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急诊情况进行归纳总结。
方法:分析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急诊的情况,并对早期急诊的临床观察、心电监护等护理过程进行归纳整理。
结果: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死亡7例,43例患者在病情得到控制后转入病房进行观察。
结论:及时地采取有效的治疗、监护,有助于减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患者被抢救的成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早期急诊 研究发现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145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138-01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的供血量急剧减少甚至中断而引起对应心肌严重且长时间的缺血,它可导致患者的心肌坏死,它的主要病症表现在胸闷疼痛、心律失常和心电图特征性改变等。在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数量呈逐年递加的趋势,年龄在40岁以上的患者占88.3%~95.0%。我院急诊科在2010年6月~2012年12月共诊治50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通过细心的观察和护理,在该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在2010年6月~2012年12月我院急诊科共诊治50例该病症患者,其中36例为男性,14例为女性,患者的年龄均在40~70岁之间。另外,37例前壁心肌梗死,9例下壁心肌梗死,其他4例;29例并发室性心律失常,10例心力衰竭,8例窦性心律过缓、传导阻滞,3例心源性休克。
1.2 方法。一旦发现缺血性胸痛者的疑似病例,在诊疗时必须及时进行心脏检查,包括12导联心电图和心电监护,给患者建立良好的经脉通道。急性心肌梗死一旦被确诊,需立即计算疾病的风险指数,积极地做好电除颤、溶栓的治疗准备,有效地预防患者的心脏并发性,防止室颤现象的产生。
1.3 护理。
1.3.1 临床观察。主要遵循“一看、二听、三摸、四测”的基本临床观察原则。“看”指看患者的神志、口唇及皮肤颜色、末梢循环及浅静脉的充盈情况、呼吸频率及节奏速度;“听”指听患者的呼吸音;“摸”指的是摸脉搏和皮肤的温度;“测”指的是测患者的心律和血压。医疗工作者可依靠这些临床观察获得的信息进而判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是否有无缺氧和心脏的并发症。
1.3.2 心电监护。实时地了解患者心肌供血的基本情况,正确地判断患者心脏的活动状态,能及时发现患者心律失常及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征兆。在进行心电监护时,可采用心电监护仪测量患者的心律、呼吸、血压、心电图波和血氧饱和度,定时使用12或18导联心电图进行检查。通过公式(风险指数=[HR×(年龄/10)2÷SBP)计算风险指数,能反映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病情变化。心电监护不仅能辅助医疗工作者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症状做出判断,而且能及时地进行预见性的护理。在我院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风险指数>30者共21例,医疗工作者除了要加强巡视、密切地观察患者的心律、血压变化外,还要通过心电图波的数据判断各种形式的心律失常,并准备好一切急救药品和急救设备。一旦出现心肌缺血、缺氧严重的患者,应及时地报告医生并对其实施抢救。
1.3.3 溶栓治疗。早期进行溶栓治疗和重建血供是缩小患者梗死范围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1]。在溶栓前需做18导联心电图。由于要使溶栓剂在循环的过程中到达有效的浓度,所以在治疗时要求医疗的工作人员在一定的时间内输入一定剂量的溶栓剂,因此医疗工作人员必须十分熟悉对溶栓剂的使用,确保按正确的要求进行输注。在溶栓后,医生应每20分钟复诊一次患者的12导联心电图,并时常性询问患者胸闷疼痛的症状,密切性地观察患者是否有皮肤、消化道、泌尿道、黏膜、呼吸道等出血症状,是否出现心律失常、血压变化等方面的信息。一旦患者出现严重致死性的心律失常现象,应立即复律。另外,在早期治疗中还应该观察患者的过敏反应,包含发热、关节痛、皮肤潮红和荨麻疹等[2]。
1.3.4 心理调适。身体在受到病痛折磨的同时,在心理上也容易造成很大的负担,常常伴有情绪不稳定、轻生、抑郁等[3]。在患者就医的过程中,时常出现极度消极的反映,伴有惊恐、生气、烦躁等表现,这严重影响了治疗的进度。因此医疗人员除了耐心地域患者进行沟通外,还要积极地鼓励患者,对监护设备和治疗情况耐心解释,以高度的职业操守和责任心、熟练的护理技能增加患者的信心和安全感,在思想上彻底地消除患者的不安情绪,抚慰患者的心灵。
2 结果
我院在2010年6月~2012年12月接诊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死亡7例,43例患者在病情基本稳定后转到心血管内科进行治疗;在29例并发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中药物复律19例,电除颤复律10例;溶栓治疗14例,再灌注8例。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病症属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重要类型,它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由心肌长时间的供血不足所引起的心肌坏死[4]。在临床上的症状表现为持久而强烈的胸闷疼痛、白细胞增多、身体发烫发热、血清酶活性升高和心电图改变等,同时还伴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休克等严重现象的发生。在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数量正在不断的加大,患者的年龄普遍集中在40岁以上,占有较高的比重。急性心肌梗死在早期治疗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减少梗死的面积,预防心脏的并发症和防止室颤现象的发生[5]。中国有句古语,叫做“生死悬于一线间”,这恰恰能真实地反映在我国医疗的救治工作中。对于很多的患者而言,短短几分钟的治疗具有重大的作用,它象征着生或死。如果急性患者能及时地接受到准确的治疗,不仅能消除病痛的折磨,延长个人的生命年限,而且能有效地提高生活质量,展开全新的生活。综上所述,我们得出及时和恰当的对急性患者进行医疗诊治是极其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熊炜粲.黄芪注射液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吉林医学,2013(15):2950-2950
[2] 王勃.75例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诊治分析[J].当代医学,2013(16):80-81
[3] 肖华,彭智欣,林朴卿,等.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差异[J].广东医学,2013(10):1522-1525
[4] 陈倩萍,黎仲雅,梁燕青.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3(17):77-78
[5] 段媛媛.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14):223-223
方法:分析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急诊的情况,并对早期急诊的临床观察、心电监护等护理过程进行归纳整理。
结果: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死亡7例,43例患者在病情得到控制后转入病房进行观察。
结论:及时地采取有效的治疗、监护,有助于减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患者被抢救的成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早期急诊 研究发现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145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138-01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的供血量急剧减少甚至中断而引起对应心肌严重且长时间的缺血,它可导致患者的心肌坏死,它的主要病症表现在胸闷疼痛、心律失常和心电图特征性改变等。在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数量呈逐年递加的趋势,年龄在40岁以上的患者占88.3%~95.0%。我院急诊科在2010年6月~2012年12月共诊治50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通过细心的观察和护理,在该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在2010年6月~2012年12月我院急诊科共诊治50例该病症患者,其中36例为男性,14例为女性,患者的年龄均在40~70岁之间。另外,37例前壁心肌梗死,9例下壁心肌梗死,其他4例;29例并发室性心律失常,10例心力衰竭,8例窦性心律过缓、传导阻滞,3例心源性休克。
1.2 方法。一旦发现缺血性胸痛者的疑似病例,在诊疗时必须及时进行心脏检查,包括12导联心电图和心电监护,给患者建立良好的经脉通道。急性心肌梗死一旦被确诊,需立即计算疾病的风险指数,积极地做好电除颤、溶栓的治疗准备,有效地预防患者的心脏并发性,防止室颤现象的产生。
1.3 护理。
1.3.1 临床观察。主要遵循“一看、二听、三摸、四测”的基本临床观察原则。“看”指看患者的神志、口唇及皮肤颜色、末梢循环及浅静脉的充盈情况、呼吸频率及节奏速度;“听”指听患者的呼吸音;“摸”指的是摸脉搏和皮肤的温度;“测”指的是测患者的心律和血压。医疗工作者可依靠这些临床观察获得的信息进而判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是否有无缺氧和心脏的并发症。
1.3.2 心电监护。实时地了解患者心肌供血的基本情况,正确地判断患者心脏的活动状态,能及时发现患者心律失常及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征兆。在进行心电监护时,可采用心电监护仪测量患者的心律、呼吸、血压、心电图波和血氧饱和度,定时使用12或18导联心电图进行检查。通过公式(风险指数=[HR×(年龄/10)2÷SBP)计算风险指数,能反映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病情变化。心电监护不仅能辅助医疗工作者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症状做出判断,而且能及时地进行预见性的护理。在我院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风险指数>30者共21例,医疗工作者除了要加强巡视、密切地观察患者的心律、血压变化外,还要通过心电图波的数据判断各种形式的心律失常,并准备好一切急救药品和急救设备。一旦出现心肌缺血、缺氧严重的患者,应及时地报告医生并对其实施抢救。
1.3.3 溶栓治疗。早期进行溶栓治疗和重建血供是缩小患者梗死范围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1]。在溶栓前需做18导联心电图。由于要使溶栓剂在循环的过程中到达有效的浓度,所以在治疗时要求医疗的工作人员在一定的时间内输入一定剂量的溶栓剂,因此医疗工作人员必须十分熟悉对溶栓剂的使用,确保按正确的要求进行输注。在溶栓后,医生应每20分钟复诊一次患者的12导联心电图,并时常性询问患者胸闷疼痛的症状,密切性地观察患者是否有皮肤、消化道、泌尿道、黏膜、呼吸道等出血症状,是否出现心律失常、血压变化等方面的信息。一旦患者出现严重致死性的心律失常现象,应立即复律。另外,在早期治疗中还应该观察患者的过敏反应,包含发热、关节痛、皮肤潮红和荨麻疹等[2]。
1.3.4 心理调适。身体在受到病痛折磨的同时,在心理上也容易造成很大的负担,常常伴有情绪不稳定、轻生、抑郁等[3]。在患者就医的过程中,时常出现极度消极的反映,伴有惊恐、生气、烦躁等表现,这严重影响了治疗的进度。因此医疗人员除了耐心地域患者进行沟通外,还要积极地鼓励患者,对监护设备和治疗情况耐心解释,以高度的职业操守和责任心、熟练的护理技能增加患者的信心和安全感,在思想上彻底地消除患者的不安情绪,抚慰患者的心灵。
2 结果
我院在2010年6月~2012年12月接诊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死亡7例,43例患者在病情基本稳定后转到心血管内科进行治疗;在29例并发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中药物复律19例,电除颤复律10例;溶栓治疗14例,再灌注8例。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病症属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重要类型,它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由心肌长时间的供血不足所引起的心肌坏死[4]。在临床上的症状表现为持久而强烈的胸闷疼痛、白细胞增多、身体发烫发热、血清酶活性升高和心电图改变等,同时还伴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休克等严重现象的发生。在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数量正在不断的加大,患者的年龄普遍集中在40岁以上,占有较高的比重。急性心肌梗死在早期治疗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减少梗死的面积,预防心脏的并发症和防止室颤现象的发生[5]。中国有句古语,叫做“生死悬于一线间”,这恰恰能真实地反映在我国医疗的救治工作中。对于很多的患者而言,短短几分钟的治疗具有重大的作用,它象征着生或死。如果急性患者能及时地接受到准确的治疗,不仅能消除病痛的折磨,延长个人的生命年限,而且能有效地提高生活质量,展开全新的生活。综上所述,我们得出及时和恰当的对急性患者进行医疗诊治是极其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熊炜粲.黄芪注射液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吉林医学,2013(15):2950-2950
[2] 王勃.75例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诊治分析[J].当代医学,2013(16):80-81
[3] 肖华,彭智欣,林朴卿,等.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差异[J].广东医学,2013(10):1522-1525
[4] 陈倩萍,黎仲雅,梁燕青.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3(17):77-78
[5] 段媛媛.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14):223-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