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大学校园景观真正需要考虑的是使用者对大学人文内涵的感受和体验,强调“人性”和“精神”是其本质所在。文章分别从人性化的体验、多元文化的体验、生态体验、高科技体验和经济价值观的体验论述了校园景观人文精神的体验途径。
[关键词] 大学校园景观 人文精神 体验
一、大学人文精神的现代阐释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生存意义等问题的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在不同时期,不同的话语环境下,人文精神的内容不完全相同。在现代大学校园中人文精神应该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因素,即社会观、文化观、生态观、经济观、科技观。大学校园景观人文精神的体验途径分别对应于上述人文精神的五个因素,包括人性化的体验,多元文化的体验,生态体验,高科技体验以及经济价值观的体验。
二、大学校园景观人文精神的体验途径
2.1人性化的体验
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应该是人性化的校园,能够为师生的学习、生活、工作提供实实在在的便利。只有当我们的设计不是为了表现什么而设计,而是为了普普通通的人的需要、生活、体验而设计,只要当我们建造的空间能让人们“驻足其中”而不只是经过的区域,这样的设计才能称之为人性化。
2.1.1感官和谐
人创造环境,环境塑造人。这种交互影响的发生是由感官的刺激带给人们关于周围世界的线索。感官刺激通常是作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被察觉和意识。虽然视觉是主导感觉,但校园环境并不只是通过视觉被认知。变化的视觉场景仅仅只是感官体验的开始,光影闪烁、喧闹安静、流动的气味以及脚下的触觉感受都很重要。
2.1.2安全可达
大学校园环境优美、树林茂密,但它绝不是没有犯罪发生的圣地。安全感的缺失、对危险的感知、对受侵犯可能性的担心,既影响着校园公共空间的使用也影响着校园景观环境的成功营造。人们若对某个场所感到不安全,就不会再使用它,这个公共空间就会枯萎。[1]因此,安全性是创造人文和谐的大学校园景观的基本条件之一。通过景观设计对植被和照明在数量、密度以及位置上的控制,对公共空间的可视度和路网的非连续性设计都有助于提高校园公共空间的使用率。
可达性是任何公共空间的一个关键因素,虽然从定义上看,公共空间应是对所有人开放的,但是有些环境对部分人来说并不那么容易接近。提高环境的包容性同时还应有预见性地综合考虑,无障碍的校园景观设计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所有人。只有创造出一个更有安全保障的校园景观环境,减少师生的恐惧心理,才能促进他们积极地参加校园活动。
2.1.3多层次交往空间
景观设计师通过对校园景观环境的塑造影响着师生的行为和生活模式。大学校园景观建设不仅仅是建造孤立的建筑、树牌、立碑、搞绿化,更重要的是创造文明。重视校园中个体乃至集群的生活质量,并为他们建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以及各种不同需要的室内外生活、娱乐空间,是大学校园景观人性化体验的重要特征。按照不同活动类型的需要,它主要表现为用来举行集会和庆典的大型活动空间,如体育场、校园广场、大礼堂等,满足社团、集体活动的中小型空间图和具有较好的围合性与隐蔽性的私人领域空间,它可以是林深处的坐凳,水池湖边的堆石或草丛边的绿篱等。
2.1.4文化设施景观
大学校园既是“知识传播中心”,又是社会重要的人文景观资源。樱花园成为了武汉大学最富盛名的旅游景观,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以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货币金融历史博物馆等等,每年吸引着大量的中小学生及社会其他人士前来参观,大学校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逐渐成为了新型的科普教育基地。
2.2多元文化的体验
2.2.1历史纪念性的景观
大学校园文化底蕴的形成与历史文脉的延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校园里的历史性建筑反映了特殊的时代特征,是校史的见证物,不能轻易从记忆中抹去,应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妥善维护和利用。保护历史的实质就是保护大学校园的地方特色、场所精神和文化资源,在大学校园景观建设中不应单单把历史保护当成单纯的文物古迹保护,应将历史文化资源纳入校园景观建设的总体考虑,使之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并发挥出文化和经济的双重效益。
2.2.2延续大学文脉的景观
校园里的任何一座建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永远是所处环境中的一员。有些建筑可作为标志物突显于校园环境之中,但更多的则应以一种平和的态度融入环境,这样才能产生和谐、自然、亲切的建筑环境。在进行校园景观建设时,应该特别强调历史的重要性,不能因为新的建设需要而破坏原有的校园风格,维持校园环境的协调统一是尊重历史文脉的具体表现。无论新、老建筑,都要与校园总体规划相协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并反映自身的建筑特色。
2.2.3蕴涵文化传统的景观
大学校园景观的真谛在于营造大学人文精神的氛围,缺少人文精神,缺少校风校训,缺少学术气息,就如同一个人只有美丽的外表而缺少灵魂。校风、校训是大学的历史凝聚、现实浓缩和理想展示,既能反映出大学独特的气质,又能对学生产生“强制性”的感染力。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浙江大学的“求实创新”都体现出各自的校园文化特色。
2.2.4人文化的自然景观
大学校园丰富多彩的自然植被不仅为校园景观的生态化建设做出贡献,也为营造有文化气息的校园打下了伏笔。日本教育家就曾提出要将一草一木都纳入教育的过程。事实上,日本大学普遍重视校园绿化与综合景观设计。从立体绿化艺术、室外美术、雕刻到名人业绩碑、花卉与枯山水以及精心设计的叠石、造型树、彩色艺术路、石灯等,在校园中均有反映,从而让人在享受美的同时感受到文化的熏陶。[2]
2.2.5激发想象的艺术景观
优秀的校园景观设计作品能发挥与师生之间精神交往的作用。相反地,纯粹功能主义的作品虽有良好的使用性,但与文化、自然相隔绝,不具备相当的艺术水准,很难引起人们的关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极少受到单一艺术思潮的影响,正是因为受到多种艺术的交叉影响,才使其呈现出日益复杂的多元风格。
2.3生态体验
校园景观的生态体验给人的第一感觉应该是绿色的,校园之绿色,很大程度上缘于树。清华的校园之美是人所共知的,她的美不只在建筑,更在园林,在树。其次,校园是生态的。大多数的自然景观从外表来看,或多或少地体现了绿色,但绿色的不一定是生态的,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形成和保持效果的景观,并不是生态意义上的“绿色”的。校园自然生态景观结合特定的地理条件将产生各式各样的景观特色。从宏观生态的角度出发,校园自然景观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当地气候、水文、地质、植被等因素,把大学校园作为当地生态系统的子系统进行开发设计;从微观生态看,应尊重场地特征并运用自然再生的乡土植物,合理巧妙地布置草坪、池塘、林荫等,使校园自然生态景观既达到生存发展的目的,又要花最少的气力去適应生态环境。校园景观的生态体验可以使师生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自然的热爱、保护与合理利用就是对人自身生存发展的关怀,是大学校园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
2.4高科技体验
校园景观建设采用的一些新材料、新工艺或者高科技,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探索科学的热情。校园景观中的高科技体验可以使科技回归为人服务的本质。
2.5经济价值观的体验
中国的市场经济秩序初步建立,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拜金主义、道德滑坡等推动社会进步的障碍。“浮躁”成为一种常态,学术界也未能幸免,高校学术造假现象严重。与老一辈大师相比,现代大学校园缺乏的不是“硬件”的设备、资源,而是“软件”的治学品德和心态。面对市场经济,学者固然应该具有现实关怀,然而,这种现实关怀不能以牺牲学术道德、学术良知为代价。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于抗战期间来到香港,日本人以40万元港币请他筹办东亚文化协会及审定中小学教科书,遭到他的断然拒绝,然而此时他已窘迫到没有离港的路费。人要想摆脱物质对人的专制,正确处理同物质和金钱的关系,就必须以健全的情感,正确的人生理念去应对物质社会的控制,从而达到人与物之间的良性互动和统一。大学校园景观应充分挖掘和体现大师的人文精神,从而促进高校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Matthew CarmonaTim HeathTaner OcSteven Tiesdell.城市设计的纬度(冯江 袁粤 万谦 傅娟 张红虎译).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01~115.
[2]李震.也谈现代大学校园设计中文化氛围的营造.中外建筑,2002,(5):33~36.
[关键词] 大学校园景观 人文精神 体验
一、大学人文精神的现代阐释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生存意义等问题的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在不同时期,不同的话语环境下,人文精神的内容不完全相同。在现代大学校园中人文精神应该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因素,即社会观、文化观、生态观、经济观、科技观。大学校园景观人文精神的体验途径分别对应于上述人文精神的五个因素,包括人性化的体验,多元文化的体验,生态体验,高科技体验以及经济价值观的体验。
二、大学校园景观人文精神的体验途径
2.1人性化的体验
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应该是人性化的校园,能够为师生的学习、生活、工作提供实实在在的便利。只有当我们的设计不是为了表现什么而设计,而是为了普普通通的人的需要、生活、体验而设计,只要当我们建造的空间能让人们“驻足其中”而不只是经过的区域,这样的设计才能称之为人性化。
2.1.1感官和谐
人创造环境,环境塑造人。这种交互影响的发生是由感官的刺激带给人们关于周围世界的线索。感官刺激通常是作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被察觉和意识。虽然视觉是主导感觉,但校园环境并不只是通过视觉被认知。变化的视觉场景仅仅只是感官体验的开始,光影闪烁、喧闹安静、流动的气味以及脚下的触觉感受都很重要。
2.1.2安全可达
大学校园环境优美、树林茂密,但它绝不是没有犯罪发生的圣地。安全感的缺失、对危险的感知、对受侵犯可能性的担心,既影响着校园公共空间的使用也影响着校园景观环境的成功营造。人们若对某个场所感到不安全,就不会再使用它,这个公共空间就会枯萎。[1]因此,安全性是创造人文和谐的大学校园景观的基本条件之一。通过景观设计对植被和照明在数量、密度以及位置上的控制,对公共空间的可视度和路网的非连续性设计都有助于提高校园公共空间的使用率。
可达性是任何公共空间的一个关键因素,虽然从定义上看,公共空间应是对所有人开放的,但是有些环境对部分人来说并不那么容易接近。提高环境的包容性同时还应有预见性地综合考虑,无障碍的校园景观设计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所有人。只有创造出一个更有安全保障的校园景观环境,减少师生的恐惧心理,才能促进他们积极地参加校园活动。
2.1.3多层次交往空间
景观设计师通过对校园景观环境的塑造影响着师生的行为和生活模式。大学校园景观建设不仅仅是建造孤立的建筑、树牌、立碑、搞绿化,更重要的是创造文明。重视校园中个体乃至集群的生活质量,并为他们建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以及各种不同需要的室内外生活、娱乐空间,是大学校园景观人性化体验的重要特征。按照不同活动类型的需要,它主要表现为用来举行集会和庆典的大型活动空间,如体育场、校园广场、大礼堂等,满足社团、集体活动的中小型空间图和具有较好的围合性与隐蔽性的私人领域空间,它可以是林深处的坐凳,水池湖边的堆石或草丛边的绿篱等。
2.1.4文化设施景观
大学校园既是“知识传播中心”,又是社会重要的人文景观资源。樱花园成为了武汉大学最富盛名的旅游景观,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以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货币金融历史博物馆等等,每年吸引着大量的中小学生及社会其他人士前来参观,大学校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逐渐成为了新型的科普教育基地。
2.2多元文化的体验
2.2.1历史纪念性的景观
大学校园文化底蕴的形成与历史文脉的延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校园里的历史性建筑反映了特殊的时代特征,是校史的见证物,不能轻易从记忆中抹去,应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妥善维护和利用。保护历史的实质就是保护大学校园的地方特色、场所精神和文化资源,在大学校园景观建设中不应单单把历史保护当成单纯的文物古迹保护,应将历史文化资源纳入校园景观建设的总体考虑,使之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并发挥出文化和经济的双重效益。
2.2.2延续大学文脉的景观
校园里的任何一座建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永远是所处环境中的一员。有些建筑可作为标志物突显于校园环境之中,但更多的则应以一种平和的态度融入环境,这样才能产生和谐、自然、亲切的建筑环境。在进行校园景观建设时,应该特别强调历史的重要性,不能因为新的建设需要而破坏原有的校园风格,维持校园环境的协调统一是尊重历史文脉的具体表现。无论新、老建筑,都要与校园总体规划相协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并反映自身的建筑特色。
2.2.3蕴涵文化传统的景观
大学校园景观的真谛在于营造大学人文精神的氛围,缺少人文精神,缺少校风校训,缺少学术气息,就如同一个人只有美丽的外表而缺少灵魂。校风、校训是大学的历史凝聚、现实浓缩和理想展示,既能反映出大学独特的气质,又能对学生产生“强制性”的感染力。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浙江大学的“求实创新”都体现出各自的校园文化特色。
2.2.4人文化的自然景观
大学校园丰富多彩的自然植被不仅为校园景观的生态化建设做出贡献,也为营造有文化气息的校园打下了伏笔。日本教育家就曾提出要将一草一木都纳入教育的过程。事实上,日本大学普遍重视校园绿化与综合景观设计。从立体绿化艺术、室外美术、雕刻到名人业绩碑、花卉与枯山水以及精心设计的叠石、造型树、彩色艺术路、石灯等,在校园中均有反映,从而让人在享受美的同时感受到文化的熏陶。[2]
2.2.5激发想象的艺术景观
优秀的校园景观设计作品能发挥与师生之间精神交往的作用。相反地,纯粹功能主义的作品虽有良好的使用性,但与文化、自然相隔绝,不具备相当的艺术水准,很难引起人们的关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极少受到单一艺术思潮的影响,正是因为受到多种艺术的交叉影响,才使其呈现出日益复杂的多元风格。
2.3生态体验
校园景观的生态体验给人的第一感觉应该是绿色的,校园之绿色,很大程度上缘于树。清华的校园之美是人所共知的,她的美不只在建筑,更在园林,在树。其次,校园是生态的。大多数的自然景观从外表来看,或多或少地体现了绿色,但绿色的不一定是生态的,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形成和保持效果的景观,并不是生态意义上的“绿色”的。校园自然生态景观结合特定的地理条件将产生各式各样的景观特色。从宏观生态的角度出发,校园自然景观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当地气候、水文、地质、植被等因素,把大学校园作为当地生态系统的子系统进行开发设计;从微观生态看,应尊重场地特征并运用自然再生的乡土植物,合理巧妙地布置草坪、池塘、林荫等,使校园自然生态景观既达到生存发展的目的,又要花最少的气力去適应生态环境。校园景观的生态体验可以使师生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自然的热爱、保护与合理利用就是对人自身生存发展的关怀,是大学校园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
2.4高科技体验
校园景观建设采用的一些新材料、新工艺或者高科技,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探索科学的热情。校园景观中的高科技体验可以使科技回归为人服务的本质。
2.5经济价值观的体验
中国的市场经济秩序初步建立,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拜金主义、道德滑坡等推动社会进步的障碍。“浮躁”成为一种常态,学术界也未能幸免,高校学术造假现象严重。与老一辈大师相比,现代大学校园缺乏的不是“硬件”的设备、资源,而是“软件”的治学品德和心态。面对市场经济,学者固然应该具有现实关怀,然而,这种现实关怀不能以牺牲学术道德、学术良知为代价。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于抗战期间来到香港,日本人以40万元港币请他筹办东亚文化协会及审定中小学教科书,遭到他的断然拒绝,然而此时他已窘迫到没有离港的路费。人要想摆脱物质对人的专制,正确处理同物质和金钱的关系,就必须以健全的情感,正确的人生理念去应对物质社会的控制,从而达到人与物之间的良性互动和统一。大学校园景观应充分挖掘和体现大师的人文精神,从而促进高校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Matthew CarmonaTim HeathTaner OcSteven Tiesdell.城市设计的纬度(冯江 袁粤 万谦 傅娟 张红虎译).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01~115.
[2]李震.也谈现代大学校园设计中文化氛围的营造.中外建筑,2002,(5):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