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是读书贵在自悟自得的道理。本人主持的资阳市普教科研资助金课题《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就是要着力转变我校语文阅读教学中,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自读自悟这一顽疾。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书,让学生通过所读到的语言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下面就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时的朗读训练片断呈现于后。
《地震中的父与子》朗读导学训练片断
同学们,《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我们朗读了多遍,知道了主要内容,大致了解了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现在,让我们静下心来,仔细品读这个动人的故事。
朗读导学提示
(一)自由朗读1至2遍课文,根据下面的提示,边读边思考,文中父亲的心理有哪些变化?
当父亲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时很,想起自已经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又充满,当听到儿子的声音非常的,最后救出儿子无比。(绝望、希望、兴奋激动、幸福)
(二)默读课文,用“”出父亲心里变化的语句或语段。
(三)思考怎样朗读才能表达出父亲当时的心情?
师:下面我们就随着美国作家马克·汉林的文字,走进地震现场,体会父亲的心理,感受父爱的伟大。
出示课件:
语段一: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1.朗读: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师生讨论:(1)父亲为什么会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他想到了什么?(父亲看到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儿子没救了,儿子已经死了。)
(2)父亲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試着读出这样的心情?(悲痛、绝望)
师:孩子们说的真好。读也读得不错。
(3)“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中的“大喊”是怎样地喊声呢?
生:大声地哭喊。
师:孩子们能读出这种带哭腔的喊声吗?谁来试试?
生:生争先恐后地读。
师:孩子们读都非常好,读出了父亲失去儿子的那种悲痛、绝望有心情。谁能读得更悲痛些?
师:有一个四字词语最能表达这时父亲的心情?想想看。
生:悲痛欲绝……
师:不错,这个词语能表达当时父亲的心情。老师这里有一个,你们看看行不。“撕心裂肺”
师:同学们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吗?
生:各抒己见。
师:说得比较好。是呀,当父亲看到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变成一片废墟,想到自己可爱的儿子没救了,儿子已经死了,是何等的悲痛呀,他的心被撕碎心,肺也气裂了……
师:谁再来读读,你的哭喊的声音让所有同学都感到了父亲那撕心裂肺的痛。
生:试读,抽生读,分排赛读,齐读,教师示范读。
师:同学们发现没有,老师哪个地方与同学们读得最不一样?
生:老师读“儿子”的时候,拖得较长,语调也比较低。
师:同学们想想,老师为什么要把“儿子”读得较长呢,你体会到了什么?(“儿子”拖长音,再把语调降下来,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对儿子的不舍)
生:琢磨、练习读出父亲对儿子的爱,读出父亲失去儿子的不舍和撕心裂肺的痛。(全班学生自由读,抽生读,比赛读,齐读……)
2.根据对上面句子的指导和自己的体会,试着朗读以下句子,读出自己的“味”来。
“我的儿子!”“我的女儿!”
“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谁愿意帮助我?”
(1)学生自己独立朗读,反复揣摩、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
(2)同桌互读、互评、互议,升华对文本的理解、感受。
(3)全班交流读,体会多样的理解和感受。
“我的儿子!”“我的女儿!”(降调,哭喊、拖长)
“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轻,低沉,缓慢,悲痛,绝望)
“谁愿意帮助我?”(升调,恳求)
这样的阅读教学,这样的朗读训练,学生就不会再是理解老师的理解,感悟老师的感悟,而是学生自己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对文字的玩“味”,产生的富有个性的理解和学生自己的真切感悟,而是他们自己读出的““味””。
《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实践研究》于2015年通过了资阳市教科所的成果鉴定。成果《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启迪思绪获取真知——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实践研究》获资阳市第八届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和安岳县第十二届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成果《构建具有生命活力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实践研究》获四川省第十七届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获资阳市第五届教学成果三等奖。
《地震中的父与子》朗读导学训练片断
同学们,《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我们朗读了多遍,知道了主要内容,大致了解了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现在,让我们静下心来,仔细品读这个动人的故事。
朗读导学提示
(一)自由朗读1至2遍课文,根据下面的提示,边读边思考,文中父亲的心理有哪些变化?
当父亲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时很,想起自已经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又充满,当听到儿子的声音非常的,最后救出儿子无比。(绝望、希望、兴奋激动、幸福)
(二)默读课文,用“”出父亲心里变化的语句或语段。
(三)思考怎样朗读才能表达出父亲当时的心情?
师:下面我们就随着美国作家马克·汉林的文字,走进地震现场,体会父亲的心理,感受父爱的伟大。
出示课件:
语段一: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1.朗读: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师生讨论:(1)父亲为什么会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他想到了什么?(父亲看到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儿子没救了,儿子已经死了。)
(2)父亲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試着读出这样的心情?(悲痛、绝望)
师:孩子们说的真好。读也读得不错。
(3)“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中的“大喊”是怎样地喊声呢?
生:大声地哭喊。
师:孩子们能读出这种带哭腔的喊声吗?谁来试试?
生:生争先恐后地读。
师:孩子们读都非常好,读出了父亲失去儿子的那种悲痛、绝望有心情。谁能读得更悲痛些?
师:有一个四字词语最能表达这时父亲的心情?想想看。
生:悲痛欲绝……
师:不错,这个词语能表达当时父亲的心情。老师这里有一个,你们看看行不。“撕心裂肺”
师:同学们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吗?
生:各抒己见。
师:说得比较好。是呀,当父亲看到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变成一片废墟,想到自己可爱的儿子没救了,儿子已经死了,是何等的悲痛呀,他的心被撕碎心,肺也气裂了……
师:谁再来读读,你的哭喊的声音让所有同学都感到了父亲那撕心裂肺的痛。
生:试读,抽生读,分排赛读,齐读,教师示范读。
师:同学们发现没有,老师哪个地方与同学们读得最不一样?
生:老师读“儿子”的时候,拖得较长,语调也比较低。
师:同学们想想,老师为什么要把“儿子”读得较长呢,你体会到了什么?(“儿子”拖长音,再把语调降下来,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对儿子的不舍)
生:琢磨、练习读出父亲对儿子的爱,读出父亲失去儿子的不舍和撕心裂肺的痛。(全班学生自由读,抽生读,比赛读,齐读……)
2.根据对上面句子的指导和自己的体会,试着朗读以下句子,读出自己的“味”来。
“我的儿子!”“我的女儿!”
“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谁愿意帮助我?”
(1)学生自己独立朗读,反复揣摩、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
(2)同桌互读、互评、互议,升华对文本的理解、感受。
(3)全班交流读,体会多样的理解和感受。
“我的儿子!”“我的女儿!”(降调,哭喊、拖长)
“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轻,低沉,缓慢,悲痛,绝望)
“谁愿意帮助我?”(升调,恳求)
这样的阅读教学,这样的朗读训练,学生就不会再是理解老师的理解,感悟老师的感悟,而是学生自己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对文字的玩“味”,产生的富有个性的理解和学生自己的真切感悟,而是他们自己读出的““味””。
《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实践研究》于2015年通过了资阳市教科所的成果鉴定。成果《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启迪思绪获取真知——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实践研究》获资阳市第八届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和安岳县第十二届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成果《构建具有生命活力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实践研究》获四川省第十七届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获资阳市第五届教学成果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