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层面看当代艺术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lmic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艺复兴末期带有理性主义的唯理论和有着归纳法性质的实证论哲学产生之后,形成了以形而上学作为区别科学的哲学,哲学从而从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体系中分离出来,而为形而上学,形成了主客体分离的近代哲学。到了19世纪末,这种方法又影响到艺术思维,体现在现当代艺术所具有的超越感性经验的形而上的特征中。当辩证法作为一种方法论影响学术时,便也就产生了对二元对立哲学观的消解。
  
  一、二元对立的消解
  
  当今世界变得“扁平化”,有一种非物质社会的性质,原本我们习惯以两级对立的方法来理解世界,如在艺术上我们有美与丑、真与假、形式与内容等的对立区分,并以此作为判识优劣的一种方法和尺度。而在非物质社会,信息的迅速交流,世界变得不再有隔阂,不再有神秘甚至隐私。图像传播的极大发达,使得我们相对于过去有了极多的知晓外部世界的信息来源,我们在一个扁平的界面上可以足不出户地看到活生生的世界,了解到异国他乡正在发生的事情,触及到迅速出现又即刻消失的事物变化。因此,无形中精神与物质的对立在此融合了,因而,过去的认知方法,随着信息的广泛渗透,致使“二元对立”的关系很大程度上转化成为共时而显、同体并存、相互渗合的相对性的态势,如好与坏、旧与新、错与对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转化和消解。当今信息的爆炸导致了欲望的爆炸,导致权威的消失,这一点也反映在当代艺术的趋向中。
  在非物质社会到来之前,功能存在于质料之中,密不可分,如刀剑的锋刃必须与材质连接在一起。而在当代,形式与质料是可以分开的,如电子汇款、刷卡消费、人机对话等等,表现出了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非物质形态,许多情况下,是只见功能不见物质。
  
  二、艺术解构了吗?
  
  这种现实影响了人的思维,必然反映在人的世界观当中,反映在艺术观之中。如当代艺术的影像化、媒体化、观念化、多元化、公众性、参与性,事件性、行为等都是消解二元对立的结果,这也形成了对艺术本体的越界。但问题是中国的当代艺术在全球化意识的影响下,虽然出现了艺术形态的转型和越界,但未必是真正地解构了。转型是相对过去的形态的否定,例如85新潮这种以独立精神、文化反省、现实批判为主要特征的对艺术的思索,是对建国以来体制下一体化的艺术形态的越界。上世纪90年代以始中国社会由一个政治型的社会逐渐转变为经济型社会,到了今天艺术中的拼合、拆解、挪借、调侃、卡通化等这种数字化时代多元形态又是对90年代以来艺术形态的越界与转型。虽然在越界中出现了新的面貌,新的价值观,但走到今天又遭遇到了彷徨与迷失的境遇,出现了意欲挣脱又被牵制的局面。这是因为我们的艺术思维与价值观就整体而言,不可避免地受西方强势文化的趋势,浸淫着西方当代的艺术思想,非但没有解构,反而在继续建构着西方的价值体系。虽然艺术创作在近几年来似乎已走过模仿、学习西方模式的阶段。可是就整个而言,由于在客观上缺乏对国家意识的关注,缺乏突破圈子内的“家谱系统”,在主观的创新意识上又缺乏对超越感性经验的艺术法则的把握、缺乏艺术本源的冲动和辨析的智慧,因此,这一现状并未产生根本性的变化。
  解构是什么?不是单纯的解放,在学术上是指瓦解固有的体系,解构已有的构造,重构价值结构。说到此,自然绕不开现代的一位哲学家——海德格尔。海氏说的“解构”是对形而上学的历史批判,德里达把它译作“解构主义”,这源于启蒙主义和超验理想主义,而海德格尔的巨大贡献“是如何将自己对现代形而上学传统的批判,建基于对现代和古代形而上学进行历史重读的巨大工程之上”(马克·第亚尼语)。这是因为海德格尔一直将亚里士多德的希腊思想看做是具有现象学和诠释学维度的,探讨存在论(本体论)在海德格尔这里变成了诠释学,因而他断言:“哲学的结构必然要毁灭。也就是说。必然会通过一种向传统的历史回归,将传流下来的东西解构。但这一点也并不意味着要否定那个谴责其无效的传统,而是一种对传统的积极挪用。”
  当代思想中(在逻辑、艺术、伦理学、认识论、科学哲学等领域)普遍出现了相对主义、多元主义,人们不再信奉普遍有效、独一无二的规范、范式、标准。认为道德规范、科学范式等是相对于文化和时代而产生变化的。值得重提的是德里达将现代主义和传统进行了微观的逻辑修正,而我们大呼建立自我的评判体系时,我们也应该对我们现代的和古代的认识论做一历史重读和微观修正,它也可以促进我们对传统的积极挪用。
  
  三、关于方法论与《第三种思想》
  
  笔者在一篇关于建立方法论的文章中说过,我们早已有了自己的或日东方的审美评美标准、体系,只是失去了使用和开发的文化背景和兴趣或者说是自信,我们还得去品味东方文化中的意在言外的语言方式和关于灵与识、意与境的“唯灵”气质,因为这些特质也正符合当代艺术的暗示性、借代性的语言特征。通过重读它可以校正现在的思维偏误,当艺术走出本体、走向多元、走向观念时且不要忘记,观念艺术需要的是智与慧,需要的是辨与识。当下的观念艺术,往往缺乏新观念,很浅显和苍白。有些观念作品,不过是“无休止的自我阐释”,而作品的形式则成了这种过度阐释的无力佐证,导致观念难以支撑形式,或者是形式难以说明观点,正所谓口与手的颠倒。
  其实,西方当代艺术正在反思,又存在了一种由越界回归本体的潜流,这不奇怪,人类的心绪总是这样,当一件事物的形态成熟了形成大流之后,一股饱厌的情绪又在形成一股逆反的潮流,这是因为人性有一种不断追求新异的心理。当逆反又形成大流,则又出现逆反,如此重复、回归、推叠、演进、更替、出新。譬喻当代艺术中在造型上追求原始、稚拙,在意义上追求神秘、象征、暗示等,便是逆反心理回归到原始艺术的心理情结。
  一般来讲,谈起世界上的文化思想好像只有两大块,即西方和东方(非洲、大洋洲等地域的文化思想则处于边缘地位)。然而,在文化思想的交叉之中,是否已形成了第三种、第四种呢?最近,在古根海姆美术馆举办的《第三种思想》展览,总结出了西方现当代艺术从亚洲获得的灵感启迪。如禅的文化所具有的暗示性、顿悟直指、内省智慧、一意多指、受控意外等对生命本源性的体会,这正是当代艺术的灵魂。
  中国当代艺术走过了受西方现当代艺术影响或学习的过程,然而西方在19世纪末就出现了受东方艺术精神影响的流派或艺术观。美国的艺术史学家大卫·卡里尔曾说:“当代西方学者很敏感地意识到欧洲中心论的危机。我们感到,任何贴切的艺术理论必须与其整体的文化艺术相应”。中国的艺术要独有见树,那就必然要从语言方法上提升到精神的主体上,上升到艺术思想的突破上,寻找物质事态内部的特性,把握对生命、存在的本源思考。
  
  四、原理的重要
  
  应单纯一点,本源一点,自然一点,简朴一点,直觉一点,这是艺术思维的命脉,它会带给我们剥开现象看本质的敏锐,带给我们洞悉事态的智慧,带给我们激扬艺术灵性的涌泉。我们可以快乐地习惯于琢磨事物的原理,而不是形式。有了原理。形式随心所欲;有了原理,心不受控却变化无穷,有了原理,会形随意迁,形态倍显,有了原理,会提笔放意,叹唱啸永;有了原理,会低循高翔,抱奇抗俗,这是我们的价值点,我们不要忽略。
其他文献
吴福辉(1939年-2021年)学者  2021年1月15日,学者吴福辉病逝。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吴福辉的名字出现在许多前言里、作者栏中、封面上,既可谈“京”论“海”、解读小说流派,又可信手拈來话语文教育。时常有读者说,吴福辉先生的文字有着能将枯燥学术变有趣的魔力。  吴福辉出生于1939年12月,在上海静安寺附近的北京西路度过童年时期。上到房屋装潢,下到街坊邻里,他浸润在老上海的风土人情里。
2008中国杭州第三届西湖国际雕塑邀请展暨钱江新城雕塑邀请展如期举行。自新千年举办首届西湖国际雕塑邀请展以来,共有150多位国内外知名艺术家的作品为自然山水城市杭州留下了众多艺术地标,也沉淀为这座城市的文化资本,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已经成为国际雕塑艺术交流的平台,是中国当代户外重要的雕塑展览之一。  2000年第一届邀请展以“山水人”为主题在杭州西湖太子湾公园举行,展览透过雕塑的空间介入引发出
大火浓烟中响起了萨克斯  克雷德是一名萨克斯乐手,他与一向在音乐上极有天赋的恋人詹妮组成的合奏组合迷倒大批发烧友。2004年7月20日晚,得克萨斯州北部城市阿马力诺的“落日”夜总会邀请克雷德和詹妮到场为舞会演奏。舞会在6楼举行。  舞会热闹地进行着。两个小时后,舞厅的灯突然熄灭了,舞厅外突然传来一声尖叫:“着火了,快逃命啊!”  这声毛骨悚然的尖叫,让人们大惊失色。人们互相推搡着,拼命地向着光亮的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第12届“中国雕塑论坛”把“雕塑与生态”这一国际性的时代热门话题抛撒在“天府之国”成都橙黄橘绿的余韵中。论坛期间,还同时推出颇具拓展性和针对性的“和而不同·西南当代雕塑邀请展”。雕塑理论的探讨与雕塑实践的展示给秋冬之际的中国雕塑界营造出一派热闹非凡的文化景象。  这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一年一度的中国雕塑论坛成了雕塑界探讨理论课题、解决实际问题、交流实践经验、
一些对全民公投不吝赞美之词者常常称赞这种形式为“最彻底、最直接的民主”,这话只说对了一半——事实上这也是最原始的民主。   近期“全民公投”几乎成了最时尚的名词,先是,瑞士举行了针对给所有瑞士公民和住满5年外国人按月发放“无条件基本收入”的全民公投,结果选民以高达78%的反对派否决了这项“人人派糖”提案。紧接着,英国举行了全球瞩目的“脱欧”公投,结果脱欧派以51.9%的微弱优势获胜,尽管一些英国
New Arts of Panning
整理:Lily·冯    R·布盖提是一位自学成才的、杰出的动物雕塑家,法语称:‘Animalier’, 指专门致力于雕塑动物的艺术家。  法国的Barye是19世纪初世界最伟大的动物雕塑家,而R·布盖提则是19世纪末最优秀的动物雕塑家之一。  R·布盖提1884年出生于意大利的米兰,是著名设计家C·布盖提[Carlo Bugatti]的小儿子。他有个哥哥叫E·布盖提[Ettore],他的哥哥是世
1979年的伊斯兰革命影响了很多伊朗人的人生走向。Mitra Khorramian全家在伊斯兰革命那一年离开伊朗,客居异国他乡,最后留在美国。一些客居他乡的伊朗人,因其政治观点、生活方式和职业选择,而没有办法回到伊朗。譬如从事艺术研究与教学的Mojgan Mozaffria,她关注伊朗妇女地位和她们不平等的权利,也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批评战争,因此只能流亡在外。    很多生活在美国的伊朗人仍维持着
闫玉昆的雕塑艺术涉及到的题材比较广泛,手法也较多样。上世纪90年代初,他参与了莫高窟洞窟复制工程的雕塑部分,在此期间,他手摩心追,创作了以敦煌艺术为主题的系列作品。他塑造的佛像,材料上采用木材、石材与铸铜相结合的手法,造型上解构了传统的佛像形态,且看他的《敦煌随想曲之一》,在这件作品中,闫玉昆有意以形体不完整的手法塑造了佛像。并与石材有机地结合,还以有着敦煌艺术元素富有装饰意味的飘带,气韵生动地贯
内容摘要:有这样一种说法,雕塑史即为材料史,而安尼施卡普尔则认为,对所有的材料而言,还有一种可以被称为非材料的东西与之相对应。他认为雕塑既是一种物质或是准物质实体,同时又是另一种非物理的存在。  关键词:安尼施·卡普尔:材料;非物质    在艺术发展到今天的语境之下,我们很难再给雕塑做一个明确的定义,或许我们依然可以认为雕塑就是一种有材料物理特性的、可触及的、空间中实体性的艺术,并在此语境下对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