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阵急促的警报声,值班飞行员一跃而起,飞速冲向战机。稍顷,两架新型三代战机次第起飞,直奔目标海域而去……这是“海空雄鹰团”飞行一大队半个多世纪来担负东南海空巡逻警戒任务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这支在战火硝烟中诞生、在海天鏖战中不断成长的部队,不断提升“能打仗、打胜仗”的能力,创新战法训法数十套,紧急战斗起飞数百架次,完成重大演训任务数十次,先后孕育出王昆、舒积成、高翔、王鸿喜、孙来沈、李洪生、魏文徽、戴明盟、徐汉军等一大批战斗英雄和海军功勋飞行员。该大队多次被东海舰队、东海舰队航空兵部队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基层先进党支部,荣立集体三等功4次,成为名副其实的“海空‘王牌’大队”。
征服一个又一个高难课目
战法是对抗之法,对抗是战法训练的灵魂。“红蓝”对抗是最有效的对抗方式。
2007年6月,现任东海舰队航空兵部队参谋长、时任师长魏华彬,在该大队组建了海军航空兵第一支三代机“蓝军”分队。
“蓝军”分队成员都是从“海空雄鹰团”挑选出的训练尖子,但他们对“蓝军”训练大纲却表现得惊人一致:“难!太难了!”笔者随手翻开“蓝军”训练大纲,发现仅单机、编队进攻防御战术机动等基础训练课目,就设置了数十套动作,并且所有动作几乎都在身体承受极限条件下进行。
第一次理论授课时,他们就吃尽了苦头。平时最简单的近战图,现在仿佛成了天书,各种线条、箭头密密麻麻地交织在一起,仿佛一个不规则的蜘蛛网。
这仅仅是开始。地面表演时,一个攻防机动编队课目,就有10多套动作,每套动作都有复杂的高度变换。他们要求这些动作必须熟记于心。
“说实话,当时把头盔摔在地上的心都有,从来没有这么痛苦过。”回忆起当时艰辛的情景,飞行员何鑫记忆犹新。从准备到开飞,他们竟用了半年的时间。飞行第一天,很多人就出现了灰视,眼前一片模糊。下了飞机撸起袖子发现,胳膊全是毛细血管被压破后形成的血点。
“蓝军”大纲最难的课目要数组合战术机动。到底有多难?数据能说明一切:相同时间内的耗油量是过去的两倍,飞行载荷经常达到以前的数倍,并且持续时间更长。就这么难的课目,大队每名飞行员都能够熟练掌握,飞出了人和战机的最大性能。笔者在飞行训练场看到,空中高难险动作频频上演:连续翻滚、高速盘旋、急速拉起……一个架次中,飞行员居然10多次飞出极限数据。
组合战术机动训练历经的艰辛,大队每名飞行员都记忆犹新,但正是这样的磨砺锤炼,才使得大队飞行员的飞行技术和心理素质全面提高。这就如同一开始只会在鸟窝旁扑棱翅膀蹒跚学飞的小鸟,必须要闯荡四方历经暴风骤雨的洗礼,最终才能够飞到极高飞至极远。
东海舰队航空兵部队司令员孙来沈告诉笔者,“蓝军”分队在挑战极限中寻求制胜之道,在破解危局、险局、困局中增强实战本领,在贴近实战的对抗训练中,不仅有效解决了部队战术对抗训练“练无形象对手,打无逼真环境”的现实问题,还拉动了海军航空兵训练水平的整体跃升。
担负一次又一次战斗值班
大队自上世纪50年代组建以来,一直坚守在战争最前沿,是海军航空兵部队参战最多、距离战争最近的一个大队。团政委耿德军向笔者介绍,这个大队常年驻守一线机场,敌情复杂、空情频繁,有时一天内战斗起飞多达四五次。
“担负战斗值班的飞行员,要求每天24小时都要穿着抗荷服和救生背心,腰挂伞刀和手枪,就连上厕所也要全副武装,把飞行头盔提在手里。”师政委宋关牧告诉笔者,“晚上睡觉要把装具一一摆放整齐,只要战斗警报一响,战机可以随时升空遂行任务!”
和平年代,人们总感觉战争很遥远。而对他们来说,每次战斗起飞,都是一场斗智斗勇的战争。2013年11月23日,国防部发布在东海划定防空识别区当天不久,大队战机立即战斗起飞,对我巡逻飞机进行保驾护航。
像这样的战斗起飞,他们几乎每两天就要起飞一次。仅去年上半年,大队战斗起飞就超过前年全年的总和,全年战斗起飞数量更是达到了往年的3倍。
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战斗起飞中,他们才锤炼了雷厉风行的战斗作风,锻造了无往不胜的过硬本领,用实际行动捍卫了祖国的海空安全。
培养一批又一批王牌飞行员
“进大队就要当雄鹰,新装备就要当王牌,处前沿就要当先锋。”这24个字的队训赫然刻在大队大门上。
飞行员们都把进“蓝军”分队当成一种荣誉来争取,它代表了最高水平的训练。能进“蓝军”分队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深厚的航理知识、高超的技战术本领、强悍的战斗作风……该型机飞行300小时以上,实战课题训练总评优秀……这些都是对他们的基本要求。
面对这些精英中的精英,大队营造了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挖掘他们的潜能。战法战术研讨时,他们没有级别和职务之分,所有成员都畅所欲言。“加油门上去扣下来比较好……”“收油门上去扣回来比较好……”去年4月,在双机攻防机动高位攻击问题上,飞行员何鑫和时任副师长、现任东海舰队航空兵部队副参谋长张建就“杠”上了……经过反复探讨,最终达成了共识。
在该大队,笔者发现每名飞行员的案头上都有大量空战方面的书籍。他们还定期召开“诸葛亮会”,集体攻克技术、战术难题,先后归类整理了相关专业文章20多万字,修订完善了30余套战法。目前,先后有40多篇战法研讨文章被采用,人人都是航空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
“这个动作做得不到位,还应该低一点……”采访当天,在大队对抗研究室,大队长陈小勇带着4名飞行员正在对刚刚结束的对抗架次进行初步评估。他们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用视频回放的方式分析空中的一招一式。
“飞一个小时的空战对抗,至少要用两个小时的时间来进行评估。”在一旁担任仲裁的团长陈刚介绍。虽然团里已经配备了自动化的评估系统,但人工的评估仍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胜要知道强在哪里,败要知道弱在何处,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大队长陈小勇说,“其实胜并不一定是好事儿,连着赢几场,心里就有些虚。”
然而,是雄鹰就要搏击风雨。他们借助重大任务摔打,让飞行员参加战法研练等重大任务,使人才全面锻炼,快速成长。
暗夜,东海某海域,大队组织海上超低空训练。浪花在机翼下翻滚,战机几乎贴着海面飞行。该师师长、“蓝军”分队首任队员魏文徽介绍说,这来源于他们平时的刻苦训练,分队每年都要在陌生海域进行下半夜机动、远海突击、大强度长途奔袭等高难课目训练。为此,他们摸索了单机、编队进攻防御战术机动飞行等几十套动作。
2013年2月某日凌晨,夜幕严严实实地笼罩着大地,东南沿海某机场周围一片漆黑。该大队拂晓间飞行训练悄然拉开帷幕。 “拂晓时分,易产生错觉,同时,飞行员血液血糖较低,大过载易产生黑视。”领航参谋张永帅告诉笔者,“在拂晓组织飞行训练,对飞行员身体素质、基本飞行技术、特情处置能力都有着极高的要求……”“这么危险,为什么偏挑这时训?”面对笔者的疑问,时任团长、现任副师长杨勇的回答很简单:“很多战争都是在拂晓打响的,平时不流汗,战时就会流血!”
展王牌雄风,竞海空风流。近年来,在圆满完成战备训练任务的同时,他们先后培养出了一批具有丰富战术经验的组训、指挥、飞行人才,其中师团领导8人,“蓝军”分队成员23人,为海军其他航空兵部队输送飞行员20多名。
近年来,这支在战火硝烟中诞生、在海天鏖战中不断成长的部队,不断提升“能打仗、打胜仗”的能力,创新战法训法数十套,紧急战斗起飞数百架次,完成重大演训任务数十次,先后孕育出王昆、舒积成、高翔、王鸿喜、孙来沈、李洪生、魏文徽、戴明盟、徐汉军等一大批战斗英雄和海军功勋飞行员。该大队多次被东海舰队、东海舰队航空兵部队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基层先进党支部,荣立集体三等功4次,成为名副其实的“海空‘王牌’大队”。
征服一个又一个高难课目
战法是对抗之法,对抗是战法训练的灵魂。“红蓝”对抗是最有效的对抗方式。
2007年6月,现任东海舰队航空兵部队参谋长、时任师长魏华彬,在该大队组建了海军航空兵第一支三代机“蓝军”分队。
“蓝军”分队成员都是从“海空雄鹰团”挑选出的训练尖子,但他们对“蓝军”训练大纲却表现得惊人一致:“难!太难了!”笔者随手翻开“蓝军”训练大纲,发现仅单机、编队进攻防御战术机动等基础训练课目,就设置了数十套动作,并且所有动作几乎都在身体承受极限条件下进行。
第一次理论授课时,他们就吃尽了苦头。平时最简单的近战图,现在仿佛成了天书,各种线条、箭头密密麻麻地交织在一起,仿佛一个不规则的蜘蛛网。
这仅仅是开始。地面表演时,一个攻防机动编队课目,就有10多套动作,每套动作都有复杂的高度变换。他们要求这些动作必须熟记于心。
“说实话,当时把头盔摔在地上的心都有,从来没有这么痛苦过。”回忆起当时艰辛的情景,飞行员何鑫记忆犹新。从准备到开飞,他们竟用了半年的时间。飞行第一天,很多人就出现了灰视,眼前一片模糊。下了飞机撸起袖子发现,胳膊全是毛细血管被压破后形成的血点。
“蓝军”大纲最难的课目要数组合战术机动。到底有多难?数据能说明一切:相同时间内的耗油量是过去的两倍,飞行载荷经常达到以前的数倍,并且持续时间更长。就这么难的课目,大队每名飞行员都能够熟练掌握,飞出了人和战机的最大性能。笔者在飞行训练场看到,空中高难险动作频频上演:连续翻滚、高速盘旋、急速拉起……一个架次中,飞行员居然10多次飞出极限数据。
组合战术机动训练历经的艰辛,大队每名飞行员都记忆犹新,但正是这样的磨砺锤炼,才使得大队飞行员的飞行技术和心理素质全面提高。这就如同一开始只会在鸟窝旁扑棱翅膀蹒跚学飞的小鸟,必须要闯荡四方历经暴风骤雨的洗礼,最终才能够飞到极高飞至极远。
东海舰队航空兵部队司令员孙来沈告诉笔者,“蓝军”分队在挑战极限中寻求制胜之道,在破解危局、险局、困局中增强实战本领,在贴近实战的对抗训练中,不仅有效解决了部队战术对抗训练“练无形象对手,打无逼真环境”的现实问题,还拉动了海军航空兵训练水平的整体跃升。
担负一次又一次战斗值班
大队自上世纪50年代组建以来,一直坚守在战争最前沿,是海军航空兵部队参战最多、距离战争最近的一个大队。团政委耿德军向笔者介绍,这个大队常年驻守一线机场,敌情复杂、空情频繁,有时一天内战斗起飞多达四五次。
“担负战斗值班的飞行员,要求每天24小时都要穿着抗荷服和救生背心,腰挂伞刀和手枪,就连上厕所也要全副武装,把飞行头盔提在手里。”师政委宋关牧告诉笔者,“晚上睡觉要把装具一一摆放整齐,只要战斗警报一响,战机可以随时升空遂行任务!”
和平年代,人们总感觉战争很遥远。而对他们来说,每次战斗起飞,都是一场斗智斗勇的战争。2013年11月23日,国防部发布在东海划定防空识别区当天不久,大队战机立即战斗起飞,对我巡逻飞机进行保驾护航。
像这样的战斗起飞,他们几乎每两天就要起飞一次。仅去年上半年,大队战斗起飞就超过前年全年的总和,全年战斗起飞数量更是达到了往年的3倍。
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战斗起飞中,他们才锤炼了雷厉风行的战斗作风,锻造了无往不胜的过硬本领,用实际行动捍卫了祖国的海空安全。
培养一批又一批王牌飞行员
“进大队就要当雄鹰,新装备就要当王牌,处前沿就要当先锋。”这24个字的队训赫然刻在大队大门上。
飞行员们都把进“蓝军”分队当成一种荣誉来争取,它代表了最高水平的训练。能进“蓝军”分队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深厚的航理知识、高超的技战术本领、强悍的战斗作风……该型机飞行300小时以上,实战课题训练总评优秀……这些都是对他们的基本要求。
面对这些精英中的精英,大队营造了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挖掘他们的潜能。战法战术研讨时,他们没有级别和职务之分,所有成员都畅所欲言。“加油门上去扣下来比较好……”“收油门上去扣回来比较好……”去年4月,在双机攻防机动高位攻击问题上,飞行员何鑫和时任副师长、现任东海舰队航空兵部队副参谋长张建就“杠”上了……经过反复探讨,最终达成了共识。
在该大队,笔者发现每名飞行员的案头上都有大量空战方面的书籍。他们还定期召开“诸葛亮会”,集体攻克技术、战术难题,先后归类整理了相关专业文章20多万字,修订完善了30余套战法。目前,先后有40多篇战法研讨文章被采用,人人都是航空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
“这个动作做得不到位,还应该低一点……”采访当天,在大队对抗研究室,大队长陈小勇带着4名飞行员正在对刚刚结束的对抗架次进行初步评估。他们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用视频回放的方式分析空中的一招一式。
“飞一个小时的空战对抗,至少要用两个小时的时间来进行评估。”在一旁担任仲裁的团长陈刚介绍。虽然团里已经配备了自动化的评估系统,但人工的评估仍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胜要知道强在哪里,败要知道弱在何处,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大队长陈小勇说,“其实胜并不一定是好事儿,连着赢几场,心里就有些虚。”
然而,是雄鹰就要搏击风雨。他们借助重大任务摔打,让飞行员参加战法研练等重大任务,使人才全面锻炼,快速成长。
暗夜,东海某海域,大队组织海上超低空训练。浪花在机翼下翻滚,战机几乎贴着海面飞行。该师师长、“蓝军”分队首任队员魏文徽介绍说,这来源于他们平时的刻苦训练,分队每年都要在陌生海域进行下半夜机动、远海突击、大强度长途奔袭等高难课目训练。为此,他们摸索了单机、编队进攻防御战术机动飞行等几十套动作。
2013年2月某日凌晨,夜幕严严实实地笼罩着大地,东南沿海某机场周围一片漆黑。该大队拂晓间飞行训练悄然拉开帷幕。 “拂晓时分,易产生错觉,同时,飞行员血液血糖较低,大过载易产生黑视。”领航参谋张永帅告诉笔者,“在拂晓组织飞行训练,对飞行员身体素质、基本飞行技术、特情处置能力都有着极高的要求……”“这么危险,为什么偏挑这时训?”面对笔者的疑问,时任团长、现任副师长杨勇的回答很简单:“很多战争都是在拂晓打响的,平时不流汗,战时就会流血!”
展王牌雄风,竞海空风流。近年来,在圆满完成战备训练任务的同时,他们先后培养出了一批具有丰富战术经验的组训、指挥、飞行人才,其中师团领导8人,“蓝军”分队成员23人,为海军其他航空兵部队输送飞行员20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