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活动只是科学探索的一种模拟活动或是科学研究活动的“简约复演”,无论从结果还是从过程看,都不必要也不可能是真正的科学研究活动本身。开展探究活动时不能机械套用科学探索的程序和技能。但学生的探究活动也基本遵循着“问题-假设-验证-结论”这样一种程序。如何让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使探究活动富有实效性,作为科学老师,关注探究活动的过程,增强探究活动的“过程”意识很有必要。
一、问题凸现的过程
在科学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活动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整个探究活动围绕问题而展开,也因问题得出结论而结束。有意义的探究活动教师必须把学生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去克服,而又在学生能力范围内的学习情境。儿童具有探究问题的天性,当儿童处在一个使他感到困惑的环境时,就会本能地开始探究。向学生呈现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情境,这种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本能地产生一种想知道“怎么回事”的冲动,促使学生产生相应的问题情境,学生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能感受、发现问题,同时吸引学生,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多而杂时,应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整理,使探究的问题集中在一个特定的问题,而非一般的问题上,教师可将学生常常问的“为什么”的问题转化为“怎么样”的问题,这样就会使问题逐步凸现,更加直观,更加真实。
二、猜想、假设生成的过程
猜想、假设是解决问题的侦察兵,猜想、假設无论被证实,还是被伪证,都具有推动认识发展的作用。在探究活动中,要求学生就探究问题形成有根据的假设,并在假设的指导下进行探究,限于学生的智能水平,是不会取得理想效果的。但凭此,我们就该忽视猜想、假设生成的过程吗?很多的科学课中,当探究问题出现后,教师仅要求学生把假设、设计实验填入实验报告单中,直接进行验证,致使很多的猜想、假设其实就是一种臆测,如果我们仅仅靠盲目的臆测或毫无目的的尝试错误去进行探究活动、解决问题,那么,探究活动的过程就显得毫无意义。
如何根据问题和以往的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如何从过去的知识经验中找出着眼点,找出思考问题的路径,使假设尽可能清晰地表达对现象的解释。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对众多的假设进行筛选。
三、设计实验、验证的过程
实验设计、验证的方案可由学生自己提出,教师适当地指导,学生的方案有对有错,对了要给予鼓励,错了鉴别、分析原因,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在操作过程中,如发现违反操作要求的,老师要及时予以纠正。其设计实验、验证的过程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在学生进行验证时,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并充分利用提问指导学生观察,而且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区分什么是观察结果,什么是依据观察结果所作的推理,必要时可让学生重复实验。学生表达看法时,教师可及时提问:这是你的推测,还是你的观察结果,并要求学生及时记录观察结果和推理。
四、结论提炼的过程
科学教学中,当学生验证结束后,最想得到结论的可能就算我们老师了。很多时候,当学生道出结论后,教师就万事大吉了?作为结论,指在探究活动结束时,应在实验和讨论的基础达到某种最终结果,能被群体接受。这个结论应该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观察,并在观察的基础上动脑思考得出的一般性的概括、结论或是个人意义上的新结论、新发现。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小组间或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流,通过交流发现彼此间的差异,同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彼此间的不一致。还可以安排群体间的研讨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你认为这可能是怎么回事?你能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其中的规律吗?学生向全班其它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概括或结论,也便于相互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适当提问,能够让学生自辨正误,更有利于对探究结果的提炼。
在对结论的提炼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创造性的发现:如学生第一次确立对自己来说是独一无二的;在某个问题的讨论中,学生提出教师或其它同学尚不知的某个观点;学生对各种信息进行综合,提出对其它同学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解释。
在对结论提炼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新的问题,教师适当引导,又将会成为下一次探究活动的起点。
五、探究活动反思的过程
对探究活动的过程进行反思,能引入新问题,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认识,促进学生解决探究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加深对科学方法的认识。对探究活动的过程进行反思,学生不仅仅找到了对某个问题或未知现象的解释,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如何对某一陌生现象进行科学探究,提高其提出问题、假设、验证、推理、判断等探究能力,也是今后更好地进行探究活动的保证。
作为教师,对探究活动的反思的是教师的角色观念问题。教师提供的指导和帮助应使学生成功地进行探究活动,以免他们遭受太大的挫折或失败。另一方面教师提供指导和帮助时应尽量采用提问的方式,要有利于学生思考可能的活动程序,也就是以教师的提问起着指明方向的作用。探究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是寻求问题情境的意义的过程,这种过程朝向一定的目的即问题解决,而不是一种散漫的、徒耗精力的活动。恰当的时候提出恰当的问题,能促使学生积极地、创造性地进行探究活动,反之,告诉学生怎么做,则剥夺了学生动脑思考和创造性活动的机会。
【作者单位:昆山市实验小学 江苏】
一、问题凸现的过程
在科学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活动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整个探究活动围绕问题而展开,也因问题得出结论而结束。有意义的探究活动教师必须把学生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去克服,而又在学生能力范围内的学习情境。儿童具有探究问题的天性,当儿童处在一个使他感到困惑的环境时,就会本能地开始探究。向学生呈现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情境,这种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本能地产生一种想知道“怎么回事”的冲动,促使学生产生相应的问题情境,学生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能感受、发现问题,同时吸引学生,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多而杂时,应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整理,使探究的问题集中在一个特定的问题,而非一般的问题上,教师可将学生常常问的“为什么”的问题转化为“怎么样”的问题,这样就会使问题逐步凸现,更加直观,更加真实。
二、猜想、假设生成的过程
猜想、假设是解决问题的侦察兵,猜想、假設无论被证实,还是被伪证,都具有推动认识发展的作用。在探究活动中,要求学生就探究问题形成有根据的假设,并在假设的指导下进行探究,限于学生的智能水平,是不会取得理想效果的。但凭此,我们就该忽视猜想、假设生成的过程吗?很多的科学课中,当探究问题出现后,教师仅要求学生把假设、设计实验填入实验报告单中,直接进行验证,致使很多的猜想、假设其实就是一种臆测,如果我们仅仅靠盲目的臆测或毫无目的的尝试错误去进行探究活动、解决问题,那么,探究活动的过程就显得毫无意义。
如何根据问题和以往的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如何从过去的知识经验中找出着眼点,找出思考问题的路径,使假设尽可能清晰地表达对现象的解释。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对众多的假设进行筛选。
三、设计实验、验证的过程
实验设计、验证的方案可由学生自己提出,教师适当地指导,学生的方案有对有错,对了要给予鼓励,错了鉴别、分析原因,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在操作过程中,如发现违反操作要求的,老师要及时予以纠正。其设计实验、验证的过程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在学生进行验证时,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并充分利用提问指导学生观察,而且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区分什么是观察结果,什么是依据观察结果所作的推理,必要时可让学生重复实验。学生表达看法时,教师可及时提问:这是你的推测,还是你的观察结果,并要求学生及时记录观察结果和推理。
四、结论提炼的过程
科学教学中,当学生验证结束后,最想得到结论的可能就算我们老师了。很多时候,当学生道出结论后,教师就万事大吉了?作为结论,指在探究活动结束时,应在实验和讨论的基础达到某种最终结果,能被群体接受。这个结论应该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观察,并在观察的基础上动脑思考得出的一般性的概括、结论或是个人意义上的新结论、新发现。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小组间或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流,通过交流发现彼此间的差异,同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彼此间的不一致。还可以安排群体间的研讨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你认为这可能是怎么回事?你能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其中的规律吗?学生向全班其它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概括或结论,也便于相互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适当提问,能够让学生自辨正误,更有利于对探究结果的提炼。
在对结论的提炼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创造性的发现:如学生第一次确立对自己来说是独一无二的;在某个问题的讨论中,学生提出教师或其它同学尚不知的某个观点;学生对各种信息进行综合,提出对其它同学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解释。
在对结论提炼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新的问题,教师适当引导,又将会成为下一次探究活动的起点。
五、探究活动反思的过程
对探究活动的过程进行反思,能引入新问题,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认识,促进学生解决探究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加深对科学方法的认识。对探究活动的过程进行反思,学生不仅仅找到了对某个问题或未知现象的解释,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如何对某一陌生现象进行科学探究,提高其提出问题、假设、验证、推理、判断等探究能力,也是今后更好地进行探究活动的保证。
作为教师,对探究活动的反思的是教师的角色观念问题。教师提供的指导和帮助应使学生成功地进行探究活动,以免他们遭受太大的挫折或失败。另一方面教师提供指导和帮助时应尽量采用提问的方式,要有利于学生思考可能的活动程序,也就是以教师的提问起着指明方向的作用。探究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是寻求问题情境的意义的过程,这种过程朝向一定的目的即问题解决,而不是一种散漫的、徒耗精力的活动。恰当的时候提出恰当的问题,能促使学生积极地、创造性地进行探究活动,反之,告诉学生怎么做,则剥夺了学生动脑思考和创造性活动的机会。
【作者单位:昆山市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