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酒不好喝

来源 :杂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siyao1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酒喝得开心?喜酒。见证一对新人走进婚姻的殿堂。什么酒喝得闹心?喜酒。等双方一批一批客人到齐就座,等得头昏;等司仪一套一套程序走完开席,饿得头昏。
   婚礼成“昏礼”,婚宴成“昏宴”,差不多是现代人的共识:以其昏昏,使人昏昏。不过,在强大的文化惯性之下,人们往往有着极强的耐心和韧性:一生一次,随大流吧;都不容易,来都来了。
   婚礼,多数人一生一次。但是,你参加别人的婚礼,可能会有N次。最终在你记忆自动筛选之后留下印象的,只是那些特别的、温情的细节。
   家乡好友老殷,素来对婚俗套路反感。他不能改变别人,只有改造自己。女儿结婚时,他在小城东台率先做了一番改革。一是首创“乱坐”:不指定座位,没有“领导”“同事”“同学”“亲友”之分组,来宾一律自由组合。二是简化流程。婚礼一开始,他就登台举杯,敬酒词也是极简风格:在国内外一片大好形势下,在辞旧迎新的大喜日子里,迎来我女儿的婚礼,感谢大家顶风冒雨来到现场。今天本来要讲五个问题,但为了节约时间,改进文风,转变作风,只讲三个问题……老殷抛弃所有常用形容词,赢得台下笑声一片、掌声四起。
   80后同事小丹在南京操办的婚礼带给来宾不小的惊喜。主持人介绍新人登场后,接着一般是有些肉麻的表白环节,而她的老公,理工男,突然拿出一本荣誉证书,内页只有抬头和落款。抬头是他的姓名,落款是她的名字,其他一片空白。老公说:希望我们结伴走过五十年的时候,你能亲手写上评语,然后把这本证书颁发给我……
   当年,电视上刚刚热播过《金婚》,那张空白证书,更让人有共情、共鸣。
   别人的婚礼上,我也常常是编外的“气氛组”。早些年前,电视台栏目组小同事结婚,我便开始琢磨怎么让他们的婚礼有点个性,怎么在固定婚庆套路里有点亮色。婚礼,不就等于一档直播类节目吗?一顿胡乱联想,大脑屏幕上浮现一副副大红春联。我决定挑战一下自己,将新郎新娘的名字嵌进去,量身定制个性化祝福,再请书法大家挥个毫泼个墨,增添几分文化气息。乡友的儿子常适大婚,新娘叫王晨。自感“周郎才尽”,网约几位文化人一起助力,拟制喜联三副。其中通俗直白的一副是:持家有常和适为王;传业贵恒晨夕在勤。假如有婚俗改革先进个人评选,是不是可以考虑给我等一个单项奖?
   婚礼,一度被認为是双方家庭经济实力、人脉资源的集中展示。凡事讲礼、偏好攀比的现代人,排场越来越大,档次越来越高,舞美越来越炫……网民调侃,现代人谈钱伤感情,谈感情伤钱。不过,婚礼只是用来给人“看”的吗?它应当成为当事人一生温暖的记忆,可以有情感的碰撞,可以有文化的融合,至少不应该是现在流行的那种“套话大会”,排场比拼现场。
   电视上常常播出一些温暖感人的家庭故事。我发现,主人公回忆往昔时,有个异口同声的说法:我们当年结婚时,没有像样的婚礼,也没有什么礼金……幸福的家庭,原来真有太多相似。看看他们欣慰满足的神态,想想现代人结婚时的心态,扪心自问:当我们感慨压力越来越大、活得越来越累时,有多少人思考过生活的意义,真正为自己而活呢?
   【原载《中国青年报》,本刊标题有改动】
其他文献
中國有句话叫“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大概是说,厌倦了功名利禄的人想要躲起来,简单的办法是住到人烟稀少的地方,巧妙的办法是混迹于市井之间。另一个版本则增加了一层比较,“大隐隐于朝”,在朝中做大官才是最高级的隐匿方法。   仔细推敲,要“隐”的是什么呢?根据传统文化背景,应该指的是具备隐藏才华名声的韬略,免得招来权贵豪强,不从也得从,惹上大麻烦。曹操绑架了徐庶的老母,逼他加入自己的阵营。在乱世,
期刊
几年前,在网络上,有人批评萧红,由萧红的作品、经历谈及她的个人生活,说萧红的私生活如何如何,所用网络词汇粗俗且粗暴。这个批评的人,我原本很欣赏他,觉得他的文字清新远俗,但因为这篇文章,便敬而远之。   因为那一刻,我看到的不是萧红私生活的不堪,而是这个人内心的不堪。   我的观点是:萧红不是不能批评,而是有些人不配。   批评是一个人的自由,但并不意味着你可以随意地批评。   这首先有一个
期刊
假如我的诗  要靠朋友点赞攒人气  不如当众出个丑  围观的人一定不少  假如我的诗  要靠親友打赏  不如自己插支草标  明码标价  保证诗心敞亮  假如我的诗  要靠彼此吹捧浮夸  不如借助刷票器  点击率自然飙升  假是假了点  却不失文人骨气  假如我的诗  要攀附所谓的大咖  借其赫赫的红屁股  登刊上册  不如爬上屠户的肉案  请霸气的检疫官  往后臀上盖章  想红就红  想紫就紫
期刊
从字面上看,卖相,当是于待价而沽有益处的外表。所以,水果蔬菜、家禽家畜、河鲜海鲜,售卖者都着意于卖相。市面上一度有打蜡的苹果橙子、喷上水的青菜菠菜、喂了孔雀绿的活鱼和涂了黄颜料的黄鱼……这些年狠抓食品安全,此等伎俩几近绝迹。   货品有卖相,人也有。上海人讲一个人长得好,会说:“这人卖相真好!”细细想来,较之于时下的网络词汇“颜值”,卖相的内涵,还包括穿着打扮、举止风度。简而言之,是给旁人的印象
期刊
这个世界上从来都不缺少可笑之人,自以为是者有之,矫情做作者有之,趋炎附势者有之,贪婪吝啬者有之,自命清高者有之,无德无才者有之,粗鄙恶俗者有之……这样的人不仅可笑而且无趣,遇到,则敬而远之,绕路而行。   有一种人你却不能笑,虽然也很可笑,但面对那颗柔软善良的心,你却怎么都笑不出来。古典名著《红楼梦》中便有这样一个人物,那便是刘姥姥。年少时,我读不懂刘姥姥,像妙玉一样,对她充满厌弃。为了讨得几两
期刊
《笑林广记》里有则著名的笑话,说一个知县过生日,因他属鼠,下属便集资铸了一个金老鼠作贺礼。知县收受之后得到启发,于是另寻了机会对大家说,明年恰巧是贱内的大寿,她比我小一岁,属牛的。鲁迅先生据此写了篇《捧与挖》,讽刺道:“如果大家先不送金老鼠,他绝不敢想金牛。一送开了手,就难于收拾了”,无论有没有能力送金牛,“即使送了,怕他的姨太太也会属象”,这就叫水涨船高。   当今一提到贪官,人们就说他们的胃
期刊
翻阅史册,发现无论正史还是野史,有很多秉公执法的官员被记录在案而留名后世。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记载的张释之其人其事,便是一例。   张释之,西汉南阳人,初为小官十年,因其贤而被举荐给汉文帝。他论及秦亡汉兴之因,有理有据,文帝称善,遂留在身边担任仆射。后因其处事公正,不断升迁,官至掌管司法刑狱的廷尉。太史公在为这一人物作传时,不惜笔墨讲述他公正执法的作为,其中有两件事尤见其“职业品格”。  
期刊
中国人为何这么热衷于购买奢侈品呢?从社会学角度来说,奢侈品是一种符号,是一种上流文化的标志,是等级和身份的象征。东亚文化里个人价值需要社会承认,背一个名牌包,戴一块品牌手表,也算自我提升,让别人承认自己的成功、富裕、有品、属于上流社会。从心理学上来说,用奢侈品来武装自己,比较能够引人注目,高看一眼,可以满足虚荣心和自尊心。   说白了,抢购奢侈品,实际上是一种想成为 “贵族”、进入上层社会而走的
期刊
雍正帝上接康熙帝,下启乾隆帝,爱他的人不少,恨他的也不少。爱他,则说雍正帝振起大清,让大清高飞了一阵;恨他,便说雍正帝害惨大清,让大清走下坡路。   雍正帝登基时,清朝官场在康熙帝的宽厚政策下已是政以贿成,贿赂公行,“上以贿求之下,下以贿献之上”。无官不贪,是官皆腐,百千万贯犹嫌少,堆积黄金北斗边。雍正帝一上台,先拿腐败开刀,口子选在清查亏空上。众官员又以为是康熙朝的“狼来了”,先是笑,到后头脸
期刊
一位熟人最近很苦恼,他花两百万元在一座老小区买了套学区房,没想到只过了三年,长沙一所名校就在其所在城市经开区建了分校,教学质量比他们小区匹配的学校明显好很多。再买一套房吧,他们夫妻都是单位里的普通职工,每人一个月也就四五千块钱,上次买学区房都是在银行里背了七八十万贷款,再揩了双方长辈四五十万元的“油”;随遇而安吧,又觉得自己做父母没有尽心,对不住孩子。我劝他想开点,名校出来的未必都是牛人,非名校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