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积极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兴趣。本文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教师在实施新课堂物理教学中经常出现的几点误区。希望对同仁们有一定的提醒作用。
【关键词】新课程 课堂 教学 误区
新课改呼唤的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依赖于主体的不断活动,激发其内驱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受到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过分强调系统的知识传授,存在着老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学的满堂灌现象,学生只能机械地学、被动地学,从而抑制了学生的创新和探索热情。因此,如何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关系,是每一新课程实施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伴随着课改热潮,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形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从近来的听课活动中发现,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足与偏差。本文依据笔者学习新课改的体会,结合近期听课所发现的问题谈几点看法。
1.课堂教学唯多媒体是崇
新课标的制订,为中学物理教学开辟了一方崭新的天地。现代化教学媒体的使用,让物理工作者欣喜地看到了物理教学告别了一支粉笔和一本课本的时候真正到来。然而,物理科教学具有个性化、应变化、创新化的特点,所谓教无定法,不可能有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如果千篇一律地应用一种模式,那就会陷入千人一面的尴尬局面。诸如许多物理的研讨课、观摩课的课堂似乎都有一种倾向,那就是不论问题的大小,不论是否需要,千篇一律地运用多媒体,教师挖空心思地运用现代化手段,处心积虑地把课本的内容以声、音、像、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甚至想运用电脑等现代化手段让一堂课能达到"海纳百川"的程度,设计出饱含天文、地理、社会、生活等一切知识的教案。想方设法的用多媒体,甚而用多媒体代替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并且以此来体现新课改的理念,殊不知,轰轰烈烈的结果却往往忽略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忽略了知识点的落实,使学生找不到中心,因而顾此失彼,未能夯实基础,扰乱了学生的思维,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2.合作学习只重形式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全员互动。合作学习通常采用异质小组,力求小组成员在、性别、成绩、能力、背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使之具有一定的互补性,要求小组成员共同进行讨论,彼此帮助、相互依赖等。然而新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把合作学习简单化,只是一种流于表面形式的合作学习,一种应付式的合作学习。实际物理课堂教学中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小组成员分配不合理,只是简单的把前后4个同学分为一组,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记录能力、观察能力、兴趣、性别、家庭背景等。这样每个小组之间不能旗鼓相当,没有竞争力,导致合作动力低,致使学困生在小组合作中有"搭车"现象。2、没有很好的落实具体的学习内容,使讨论的重点、难点、关键处发生偏移。3、学生几乎没有合作讨论的时间 。4、教师不敢放手,放手后怕收不回来。例如:一次我去听九年级物理课,教师说"你们前后4人为一个小组,按照教材中的探究步骤,合作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学生开始动手实验,每个小组中只见一两个学生动手,其余同学只在哪里玩,看热闹、找不到事情做。5分钟后教师即刻总结说:"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学生没有时间和机会去共同合作分析实验现象,实验数据。讨论、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是否有关,与物体的接触面积的大小是否有关等。教师依然操控着学生,学生的积极因素没有得到调动,使小组内未能实现彼此帮助,相互依赖,共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表面形式。
3.加个问号便是提出一个物理问题
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各种问题情景,提供丰富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素材,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愿望。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如果不能提出问题,科学探究使无从谈起。新课标对问题的提出列出两点要求:一是能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二是能从物理学的角度明确地表述这些问题。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也是提出问题的关键因素。牛顿正是从苹果落地得到启示而揭示了万有引力的存在。奥斯特是因为发现了通电导线周围磁针的转动而提出电流的磁效应。因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学习物理的本质目的。根据物理科的特点,提出问题可从物理与实际生活中提问题;也可从物理与社会中提问题,而且问题的提出要有目的性,要避免问题过于简单和平淡而对学生缺乏挑战性,也要避免问题过高过难而使学生失去信心。然而,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加个问号变成物理问题的许多事例,问题的提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没有什么价值。例如走出屋外看到天空是蓝色的,因而提出"天空为什么是蓝的"请到树是绿色的而提出"树为什么是绿的"。这样把看到的现象机械地添一个问号,就作为物理问题让学生思考,并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价值的问题常常来自于问题背景中的有关质疑。例如上述的"天空为什么是蓝的",如果在学生中原有的认知是空气是无色的而应该得出天空是无色的结论,而事实是蓝色的,然后提出探讨议题,这才是培养探索思维的表现,这样提出的问题才有意义。因此,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创设问题,而且问题应提得有价值,不是为了提问题而提问题。
4.探究实验教师代替,也是探究教学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科学的研究方法中实验不仅仅是一种操作,而是一种思考方式,探究实验是物理新课程改革的灵魂,是物理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贯穿于教材的始末。探究实验是在学生不知道问题答案的基础上,再通过自己的实验(含收集资料、数据、分析思考等)找到答案的一种实验方法,然而一部分物理教师(特别是我们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教师)在课改后的物理课堂教学中探究实验却是变成了教师讲实验,教师分析实验,由教师帮学生进行探究,探究实验只是走走过场,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我去听一位教师讲《探究凸透镜成像》这一内容时,教师事先把蜡烛要放在什么位置、怎样移光屏找到清晰的像等告诉学生,再由学生动手进行实验,实验完成后老师进行总结,学生完全失去了自主探究的过程。这样做既违背了课改的精神又使学生丧失了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还让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的应用能力等得不到培养。未起到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品质。
5.新课堂教学中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
新课标理念下,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把教师的主导地位重新定位,从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要以学生为主体,在给学生留有较大的空间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占主导地位,体现教师教、学生学,教师不仅是教学内容的传授者,也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还是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同时,应试教育使许多教师的思维成了定势,多数教学成了固定模式:复习准备、演示实验、讲解习题、学生练习、总结结论,等等。长期的传统的教学使许多教师形成了难以改变的思维定势,教师自己害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而把合作交流的时间自己控制着,师生互动只流于表面形式,教师只能机械地提问题,学生也只能机械地回答问题,一问一答的"活跃情景"似乎就是新课标的体现。教师偶尔也让学生分组讨论,集中回答,所谓民主加集中,但问题及讨论的各个环节也都是由教师精心策划和安排的,学生也只能按部就班,如果学生的答案与教师设计的答案出现冲突,教师就会不假思索地说"错误"。教师在无形中仍然操纵着学生,扼制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热热闹闹满堂问的课堂气氛却是一种单向传递式的变形,学生迫于升学压力只能"不厌其烦"地啃下这平淡无味的知识,这与传统的授课方式没有多大差别,美其名日实践新课标,其实质是"穿新鞋,走老路"。
教育改革是整体的、长期的、需要用实践去验证,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断去努力,去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体会、领悟课改的精神。以校正我们在实施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偏差和容易忽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现代教育技术学》 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4.5
[2] 《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 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4.1
[3] 《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7
【关键词】新课程 课堂 教学 误区
新课改呼唤的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依赖于主体的不断活动,激发其内驱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受到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过分强调系统的知识传授,存在着老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学的满堂灌现象,学生只能机械地学、被动地学,从而抑制了学生的创新和探索热情。因此,如何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关系,是每一新课程实施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伴随着课改热潮,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形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从近来的听课活动中发现,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足与偏差。本文依据笔者学习新课改的体会,结合近期听课所发现的问题谈几点看法。
1.课堂教学唯多媒体是崇
新课标的制订,为中学物理教学开辟了一方崭新的天地。现代化教学媒体的使用,让物理工作者欣喜地看到了物理教学告别了一支粉笔和一本课本的时候真正到来。然而,物理科教学具有个性化、应变化、创新化的特点,所谓教无定法,不可能有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如果千篇一律地应用一种模式,那就会陷入千人一面的尴尬局面。诸如许多物理的研讨课、观摩课的课堂似乎都有一种倾向,那就是不论问题的大小,不论是否需要,千篇一律地运用多媒体,教师挖空心思地运用现代化手段,处心积虑地把课本的内容以声、音、像、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甚至想运用电脑等现代化手段让一堂课能达到"海纳百川"的程度,设计出饱含天文、地理、社会、生活等一切知识的教案。想方设法的用多媒体,甚而用多媒体代替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并且以此来体现新课改的理念,殊不知,轰轰烈烈的结果却往往忽略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忽略了知识点的落实,使学生找不到中心,因而顾此失彼,未能夯实基础,扰乱了学生的思维,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2.合作学习只重形式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全员互动。合作学习通常采用异质小组,力求小组成员在、性别、成绩、能力、背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使之具有一定的互补性,要求小组成员共同进行讨论,彼此帮助、相互依赖等。然而新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把合作学习简单化,只是一种流于表面形式的合作学习,一种应付式的合作学习。实际物理课堂教学中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小组成员分配不合理,只是简单的把前后4个同学分为一组,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记录能力、观察能力、兴趣、性别、家庭背景等。这样每个小组之间不能旗鼓相当,没有竞争力,导致合作动力低,致使学困生在小组合作中有"搭车"现象。2、没有很好的落实具体的学习内容,使讨论的重点、难点、关键处发生偏移。3、学生几乎没有合作讨论的时间 。4、教师不敢放手,放手后怕收不回来。例如:一次我去听九年级物理课,教师说"你们前后4人为一个小组,按照教材中的探究步骤,合作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学生开始动手实验,每个小组中只见一两个学生动手,其余同学只在哪里玩,看热闹、找不到事情做。5分钟后教师即刻总结说:"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学生没有时间和机会去共同合作分析实验现象,实验数据。讨论、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是否有关,与物体的接触面积的大小是否有关等。教师依然操控着学生,学生的积极因素没有得到调动,使小组内未能实现彼此帮助,相互依赖,共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表面形式。
3.加个问号便是提出一个物理问题
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各种问题情景,提供丰富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素材,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愿望。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如果不能提出问题,科学探究使无从谈起。新课标对问题的提出列出两点要求:一是能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二是能从物理学的角度明确地表述这些问题。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也是提出问题的关键因素。牛顿正是从苹果落地得到启示而揭示了万有引力的存在。奥斯特是因为发现了通电导线周围磁针的转动而提出电流的磁效应。因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学习物理的本质目的。根据物理科的特点,提出问题可从物理与实际生活中提问题;也可从物理与社会中提问题,而且问题的提出要有目的性,要避免问题过于简单和平淡而对学生缺乏挑战性,也要避免问题过高过难而使学生失去信心。然而,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加个问号变成物理问题的许多事例,问题的提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没有什么价值。例如走出屋外看到天空是蓝色的,因而提出"天空为什么是蓝的"请到树是绿色的而提出"树为什么是绿的"。这样把看到的现象机械地添一个问号,就作为物理问题让学生思考,并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价值的问题常常来自于问题背景中的有关质疑。例如上述的"天空为什么是蓝的",如果在学生中原有的认知是空气是无色的而应该得出天空是无色的结论,而事实是蓝色的,然后提出探讨议题,这才是培养探索思维的表现,这样提出的问题才有意义。因此,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创设问题,而且问题应提得有价值,不是为了提问题而提问题。
4.探究实验教师代替,也是探究教学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科学的研究方法中实验不仅仅是一种操作,而是一种思考方式,探究实验是物理新课程改革的灵魂,是物理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贯穿于教材的始末。探究实验是在学生不知道问题答案的基础上,再通过自己的实验(含收集资料、数据、分析思考等)找到答案的一种实验方法,然而一部分物理教师(特别是我们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教师)在课改后的物理课堂教学中探究实验却是变成了教师讲实验,教师分析实验,由教师帮学生进行探究,探究实验只是走走过场,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我去听一位教师讲《探究凸透镜成像》这一内容时,教师事先把蜡烛要放在什么位置、怎样移光屏找到清晰的像等告诉学生,再由学生动手进行实验,实验完成后老师进行总结,学生完全失去了自主探究的过程。这样做既违背了课改的精神又使学生丧失了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还让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的应用能力等得不到培养。未起到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品质。
5.新课堂教学中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
新课标理念下,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把教师的主导地位重新定位,从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要以学生为主体,在给学生留有较大的空间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占主导地位,体现教师教、学生学,教师不仅是教学内容的传授者,也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还是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同时,应试教育使许多教师的思维成了定势,多数教学成了固定模式:复习准备、演示实验、讲解习题、学生练习、总结结论,等等。长期的传统的教学使许多教师形成了难以改变的思维定势,教师自己害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而把合作交流的时间自己控制着,师生互动只流于表面形式,教师只能机械地提问题,学生也只能机械地回答问题,一问一答的"活跃情景"似乎就是新课标的体现。教师偶尔也让学生分组讨论,集中回答,所谓民主加集中,但问题及讨论的各个环节也都是由教师精心策划和安排的,学生也只能按部就班,如果学生的答案与教师设计的答案出现冲突,教师就会不假思索地说"错误"。教师在无形中仍然操纵着学生,扼制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热热闹闹满堂问的课堂气氛却是一种单向传递式的变形,学生迫于升学压力只能"不厌其烦"地啃下这平淡无味的知识,这与传统的授课方式没有多大差别,美其名日实践新课标,其实质是"穿新鞋,走老路"。
教育改革是整体的、长期的、需要用实践去验证,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断去努力,去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体会、领悟课改的精神。以校正我们在实施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偏差和容易忽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现代教育技术学》 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4.5
[2] 《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 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4.1
[3] 《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