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网络上热门的“艳照门”事件作为一个事例,在总结前人对于中国人脸面观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如此重视脸面及其影响的社会中,出现“艳照门”这种有伤脸面的事件的原因。笔者认为,由于中国人具有现实主义的哲学观,对于脸面的追求是具有现实主义目的的。要脸面,是为了达到良好的社会后果,刻意作出的一种印象整饰行为。在私密性情境下,中国人的行为随着情境而变化,使得“艳照门”一事不涉及到社会评价作用,也就失去了印象整饰的目的,因此当事人不会考虑到是否会损伤脸面,因而有了存在的可能性。但是由于网络环境的特殊性,使得这一行为被公众知晓,就造成了社会影响。当这一行为被他人评价之后,就造成了“丢脸”“没面子”这一后果,以及名誉上的影响和现实中某些方面受到损害。
关键词:“艳照门”事件;脸面;网络
1 “艳照门”事件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飞速发展。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大拓宽。近几年来,一系列的“门”事件不断地冲击着网民们的神经。“门”的说法在新闻媒体中的用法起源于“水门事件”,后来被扩大到用来代指能引起公众广泛关注的具有轰动效应的事件。
在中国,“XX门”被人们注意是从“艳照门”开始的,最有名的可能就要数陈冠希的“艳照门”。自此之后,“门”便一发不可收。“艳照门”已经不专指陈冠希“艳照门”,而是泛指一切与艳照有关的事件。这通常是一种具有性丑闻性质的称呼。而“艳照门”的主角,已经从以往人们关注的公众人物逐渐趋向于平民化。2009年网络上流行的一些“艳照门”事件,牵涉其中的大多是普通人,而且年龄越来越低。
“艳照门”可谓意义重大。首先,它对人们造成的影响很强烈。对于当事人而言无疑是有各方面的危害,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也是一种冲击。越来越多的“艳照门”事件的出现,说明了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模仿着这种行为。其中主要是以“80后”“90后”的年轻人为主。这让人不禁担忧年轻一代的成长。然而更重要的是,“艳照门”事件可能只是一个引子,深藏其下的是社会和人心的浮躁,是我们这个社会心理的一个潜意识的写照。“艳照门”事件的发生具有偶然性,然而发生之后,其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反应却具有必然性。从“艳照门”事件里,我们可以看出的东西有很多。
2 中国人脸面观
“艳照门”事件是一个丢脸的事件,所以我想从中国人的脸面上来谈谈这个事件的意义。首先先对中国人脸面观作个系统的回顾。
2.1面子的含义。
对于中国人脸面的研究已经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时间,众多国内学者试图从不同角度对其含义加以阐述。然而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讨论,研究者们在有关面子的很多重要问题上远未达成一致性意见。
目前,胡先缙、金耀基、何有晖、翟学伟等人对面子的界定,影响较大并具有代表性。胡先缙认为:脸是社会对个人道德品格的信心,面子是人从社会成就而拥有的声望,是社会对人看得见的成就的承认。金耀基把面子分为社会性的面和道德性的面。他认为:社会性的面是依个人在社会阶梯上所占据的身份地位而决定的声望,由社会赋予并可由社会收回的,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社会性的面,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没有社会性的面。道德性的面是团体对一个具有道德声誉的人的尊敬,是人人可拥有的,至少有普遍拥有的潜能。何有晖认为:面子是个人由于地位和贡献而从他人那里获取到的尊重和顺从面子是一个纯粹的中国本土概念。西方心理学的许多概念可以与面子进行类比,但不足以全面地描绘和界定面子的全部内涵。翟学伟认为:脸是个体为了迎合某一社会圈认同的形象,经过印象整饰后表现出的认同性的心理与行为而面子是这一业已形成的心理及行为在他人心目中产生的序列地位,也就是心理地位脸集中体现人的自身形象或表现,面子偏向互动双方所处关系状况,是一种心理地位。
2.2脸的含义。
与此密切相关的是另一个概念:“脸”。脸在很多时候与面子连用,但是其意义有很大差别。胡先缙认为脸是社会对个人道德品格的信心,凸显了脸的道德性,强调了脸是个体遵从伦理道德规范的产物。金耀基用道德性的面替代了胡先缙眼中的脸,认为道德性的面是团体对一个具有道德声誉的人的尊敬,与胡先缙如出一辙。翟学伟认为脸是个体为了迎合某一社会圈认同的形象,经过印象整饰后表现出的认同性的心理与行为,脸集中体现人的自身形象或表现。翟学伟将脸从道德形象扩充为社会形象或社交形象,淡化了脸的道德性,突出了交往性,明确指出了迎合认同及印象管理源自社会圈的规范压力。
2.3脸与面的关系。
胡先缙关于“脸”和“面子”的定义,凸显“脸”的道德性,“脸”重在守护,强调“面子”中的成就因素,“面子”重在争取。她指出了“脸”和“面子”的区别,却未能揭示甚至割裂了“脸”与“面子”之间联系。金耀基虽用面子概括了胡先缙定义中脸和面子的内涵,却把面子分为社会性的面和道德性的面,与胡先缙如出一辙。
1脸是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立身之本的诉求及认同,藉由遵从基本的社会规范与吻合角色期望而获得。在注重伦理道德社会规范的中国世俗社会,“脸”是人成其为人的重要条件,故“丢脸”亦称“丢人”。“成其为人”是个体获得社会地位的前提条件,获得“脸”即“不丢脸(人)”是获得“面子”的必要条件。可见,“脸”是“面子”的基础,“面子”是“脸”的扩展。然而,世俗社会中有时用“脸”代替“面子”,如“赏脸”即“给面子”,导致了“脸”与“面子”的关系复杂化。
通过以上的文献综述,我们大致可以看出来,脸和面子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概括而言,“脸面”在中国社会交往中起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2.3.1面子具有符号象征功能。
臉面代表了一定的社会身份地位,具有符号性象征作用。
2.3.2面子具有社会交换功能。
脸面是一种社会资源,在中国人的人际互动中,它是一种特殊的具有交换价值的资源。“给面子”一词出现频率之高充分说明了它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广泛。
2.3.3面子具有社会控制功能。
面子是中国人际关系的调节器,人际互动双方爱面子的程度、给不给面子或面子是否给足,往往是人际和谐与否的重要条件,直接关系到人际关系发展的方向和程度。
3 中国人为何如此要脸面,却又出现“艳照门”事件
以上提到脸面对中国人行为具有约束作用,主要表现在人际互动方面。那么从反面来看,单就个体行为而言,也受到脸面观的影响。我们知道,脸是个人对于自己形象的一种争取,是通过一定的行为达到的一种印象整饰。因此,个人在顾忌脸的情况下,必定会在行为上有所收敛,不敢随心所欲。其目的还是为了争取面子,即在他人心中的一种心理地位。既然要争取面子,那么必然要与他人发生联系,就发生了人际互动。那么如果除去这种人际互动,就中国人而言,是否人们就会不要脸面呢?
从“艳照门”事件来看,似乎是有这种可能性。对于“艳照门”事件的主人公们而言,这个事件对他们造成的最主要的影响就是名誉上的影响。之所以会有名誉上的影响,当然是因为他们是公众人物,受到舆论的监督,这也是一种广义上的人际互动。
中国人十分重视脸面,其目的是为了争取一种在他人心中的心理地位,也可以说是一种社会地位。有脸面,既是有地位的象征。那么既然中国人如此重视这种社会地位,为何会作出像“艳照门”这种“丢脸”的事情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发表一些见解。
3.1中国人生存的哲学是现实主义哲学
首先,我认为中国的生存哲学史一种现实主义的哲学。无论是古代经典典籍的教诲也好,还是中国人天命观来看,或是中国人行为所具有的情境性而言。中国人的行为总是指向现实目的,其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为了追求对现实最有利。
天命观的产生是由于中国的地缘和经济基础。由于古代人们安土重迁,实行的是传统的农耕社会,因此社会关系很固定,生产方式严重依赖于天候的变化。因此,人们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对天的敬畏。而这种价值观背后的动机,是希望通过这种信仰,能够让上天帮助人们渡过难关,达到丰衣足食的目的。因此,这一价值观是现实主义的。
中国没有西方对于来世轮回的向往。基督教、佛教都是从外来民族传入的,这些宗教才蕴含着对于来世、天堂、地狱、轮回等观念的研究和解释。而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与此则截然不同,它是希望通过修身到达一直真人的境界,因此从根本上说还是对于现世的眷恋。况且,宗教对于中国人的影响远远不及西方那么大。中国广大的民众本质上来讲其实都是无信仰者。虽然很多人不信仰什么神明,但是他们与真正的无神论者之间又有本质的不同。无神论者是相信没有更高的存在,即神一类的事物。而无信仰者则不是这样,他们在有现实需要时,依然希望神明能够给予帮助。在中国人这里,就表现成了对“天”的崇拜。因此我说,中国人是现实主义的生存哲学。
再看看中国人行为的情境性。为什么行为会具有情境性?还是因为对现实有帮助。一个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后果,如果有一种行为能对现实具有最好的结果,那么就表现出这种行为。如此就形成了行为的情境性。我想全世界没有多少国家的人们能够理解,中国人为何如此喜欢表面功夫,形象工程。中国人很善于审时度势,十分擅长于分析背景,而不是行为本身所应该依据的原则。所谓“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见风使舵”,都是这种情境性行为的表现。这些行为最终都能够为当事者带来可预计到的最好的结果。因此,我认为,从这个意义上理解,中国人还是现实主义取向的。
3.2现实主义哲学下,要脸面是具有现实主义诉求的
那么既然中国人的行为是具有现实主义取向的。要脸面这种行为也就具有了现实主义的诉求。上面也分析过,要脸面实际上是为了在别人心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形象,达到一种心理和社会的地位。这种地位,可以为当事人带来一定的良好收益。比如一定的社会地位,良好的形象和声誉,受到别人赞誉,以及可能的随之而来的物质方面的回报。因此中国人才会花大量的心思用在印象整饰上,为自己“争面子”。政府也会花大量人力物力做“形象工程”,这样的结果是官员有了政绩,得到晋升。
如果我们从反面思考一下,去掉脸面的现实作用,结果会是怎样。如果事情都是按照其实际的效用来评价。那么脸面其实并不能产生多大的功效。充其量,只是为彼此得到一个良好的形象和一种心理满足,对于任何事情而言,有脸无脸,有面子无面子,并不会改变任何事情本身的结果。同样两个人,如果能力相当,做同一件事情,排除出意外情况,那么理应得到相似甚至是相同的结果。然而,如果其中一个人有脸面,另一个人默默无闻,没有脸面。在中国人心目中,前者必然比后者更可信,也必然会比后者做得好。因此机会往往都是给了有脸面的人。因此,从这里就看出,脸面具有的现实作用远比想象的要大。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人才愈加追求脸面。
3.3私密性条件下,“艳照门”不涉及脸面,因而有存在的可能性
回到“艳照门”这件事情上来分析它与脸面的联系。拍艳照这件事,本身无所谓好坏,但是在别人的心中经过评价,可能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这就与脸面有了联系。
正如前面所说,中国人的行为是现实主义取向的,而脸面也是与现实的结果有关的。拍艳照,是私密的事情,情侣间的行为,这并不涉及公共领域。在这种条件下,艳照不会被他人评价,就不会形成丢脸一说,不会伤及面子以及心理与社会地位,也就不会造成不名誉的结果。因此,在私密性条件下,艳照就有了存在的可能性。这也体现了中国人行为的情境性特点,即在这种私密性条件下,人们不会顾及到行为是否与道德有关,也不会想到这种行为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因为此行为在此种情境下是安全的,不会损伤到脸面。假设如果换个情境,告诉当事人这类照片可能会出现在网络上被她人看见,那么愿意拍艳照的人必然会大大减少。因为这涉及的到面子问题。这个时候同样的行为就会产生不良的名誉上的后果,会使人丢脸,没面子。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人在行为的本身与结果之间时时刻刻通过是否会损伤“脸面”这一中介变量在进行着权衡。可是问题就出在了艳照流出,进入到公众的视线之后,就产生了社会评价,也就会造成了丢脸一说。
由此,我认为,中国人行为的情境性也是脸面协调作用下的表现之一。
3.4匿名性和间接性导致脸面对人的约束力下降。
最后就是回到了网络的特殊环境来看艳照这一事件的产生了。由于网络具有匿名性,行为的发出者与接受者之间不直接联系,行为的发出者感觉自己躲在了一堵墙后面,不会被人认出。人们往往会比较松懈,不會时刻权衡着行为所处的背景因素。因此,对于是否会伤及面子这一结果,考虑的可能不如现实中那么多。因为此时,行为的发出者可能不会想到自己的行为会被特定的人评价,他人的评价又不足以对行为的发出者具有任何脸面上的,更重要的是现实结果上的影响,因此,发布艳照这种行为才会产生。同时,由于网络上人与人的联系是间接的,也会造成人们的行为不受日常生活中各种规范的束缚。
4 总结
笔者认为,由于中国人具有现实主义的哲学观,对于脸面的追求是具有现实主义目的性。要脸面,是为了达到良好的社会后果,刻意作出的一种印象整饰行为。在私密性情境下,中国人的行为随着情境而变化,使得“艳照门”一事不涉及到社会评价作用,也就失去了印象整饰的目的,因此当事人不会考虑到是否会损伤脸面,因而有了存在的可能性。但是由于网络环境的特殊性,使得这一行为被公众知晓,就造成了社会影响。当这一行为被他人评价之后,就造成了“丢脸”“没面子”这一后果,以及名誉上的影响和现实中某些方面受到损害。
参考文献:
[1]姜彩芬.面子文化产生根源及社会功能[J].广西社会科学,2009,(3):116-120.
[2]李鹏飞.印象整饰与中国人的脸面观[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1,1(1).
[3]刘继富.“面子”定义探新[J].社会心理科学,2008,(5):30-35.
[4]王轶楠,杨中芳.中西方面子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5,28(2):398-401.
关键词:“艳照门”事件;脸面;网络
1 “艳照门”事件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飞速发展。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大拓宽。近几年来,一系列的“门”事件不断地冲击着网民们的神经。“门”的说法在新闻媒体中的用法起源于“水门事件”,后来被扩大到用来代指能引起公众广泛关注的具有轰动效应的事件。
在中国,“XX门”被人们注意是从“艳照门”开始的,最有名的可能就要数陈冠希的“艳照门”。自此之后,“门”便一发不可收。“艳照门”已经不专指陈冠希“艳照门”,而是泛指一切与艳照有关的事件。这通常是一种具有性丑闻性质的称呼。而“艳照门”的主角,已经从以往人们关注的公众人物逐渐趋向于平民化。2009年网络上流行的一些“艳照门”事件,牵涉其中的大多是普通人,而且年龄越来越低。
“艳照门”可谓意义重大。首先,它对人们造成的影响很强烈。对于当事人而言无疑是有各方面的危害,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也是一种冲击。越来越多的“艳照门”事件的出现,说明了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模仿着这种行为。其中主要是以“80后”“90后”的年轻人为主。这让人不禁担忧年轻一代的成长。然而更重要的是,“艳照门”事件可能只是一个引子,深藏其下的是社会和人心的浮躁,是我们这个社会心理的一个潜意识的写照。“艳照门”事件的发生具有偶然性,然而发生之后,其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反应却具有必然性。从“艳照门”事件里,我们可以看出的东西有很多。
2 中国人脸面观
“艳照门”事件是一个丢脸的事件,所以我想从中国人的脸面上来谈谈这个事件的意义。首先先对中国人脸面观作个系统的回顾。
2.1面子的含义。
对于中国人脸面的研究已经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时间,众多国内学者试图从不同角度对其含义加以阐述。然而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讨论,研究者们在有关面子的很多重要问题上远未达成一致性意见。
目前,胡先缙、金耀基、何有晖、翟学伟等人对面子的界定,影响较大并具有代表性。胡先缙认为:脸是社会对个人道德品格的信心,面子是人从社会成就而拥有的声望,是社会对人看得见的成就的承认。金耀基把面子分为社会性的面和道德性的面。他认为:社会性的面是依个人在社会阶梯上所占据的身份地位而决定的声望,由社会赋予并可由社会收回的,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社会性的面,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没有社会性的面。道德性的面是团体对一个具有道德声誉的人的尊敬,是人人可拥有的,至少有普遍拥有的潜能。何有晖认为:面子是个人由于地位和贡献而从他人那里获取到的尊重和顺从面子是一个纯粹的中国本土概念。西方心理学的许多概念可以与面子进行类比,但不足以全面地描绘和界定面子的全部内涵。翟学伟认为:脸是个体为了迎合某一社会圈认同的形象,经过印象整饰后表现出的认同性的心理与行为而面子是这一业已形成的心理及行为在他人心目中产生的序列地位,也就是心理地位脸集中体现人的自身形象或表现,面子偏向互动双方所处关系状况,是一种心理地位。
2.2脸的含义。
与此密切相关的是另一个概念:“脸”。脸在很多时候与面子连用,但是其意义有很大差别。胡先缙认为脸是社会对个人道德品格的信心,凸显了脸的道德性,强调了脸是个体遵从伦理道德规范的产物。金耀基用道德性的面替代了胡先缙眼中的脸,认为道德性的面是团体对一个具有道德声誉的人的尊敬,与胡先缙如出一辙。翟学伟认为脸是个体为了迎合某一社会圈认同的形象,经过印象整饰后表现出的认同性的心理与行为,脸集中体现人的自身形象或表现。翟学伟将脸从道德形象扩充为社会形象或社交形象,淡化了脸的道德性,突出了交往性,明确指出了迎合认同及印象管理源自社会圈的规范压力。
2.3脸与面的关系。
胡先缙关于“脸”和“面子”的定义,凸显“脸”的道德性,“脸”重在守护,强调“面子”中的成就因素,“面子”重在争取。她指出了“脸”和“面子”的区别,却未能揭示甚至割裂了“脸”与“面子”之间联系。金耀基虽用面子概括了胡先缙定义中脸和面子的内涵,却把面子分为社会性的面和道德性的面,与胡先缙如出一辙。
1脸是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立身之本的诉求及认同,藉由遵从基本的社会规范与吻合角色期望而获得。在注重伦理道德社会规范的中国世俗社会,“脸”是人成其为人的重要条件,故“丢脸”亦称“丢人”。“成其为人”是个体获得社会地位的前提条件,获得“脸”即“不丢脸(人)”是获得“面子”的必要条件。可见,“脸”是“面子”的基础,“面子”是“脸”的扩展。然而,世俗社会中有时用“脸”代替“面子”,如“赏脸”即“给面子”,导致了“脸”与“面子”的关系复杂化。
通过以上的文献综述,我们大致可以看出来,脸和面子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概括而言,“脸面”在中国社会交往中起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2.3.1面子具有符号象征功能。
臉面代表了一定的社会身份地位,具有符号性象征作用。
2.3.2面子具有社会交换功能。
脸面是一种社会资源,在中国人的人际互动中,它是一种特殊的具有交换价值的资源。“给面子”一词出现频率之高充分说明了它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广泛。
2.3.3面子具有社会控制功能。
面子是中国人际关系的调节器,人际互动双方爱面子的程度、给不给面子或面子是否给足,往往是人际和谐与否的重要条件,直接关系到人际关系发展的方向和程度。
3 中国人为何如此要脸面,却又出现“艳照门”事件
以上提到脸面对中国人行为具有约束作用,主要表现在人际互动方面。那么从反面来看,单就个体行为而言,也受到脸面观的影响。我们知道,脸是个人对于自己形象的一种争取,是通过一定的行为达到的一种印象整饰。因此,个人在顾忌脸的情况下,必定会在行为上有所收敛,不敢随心所欲。其目的还是为了争取面子,即在他人心中的一种心理地位。既然要争取面子,那么必然要与他人发生联系,就发生了人际互动。那么如果除去这种人际互动,就中国人而言,是否人们就会不要脸面呢?
从“艳照门”事件来看,似乎是有这种可能性。对于“艳照门”事件的主人公们而言,这个事件对他们造成的最主要的影响就是名誉上的影响。之所以会有名誉上的影响,当然是因为他们是公众人物,受到舆论的监督,这也是一种广义上的人际互动。
中国人十分重视脸面,其目的是为了争取一种在他人心中的心理地位,也可以说是一种社会地位。有脸面,既是有地位的象征。那么既然中国人如此重视这种社会地位,为何会作出像“艳照门”这种“丢脸”的事情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发表一些见解。
3.1中国人生存的哲学是现实主义哲学
首先,我认为中国的生存哲学史一种现实主义的哲学。无论是古代经典典籍的教诲也好,还是中国人天命观来看,或是中国人行为所具有的情境性而言。中国人的行为总是指向现实目的,其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为了追求对现实最有利。
天命观的产生是由于中国的地缘和经济基础。由于古代人们安土重迁,实行的是传统的农耕社会,因此社会关系很固定,生产方式严重依赖于天候的变化。因此,人们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对天的敬畏。而这种价值观背后的动机,是希望通过这种信仰,能够让上天帮助人们渡过难关,达到丰衣足食的目的。因此,这一价值观是现实主义的。
中国没有西方对于来世轮回的向往。基督教、佛教都是从外来民族传入的,这些宗教才蕴含着对于来世、天堂、地狱、轮回等观念的研究和解释。而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与此则截然不同,它是希望通过修身到达一直真人的境界,因此从根本上说还是对于现世的眷恋。况且,宗教对于中国人的影响远远不及西方那么大。中国广大的民众本质上来讲其实都是无信仰者。虽然很多人不信仰什么神明,但是他们与真正的无神论者之间又有本质的不同。无神论者是相信没有更高的存在,即神一类的事物。而无信仰者则不是这样,他们在有现实需要时,依然希望神明能够给予帮助。在中国人这里,就表现成了对“天”的崇拜。因此我说,中国人是现实主义的生存哲学。
再看看中国人行为的情境性。为什么行为会具有情境性?还是因为对现实有帮助。一个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后果,如果有一种行为能对现实具有最好的结果,那么就表现出这种行为。如此就形成了行为的情境性。我想全世界没有多少国家的人们能够理解,中国人为何如此喜欢表面功夫,形象工程。中国人很善于审时度势,十分擅长于分析背景,而不是行为本身所应该依据的原则。所谓“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见风使舵”,都是这种情境性行为的表现。这些行为最终都能够为当事者带来可预计到的最好的结果。因此,我认为,从这个意义上理解,中国人还是现实主义取向的。
3.2现实主义哲学下,要脸面是具有现实主义诉求的
那么既然中国人的行为是具有现实主义取向的。要脸面这种行为也就具有了现实主义的诉求。上面也分析过,要脸面实际上是为了在别人心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形象,达到一种心理和社会的地位。这种地位,可以为当事人带来一定的良好收益。比如一定的社会地位,良好的形象和声誉,受到别人赞誉,以及可能的随之而来的物质方面的回报。因此中国人才会花大量的心思用在印象整饰上,为自己“争面子”。政府也会花大量人力物力做“形象工程”,这样的结果是官员有了政绩,得到晋升。
如果我们从反面思考一下,去掉脸面的现实作用,结果会是怎样。如果事情都是按照其实际的效用来评价。那么脸面其实并不能产生多大的功效。充其量,只是为彼此得到一个良好的形象和一种心理满足,对于任何事情而言,有脸无脸,有面子无面子,并不会改变任何事情本身的结果。同样两个人,如果能力相当,做同一件事情,排除出意外情况,那么理应得到相似甚至是相同的结果。然而,如果其中一个人有脸面,另一个人默默无闻,没有脸面。在中国人心目中,前者必然比后者更可信,也必然会比后者做得好。因此机会往往都是给了有脸面的人。因此,从这里就看出,脸面具有的现实作用远比想象的要大。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人才愈加追求脸面。
3.3私密性条件下,“艳照门”不涉及脸面,因而有存在的可能性
回到“艳照门”这件事情上来分析它与脸面的联系。拍艳照这件事,本身无所谓好坏,但是在别人的心中经过评价,可能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这就与脸面有了联系。
正如前面所说,中国人的行为是现实主义取向的,而脸面也是与现实的结果有关的。拍艳照,是私密的事情,情侣间的行为,这并不涉及公共领域。在这种条件下,艳照不会被他人评价,就不会形成丢脸一说,不会伤及面子以及心理与社会地位,也就不会造成不名誉的结果。因此,在私密性条件下,艳照就有了存在的可能性。这也体现了中国人行为的情境性特点,即在这种私密性条件下,人们不会顾及到行为是否与道德有关,也不会想到这种行为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因为此行为在此种情境下是安全的,不会损伤到脸面。假设如果换个情境,告诉当事人这类照片可能会出现在网络上被她人看见,那么愿意拍艳照的人必然会大大减少。因为这涉及的到面子问题。这个时候同样的行为就会产生不良的名誉上的后果,会使人丢脸,没面子。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人在行为的本身与结果之间时时刻刻通过是否会损伤“脸面”这一中介变量在进行着权衡。可是问题就出在了艳照流出,进入到公众的视线之后,就产生了社会评价,也就会造成了丢脸一说。
由此,我认为,中国人行为的情境性也是脸面协调作用下的表现之一。
3.4匿名性和间接性导致脸面对人的约束力下降。
最后就是回到了网络的特殊环境来看艳照这一事件的产生了。由于网络具有匿名性,行为的发出者与接受者之间不直接联系,行为的发出者感觉自己躲在了一堵墙后面,不会被人认出。人们往往会比较松懈,不會时刻权衡着行为所处的背景因素。因此,对于是否会伤及面子这一结果,考虑的可能不如现实中那么多。因为此时,行为的发出者可能不会想到自己的行为会被特定的人评价,他人的评价又不足以对行为的发出者具有任何脸面上的,更重要的是现实结果上的影响,因此,发布艳照这种行为才会产生。同时,由于网络上人与人的联系是间接的,也会造成人们的行为不受日常生活中各种规范的束缚。
4 总结
笔者认为,由于中国人具有现实主义的哲学观,对于脸面的追求是具有现实主义目的性。要脸面,是为了达到良好的社会后果,刻意作出的一种印象整饰行为。在私密性情境下,中国人的行为随着情境而变化,使得“艳照门”一事不涉及到社会评价作用,也就失去了印象整饰的目的,因此当事人不会考虑到是否会损伤脸面,因而有了存在的可能性。但是由于网络环境的特殊性,使得这一行为被公众知晓,就造成了社会影响。当这一行为被他人评价之后,就造成了“丢脸”“没面子”这一后果,以及名誉上的影响和现实中某些方面受到损害。
参考文献:
[1]姜彩芬.面子文化产生根源及社会功能[J].广西社会科学,2009,(3):116-120.
[2]李鹏飞.印象整饰与中国人的脸面观[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1,1(1).
[3]刘继富.“面子”定义探新[J].社会心理科学,2008,(5):30-35.
[4]王轶楠,杨中芳.中西方面子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5,28(2):398-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