情歌。
  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丰收。辽阔的大地上,黄河口的庄稼次第成熟。每年一过七月十五,我就住进草桥沟堐上的窝棚里,看守我满坡的庄稼。每天吃了晚饭,带上镰刀,领上我们家的小黄狗,走向村西的玉米地。进入窝棚之前,我总要拿上一根木棒,巡视一遍将熟的庄稼。要防的除了贼,还有偷吃玉米的野狗,这畜生不光偷,还把庄稼糟蹋得一片狼藉。刚开始我还有点害怕,很快就喜欢上了看坡,我必须以一个男子汉的姿态,走在夜幕下的庄稼地里。棒子静静站在地里,一钩残月,清凉如水。穿行在玉米林中,我常被她美丽的须根羁绊住脚步。这个时节,一袭绿裙把棒槌子裹得紧紧的,像少女饱满的乳房,绿裙下的“奶仁”黄嫩嫩的,一掐一包水。棒槌子从玉米秸青嫩的腋窝里伸出来,碰碰我黝黑的手臂,牵惹着十七岁的思绪。有一次,半夜里巡视一圈后,我坐在草桥沟岸上,望着满天星斗,听水中鱼跳出水面的拨拉声,我干脆躺下来,琢磨着鱼儿此时难以言说的幸福。躺在沟堰上的珠珠棵里,听着沟里汤汤的流水,我慢慢地睡着了。一觉醒来,忠勇的小黄狗在我身旁正和一条花蛇斗法,见我醒来,激动地甩着被夜露打湿的尾巴。太阳从东沟堰上探出半个脸来看着我,我的理想将从这个黎明出发,穿过露珠抵达玉米地的另一个黎明。
  没有比独自一人在窝棚里读书更令人难忘的了。小小的窝棚内,一盏马灯,一位少年,一本路遥的《人生》,看得我在深夜里唏嘘;窝棚外,小黄狗蜷缩在草窝里,遍野的昆虫在为我献演,刷拉拉,刺猬出洞了,出溜溜,土拔鼠一到晚上就比谁都忙。   啊,黄河口那醉人的晚风,晚风中我的纺织娘在歌唱!
  中秋临近,庄稼们曼立旷野,风情千种。玉米在绿色的纱衣里藏得太久了,几颗棒槌从金色发丝下探出头来,露出俏丽的牙。玉米地的那边还是玉米地,琼花姐成串的笑声从玉米地深处传来。单身汉小懒官说:“好听,真好听啊!”我说:“啥好听?”他又长叹一声说:“你不懂。四大好听啊。大姑娘笑,画眉叫;山西梆子,二簧调。好听煞了。”
  黄河口盛产玉米,也盛产爱情。一望无际的玉米地里,藏着多少青葱的梦。玉米叶的窸窣,百灵鸟的欢唱,有事没事喜欢往玉米地深处钻的少男少女,是一九八四年我青春底片上一道永不褪色的风景。
  爹躺在炕上,已走到生命的边缘。娘要在家照看他,妹妹虽已辍学,但她幼弱的身形根本欺不住活。我站在地边,怅望着西边利津二中的方向,上学还是辍学,这是一道艰难的选择题。我为啥要高考?这一地的玉米谁来收?爹的病咋治?没有人教给我告别困境的公式,或许草桥沟边的这片庄稼地就是我永远的课堂。
  我拿着一具镐头走进玉米地。满地的庄稼像蓝天一样沉静,像小河一样丰润。我的玉米穿着秋天流行的时装,满含期待,款款相迎。我小心地扶住一只玉米,脱下它金黄的外套,剥下它绿色的旗袍,再掀开最里面浅绿的一层蝉衣,玉米金发披肩,笑语盈盈,艳黄的身子裸露在我面前。——哈,小伙子,收玉米的时刻到了。
  我清楚地记得,那天国庆节,一位伟人检阅通过长安街上的陆海空方阵的时刻,我家的玉米也在我面前站成丰收的方阵,接受我的检阅。我像一艘战舰,在绿色的海洋上开进,成片的玉米被我飞扬的镐头挝倒。累了,镐头一扔,我把自己摊开在玉米铺成的大床上,聆听收音机里正在播放的阅兵式,一股热血在我的体内激荡。仰望秋天寥廓的天空,白云亲切的飘来,大地上氤氲着庄稼的气息,清香而惆怅。我眼泪啪嗒啪嗒滴在玉米的纱裙上。别了,美丽的校园,别了,亲爱的同学,为了生计,为了我娘。这段时间,家里的好多大事,娘都和我商量。而在这之前,这是不可能的。我已长大了,应该担起生活的重担了。来吧,苦难,来吧,农活,就这样,终生侍候这些美丽的庄稼吧。
  娘把午饭送到地头时,一半的玉米地已透了气。娘吃惊地望着躺了一地的玉米,抚摸着我一手的血泡,边给我戴手套边说:干活不能这么玩命,活不是一天干完的。下午再挝时,手上又扭起了几个血泡,最后血泡都磨破了,血水浸透了手套。夕陽西下,一地的玉米已被我成排地放倒。她们静静地躺在地上,要抓紧时间与秋阳再缱绻几天。
  一个星期后,她们被我一车车拉到场院里攒成山,剩下的活就是娘和妹妹的了。那些大大小小的棒槌子先是被从秸上掰下,逐个接受娘的爱抚,然后从容爬上树的枝头,垂到房的檐下,或者躺上老屋的屋顶,这时的村子里,家家户户都燃起一团团黄色的火焰,玉米点燃了农家的激情和浪漫。冬天的晚上,娘开始在油灯下搓玉米,玉米粒进了粮囤,玉米瓤进了灶堂,把苦难的岁月烤得温暖柔和。
  现在,娘已和爹在地下会合。他们在商量哪块地点玉米,哪块地耩高粱,只是他们的儿女们都已离开了那片土地,无法配合他们的耕作计划。但我一看到地里站着的玉米,就想起娘,想起寒夜里棒子瓤桔黄的火焰,想起那种此生再也不会显现的温暖。
其他文献
1  胖子李打鼾的声音,说实话,我一直都是特别喜欢听的,从未排斥过,尤其是像多年前的这个舒适的下午。虽然他的同乡阿成曾对这种不文明、没有章法的节奏表示了委婉的反感,并表达了没有意义的意见和毫无奏效的建议。但我和D是知道的,胖子李打鼾的声音就如同他高谈阔论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惨烈和梅超风的性感一样,都具有某种你想象不到的“历史的美感”(这是胖李的话,当然用D来说,这是不具有“政治建设性”的话题,但出于男
期刊
一  四、五月是一年中天气最好的时候。阳春三月,说是这么说,毕竟还残留着些微寒意,不像今天,周围的一切都如同浸在一大缸暖融融的金液里面。街上的树木都回了绿,每一片叶子上都流淌着阳光,光灿灿的树,光灿灿的世界,然而凌皓心里的天已经黑了。  他木然地靠在座椅后背上,暖而轻的春风从窗户里吹进来,拂在脸上像个毛茸茸的粉扑子,痒痒的,像她朝他吹的气,又像她的略带亚麻色的头发微触他的额角。他逃了。真可笑,两个
期刊
文明时代  习惯走心的人  还逆势而行  烟圈常常被吐得形若心情  热衷保健的人则捂了鼻嘴  用肺咒骂这  不被待见的云  是啊,烟能通神这话  早熄灭成千年谬论  肉体们烦恼不堪  复辟着朵朵肌块  以许多原始的兴奋  正试图嘲解长河中  与腱子肉似乎已  势不两立的  那些精神  梦 游  昨夜看见  有一台电视  长在了墙里  好看至极是真的  里边的连续剧  随时  播放着你  这长在墙里
期刊
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的窗前唱歌,又飞去了。秋天的黄叶,它们没有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  ——泰戈尔  说起来,王师傅当年算是这镇上的名人。  每天早上七八点的时候,梅山镇的人就会看到王师傅穿着那身半灰半青的中山装从沿江路拐个弯走出来。镇上的人没有不认识王师傅的,认识的人看见了都会敬畏又亲热地叫上一声“王师傅。”“王师傅,早哇!”“王师傅,又去照相啊?”还有的妇女抱着娃对身边的人说:“你看
期刊
我是一条鱼,静卧在温热的砧板之上  吸着沁人的氧气,等待人脱下我桀骜疲惫 的外衣  我知道,他们是群善良的人  只要我的肉不要我的命  我窃听着他们的谈话  那杯光斛影的聒噪里有他们的江湖  不免让我想起我的江和湖  我曾游歷过汹涌之浪和止水之静  经历过沸水之泉和深涧之岩  欢度在茫茫大洋,沉溺在清清之滨  迷失在沙河之底,固步在冰封之溪  可我老了,忘记了我只应有七秒回忆  我分明记得,我不过
期刊
雨轻轻地滴落着  歇停的汽车  落满了湿漉漉的枫叶  这大自然的婚车  多么完美。穿过一条小路  我走向熟悉的小河边  这里生长着大片的木槿  透过木槿叶子的空隙——  一只白鹭,站立在河边  优雅,曼妙  它脱离了集体  一副遗世独立的样子  它的自在真美  此刻,我们在同一条溪水边站着  我眼前只有一团雪白的光  我悄悄退回原地  我不想惊扰它,我需要一条  更狭窄的小路  春天和许多事情一样
期刊
梧桐摇曳着绿叶,享受着暖阳的抚摸,此刻,没有嘈杂的言语,天地间,静静的树,沙沙的叶,梧桐树是世界的唯一,禁不住感叹,时光安稳,岁月静好;水轻轻淌着,清澈的流水映着河底的鹅卵石,剔透、圆润,芦苇无忧无虑和着歌,思绪却随水流飘出了很远很远,一路上,芳草怡情,清波融愁。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人生如路,人在旅途,一路慢行,一路风景。旅程中,或是紧追猛赶,或是兜兜转转,或是一如既往,或是走走停停,有回首有
期刊
药王山,杏林  洋 滔  孙思邈耀州故里巍峨的药王山上  苍翠的杏林开满了唐朝的花朵  春天,在花蕊里赞颂孙思邈的功德  药王救治的贫苦乡亲栽植的这一片心意  凝成了医德普照生灵的千古佳话  唐太宗父子的桂冠撼不动为民治病的高尚  色从成道艳,花是悟空紅。杏林里  心血浇铸60卷,实践药方6500个  《千金方》成为史上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清芬温软,鸟鸣杏林,为我们交出满枝  爽朗  太白山精气
期刊
散文是一个古老而又十分年轻的文体。说古老,就已知的情形来看,至少在西周时期散文文体已经成熟起来,《尚书》的一些篇章,就已经具备了散文的艺术特征。无论是叙事还是议论,莫不感情充沛,语言精美,甚至流淌着厚重的诗意,很有美学意境和思想气韵——同时,还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征,这就是散文创作与现实社会和生活场景紧密相关,没有凌虚高蹈、远离人间烟火,不曾脱离当时的政治经济生活,倒是强烈地散发着“地气”,和整个社
期刊
二姐是我们村唯一的大学生。  二姐考上大学那年在我们那个山旮旯里自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父亲在摆完了一桌又一桌的酒席(其实就是母亲亲手炒的几个小菜),打发了一个又一个前来贺喜的父老乡亲后,在某一天早晨,打起铺盖卷带着他心爱的为他光尊耀祖的二女儿,在村里人羡慕的目光中坐着村子毛毛哥的拖拉机一起去小城,然后转火车去省城学校报到。  车到没人处,一向性格沉稳,感情不外露的父亲紧紧抓住二姐的手激动地说:“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