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教育教学也在与时俱进,改革不断推陈出新,素质教育登上教学改革的舞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成为新时期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面对历史总体成绩不容乐观的现象,我不断研究分析,发现学生分析思维能力欠佳。于是,利用高中历史课堂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成为我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生;分析思维
高中历史对于学生而言,“学历史难,难于上青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呢?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不少学生平时认真听讲,而且用心背诵,可是做起题来还是无从下手,得分少得可怜。通过分析不难看出,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高中生分析思维欠佳。
介于此,我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不断探索,终于找到些许提升高中生分析思维能力的方法。具体如下:
一、历史分析思维要有先进的理论作为基础
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就是最先进的理论。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是历史思维的理论依据,有人形象地称之为"钥匙".辩证唯物主义中原因与结果(内因与外因)共性与个性(必然性与偶然性)、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方面)与次要矛盾(方面)、继承与发展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与阶级斗争、人民与英雄等原理,常被用于历史思维过程中。利用好这把"钥匙"学习历史,进行历史思维,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社会现象,都能从背景、根源、特点、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规律,得到正确结论。如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原理,就能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社会形态和社会性质的变化及变化根源有较清楚的认识,并能发现和得出社会向前发展的原因和规律。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认识上,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就能把它们放在当时历史背景(条件)下去分析。比如,中外历史上有许多著名历史人物,有些在历史进程中起过重大作用,但也存在不足的一面;有些反面人物,干了许多坏事,但也不能抹煞他一生中干了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像这样的事例很多。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在分析历史问题时,能从当时、当地情况出发,从不同视角,多方面、客观地去思考,锻炼了思维的周密性,克服主观性、片面性。
二、高中历史教师充分发挥主导、示范作用,培养高中生的思维能力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不容小觑。因为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的主渠道,所以教师的导向作用举足轻重。捷克著名学者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当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引导学生。"根据历史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师的主导、示范作用。在传授知识时,不追求知识的数量,而追求知识的质量;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时,不是只把结果给学生,而应把得到结果的方法教给学生。如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由于着眼于能力培养,较多地侧重于历史理论,给教学增大了难度。根据这个特点,我们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处理好教材内容,把握住教材结构与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教学时注重传授知识的准确性、传授方法的实用性,让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構架是: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发展;②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形成;③都铎王朝的统治;④斯图亚特专制王朝的统治。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①议会中反对派的形成;②苏格兰人民起义和革命的开始;③英国内战和克伦威尔的统治;④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和“光荣革命”; 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3)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确立:①君主立宪制的确立;②英国内阁制的形成我们将教材所述背景的四个方面加工整理为;原因: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专制统治之矛盾尖锐。
具体原因:①斯图亚特王朝专制,迫害清教徒,造成政治紧张;②查理一世为讨伐苏格兰人,企图使议会通过征税法案。
将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概括为5个要点:①新议会召开,革命开始的标志;②美国内战;③克伦威尔的统治;④斯图亚特王朝复辟;⑤“光荣革命”。
又从原因的分析和过程的介绍中概括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①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联盟,在人民支持下,同国王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作斗争;②资产阶级经过反复、曲折的斗争,历时近半个世纪,才建立起资产阶级的统治。
这样将教材内容进行压缩,突出了教学重点,学生记忆和理解的负担就减轻了。再如,在讲"戊戌变法"时,为了让学生弄清"中国为什么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这个问题,我们设计了以下思考题:①19世纪7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它们怎样侵略中国?②面对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态度怎样?③为什么说甲午中日战争后的形势,为维新变法运动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④康有为等知识分子怎样进行维新变法活动?学生看书后,一一回答了这4个思考题,也就知道了维新变法运动为什么在中国兴起。这样,将教材内容线索(问题)化,线索(问题)要点化,要点又做到条理、全面化,将书由“厚”变“薄”了。同时,依据这些要点,学生抓住了教材的“主心骨”,也就能把握教材的结构体系,驾驭教材,再将教材由“薄”变“厚”,这样,学生就能从记忆的羁绊中解脱出来,在轻松愉快中得到知识的拓宽和思维能力的升华。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在教学中处理教材内容的难点问题时,我们或将难点分开讲解,或进行引导启发,让学生思考回答,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高三复习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专题中的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这一内容时,我们按时间顺序把这三国革命的背景(原因)、经过及其历史意义归纳成要点,列成表格,并把要解决的问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寻求解题的思路、方法,并比较其异同点,得出正确结论。
总而言之,我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采取以上方法,不仅培养了高中生的分析思维能力,而且提升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生;分析思维
高中历史对于学生而言,“学历史难,难于上青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呢?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不少学生平时认真听讲,而且用心背诵,可是做起题来还是无从下手,得分少得可怜。通过分析不难看出,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高中生分析思维欠佳。
介于此,我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不断探索,终于找到些许提升高中生分析思维能力的方法。具体如下:
一、历史分析思维要有先进的理论作为基础
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就是最先进的理论。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是历史思维的理论依据,有人形象地称之为"钥匙".辩证唯物主义中原因与结果(内因与外因)共性与个性(必然性与偶然性)、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方面)与次要矛盾(方面)、继承与发展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与阶级斗争、人民与英雄等原理,常被用于历史思维过程中。利用好这把"钥匙"学习历史,进行历史思维,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社会现象,都能从背景、根源、特点、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规律,得到正确结论。如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原理,就能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社会形态和社会性质的变化及变化根源有较清楚的认识,并能发现和得出社会向前发展的原因和规律。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认识上,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就能把它们放在当时历史背景(条件)下去分析。比如,中外历史上有许多著名历史人物,有些在历史进程中起过重大作用,但也存在不足的一面;有些反面人物,干了许多坏事,但也不能抹煞他一生中干了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像这样的事例很多。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在分析历史问题时,能从当时、当地情况出发,从不同视角,多方面、客观地去思考,锻炼了思维的周密性,克服主观性、片面性。
二、高中历史教师充分发挥主导、示范作用,培养高中生的思维能力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不容小觑。因为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的主渠道,所以教师的导向作用举足轻重。捷克著名学者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当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引导学生。"根据历史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师的主导、示范作用。在传授知识时,不追求知识的数量,而追求知识的质量;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时,不是只把结果给学生,而应把得到结果的方法教给学生。如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由于着眼于能力培养,较多地侧重于历史理论,给教学增大了难度。根据这个特点,我们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处理好教材内容,把握住教材结构与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教学时注重传授知识的准确性、传授方法的实用性,让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構架是: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发展;②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形成;③都铎王朝的统治;④斯图亚特专制王朝的统治。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①议会中反对派的形成;②苏格兰人民起义和革命的开始;③英国内战和克伦威尔的统治;④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和“光荣革命”; 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3)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确立:①君主立宪制的确立;②英国内阁制的形成我们将教材所述背景的四个方面加工整理为;原因: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专制统治之矛盾尖锐。
具体原因:①斯图亚特王朝专制,迫害清教徒,造成政治紧张;②查理一世为讨伐苏格兰人,企图使议会通过征税法案。
将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概括为5个要点:①新议会召开,革命开始的标志;②美国内战;③克伦威尔的统治;④斯图亚特王朝复辟;⑤“光荣革命”。
又从原因的分析和过程的介绍中概括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①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联盟,在人民支持下,同国王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作斗争;②资产阶级经过反复、曲折的斗争,历时近半个世纪,才建立起资产阶级的统治。
这样将教材内容进行压缩,突出了教学重点,学生记忆和理解的负担就减轻了。再如,在讲"戊戌变法"时,为了让学生弄清"中国为什么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这个问题,我们设计了以下思考题:①19世纪7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它们怎样侵略中国?②面对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态度怎样?③为什么说甲午中日战争后的形势,为维新变法运动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④康有为等知识分子怎样进行维新变法活动?学生看书后,一一回答了这4个思考题,也就知道了维新变法运动为什么在中国兴起。这样,将教材内容线索(问题)化,线索(问题)要点化,要点又做到条理、全面化,将书由“厚”变“薄”了。同时,依据这些要点,学生抓住了教材的“主心骨”,也就能把握教材的结构体系,驾驭教材,再将教材由“薄”变“厚”,这样,学生就能从记忆的羁绊中解脱出来,在轻松愉快中得到知识的拓宽和思维能力的升华。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在教学中处理教材内容的难点问题时,我们或将难点分开讲解,或进行引导启发,让学生思考回答,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高三复习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专题中的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这一内容时,我们按时间顺序把这三国革命的背景(原因)、经过及其历史意义归纳成要点,列成表格,并把要解决的问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寻求解题的思路、方法,并比较其异同点,得出正确结论。
总而言之,我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采取以上方法,不仅培养了高中生的分析思维能力,而且提升了学生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