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教育的一生——杜亚泉科学教育实践与思想

来源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chen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亚泉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出版家、教育家、启蒙思想家.杜亚泉“最所热心,则在教育”,他怀抱科学救国理想,非常重视科学教育,认为“工艺为一切事物之本”;提倡培养“科学的劳动家”;关注科学实验,重视培养科学思维.杜亚泉不论是开办学校还是创办杂志,不论是编译、出版著作还是亲自撰文参与讨论,每一领域皆涉科学教育,为启蒙民众的科学思想做出了突出贡献.杜亚泉积极探索近代中国救亡图存之路,期望通过科学教育开启民众心智,并为之耗尽心力,其一生堪称“为教育的一生”.
其他文献
维多利亚晚期英国关于自然主义展开的论争,集中体现了当时英国对待自然主义文学的反应,因而论争的内容、焦点、实质是探究自然主义在英国传播的重要方面.从论争内容来看,英国关于自然主义的论争围绕"小说描写"和"小说革新"展开,自然主义小说的描写问题是引发论争的导火索,小说革新的论争是小说描写论争的延续.从论争焦点来看,"小说描写"的论争聚焦于小说的"模仿"问题,"小说革新"论争聚焦于小说的"真实"问题.从论争实质来看,"小说描写"的论争说到底是不同文学观念的对峙与冲突,而"小说革新"的论争究其根底是不同文学话语的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在历史发展中充分肯定了科技主体的意识形态性在当代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由此提出了对科技类社会组织的政治建设要求.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和“十四五”规划的开局年,充分回顾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历史发展,深刻把握科技类社会组织的政治使命,对充分贯彻“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网约车作为“互联网+交通”的产物应运而生且蓬勃发展.目前,我国网约车立法在市场准入问题上存在着合法性欠缺、地方网约车管理细则设定的准入门槛过于严格、保险制度存在缺陷,以及准入许可得不到良好落实等弊端,需要从提高网约车中央立法层级、降低车辆与驾驶员准入门槛、建立分段式保险制度,以及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等方面予以解决.
赠答诗是六朝重要的诗歌类型之一,建康作为六朝都城是诗歌创作最多的地区,亦是六朝赠答诗最多之地.东晋时建康赠答诗的数量约占建康诗总数的六成且多为四言,南朝时五言诗成为
词类活用是在上古汉语中就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春秋战国时期被大量运用于典籍,达到鼎盛期.秦汉一统后语言发展演变迅速,该时期是词类活用的稳定期.赵晔《吴越春秋》中的语言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中包含了名词活用做一般动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动词活用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为动用法、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等大量词类活用现象,是研究词类活用的较好范本.词类活用的判断向来以词的语法功能为标准,词汇意义虽然不能决定词性,但作用同样重要.在判断词类活用时,一定要运用历史的
政府数据开放绩效管理有助于衡量政府数据开放的公共服务水平,发现建设障碍,促进开放数据应用.研究政府数据开放绩效的涵义、内容、特征和生成机理有助于实施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提升绩效管理水平.基于绩效概念的核心要素,从政府数据开放的公共性和服务性界定其绩效的涵义、内容,并归纳其特征;从组织绩效的生成逻辑、信息服务的运行逻辑抽象出政府数据开放绩效的生成机理,定位绩效生成瓶颈.生成机理分析表明,政府数据开放绩效管理应更加关注绩效生成的下游环节,围绕"用户需求的满足"来突破绩效生成瓶颈.
司法确定力与司法管辖范围的文化选择密切关联,科学技术和经济文化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选择机会,推动社会权利意识和法律的发展,为司法管辖范围和司法确定力的扩张提供了观念动力;在自由价值发展基础上形成的权利体系和法律安排为司法管辖范围和司法确定力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建立在文化选择基础上的司法管辖范围决定了司法确定力的影响范围;通过文化选择形成的司法管辖权架构决定了司法确定力的实现路径。法律事实建构的文化评价对司法确定力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作为裁决依据的法律事实是发现和建构的真实图景,在这种文化认识基础上形成的
通过分析地方高校工科大学生四年的课程学习经历,探索其课程学习成绩变化趋势及群体差异,提出提高教学质量保障的建议.研究发现:工科生课程学习成绩不及格率总体表现出“两个高点”(第2、3学期)和“两个低点”(第7、8学期),不及格率呈现“升—降—平稳—降”的变化趋势.其中,男生学习“低谷期”持续了2年,女生持续了1年;城市学生学习“低谷期”持续2.5年,农村学生持续1年.研究认为,学习成绩变化趋势及群体差异与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学生学习投入度及学生心理适应能力有关,所以,地方高校要优化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和教学质量评
随着新时期中国译学的发展,有必要对传统译学理念进行探本溯源和内涵厘清,以促进本土译论体系的重构与完善.借助典籍文献对东晋慧远的“厥中”论进行分析归纳,发现“厥中”论的观点经历了由模糊到明确的变化,其议论的对象是译经语体而非方法,而“厥中”论的产生自有深刻的社会文化原因.“厥中”论体现了原文为标准的早期翻译观念,是我国传统翻译理论“案本”阶段的理论典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