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喜玛拉雅冲向世界之巅时半途扔下的洪荒之地,还有万年不变的干涸与任意肆虐的风沙,只有混沌未开的原始和辽阔无际的苍凉。
20世纪40年代。西方一位又一位探险家在它面前望而却步,无可奈何地叹道:啊,地球上的月球。到了50年代。剿匪的军人和探宝的地质队员们挺进了高原深处,但是,魔鬼不愿将那片土地拱手让给人类,死神与人们展开了残酷的较量,让人们在风沙中迷路,在干渴和饥饿中备受折磨。人们每天都得与严酷的大自然搏斗。那里曾经有这样一句常用语:“我用生命为你铺路。”
那片大戈壁在青藏高原西北部,它叫柴达木。
只要进去,就不怕艰难,带着英勇与悲壮,所以人们称进去为挺进。人的顽强坚韧使魔鬼与死神节节败退。七八年过去了,油田建起来了,死亡渐渐减少。但死神没有服输,敌不过强悍的生命,就扼杀即将出世的生命,于是,生命的顺利繁衍成为一时的难题。
60年代初,一个叫马崇煊的女大学生进去了,她击败了魔鬼与死神,几十年顺利接生两代人。80年代,她的故事传到了北京,中央电视台一个摄制组专程到柴达木采访她,并向全国播放了她的专题片,题为《柴达木的母亲》。尽管如今她已经退休离开那片戈壁了,但那里的人们一直想念她,由她接生的孩子们已长大成人,都以她为荣。
1独闯大西北
1959年夏天。一个体重不到80斤的瘦小的姑娘背着比她身体大得多的行李,艰难地走进成都火车站,独自登上了西去的列车。
她毕业于成都华西医科大学,一百多个毕业生中只有她一人被分配到青海,因为她的成绩好。又主动要求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当她拿到毕业分配通知书的时候,全班都闹成了一锅粥。有的同学向她投去同情的目光,七嘴八舌地说,怎么让她去青海?是不是分错了?那可不是小姑娘呆的地方,你们知道古人的诗吗?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也有同学十分敬佩地称赞她:你真行,有胆量!一个高大的男同学向她走去,两眼竟然含着泪,面带羞愧对她说,我母亲瘫痪了,我要求分回武汉,我是弱者,不如你!
这位姑娘叫马崇煊,是哈萨克和回民的混血儿,但她生长在四川凉山。哈萨克,本意是“避难者”。早年,她的祖辈为摆脱乌孜别克汗的残暴统治,从新疆逃难到四川,在偏僻的凉山山区定居。父亲去世早,她从小在贫困中度日,目睹了外公和母亲的艰辛。外公是败落的儒士,没有什么财产,只有一箱子书是他的宝贵财富。他不能给予她优越的生活条件,却是外孙女最好的启蒙老师。马崇煊在上学前就熟读了《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和不少古典名著。外公让她记住《爱莲说》里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她说,记住,今后会有用的。她点头,其实并不理解其中的奥妙。
真正使她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还是那一件事:有一天,不满周岁的小弟弟忽然昏迷不醒,母亲哭喊着弟弟的名字,外公焦急地一会儿看弟弟,一会儿翻书,仍不知道该怎样让他醒来。正在紧要关头,一位中年男子出现在门口,母亲见过他,他是这个地区有名的医生,她想也不敢想去请他来给孩子看病,家里没钱呀。而今天他是不请自来的!
“我来看看!”他一边说一边快步走进屋,伏下身来为弟弟检查。“是脑脊髓膜炎。”医生说着已打开医疗箱。为弟弟打针。片刻,弟弟苏醒过来了。母亲破涕为笑,说你是我儿子的救命恩人,你就像神仙从天上降临啊,我们一家一辈子都感谢你!外公激动地拉住医生的手说,需要多少钱我一定会给你的。医生摆摆手:“我只收富人的钱,不收穷人的。”他把几包药放下,嘱咐按时给孩子喂药,说我还会来的就走了。外公和母亲感激地望着他的背影,连连说。“你是世间最好的人!”
那时马崇煊才6岁。这一幕对她心灵上的触动很大:我长大了也要当象他那样的医生,成为世间最好的人!医生来家里好几次,弟弟的病全好了。她要去找自己最崇敬的人,马崇煊背着弟弟走了好几条街,翻过好几座山,找到医生的家,在门口徘徊。她想赠给医生一句古人的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医生在她心目中太高大了,她终未走进他的家。
马崇煊更加努力地读书,一入学就考上了三年级。没几年,新中国成立了,国家鼓励孩子们好好读书,为他们设计了美好的前景。马崇煊带着孩提时的理想,发奋努力,后来终于考上了华西医科大学。这是无比光荣的事,凉山这一带山里人家,祖祖辈辈没有出过大学生。不善交往的外公和母亲不能不笑脸迎送一个又一个登门祝贺的人,但外公却没有称赞外孙女一声,他只是淡淡地说:“考上大学才是走出第一步,学好本事是第二步,最重要的是第三步。”马崇煊睁着一双纯净如水的大眼睛望着外公,她牢牢记住了这句话。
她只身来到青海西宁,她的工作单位是青海油田职工医院。报到这一天,她的心灵就受到极大的震撼。她在医院看见了一群孕妇。有的肚子微微突起,有的肚子已像大皮球一样滚圆。一数,足足有八人。她一问,才知道她们都从油田的前线柴达木来。柴达木正在开发,自然条件和生活条件差,油田规定不能在那里生孩子。有一个妇女自认为自己的身体好,悄悄藏在柴达木生了孩子,结果两条生命都没保住。打那以后,油田就严格管理孕妇,无论是职工还是家属,怀孕三个月以上就派车送到西宁的职工医院。
马崇煊看着一个个皮肤干涩、脸色黑中透红、包着各色方格花头巾的孕妇,崇敬之心油然而生。柴达木,那里拒绝生命的诞生,而你们不仅敢于走进去,而且敢于孕育生命! 马崇煊就是怀着这种敬意,当上了妇产科医生的助手,第一次在大西北接生了新的生命,她听着孩子的哭声,第一个念头就是:走,到柴达木去,一定要让戈壁荒漠微笑着迎接人类的新生命!
2不是一般的姑娘
1960年春夏之交,马崇煊的申请批下来了。她被调到地处柴达木西北部一个名叫冷湖的小镇,那是青海油田机关和石油职工医院所在地。她兴奋地坐在解放牌货车驾驶室里迎着西行的风踏上西部之旅四天的路程,有三天都在戈壁滩上,她领略到西部边陲的辽阔,更体味到原始苍瘴是怎么回事。
冷湖只有一条街,街上只有一个小商店,与戈壁同一颜色的灰色土坯房、白色的帐篷和蓝色的活动板房是街道两旁的主要建筑。方圆几百公里都是戈壁荒漠和光秃秃的黑色山、灰色山。有了这些房子,才有了一些生气。
马崇煊眼睛一亮,她看见女人了。这就是她在西宁见到过的穿着花上衣、戴着方格花头巾、黑脸干皮肤的女人。马崇煊的到来,吸引了许多女人。妇产科的“病人”多了起来。她一一解答她们提出的女人问题。她的心情沉重。两个月前,冷湖成立了有史以来第一个幼 儿园,只有5个孩子。油田允许妇女在冷湖生孩子已有半年,怀孩子流产的比较多,生了孩子不适应的比较多。女人们多希望在这里顺利生育孩子啊!
一定要让姐妹们的愿望在这里实现。她决心重新温习大学的课本和带来的医疗书籍。在这个特殊的地域,该怎样去做,她心里还没底。
当时正赶上自然灾害,江南水乡都有不少人饿肚子,何况这寸草不生的大戈壁。除了风沙,一切都要从外面运进来,现在运进的食品已经很少了。每人每月只有18斤粮食,发饭票,在食堂搭伙。在四川长大的马崇煊第一次到食堂打饭就傻眼了,一点米饭都没有。馒头是面粉和枸杞叶、蕃杨叶、杨蹄叶磨面揉成的,就像没蒸熟一样拿着沾手。最爱吃蔬菜,但是没有,只有粉条,不见一点肉丝。吃不?她见其他人都大口大口地吃,也就吃了起来。味道真不怎么样,馒头粘牙,难以下咽。吃着吃着眼泪就流了下来,她怕别人看见了,就把头低着。总算吃完了,但肚里还是空空的。
吃饭是痛苦的,得靠毅力。有时吃饭时她就想家乡的豌豆尖儿下面条,炒藤藤菜,把嘴里的馒头想成这些好吃的东西。几天后一位副局长见了马崇煊。问她:“小马,饿不饿?”她回答:“饿。”副局长说:“遇上了全国性的自然灾害,苏联还在要债,没法呀,勒紧裤腰带也得把债还清。是啊,谁不饿?可想想长征,总比那时吃草根树皮好,还不流血。忍着点儿吧,总会过去的。”马崇煊点头。
一天,采油厂一位姓杨的女工临产了。汽车把她送到了医院门前。小马听说后箭一样射到门口,正见驾驶室门打开了。她噔噔噔地下了十几个台阶,抱起小杨转身就疾步向上。又噔噔噔地上了二楼产房。医护人员和病人全都看呆了,这么瘦小的姑娘能抱起身高、体重比她大得多的孕妇,还要两次上阶梯。现在是困难时期,谁肚子里都没油水。哪来的力气?她还有精力顺利接生吗?
人们还在疑惑中,只听见产房传来婴儿响亮的啼哭声。那时候,只要顺产一个婴儿,人们就要争相转告。那不仅是孩子父母的特大喜讯,而且是这一群开拓者的喜事,又有生命在这里诞生了!小马出名了,谁都在议论这个瘦小的大学生,这可不是一般的姑娘,一定是个好医生。从那以后,年龄比她大得多的人都不叫她小马了,叫她马大夫。
一位钻工的妻子临产了,马崇煊给她接生,生下来是个女孩,出现头皮血肿,需要输血。这正是夜里11点,产妇急得叫唤:天哪,这么晚了到哪去找人来输血呀!马崇煊轻声对她说,你别急,刚生了孩子情绪要稳定才好,输我的血吧,我是。型血,万能的。这个女婴的血管里注入了马崇煊的鲜血,病症消除了。钻工的妻子含着热泪对尚不谙世事的女儿说,马大夫就是你的妈妈!
这天一个30多岁的女工来医院找马大夫。一见她就哭着说自己已经流产三次,现在又有了,可又开始流血了。她丈夫在花土沟,几个月才回来一次,这次托人带口信让妻子来找她,这位女工连声说你是个好姑娘,你能不能帮我保住啊?马大夫给她检查之后立即让她住院保胎,不让她活动。这个女工遵命卧床,但躺着不到一小时就喊腰痛,要起床。马大夫制止了她,给她揉腰。说,只要没有产妇,我会一个小时来给你揉一次腰,你一定要卧床休息。女工很不好意思地推开马大夫,别给我揉,我不起床就是了。马大夫继续给她揉,说,没什么,这是我们医生的责任。马大夫每隔一小时给她揉一次腰,每天早上给她换一次内裤,擦几次血。每次马大夫掀开她的被窝时,都臭气扑鼻。同病房的人都捂住鼻子,可马大夫连眉头都不皱一下。
夜半挑灯读书的那个瘦小的身影,是马崇煊在办公室研究女工流产的主要原因和解决的办法。狂风在窗外呼啸,呱呱的声音回旋在饥肠。正是这两种声音的交融启发了她:外保内补。严重缺氧和营养不良,还有心理上过分的担忧是造成女工流产的综合因素。医院的条件很差,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但她想出了办法。她教女工用每天若干次的仰卧深呼吸法补氧;她将每月仅有的两斤米饭饭票换成米,又发动所有医护人员找莲子等补品。每天她都给女工熬出香喷喷的营养粥;一有空,她就给女工讲有趣、有启发意义的故事,调整她的心态。
在马大夫几个月的精心照顾下,女工顺利产下了一个儿子。她的丈夫回到冷湖就跑到妻子病房,抱起儿子喊道:“马大夫,你让我有儿子啦!你是用的啥法儿呀?”病房的人都乐了:
一年过去了,保胎和接生没有失败过。马崇煊成为人们心中神秘的人物。望着风沙弥漫的戈壁滩,她深知在这片特殊的土地上,顺利繁衍生命的奥秘尚处在烟雾中一她也深知,“要做世间最好的医生”这个愿望,在这里有着更深刻的意义、它已不仅仅是愿望,面对保胎的、生产的和难产的姐妹,她只有一个想法、一个行动:保住生命!
她先后写出几篇有关高原妇女病治疗和保胎、顺产方面的论文,向医院提交了解决方案,并且得到上级的支持,几年来,她的治疗方案实施成功率相当高。
3“女反动学术权威”
“文革”时期,马崇煊被当成反动技术权威,送到油田建在甘肃敦煌古阳关旁的南湖农场接受劳动改造这里有70多户农牧民,还有10余个被造反派看成“渣滓”的人。从戈壁到农场,正是夏季,这里到处是绿油油的。多年看惯灰黄的戈壁、黑色的山,眼睛已没有光泽了。现在看见绿色。仿佛悠悠的水流进了眼里。更让她感到意外的是,一个个有着古铜色皮肤、淳朴眼睛的农牧民都很欢迎她。一位牧民对她说:“不管你是不是反动权威,只要你为我们治病,就是我们心目中的好人。”
马崇煊先把把医疗室、产房办起来,还请农场的负责人想法弄来了剖腹产的全套设备,又开始走家串户,了解农牧民特别是女性的身体情况,她很快就成了女人们的好姐妹。因发现及时,不到三个月里她就救了好几条性命。为几个产妇顺利接生。“文革”中,像马崇煊这样天不怕地不怕依然施展才华为群众服务的人实在太少了。她的芙名在暗中流传着。
离南湖有20多里地的阿克赛牧区有一个50多岁的牧民赶着毛驴板车来找马崇煊。正是数九寒天。他的胡子和眉毛上的哈气结成了冰渣,鼻子和握着鞭子的手冻得像紫茄子和红薯。他用拗口的汉话急切地问,马大夫在啦?马崇煊闻讯赶来,得知他的妻子要生产了,立即与他一起把产妇库丽曼接进医疗室。库丽曼生了9个孩子都是死胎,她已经42岁了,真是百折不挠,又怀上第10胎。听说南湖来了个马大夫。她的手就是神手,只要这双神手接生,死的也会变活。这真是神在保佑啊,去找她,快。他就赶着毛驴车把快要临产的库丽曼拉来了。
马崇煊把炉子烧得旺旺的,让他们暖和过来,经检查,明天才生产,但胎位不正,同时因为9次生孩子失败又迫切希望这次成功,产妇的心理压力特别大,难以与医生紧密配合。马崇煊决定 给她剖腹取婴。她对牧民说。你可以回去,明天来接两个人。牧民觉得神女一样的马大夫说的什么都是对的,就顺从地赶着毛驴车走了。马崇煊开始和库丽曼聊天,给她讲剖腹产的科学道理。让她理解和配合。在库丽曼心中马大夫是神一样的医生,又那么和蔼可亲,就不住地点头。医疗室只有一个病床,马崇煊用三张凳子搭成一个简易床,陪库丽曼一个晚上,随时检查她的情况。天亮了,太阳升起来了,库丽曼临产了。早就准备好的马崇煊顺利地为她做了剖腹产手术,为她捧出一个胖儿子。为他洗身,还用昨晚自己亲手做的小被子包住孩子。
牧民赶着毛驴车来了,他的热泪融化了睫毛和胡子上的冰渣,滴落在儿子的脸上,儿子为他唱起了生命之歌。他又掉头出去抱进来一个包着羊皮套的汤钵,打开钵盖,羊肉味儿浓香四溢。他抱着汤钵站在马大夫的面前,感激地看着她,只说了两个字:“你吃。”马崇煊从不接受病人及家属的东西,但他就像木桩一样立在地上,足足一个小时。马崇煊被他诚挚的眼神和执著所感动。她只好舀了一碗汤。像喝酒一样仰头喝下。他说:“神手,你!最好的医生!”马崇煊流泪了,不,我还做得不够啊,我还会努力的……
马崇煊在农场一次也没有被批判过,造反派的头目又把她调到离冷湖机关十几里的五号矿区,不让她当医生,让她去建房。由老工人老罗带她干活,同时监督她。众口皆碑,老罗知道马崇煊是什么人。马崇煊说我要尽到医生的责任,接生,治病救人,他说那你就去干吧。
过去矿区的女人们看妇女病和生孩子都是搭车去30多里外的冷湖。这里没有有关设备,她就去找卫生所的亚蓝大夫,与她商量,尽快建产房,配齐剖腹产设备。亚蓝赞赏地笑着说,我们一起干!老罗和一些工人都来帮忙,产房和简易手术室很快就建起来了。马崇煊还做了调查,建立了全部女职工和家属的病历档案,对女性的病历和孕妇的产期了如指掌。
马崇煊在五号矿区的一年零七个月,就在家庭病床上接生506个婴儿,在简易手术室做剖腹产手术38例、各类妇科及计划生育手术2460例,而且个个平安。妇女们心里最清楚马大夫有多忙,她们粗略计算了一下,马崇煊在五号矿区500多天,平均每天接生一个孩子,还要做4次妇科手术。她们说,还不包括平时给我们妇女看病检查什么的。马大夫真是太辛苦了!
谁都知道,马崇煊不仅为五号矿区的病人忙,冷湖各区的病人都爱来找她。相隔十几里、几十里呀。有一天中午,她刚下班,还没吃饭,就听见急促的敲门声和喊声:“马大夫,快去救救我老婆!”马崇煊立即打开门,一个中年男子说老婆生娃胎盘不正流血太多病情危急。马崇煊说一声“走!”就上了男子搭来的解放牌货车。车急速地行驶着,男子这才想到会为难马大夫的:“马大夫,冷湖医院妇产科有医生,可是……我就放心你,心一急就找你来了!也可能会给你带来麻烦。”马崇煊说:“哪怕带来灾难我也要去,我不能见死不救!”到冷湖医院了,她听见病人母亲凄厉的哭声。马崇煊径直走进手术室。
病人脱离了危险,病人的母亲拉着马崇煊的手说:“你是世上最好的人,我们一辈子都感谢你!”
4冻成冰棍的儿子
“文革”过去了,马崇煊回到了冷湖职工总医院。1971年,丈夫因工作需要调到北京。整天忙碌的马崇煊一人带着两个孩子,老大9岁,老二才7个月,更忙了。
一天傍晚,狂风像失去理智的疯子,在冷湖歇斯底里地闯荡,吼叫。马崇煊想起了“大漠风尘日色昏”的古诗句。可是自从有了孩子之后,她对这种景色的欣赏就淡了许多。戈壁荒漠的现实告诉她,风沙是孩子的敌人,已有孩子被风沙刮走,冻死在戈壁滩上!下班回家,她脚步匆匆。还好,孩子们都在家。老大眼巴巴地望着她。她知道儿子饿了。打开碗柜,一点剩菜一块剩馍也没有。她抱歉地拍了拍大儿子的头,就提上水桶,到水房提水回来煮饭。刚打开门,一个护士就与一股风沙一起迎面闯来。
“快,马大夫,有个产妇……”马崇煊没听她说完,丢下水桶就跑。风声夹杂着小儿子的哭声。护士说:“你儿子在哭!”马崇煊说:“不管他!”救人要紧,她头也没回。
这是一个患有癫痫病的产妇,临产了,癫痫犯了。她的亲属慌乱地呼喊着:“马大夫你在哪?马大夫你在哪呀!”当马崇煊出现在医院的时候,无数双眼睛都望着她,充满了信任和期待。她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检查,治疗。外面风声紧,医院里,医护人员和病人们心里都紧绷着弦。深夜了,小生命才姗姗问世。听见新生儿的哭声,产妇家属“哇”地一声哭了起来,哭声和风声连成一片。没有危险了,马崇煊才感到饥饿与劳累,像大风在推着自己,她就要倒下了。这时她想起两个儿子,他们没吃晚饭,和自己一样饥饿,也不知道他俩盖好被子没有。冷湖的初冬比内地冷多了。已滴水成冰。她越想越担心。真想立即回家。可她的目光又转向产妇和婴儿。要仔细观察婴儿,他是在抑制产妇癫痫的状态下出生的,可能出现异常;产妇的癫痫还有可能复发,控制不好会大出血。我不能走,马崇煊坚持着,一直到天亮,值班大夫来了,她交代好了,才立即跑步回家。
还没到家她的心就悬了起来,她看见家门是大开着的!她快步跑回家,见大儿子合衣睡着,被子盖着大半个身子,睡得正香。小儿子躺在被子上面。她俯身一摸,小儿子冻得像冰棍,两只耳朵里装满了快要凝成冰块的泪水。呼吸已不正常!她抱起小儿子就往医院飞跑。
小儿子得了急性肺炎,医院下了病危通知。
马崇煊的心撕裂般的痛。我为什么不管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呀?都是一样的生命,一样的宝贵呀!我不能失去他,不能啊!她谴责自己,骂自己,她想向儿子道歉,她想重新让儿子出生,从头开始好好关心他爱他……可是儿子生命垂危了,紧闭着的双眼或许再也不睁开了!你不能死,不能死!睁开眼睛看看妈妈吧!
一滴滴泪水落在儿子脸上。一个护士含着泪怨她:“你成天忙啊忙啊,只顾了别人的孩子顺利出生,总是顾不上自己的孩子。你总不能付出了自己。还搭上孩子啊!看这孩子多可怜!”马崇煊抽泣着:“都怪我,昨晚走得太匆忙,门没关好。我怎么这么粗心。我太粗心了……”医院大厅里聚着许多女人,有的是病人,有的是闻讯赶来的,她们轻声议论着,许多人眼里含着泪。“唉,马大夫哪顾得上自己的小孩呀!这么多病人,治疗,伺候,她啥都管,每天每个人都是24小时,一样的时间,可不就是顾了这就顾不了那嘛!”“真的小孩有个三长两短她怎么办呀?她丈夫已经调走了,有个啥事都得她一人担着。我说呀,她也该调走才是。”好几个女人抢着说:“她走了我们怎么办?咱女人都靠着马大夫。”
马崇煊的小儿子还没有脱离危险。人们沉默了,他们的内心都在承受谴 责,仿佛马大夫的小儿子是他们害的。马崇煊只有此时才明白了一个道理,自己也是两个儿子的母亲,和其他女人一样,也应该对儿女尽到母亲的责任。只有此时,她才发现自已对儿子强烈的母爱并不少于于对其他人的孩子。难道只有牺牲对自己孩子的母爱才能实现对这里的孩子们的母爱?外公的教诲跳入脑际:要记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她的思绪凝结了。接着一个疑问出现了,真的要牺牲自己的孩子才叫先天下之忧而忧?不!她喊着扑向儿子,泪水滂沱!
这时有孕妇难产,马崇煊尚未顾上抹干眼泪,已经开始了她心目中神圣的工作。刚才还在劝她应该顾顾自己的孩子、应该调到丈夫身边的女人们,都无话可说。“马大夫……”她们只能用眼泪来表达此时的心情!
还好,经抢救和治疗,小儿子渐渐康复了。马崇煊听从院长和同事们的建议,把小儿子带到医院的儿科病房,医院专门给他安排了一张床,住院的孩子们和家长太欢迎他了。因为尊敬马大夫,他是马大夫的儿子,就叫他小马。马崇煊用大被子围着他,怕他掉下床。说,别管他,让他自己玩。可她一走,家长们就轮换着抱他。
小马就这样在医院一天天长大。1岁了,他再也不想依靠别人了,还是自己学着走路吧。或许他是这样想的,趁病房没人,他就往床边爬,他要下床。“扑咚”一声,他滚下床了。头摔得好疼,没关系,他摸了一下头,想站起来,不行,没劲儿,只好往外爬。这么长的走廊,怎么一个人也没有?他不知道这是星期天的中午,值班的医务人员少,住院病人在睡觉,而他的妈妈正在给一个难产妇女接生。他觉得有点饿,他想找妈妈。就快速地匍匐前进。这时来了一个男人,用脚轻轻踢了他一下,才明白在地上趴的不是一条小狗,是一个小孩,就赶紧弯腰抱他。原来这是一个眼科病人,算半个瞎子。他说好可怜,这是谁家的孩子。他把他抱到自己病房,给他喂鸡蛋羹,太好吃了,可有好几勺差一点喂到小马的眼睛里。
这天下午儿科病房住满了人,马崇煊就把小儿子抱回家去,放在床上,用绳子捆住他的腰。小马怕妈妈生气,捆的时候不哭,等妈妈走了才死劲地哭一阵,然后就东张西望,家里的东西,老一套,没意思了,就睡大觉。
这天晚上马崇煊为抢救一个宫外孕病人,又管不了两个儿子。邻居见她走得匆忙,就让儿子去带两个弟弟。这个12岁的小男孩很会讲故事,马崇煊走了,小男孩就讲故事,讲啊讲啊,讲完了,马阿姨还不回来。他再讲一遍,大弟弟就不爱听了,小弟弟无所谓,只要他讲话就行。可忽然间停电了,家里漆黑,小弟弟就哭了。怎么办呢?他知道火柴在哪,就摸黑找来,可他找不到蜡烛。也好,把火柴划亮,一个小火苗,也很好看。小弟弟见了特别高兴,哈哈地笑。他想。只要你高兴我就再划亮。划了一根又一根。一盒没了。他也累了不想划了。可不划火柴小弟弟就哭。他想起妈妈的嘱咐,马阿姨是救人去了,你一定要好好带两个弟弟。好吧,只要弟弟不哭,我就划火柴吧。一盒,两盒……大弟弟睡着了,小弟弟精神还好得很,盯着小火苗,两手扑腾着,笑着。小男孩一口气划了10盒火柴,小弟弟终于睡着了。他给两个弟弟盖好被子,瞌睡了,不敢闭眼,望着门发呆。马阿姨终于回来了,外面都有电,家里怎么漆黑,孩子们怎么样了?这时小男孩扑进阿姨怀里。大哭起来。马崇煊抱起小男孩,连声说谢谢你谢谢你,然后送他回家。原来是风把电线刮断了。她打着手电把电线接好,这才看见满地的火柴,她知道邻居小孩是怎样费心逗儿子高兴的了。她真想到邻居家去说声对不起。她十分内疚,心想我只是做了本职工作,却把麻烦带给了邻居。
不久,丈夫把大儿子接到北京上学了。小儿子还是在医院里成长,他是扶着医院的墙学会走路的。耳濡目染,他才两岁多就成了妈妈的好助手。住在病房的孕妇临产了,他会以最快的速度第一个跑去找妈妈:“妈妈。阿姨肚肚痛了。要生了!”
马崇煊的小儿子对医学有了天然的兴趣,从小就可以与她交谈一些医疗常识。上学后生物学得特别好,以至后来热爱理科,1990年考大学时成为青海省少数民族理科状元。
5孤独与人生选择
真正的孤独感是在“文革”以后才有的。丈夫调走了,望着掀起沙浪的汽车远去,直至消失在戈壁滩那一边的地平线上,她才发觉自己像在风里飘流的一粒沙子,无所依托。家在哪里?爱情在哪里?她觉得茫然。那些日子,唐诗宋词里缠绵忧伤的诗句老是萦绕在心中,赶也赶不掉。“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语多时……觉来知是梦,不胜悲。”“秋寂寞,秋风夜雨伤离索。老怀无奈,泪珠零落。故人一去无期约……”
母亲生着病,全靠弟弟一家照顾,照理说,她不调到丈夫那里也该调回家乡。可她一想到戴着方格花头巾、皮肤粗糙、嘴唇裂着口子的女人们,就会谴责自己的一念之想。
在她心里搁着许多事,急于解决的是不孕症、孕育习惯性流产,还有产后出血,这里产后出血达到百分之二十。若在内地可以得心应手,而在这里却难上加难。这里海拔高,干燥,缺氧,气候恶劣,寸草不生,这是导致上述病症产生的原因之一。在这种特殊的地域里必须要有特殊的医疗方法,“文革”前的研究与措施只是走出了第一步。书!书?过去的书全被烧了,现在内地也很难找到有用的参考书籍。她一个晚上写了20几封信,向内地的同学、老师求助。有这么多书要读这么多事要做,她想到了身体,30多岁了,劳累加上“文革”时的折腾,身体远不如过去。她想起书上写的唐代诗人李白,本是一介书生,但他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抽剑步霜月,夜行空庭遍”。他都知道练剑健身,我也该想到啊,没有健壮的身体怎么能做好这么多的事情?于是她早上5点就起床练长跑。本来就缺氧,这是需要极大毅力的,在高原戈壁上进行剧烈运动的人实在太少了,即使有也是小伙子。
盼星星盼月亮似的盼医学书的到来。终于收到几本,还有不成书型的资料,她如饥似渴地钻了进去。为了学到更多的医学知识,外为中用,她又开始复习英语。
一本中医学书给了她启发,辨证施治,可以针对这里的地域特征实施中医疗法!马崇煊就像得到了“芝麻开门”这一打开宝库的密语那样兴奋不已。她又给老师和同学们写信,请他们把能够找到的中医书籍都寄来。
一个妇产科大夫把各种中草药的用途搞得清清楚楚。她终于研究出好几种治疗高原戈壁妇女病的药方。一个叫晓婷的女青年结婚后一年不孕,叔叔、阿姨都跟着她流泪。悲伤的她给远在西安的爸爸写信:“……能给我抱一个孩子吗?我不能没有孩子……”马崇煊去找她了,说你吃吃中药吧。吃了两个疗程,40天,她怀上孩子了。不孕的,保胎的,还有治疗盆腔炎、乳腺炎、抑制产后出血等等,马崇煊都采用了中草药或者 中西医结合的疗法,成功率达到百分之九十八以上。
马崇煊成了女人们心中的圣母。冷湖有三大片,分别相隔30多里,马崇煊经常到各片去蹲点医疗,她走到哪里,另外两片的女人就一群一群地涌向哪里。她探亲路过哪里,哪里的女人就一群一群的堵住她。马大夫来了!她们喊着,比过节还高兴。只要是马大夫检查的,说有啥病肯定是啥病。说没病肯定没病;是马大夫开的药,绝对能治好病;马大夫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圣旨,都一件一件地照着去做。哪个小孩是马大夫接生,这成了他永远的光荣。一个叫马锐的男孩上小学一年级时成绩很好。老师夸他聪明,他头一扬说。我是马奶奶接生的,能不聪明吗?
马崇煊生病了。那一天正在手术台上,她腹、背痛了起来。她忍住,手术不能停。越来越痛,汗水从额头掉到身上。助手在一旁看得清清楚楚,她知道马大夫的脾气,没有吭声。但她实在于心不忍了,就对她说,我来吧,你马上去检查,你病了!马崇煊没有理她,硬是坚持把手术做完,她再也支撑不了了,腿一软就瘫倒在地上。
……啊,我今天捧出了10个婴儿,他们唱出了10支生命之歌呀……她仿佛刚回到家里,觉得腹、背很痛,越来越痛,就像要炸裂开了。汗水打湿了两层衣服,她支撑不了自己的身躯了,太沉。她跪在地上,用板凳压住腹部,还是止不住痛。止痛药,止痛药!药在哪?在哪?谁帮帮我,谁……
那是过去的一次病痛。终于熬过了那个漫长的夜晚,本想明天一定去查一查,可是正在给女职工普查妇科,她就把这事放在了又一个明天。明天又有事,明日复明日,疼痛复疼痛,大半年就这么拖过去了。
马大夫住院了!人们听说后涌向医院。马崇煊是胆囊炎动了手术。院长说马大夫需要休息。你们回吧。人们点头说,是,是的,马大夫太累,是积劳成痰,又没人照顾她,一个女人,太不容易。是该好好休息。说是说,就是不走。病房外,走廊上。到处是来看马大夫的人。一个穿着工作服的小伙不听劝告硬是进了病房。他一进去就叫道:“妈妈!”马大夫听见了儿子叫她的声音。她浑身热血一涌就睁开眼睛。不认识。“你是谁呀?”她问。“马阿姨,妈妈,你怎么不认识我了?我是海涛啊,22年前是我是您接的生,我身上还流着您的血。”小伙进去了,年轻人都往病房挤,一声声地叫着,马阿姨,妈妈。都争着说。我是您接的生。有的说,我一生下来喉咙里就堵住了,是您不怕脏,用嘴吸出了我喉咙里的东西,要不是您,我就失去生命了。又有小孩和青年挤进来,小孩叫着,马奶奶,我爸爸和我都是您接的生。你不要生病,我不要你生病嘛!挤不进病房的女人们都在外边掉泪。
从不接受礼品的马崇煊。此时无力谢绝,“都带走,一件也不能留!”说也没用,礼品堆了大半个病房。
“身体像这个样子了,又是单身,你还不调走?你做的事比别人多,工资奖金没多拿,调回内地保了身体还多拿钱,不走真傻。”
“你好像工作的机器,既不吃好的也不穿好的,也不追求爱情幸福,多没意思。”
这时有人顺手翻开放在她枕头边的一本厚厚的《实用妇科学》,看见她抄写在扉页上的范仲淹的名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马崇煊在柴达木大戈壁上工作了近40年。她是在一个挂着月亮的凌晨悄悄离开那里的,她不愿看见送行的人们的泪眼,不愿面对难以承受的离别之情。
人们称她为西部的林巧稚,有人以她为原型写了一部长篇小说《西部圣母》。人们想念她。有人写了一首诗,赞美她,有这样一句:
你有博大的爱,你是繁衍柴达木生命的母亲!
20世纪40年代。西方一位又一位探险家在它面前望而却步,无可奈何地叹道:啊,地球上的月球。到了50年代。剿匪的军人和探宝的地质队员们挺进了高原深处,但是,魔鬼不愿将那片土地拱手让给人类,死神与人们展开了残酷的较量,让人们在风沙中迷路,在干渴和饥饿中备受折磨。人们每天都得与严酷的大自然搏斗。那里曾经有这样一句常用语:“我用生命为你铺路。”
那片大戈壁在青藏高原西北部,它叫柴达木。
只要进去,就不怕艰难,带着英勇与悲壮,所以人们称进去为挺进。人的顽强坚韧使魔鬼与死神节节败退。七八年过去了,油田建起来了,死亡渐渐减少。但死神没有服输,敌不过强悍的生命,就扼杀即将出世的生命,于是,生命的顺利繁衍成为一时的难题。
60年代初,一个叫马崇煊的女大学生进去了,她击败了魔鬼与死神,几十年顺利接生两代人。80年代,她的故事传到了北京,中央电视台一个摄制组专程到柴达木采访她,并向全国播放了她的专题片,题为《柴达木的母亲》。尽管如今她已经退休离开那片戈壁了,但那里的人们一直想念她,由她接生的孩子们已长大成人,都以她为荣。
1独闯大西北
1959年夏天。一个体重不到80斤的瘦小的姑娘背着比她身体大得多的行李,艰难地走进成都火车站,独自登上了西去的列车。
她毕业于成都华西医科大学,一百多个毕业生中只有她一人被分配到青海,因为她的成绩好。又主动要求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当她拿到毕业分配通知书的时候,全班都闹成了一锅粥。有的同学向她投去同情的目光,七嘴八舌地说,怎么让她去青海?是不是分错了?那可不是小姑娘呆的地方,你们知道古人的诗吗?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也有同学十分敬佩地称赞她:你真行,有胆量!一个高大的男同学向她走去,两眼竟然含着泪,面带羞愧对她说,我母亲瘫痪了,我要求分回武汉,我是弱者,不如你!
这位姑娘叫马崇煊,是哈萨克和回民的混血儿,但她生长在四川凉山。哈萨克,本意是“避难者”。早年,她的祖辈为摆脱乌孜别克汗的残暴统治,从新疆逃难到四川,在偏僻的凉山山区定居。父亲去世早,她从小在贫困中度日,目睹了外公和母亲的艰辛。外公是败落的儒士,没有什么财产,只有一箱子书是他的宝贵财富。他不能给予她优越的生活条件,却是外孙女最好的启蒙老师。马崇煊在上学前就熟读了《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和不少古典名著。外公让她记住《爱莲说》里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她说,记住,今后会有用的。她点头,其实并不理解其中的奥妙。
真正使她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还是那一件事:有一天,不满周岁的小弟弟忽然昏迷不醒,母亲哭喊着弟弟的名字,外公焦急地一会儿看弟弟,一会儿翻书,仍不知道该怎样让他醒来。正在紧要关头,一位中年男子出现在门口,母亲见过他,他是这个地区有名的医生,她想也不敢想去请他来给孩子看病,家里没钱呀。而今天他是不请自来的!
“我来看看!”他一边说一边快步走进屋,伏下身来为弟弟检查。“是脑脊髓膜炎。”医生说着已打开医疗箱。为弟弟打针。片刻,弟弟苏醒过来了。母亲破涕为笑,说你是我儿子的救命恩人,你就像神仙从天上降临啊,我们一家一辈子都感谢你!外公激动地拉住医生的手说,需要多少钱我一定会给你的。医生摆摆手:“我只收富人的钱,不收穷人的。”他把几包药放下,嘱咐按时给孩子喂药,说我还会来的就走了。外公和母亲感激地望着他的背影,连连说。“你是世间最好的人!”
那时马崇煊才6岁。这一幕对她心灵上的触动很大:我长大了也要当象他那样的医生,成为世间最好的人!医生来家里好几次,弟弟的病全好了。她要去找自己最崇敬的人,马崇煊背着弟弟走了好几条街,翻过好几座山,找到医生的家,在门口徘徊。她想赠给医生一句古人的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医生在她心目中太高大了,她终未走进他的家。
马崇煊更加努力地读书,一入学就考上了三年级。没几年,新中国成立了,国家鼓励孩子们好好读书,为他们设计了美好的前景。马崇煊带着孩提时的理想,发奋努力,后来终于考上了华西医科大学。这是无比光荣的事,凉山这一带山里人家,祖祖辈辈没有出过大学生。不善交往的外公和母亲不能不笑脸迎送一个又一个登门祝贺的人,但外公却没有称赞外孙女一声,他只是淡淡地说:“考上大学才是走出第一步,学好本事是第二步,最重要的是第三步。”马崇煊睁着一双纯净如水的大眼睛望着外公,她牢牢记住了这句话。
她只身来到青海西宁,她的工作单位是青海油田职工医院。报到这一天,她的心灵就受到极大的震撼。她在医院看见了一群孕妇。有的肚子微微突起,有的肚子已像大皮球一样滚圆。一数,足足有八人。她一问,才知道她们都从油田的前线柴达木来。柴达木正在开发,自然条件和生活条件差,油田规定不能在那里生孩子。有一个妇女自认为自己的身体好,悄悄藏在柴达木生了孩子,结果两条生命都没保住。打那以后,油田就严格管理孕妇,无论是职工还是家属,怀孕三个月以上就派车送到西宁的职工医院。
马崇煊看着一个个皮肤干涩、脸色黑中透红、包着各色方格花头巾的孕妇,崇敬之心油然而生。柴达木,那里拒绝生命的诞生,而你们不仅敢于走进去,而且敢于孕育生命! 马崇煊就是怀着这种敬意,当上了妇产科医生的助手,第一次在大西北接生了新的生命,她听着孩子的哭声,第一个念头就是:走,到柴达木去,一定要让戈壁荒漠微笑着迎接人类的新生命!
2不是一般的姑娘
1960年春夏之交,马崇煊的申请批下来了。她被调到地处柴达木西北部一个名叫冷湖的小镇,那是青海油田机关和石油职工医院所在地。她兴奋地坐在解放牌货车驾驶室里迎着西行的风踏上西部之旅四天的路程,有三天都在戈壁滩上,她领略到西部边陲的辽阔,更体味到原始苍瘴是怎么回事。
冷湖只有一条街,街上只有一个小商店,与戈壁同一颜色的灰色土坯房、白色的帐篷和蓝色的活动板房是街道两旁的主要建筑。方圆几百公里都是戈壁荒漠和光秃秃的黑色山、灰色山。有了这些房子,才有了一些生气。
马崇煊眼睛一亮,她看见女人了。这就是她在西宁见到过的穿着花上衣、戴着方格花头巾、黑脸干皮肤的女人。马崇煊的到来,吸引了许多女人。妇产科的“病人”多了起来。她一一解答她们提出的女人问题。她的心情沉重。两个月前,冷湖成立了有史以来第一个幼 儿园,只有5个孩子。油田允许妇女在冷湖生孩子已有半年,怀孩子流产的比较多,生了孩子不适应的比较多。女人们多希望在这里顺利生育孩子啊!
一定要让姐妹们的愿望在这里实现。她决心重新温习大学的课本和带来的医疗书籍。在这个特殊的地域,该怎样去做,她心里还没底。
当时正赶上自然灾害,江南水乡都有不少人饿肚子,何况这寸草不生的大戈壁。除了风沙,一切都要从外面运进来,现在运进的食品已经很少了。每人每月只有18斤粮食,发饭票,在食堂搭伙。在四川长大的马崇煊第一次到食堂打饭就傻眼了,一点米饭都没有。馒头是面粉和枸杞叶、蕃杨叶、杨蹄叶磨面揉成的,就像没蒸熟一样拿着沾手。最爱吃蔬菜,但是没有,只有粉条,不见一点肉丝。吃不?她见其他人都大口大口地吃,也就吃了起来。味道真不怎么样,馒头粘牙,难以下咽。吃着吃着眼泪就流了下来,她怕别人看见了,就把头低着。总算吃完了,但肚里还是空空的。
吃饭是痛苦的,得靠毅力。有时吃饭时她就想家乡的豌豆尖儿下面条,炒藤藤菜,把嘴里的馒头想成这些好吃的东西。几天后一位副局长见了马崇煊。问她:“小马,饿不饿?”她回答:“饿。”副局长说:“遇上了全国性的自然灾害,苏联还在要债,没法呀,勒紧裤腰带也得把债还清。是啊,谁不饿?可想想长征,总比那时吃草根树皮好,还不流血。忍着点儿吧,总会过去的。”马崇煊点头。
一天,采油厂一位姓杨的女工临产了。汽车把她送到了医院门前。小马听说后箭一样射到门口,正见驾驶室门打开了。她噔噔噔地下了十几个台阶,抱起小杨转身就疾步向上。又噔噔噔地上了二楼产房。医护人员和病人全都看呆了,这么瘦小的姑娘能抱起身高、体重比她大得多的孕妇,还要两次上阶梯。现在是困难时期,谁肚子里都没油水。哪来的力气?她还有精力顺利接生吗?
人们还在疑惑中,只听见产房传来婴儿响亮的啼哭声。那时候,只要顺产一个婴儿,人们就要争相转告。那不仅是孩子父母的特大喜讯,而且是这一群开拓者的喜事,又有生命在这里诞生了!小马出名了,谁都在议论这个瘦小的大学生,这可不是一般的姑娘,一定是个好医生。从那以后,年龄比她大得多的人都不叫她小马了,叫她马大夫。
一位钻工的妻子临产了,马崇煊给她接生,生下来是个女孩,出现头皮血肿,需要输血。这正是夜里11点,产妇急得叫唤:天哪,这么晚了到哪去找人来输血呀!马崇煊轻声对她说,你别急,刚生了孩子情绪要稳定才好,输我的血吧,我是。型血,万能的。这个女婴的血管里注入了马崇煊的鲜血,病症消除了。钻工的妻子含着热泪对尚不谙世事的女儿说,马大夫就是你的妈妈!
这天一个30多岁的女工来医院找马大夫。一见她就哭着说自己已经流产三次,现在又有了,可又开始流血了。她丈夫在花土沟,几个月才回来一次,这次托人带口信让妻子来找她,这位女工连声说你是个好姑娘,你能不能帮我保住啊?马大夫给她检查之后立即让她住院保胎,不让她活动。这个女工遵命卧床,但躺着不到一小时就喊腰痛,要起床。马大夫制止了她,给她揉腰。说,只要没有产妇,我会一个小时来给你揉一次腰,你一定要卧床休息。女工很不好意思地推开马大夫,别给我揉,我不起床就是了。马大夫继续给她揉,说,没什么,这是我们医生的责任。马大夫每隔一小时给她揉一次腰,每天早上给她换一次内裤,擦几次血。每次马大夫掀开她的被窝时,都臭气扑鼻。同病房的人都捂住鼻子,可马大夫连眉头都不皱一下。
夜半挑灯读书的那个瘦小的身影,是马崇煊在办公室研究女工流产的主要原因和解决的办法。狂风在窗外呼啸,呱呱的声音回旋在饥肠。正是这两种声音的交融启发了她:外保内补。严重缺氧和营养不良,还有心理上过分的担忧是造成女工流产的综合因素。医院的条件很差,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但她想出了办法。她教女工用每天若干次的仰卧深呼吸法补氧;她将每月仅有的两斤米饭饭票换成米,又发动所有医护人员找莲子等补品。每天她都给女工熬出香喷喷的营养粥;一有空,她就给女工讲有趣、有启发意义的故事,调整她的心态。
在马大夫几个月的精心照顾下,女工顺利产下了一个儿子。她的丈夫回到冷湖就跑到妻子病房,抱起儿子喊道:“马大夫,你让我有儿子啦!你是用的啥法儿呀?”病房的人都乐了:
一年过去了,保胎和接生没有失败过。马崇煊成为人们心中神秘的人物。望着风沙弥漫的戈壁滩,她深知在这片特殊的土地上,顺利繁衍生命的奥秘尚处在烟雾中一她也深知,“要做世间最好的医生”这个愿望,在这里有着更深刻的意义、它已不仅仅是愿望,面对保胎的、生产的和难产的姐妹,她只有一个想法、一个行动:保住生命!
她先后写出几篇有关高原妇女病治疗和保胎、顺产方面的论文,向医院提交了解决方案,并且得到上级的支持,几年来,她的治疗方案实施成功率相当高。
3“女反动学术权威”
“文革”时期,马崇煊被当成反动技术权威,送到油田建在甘肃敦煌古阳关旁的南湖农场接受劳动改造这里有70多户农牧民,还有10余个被造反派看成“渣滓”的人。从戈壁到农场,正是夏季,这里到处是绿油油的。多年看惯灰黄的戈壁、黑色的山,眼睛已没有光泽了。现在看见绿色。仿佛悠悠的水流进了眼里。更让她感到意外的是,一个个有着古铜色皮肤、淳朴眼睛的农牧民都很欢迎她。一位牧民对她说:“不管你是不是反动权威,只要你为我们治病,就是我们心目中的好人。”
马崇煊先把把医疗室、产房办起来,还请农场的负责人想法弄来了剖腹产的全套设备,又开始走家串户,了解农牧民特别是女性的身体情况,她很快就成了女人们的好姐妹。因发现及时,不到三个月里她就救了好几条性命。为几个产妇顺利接生。“文革”中,像马崇煊这样天不怕地不怕依然施展才华为群众服务的人实在太少了。她的芙名在暗中流传着。
离南湖有20多里地的阿克赛牧区有一个50多岁的牧民赶着毛驴板车来找马崇煊。正是数九寒天。他的胡子和眉毛上的哈气结成了冰渣,鼻子和握着鞭子的手冻得像紫茄子和红薯。他用拗口的汉话急切地问,马大夫在啦?马崇煊闻讯赶来,得知他的妻子要生产了,立即与他一起把产妇库丽曼接进医疗室。库丽曼生了9个孩子都是死胎,她已经42岁了,真是百折不挠,又怀上第10胎。听说南湖来了个马大夫。她的手就是神手,只要这双神手接生,死的也会变活。这真是神在保佑啊,去找她,快。他就赶着毛驴车把快要临产的库丽曼拉来了。
马崇煊把炉子烧得旺旺的,让他们暖和过来,经检查,明天才生产,但胎位不正,同时因为9次生孩子失败又迫切希望这次成功,产妇的心理压力特别大,难以与医生紧密配合。马崇煊决定 给她剖腹取婴。她对牧民说。你可以回去,明天来接两个人。牧民觉得神女一样的马大夫说的什么都是对的,就顺从地赶着毛驴车走了。马崇煊开始和库丽曼聊天,给她讲剖腹产的科学道理。让她理解和配合。在库丽曼心中马大夫是神一样的医生,又那么和蔼可亲,就不住地点头。医疗室只有一个病床,马崇煊用三张凳子搭成一个简易床,陪库丽曼一个晚上,随时检查她的情况。天亮了,太阳升起来了,库丽曼临产了。早就准备好的马崇煊顺利地为她做了剖腹产手术,为她捧出一个胖儿子。为他洗身,还用昨晚自己亲手做的小被子包住孩子。
牧民赶着毛驴车来了,他的热泪融化了睫毛和胡子上的冰渣,滴落在儿子的脸上,儿子为他唱起了生命之歌。他又掉头出去抱进来一个包着羊皮套的汤钵,打开钵盖,羊肉味儿浓香四溢。他抱着汤钵站在马大夫的面前,感激地看着她,只说了两个字:“你吃。”马崇煊从不接受病人及家属的东西,但他就像木桩一样立在地上,足足一个小时。马崇煊被他诚挚的眼神和执著所感动。她只好舀了一碗汤。像喝酒一样仰头喝下。他说:“神手,你!最好的医生!”马崇煊流泪了,不,我还做得不够啊,我还会努力的……
马崇煊在农场一次也没有被批判过,造反派的头目又把她调到离冷湖机关十几里的五号矿区,不让她当医生,让她去建房。由老工人老罗带她干活,同时监督她。众口皆碑,老罗知道马崇煊是什么人。马崇煊说我要尽到医生的责任,接生,治病救人,他说那你就去干吧。
过去矿区的女人们看妇女病和生孩子都是搭车去30多里外的冷湖。这里没有有关设备,她就去找卫生所的亚蓝大夫,与她商量,尽快建产房,配齐剖腹产设备。亚蓝赞赏地笑着说,我们一起干!老罗和一些工人都来帮忙,产房和简易手术室很快就建起来了。马崇煊还做了调查,建立了全部女职工和家属的病历档案,对女性的病历和孕妇的产期了如指掌。
马崇煊在五号矿区的一年零七个月,就在家庭病床上接生506个婴儿,在简易手术室做剖腹产手术38例、各类妇科及计划生育手术2460例,而且个个平安。妇女们心里最清楚马大夫有多忙,她们粗略计算了一下,马崇煊在五号矿区500多天,平均每天接生一个孩子,还要做4次妇科手术。她们说,还不包括平时给我们妇女看病检查什么的。马大夫真是太辛苦了!
谁都知道,马崇煊不仅为五号矿区的病人忙,冷湖各区的病人都爱来找她。相隔十几里、几十里呀。有一天中午,她刚下班,还没吃饭,就听见急促的敲门声和喊声:“马大夫,快去救救我老婆!”马崇煊立即打开门,一个中年男子说老婆生娃胎盘不正流血太多病情危急。马崇煊说一声“走!”就上了男子搭来的解放牌货车。车急速地行驶着,男子这才想到会为难马大夫的:“马大夫,冷湖医院妇产科有医生,可是……我就放心你,心一急就找你来了!也可能会给你带来麻烦。”马崇煊说:“哪怕带来灾难我也要去,我不能见死不救!”到冷湖医院了,她听见病人母亲凄厉的哭声。马崇煊径直走进手术室。
病人脱离了危险,病人的母亲拉着马崇煊的手说:“你是世上最好的人,我们一辈子都感谢你!”
4冻成冰棍的儿子
“文革”过去了,马崇煊回到了冷湖职工总医院。1971年,丈夫因工作需要调到北京。整天忙碌的马崇煊一人带着两个孩子,老大9岁,老二才7个月,更忙了。
一天傍晚,狂风像失去理智的疯子,在冷湖歇斯底里地闯荡,吼叫。马崇煊想起了“大漠风尘日色昏”的古诗句。可是自从有了孩子之后,她对这种景色的欣赏就淡了许多。戈壁荒漠的现实告诉她,风沙是孩子的敌人,已有孩子被风沙刮走,冻死在戈壁滩上!下班回家,她脚步匆匆。还好,孩子们都在家。老大眼巴巴地望着她。她知道儿子饿了。打开碗柜,一点剩菜一块剩馍也没有。她抱歉地拍了拍大儿子的头,就提上水桶,到水房提水回来煮饭。刚打开门,一个护士就与一股风沙一起迎面闯来。
“快,马大夫,有个产妇……”马崇煊没听她说完,丢下水桶就跑。风声夹杂着小儿子的哭声。护士说:“你儿子在哭!”马崇煊说:“不管他!”救人要紧,她头也没回。
这是一个患有癫痫病的产妇,临产了,癫痫犯了。她的亲属慌乱地呼喊着:“马大夫你在哪?马大夫你在哪呀!”当马崇煊出现在医院的时候,无数双眼睛都望着她,充满了信任和期待。她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检查,治疗。外面风声紧,医院里,医护人员和病人们心里都紧绷着弦。深夜了,小生命才姗姗问世。听见新生儿的哭声,产妇家属“哇”地一声哭了起来,哭声和风声连成一片。没有危险了,马崇煊才感到饥饿与劳累,像大风在推着自己,她就要倒下了。这时她想起两个儿子,他们没吃晚饭,和自己一样饥饿,也不知道他俩盖好被子没有。冷湖的初冬比内地冷多了。已滴水成冰。她越想越担心。真想立即回家。可她的目光又转向产妇和婴儿。要仔细观察婴儿,他是在抑制产妇癫痫的状态下出生的,可能出现异常;产妇的癫痫还有可能复发,控制不好会大出血。我不能走,马崇煊坚持着,一直到天亮,值班大夫来了,她交代好了,才立即跑步回家。
还没到家她的心就悬了起来,她看见家门是大开着的!她快步跑回家,见大儿子合衣睡着,被子盖着大半个身子,睡得正香。小儿子躺在被子上面。她俯身一摸,小儿子冻得像冰棍,两只耳朵里装满了快要凝成冰块的泪水。呼吸已不正常!她抱起小儿子就往医院飞跑。
小儿子得了急性肺炎,医院下了病危通知。
马崇煊的心撕裂般的痛。我为什么不管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呀?都是一样的生命,一样的宝贵呀!我不能失去他,不能啊!她谴责自己,骂自己,她想向儿子道歉,她想重新让儿子出生,从头开始好好关心他爱他……可是儿子生命垂危了,紧闭着的双眼或许再也不睁开了!你不能死,不能死!睁开眼睛看看妈妈吧!
一滴滴泪水落在儿子脸上。一个护士含着泪怨她:“你成天忙啊忙啊,只顾了别人的孩子顺利出生,总是顾不上自己的孩子。你总不能付出了自己。还搭上孩子啊!看这孩子多可怜!”马崇煊抽泣着:“都怪我,昨晚走得太匆忙,门没关好。我怎么这么粗心。我太粗心了……”医院大厅里聚着许多女人,有的是病人,有的是闻讯赶来的,她们轻声议论着,许多人眼里含着泪。“唉,马大夫哪顾得上自己的小孩呀!这么多病人,治疗,伺候,她啥都管,每天每个人都是24小时,一样的时间,可不就是顾了这就顾不了那嘛!”“真的小孩有个三长两短她怎么办呀?她丈夫已经调走了,有个啥事都得她一人担着。我说呀,她也该调走才是。”好几个女人抢着说:“她走了我们怎么办?咱女人都靠着马大夫。”
马崇煊的小儿子还没有脱离危险。人们沉默了,他们的内心都在承受谴 责,仿佛马大夫的小儿子是他们害的。马崇煊只有此时才明白了一个道理,自己也是两个儿子的母亲,和其他女人一样,也应该对儿女尽到母亲的责任。只有此时,她才发现自已对儿子强烈的母爱并不少于于对其他人的孩子。难道只有牺牲对自己孩子的母爱才能实现对这里的孩子们的母爱?外公的教诲跳入脑际:要记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她的思绪凝结了。接着一个疑问出现了,真的要牺牲自己的孩子才叫先天下之忧而忧?不!她喊着扑向儿子,泪水滂沱!
这时有孕妇难产,马崇煊尚未顾上抹干眼泪,已经开始了她心目中神圣的工作。刚才还在劝她应该顾顾自己的孩子、应该调到丈夫身边的女人们,都无话可说。“马大夫……”她们只能用眼泪来表达此时的心情!
还好,经抢救和治疗,小儿子渐渐康复了。马崇煊听从院长和同事们的建议,把小儿子带到医院的儿科病房,医院专门给他安排了一张床,住院的孩子们和家长太欢迎他了。因为尊敬马大夫,他是马大夫的儿子,就叫他小马。马崇煊用大被子围着他,怕他掉下床。说,别管他,让他自己玩。可她一走,家长们就轮换着抱他。
小马就这样在医院一天天长大。1岁了,他再也不想依靠别人了,还是自己学着走路吧。或许他是这样想的,趁病房没人,他就往床边爬,他要下床。“扑咚”一声,他滚下床了。头摔得好疼,没关系,他摸了一下头,想站起来,不行,没劲儿,只好往外爬。这么长的走廊,怎么一个人也没有?他不知道这是星期天的中午,值班的医务人员少,住院病人在睡觉,而他的妈妈正在给一个难产妇女接生。他觉得有点饿,他想找妈妈。就快速地匍匐前进。这时来了一个男人,用脚轻轻踢了他一下,才明白在地上趴的不是一条小狗,是一个小孩,就赶紧弯腰抱他。原来这是一个眼科病人,算半个瞎子。他说好可怜,这是谁家的孩子。他把他抱到自己病房,给他喂鸡蛋羹,太好吃了,可有好几勺差一点喂到小马的眼睛里。
这天下午儿科病房住满了人,马崇煊就把小儿子抱回家去,放在床上,用绳子捆住他的腰。小马怕妈妈生气,捆的时候不哭,等妈妈走了才死劲地哭一阵,然后就东张西望,家里的东西,老一套,没意思了,就睡大觉。
这天晚上马崇煊为抢救一个宫外孕病人,又管不了两个儿子。邻居见她走得匆忙,就让儿子去带两个弟弟。这个12岁的小男孩很会讲故事,马崇煊走了,小男孩就讲故事,讲啊讲啊,讲完了,马阿姨还不回来。他再讲一遍,大弟弟就不爱听了,小弟弟无所谓,只要他讲话就行。可忽然间停电了,家里漆黑,小弟弟就哭了。怎么办呢?他知道火柴在哪,就摸黑找来,可他找不到蜡烛。也好,把火柴划亮,一个小火苗,也很好看。小弟弟见了特别高兴,哈哈地笑。他想。只要你高兴我就再划亮。划了一根又一根。一盒没了。他也累了不想划了。可不划火柴小弟弟就哭。他想起妈妈的嘱咐,马阿姨是救人去了,你一定要好好带两个弟弟。好吧,只要弟弟不哭,我就划火柴吧。一盒,两盒……大弟弟睡着了,小弟弟精神还好得很,盯着小火苗,两手扑腾着,笑着。小男孩一口气划了10盒火柴,小弟弟终于睡着了。他给两个弟弟盖好被子,瞌睡了,不敢闭眼,望着门发呆。马阿姨终于回来了,外面都有电,家里怎么漆黑,孩子们怎么样了?这时小男孩扑进阿姨怀里。大哭起来。马崇煊抱起小男孩,连声说谢谢你谢谢你,然后送他回家。原来是风把电线刮断了。她打着手电把电线接好,这才看见满地的火柴,她知道邻居小孩是怎样费心逗儿子高兴的了。她真想到邻居家去说声对不起。她十分内疚,心想我只是做了本职工作,却把麻烦带给了邻居。
不久,丈夫把大儿子接到北京上学了。小儿子还是在医院里成长,他是扶着医院的墙学会走路的。耳濡目染,他才两岁多就成了妈妈的好助手。住在病房的孕妇临产了,他会以最快的速度第一个跑去找妈妈:“妈妈。阿姨肚肚痛了。要生了!”
马崇煊的小儿子对医学有了天然的兴趣,从小就可以与她交谈一些医疗常识。上学后生物学得特别好,以至后来热爱理科,1990年考大学时成为青海省少数民族理科状元。
5孤独与人生选择
真正的孤独感是在“文革”以后才有的。丈夫调走了,望着掀起沙浪的汽车远去,直至消失在戈壁滩那一边的地平线上,她才发觉自己像在风里飘流的一粒沙子,无所依托。家在哪里?爱情在哪里?她觉得茫然。那些日子,唐诗宋词里缠绵忧伤的诗句老是萦绕在心中,赶也赶不掉。“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语多时……觉来知是梦,不胜悲。”“秋寂寞,秋风夜雨伤离索。老怀无奈,泪珠零落。故人一去无期约……”
母亲生着病,全靠弟弟一家照顾,照理说,她不调到丈夫那里也该调回家乡。可她一想到戴着方格花头巾、皮肤粗糙、嘴唇裂着口子的女人们,就会谴责自己的一念之想。
在她心里搁着许多事,急于解决的是不孕症、孕育习惯性流产,还有产后出血,这里产后出血达到百分之二十。若在内地可以得心应手,而在这里却难上加难。这里海拔高,干燥,缺氧,气候恶劣,寸草不生,这是导致上述病症产生的原因之一。在这种特殊的地域里必须要有特殊的医疗方法,“文革”前的研究与措施只是走出了第一步。书!书?过去的书全被烧了,现在内地也很难找到有用的参考书籍。她一个晚上写了20几封信,向内地的同学、老师求助。有这么多书要读这么多事要做,她想到了身体,30多岁了,劳累加上“文革”时的折腾,身体远不如过去。她想起书上写的唐代诗人李白,本是一介书生,但他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抽剑步霜月,夜行空庭遍”。他都知道练剑健身,我也该想到啊,没有健壮的身体怎么能做好这么多的事情?于是她早上5点就起床练长跑。本来就缺氧,这是需要极大毅力的,在高原戈壁上进行剧烈运动的人实在太少了,即使有也是小伙子。
盼星星盼月亮似的盼医学书的到来。终于收到几本,还有不成书型的资料,她如饥似渴地钻了进去。为了学到更多的医学知识,外为中用,她又开始复习英语。
一本中医学书给了她启发,辨证施治,可以针对这里的地域特征实施中医疗法!马崇煊就像得到了“芝麻开门”这一打开宝库的密语那样兴奋不已。她又给老师和同学们写信,请他们把能够找到的中医书籍都寄来。
一个妇产科大夫把各种中草药的用途搞得清清楚楚。她终于研究出好几种治疗高原戈壁妇女病的药方。一个叫晓婷的女青年结婚后一年不孕,叔叔、阿姨都跟着她流泪。悲伤的她给远在西安的爸爸写信:“……能给我抱一个孩子吗?我不能没有孩子……”马崇煊去找她了,说你吃吃中药吧。吃了两个疗程,40天,她怀上孩子了。不孕的,保胎的,还有治疗盆腔炎、乳腺炎、抑制产后出血等等,马崇煊都采用了中草药或者 中西医结合的疗法,成功率达到百分之九十八以上。
马崇煊成了女人们心中的圣母。冷湖有三大片,分别相隔30多里,马崇煊经常到各片去蹲点医疗,她走到哪里,另外两片的女人就一群一群地涌向哪里。她探亲路过哪里,哪里的女人就一群一群的堵住她。马大夫来了!她们喊着,比过节还高兴。只要是马大夫检查的,说有啥病肯定是啥病。说没病肯定没病;是马大夫开的药,绝对能治好病;马大夫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圣旨,都一件一件地照着去做。哪个小孩是马大夫接生,这成了他永远的光荣。一个叫马锐的男孩上小学一年级时成绩很好。老师夸他聪明,他头一扬说。我是马奶奶接生的,能不聪明吗?
马崇煊生病了。那一天正在手术台上,她腹、背痛了起来。她忍住,手术不能停。越来越痛,汗水从额头掉到身上。助手在一旁看得清清楚楚,她知道马大夫的脾气,没有吭声。但她实在于心不忍了,就对她说,我来吧,你马上去检查,你病了!马崇煊没有理她,硬是坚持把手术做完,她再也支撑不了了,腿一软就瘫倒在地上。
……啊,我今天捧出了10个婴儿,他们唱出了10支生命之歌呀……她仿佛刚回到家里,觉得腹、背很痛,越来越痛,就像要炸裂开了。汗水打湿了两层衣服,她支撑不了自己的身躯了,太沉。她跪在地上,用板凳压住腹部,还是止不住痛。止痛药,止痛药!药在哪?在哪?谁帮帮我,谁……
那是过去的一次病痛。终于熬过了那个漫长的夜晚,本想明天一定去查一查,可是正在给女职工普查妇科,她就把这事放在了又一个明天。明天又有事,明日复明日,疼痛复疼痛,大半年就这么拖过去了。
马大夫住院了!人们听说后涌向医院。马崇煊是胆囊炎动了手术。院长说马大夫需要休息。你们回吧。人们点头说,是,是的,马大夫太累,是积劳成痰,又没人照顾她,一个女人,太不容易。是该好好休息。说是说,就是不走。病房外,走廊上。到处是来看马大夫的人。一个穿着工作服的小伙不听劝告硬是进了病房。他一进去就叫道:“妈妈!”马大夫听见了儿子叫她的声音。她浑身热血一涌就睁开眼睛。不认识。“你是谁呀?”她问。“马阿姨,妈妈,你怎么不认识我了?我是海涛啊,22年前是我是您接的生,我身上还流着您的血。”小伙进去了,年轻人都往病房挤,一声声地叫着,马阿姨,妈妈。都争着说。我是您接的生。有的说,我一生下来喉咙里就堵住了,是您不怕脏,用嘴吸出了我喉咙里的东西,要不是您,我就失去生命了。又有小孩和青年挤进来,小孩叫着,马奶奶,我爸爸和我都是您接的生。你不要生病,我不要你生病嘛!挤不进病房的女人们都在外边掉泪。
从不接受礼品的马崇煊。此时无力谢绝,“都带走,一件也不能留!”说也没用,礼品堆了大半个病房。
“身体像这个样子了,又是单身,你还不调走?你做的事比别人多,工资奖金没多拿,调回内地保了身体还多拿钱,不走真傻。”
“你好像工作的机器,既不吃好的也不穿好的,也不追求爱情幸福,多没意思。”
这时有人顺手翻开放在她枕头边的一本厚厚的《实用妇科学》,看见她抄写在扉页上的范仲淹的名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马崇煊在柴达木大戈壁上工作了近40年。她是在一个挂着月亮的凌晨悄悄离开那里的,她不愿看见送行的人们的泪眼,不愿面对难以承受的离别之情。
人们称她为西部的林巧稚,有人以她为原型写了一部长篇小说《西部圣母》。人们想念她。有人写了一首诗,赞美她,有这样一句:
你有博大的爱,你是繁衍柴达木生命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