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长寿智慧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sanb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哲学家康德享年80岁。不要以为活到80岁很寻常,要知道,在他生活的年代,人们的平均寿命只有五十多岁。他的生活里又蕴藏着怎样的长寿秘密呢?
  一张时间表过一生
  由于先天不足,康德生下来身体很虚弱。小时候,康德整天生病,让父母非常发愁。令人惊讶的是,康德健康地活到了80岁,甚至在78岁时还未放下手中的笔,仍在修改著作《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原理》。
  康德一生都没有离开过格尼斯堡,每天都过着同样的生活且极有规律。他的一生可以说是极简主义生活的代表。有传记作家这样形容他:“康德的一生就像一个最规则的动词。”
  康德的日常生活有非常严格的时间表,每天早上5点起床,为了能够准时起床,他甚至花钱请人叫他起床,虽然每次起床很艰难并且极其不情愿。起床后他喝杯清茶,再抽一斗烟,进入沉思,之后准备讲稿,写作到7点,开始上课,一直上到中午11点,之后继续写作。
  然后是午餐时间。康德总是和朋友一起吃饭,因为他认为单独进餐难免同时看书或思考,大脑就无法休息,会影响消化,最终致病;只有宾朋满座,高谈阔论,才有助于暂忘哲学,恢复精力。午餐之时,康德家的座上客有同事、商人、军官、医生和社会名流,但他从不请哲学家,也从不谈哲学。
  下午4点他散步,持续一个小时。之后看书,除了晚饭时间,一直看到晚上10点。时间一到,他立刻上床。康德睡觉时铺床和盖被子都有严格的程序。为了保证良好的睡眠,康德认为应该避免过量饮水,这会让人们“睡不好或者睡不沉,因为血液温度由此被降低”。为保障睡眠的连续性,他甚至在夜壶上绑了根绳子,这样晚上起夜就不用点灯下床,直接拽过夜壶即可。
  康德每天的生活都是如此,简单且规律,一生不变。康德去世后的许多年,人们要为他写一部传记都显得十分为难,因为实在没有什么好写的。海涅甚至盖棺定论:“康德没什么生活故事,因为他既无生活,也无故事。”
  康德认为时间是一种先天直观,不因为经验而发生改变,先验地存在于人的心灵世界。也许,他正是按照自己所阐述的哲学的方式在生活。
  小小散步里有大学问
  户外散步是康德最喜欢的锻炼项目,他幼时体弱多病,父亲耐心地指导他锻炼身体,使他养成了天天散步的习惯。不管工作多忙,他每天都要坚持散步一小时,一年四季从不间断。他说:“这样做是为了避免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多运动,能自己照料自己是最大的幸福。”
  康德在散步时总是紧闭双唇,只用鼻子呼吸,他认为这是防止疾病从嘴巴侵入身体的方式。在康德看来,散步能使人的感官彻底开放,神游四方,其精彩程度堪比纵横世界的旅行。难怪有人说:“康德所有的伟大历险,都发生在他的头脑中。”
  散步过程中,康德拒绝与人交谈,他认为一开口就会打乱自己散步的节奏。他从不跟人一起散步,因为他认为这会使自己不由自主地调整步幅和步速配合朋友,这样就会出汗,而人的体液里含有大量营养,绝不能轻易流失。他也不会进行严肃的思考,只是用这种方式来协调大脑活动和身体活动,从而获得一种平衡。
  每天下午4点,康德必出门散步,教堂的钟声随着他迈步出门响起。因此,当时很多人以康德的出现来对表。康德散步不仅定时,而且定点。他永远沿着小菩提树路散步,每天八个来回,一步不多,一步不少。康德去世后,该路被市政府命名为“哲学家之路”。
  为了有效地锻炼脚底的血管,康德坚持每天早晚用冷水洗脚。他这样做是为了不使远离心脏的血管衰弱。他一年四季还坚持用冷水洗澡、洗脸,他称此为“最管用的血管体操”。79岁时,康德的左眼完全失明,右眼视力也严重减弱,但他仍坚持拄着手杖到郊外散步,同时始终坚持洗冷水澡。
  工作是最好的享受
  康德曾言:“最好的享受就是工作。”他认为,追求是力量的源泉,志趣是精神的寄托,“在最坏的情况下,从事你所爱好的事业是最合适的。应当工作,它会使你忘掉忧愁,赢得快乐”。康德曾对年轻人这样劝诫道:“年轻人,你要热爱劳动;要对快乐有所拒斥,这不是为了断绝它们,而是为了尽可能把它们保持在审视之内。”
  康德恪守自己定下的准则,“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了更多的乐趣。它们为他带来了平稳而规律的生活流程,其价值对他而言高于一切”。康德认为的健康生活方式,是以工作为中心,追求一种智慧的生活。
  在康德看来,合理的生活方式是力量和健康的保证,而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则是最重要的。他说:“情绪上的乐观能使人长寿。”
  康德说话风趣、幽默,好开玩笑。他曾说:“不学会幽默和风趣,人就太苦了。”他还这样说道:“人是能笑的动物,应当经常笑,这也是全身运动。”
  对于生活中的不顺心、别人的嫉妒与诽谤,康德都坦然处之,该予以还击的就还击,该不理睬的就不理睬。他兴趣广泛,目标明确,精神充实,任何空虚、忧郁、寂寞、无聊都与他无缘。
  这种乐观豁达的心态一直保持到他迟暮之年。康德曾说:“老年时像青年一样高高兴兴吧!”他认为,青年人好比百灵鸟,有他的晨歌;老年人好比夜莺,也该有他的夜曲。康德直到衰老得卧床不起,知道自己即将油尽灯枯,也毫不伤感,仍乐观地说:“小鸟儿飞了,我这只鸟飞走再不回来了。”
  尽管康德已经去世这么多年了,他的著作仍是每一位接触哲学的人绕不开的经典,而他的极简生活中所蕴含的生活智慧和长寿秘诀,也被后人津津乐道。
其他文献
在上老年大学写作班之前,我几乎是一个文盲,只读过五年书。我一生从事财会工作,连文章分段、标点符号应用都不是很清楚,许多简化字也不会写。虽然如此,我仍为自己的70岁生日准备了一份礼物———出一本书!  这个愿望在2003年8月份、我70岁生日前夕实现———一本十五六万字的习作《黾子文钞》面世了。此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不少人家三代人传阅后又来购买。更令我感动的是,我的老同事、南京师范大学顾复生教
最近准备搬家,收拾东西时发现了母亲年轻时用的蝴蝶牌缝纫机。在成衣很少的当年,心灵手巧的母亲用这台缝纫机为一家人缝制新衣,又省钱又好看。但是现在母亲年纪大了,很少再使用缝纫机,我和妻子、孩子也都直接买成衣,我觉得这台缝纫机已经没用了,丢掉算了,母亲偏偏不同意:“我用缝纫机做衣服的手艺可好了,等有时间了教给你媳妇,自己做的衣服多合身啊!”母亲的话把我和妻子的脸都吓绿了,但无论我们怎么解释用缝纫机做衣服
年近七旬的易解放是地道的上海人,38岁那年,她留学日本.1991年,易解放举家迁居日本.2000年5月,她22岁的儿子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不幸身亡.2001年,为了实现儿子生前“回国后去内
我写了一篇关于公公婆婆的文章,投给了一份老年杂志。不久,编辑回信说,能不能附上他们的合影,让文章更有说服力?  为了能让文章及早见刊,我马不停蹄地去找公公婆婆。婆婆说:“啥合影?结婚这么多年没照过什么相,就结婚证上有一张,行不?”她从衣柜底翻出结婚证。  我一看,照片泛黄不说,二人的表情更是呆板僵硬,横眉冷对。连婆婆都禁不住感叹:“我和你公公好像是被逼婚的,怎么照得像‘强扭的瓜’一样?”我忍不住笑
再不行动就没机会了  60岁的陈录雪是成都一名普通的退休工人。他身材清瘦,头发有些花白,应该是待在家里含饴弄孙的年龄,可是,他却决定带着99岁高龄的母亲周游全国。  这并不是心血来潮,这个想法在他心里酝酿了许久。那是几年前的一个节假日,他带着母亲到离家不远的一个风景区游玩。那是母亲第一次出门旅游,竟高兴得不知所措,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空气,流连在青山绿水间,大声感叹:“想不到世上还有这么漂亮的山和水,
自从孩子们有了家庭,我和老伴就过起了二人世界。  最初,老伴常说:“翅膀硬了,该飞的都飞了,这往后的日子咋打发?”我劝她:“这是自然规律,你不是有两手绝活吗?养花、面食,何乐而不为呢?”自那以后,她把乐趣寄托在花朵上,家里摆放着各种花卉,每每招来左邻右舍观花赏景。而做面食的绝活,她也施展开了,她做的花卷蒸出来像朵朵菊花,包的饺子只只像银元宝。每次我中午回到家,老伴都已经把做好的点心和菜肴端上桌。 
杜绝挖苦  老年夫妻,都退休了,长期在家,不免有矛盾、分歧,甚至吵嘴,但吵嘴不能挖苦对方。有的夫妻吵嘴用尖酸刻薄的话讽刺对方,什么“铁公鸡”“白眼狼”;有的女人嫌弃、厌烦男人,说“你个窝囊废,跟你是我瞎了眼”;有的刺痛处,“找你那个相好的去吧”“是那个小狐狸精又勾你吧”。  这些讽刺挖苦的话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刺痛人内心,会让对方产生怨恨心理,很难弥合,或冷战,或以牙还牙,破坏夫妻感情。  切记,对
天津市河西区的孙永年退休前是天津钢厂的财会干部,跟数字打了一辈子交道,101岁了,头脑还很清楚,尤其对数字和算账,依然门儿清。女儿买来水果蔬菜,他问多少钱一斤,买了几斤,立马就把钱数说了出来。  心静如水  女儿最佩服老爸的心静如水。这么多年,没见过他发脾气,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干了一辈子财会,没当过芝麻粒大的官儿,“享受科级待遇”,还是别人告诉他的,他嘿嘿一笑,没往心里去。就是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
我的颈椎问题由来已久,后来,还是“假泳”解决了这个难题。  说起运动里的一些假动作,很多人并不陌生。比如跳绳,不一定非得用真的绳子,用“虚拟跳绳”模拟跳绳的动作,不仅可以达到和跳绳一样的效果,而且还少了许多麻烦。游泳也是一样,“假泳”同样对健身有不错的效果。  “假泳”对场地和时间都没什么限制。准备一张运动的垫子,俯卧,双手先是往前伸直,而后模拟蛙泳的动作,慢慢向两边划开。与此同时,头部上扬,双腿
怕死  人可能都怕死。连我的小外孙也曾对我说:“外婆,我不想长大。长大了会老,老了就会死!”  人越老越怕死,因为感觉离天远了,而离地近了。  老人们常说:“五十怕老,六十怕病,七十怕死。”我才刚过五十,就对死有恐惧感了,想起来实在可笑。  其实,我们怕死是不敢面对一个最简单的道理: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基本规律。是人总会死的,既然这样,有什么可怕的呢?怕了,难道就能不死吗?所以,别怕,又不是别人都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