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油浸染向晚,且水墨将九州画遍

来源 :美与时代·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gzz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主要以中西方艺术(美术)为线性载体,从笔墨的阐释、时代的概念与发展历程的梳理以及两者的辩证关系来阐述笔墨与时代的关系,结合中西历史案例,探讨梳理当代艺术发展的路径。当代中国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创作者应着眼于环境、种族等空间属性,将其与对当代生活的敏锐观察和思考相结合,以创作与时俱进、表现艺术文化思想的优秀作品。
  关键词:笔墨;时代发展;艺术;创新
  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总结了艺术与时代的关系,并成为文化创新的理论来源。艺术是表现思想文化现象的技能与手法,我们所经历的时代的概念,是以科学技术的运用与生活方式的转化为定义标准。一方面科学技术赋予了不同时代不同的生活方式与面貌,另一方面艺术也在时代影响下不断催生出新观念、新的创作方式与表现方式,勾勒时代画像,共同造就了艺术与时代两者相互影响与促进的格局。
  一、笔墨——艺术表达的方式与方法
  笔墨并不是近代產生的新兴词汇,在中国古代就有了对于笔墨关系的探讨:笔为技法,墨为与水混合的比例以及不同绘画用法等。荆浩《笔法记》云:“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盖有笔无墨者,见落笔蹊径而少自然;有墨无笔者,去斧凿而多变态。”北宋《宣和画谱》中也讨论了笔与墨的关系,但都是在中国画的范畴。
  如果只将笔墨理解为一种具体的艺术形式或材料,在定义上或许有些狭隘。追溯本源,可将笔墨理解为一种实在的、具体的社会实践,属于文化生产场域范畴。在这种实践中形成的文化生产场域(具体分为艺术场域、文学场域、科学场域等)的观念,使人得以摆脱对社会的模糊参照(通过“语境”“环境”“社会基础”“社会背景”等),它就是文学界传统观念所指的全然特殊的社会世界[1]。在这种领域中,由于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等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文化载体与艺术形式,即文化生产场域(包括科学场域)催生非凡的真实性,艺术、文学或者科学世界是全然不同的倾向,并且其在社会、政治场域中观察到各种结构和功能的同构性,同构性被描述为差异中的雷同,这并不意味不同类群的独特性是一样的。以中西方传统创作媒介为例,中国是农业大国,水作为一种贯穿始终的媒介,使东方形成以水为基础的农耕文明,西方则是以油为灵魂的游牧与工业文明。绘画艺术中东西方的差异:东方以水为中国画的稀释剂,西方的油画艺术则以油为调和与稀释剂。
  二、时代——艺术的标签与烙印
  时代是能够影响人的意识的所有客观环境。丹纳认为影响文化艺术的三要素为“种族、环境与时代”[2]。时代的概念包括时间概念,但绝不等同于年代的线性表达,时代是一个与人紧密相连的空间概念。比如学生时代,它并不单单特指人的生命的某一阶段或以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等为依据而划分的某个时期,而是指能够影响学生意识的所有客观环境,比如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简而言之,时代可被理解为一种历史变迁,需要通过社会中的各个因素反映,反过来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时代的标签与烙印。
  西方中世纪的艺术为宗教服务,教会教皇统治一切,宗教文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这种影响反映在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领域,形成独特的风格与时代标签。欧洲近代三大思想解放运动将人文关怀的曙光真正意义上照向欧洲大陆,使人们在艺术上用科学的方式与严谨的逻辑思维去探索。科学技术领域摄影术的发明,导致艺术家们对欧洲传统古典绘画“真实再现现实”最高理想的可替代性产生质疑,提出对光、色的思考,催生出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等各个绘画艺术流派。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20世纪,西方主流艺术从观念到表现形式经历了三次更迭:1940到1960年,对具象艺术的批判反思催生了抽象绘画和极少主义思想;到了1980年,波普艺术、新现实主义和以杜尚为首的观念艺术应运而生;第三阶段是1980年之后,新表现主义、前卫行为艺术和后观念艺术等出现,形成了之后当代文化场域艺术争奇斗艳的局面。
  不同的“空间属性”(历史和政治环境)造就了不同的艺术。中国的艺术家面对各自的时代,用艺术反映当时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晋末时期战乱动荡,文人的山水画在此时萌发并成为主流;南北朝时期阶级矛盾激化,提倡“无为”的道家思想在士大夫寄情山水的国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宗炳的《画山水序》;唐末五代政治动荡,长安洛阳陷落,文人从中原地区迁至蜀地,造就了关仝、荆浩等山水画家;南宋时期,北部领土丢失,士大夫纷纷寄情山水选择隐居托物言志,“南宋四家”成为当时的佼佼者;明末清初又寄情碑帖临帖,篆隶方兴未艾,众多金石大家以“扬州八怪”最为出名[3]。
  近代受洋务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艺术也产生了巨大变革,改变了中国艺术的发展局面。康有为1917年在《万木草堂藏画目》中,中国画在今日已经衰败,唐宋时期为正宗,后世只在摹写前人,味同嚼蜡,今后中国画的变革应该融合中西。陈独秀在《美术革命》中提出,中国画要采用西方画的写实精神,因为写实才能有创造,而不再摹写古人,从实践出真知中获取新的灵感。因此,近代中国的艺术争论都是从传统的国画开始,发展出师夷长技融合本国传统的改良主义,坚持中正传统的保守主义,反映生活、批判现实的现实主义三类。其中现实主义为新国画运动奠定了坚实的舆论基础,此后又从不同方面对中国画进行了“改造”。徐悲鸿提出中国画的改良和实践观念,主张现实主义,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也对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蒋兆和便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流民图》全画卷以一片瓦砾为背景,刻画了100多个深受战争灾难之苦的难民形象,描绘了战乱中劳苦大众流离失所的惨状,记录着日军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的灾难。作品中也同样展现了人们在苦难呻吟时刻相互关爱的人间真情,它宣泄了作者反对战争和压迫的愤慨情绪,它热烈积极的人道主义精神弥足珍贵。
其他文献
摘 要:作为当代写意花鸟画画坛中的杰出代表,王憨山和崔子范二者在艺术师承方面都对八大山人、吴昌硕、齐白石等前辈有所学习,并且能在传统的基础上结合个人艺术特色以及现代性构成进行创新;在艺术选材方面也多表现老百姓们喜闻乐见的题材,在艺术追求方面都致力于画面“拙”味的表现,但他们的艺术风格又有很大的不同。文章通过对二者作品的比较来揭示他们写意花鸟画的异同。  关键词:王憨山;崔子范;写意花鸟画; “拙”
期刊
摘 要:《农民的舞蹈》这幅作品充分反映了彼得·勃鲁盖尔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及其独特的绘画风格,他用具有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隐晦地解读了人性的内涵,主要通过对农民形象和具有尼德兰特色的乡村风景的描绘,展现农民最真实的一面。文章围绕着勃鲁盖尔《农民的舞蹈》这幅作品,分析勃鲁盖尔笔下农民形象的特征及艺术特色,探究勃鲁盖尔的绘画风格特征及影响。  关键词:勃鲁盖尔;农民形象;艺术特色  一、农民形象的特征 
期刊
摘 要:传统油画是以挥发性植物油和油画颜料为主要材料,以亚麻布、木板为载体呈现的艺术表现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艺术领域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趋向成熟,当代油画创作思维、技法、题材等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融合化的态势。不管是传统油画中介入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传统油画材料的改造,还是油画与其他画种的相互渗透,都表现出中国当代油画艺术已经由学习、模仿西方传统油画走向本土化、民族化、创新化发展的道路。在此
期刊
摘 要:原始时代人类将鲜艳的颜色涂在脸上、身上,远古时代的人将日常画在石器和陶皿上,古代人们又用色彩表现的宗教题材画在墙上形成壁画。这些都是不同时代背景下人类产生审美意识进而产生的艺术作品,也算是重彩画的前身。现在,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社会又进入了一个新纪元,那么,在当下的人文语境下,在新的审美需求下,重彩画将何去何从?文章从理念与实践方面分析阐述重彩画的开放性特征以及在当下语境下如何突围。 
期刊
摘 要:新工笔花鸟画是在新世纪前后出现于我国美术界的,这一称谓是由之前的“新锐工笔”发展而来,主要是为了强调工笔画在新时期呈现的区别于传统工笔画和现代工笔画的新面貌。以陈林、雷苗、高茜等艺术家为代表,并以其作品中体现出的共性为特征进行研究发现,他们的作品基本上都以工笔传统为基础,同时吸纳了一些西方绘画中有别于中国传统绘画的要素,诸如透视、光影、色彩、构图,乃至创作理念等,使自己的画作既具有历久弥新
期刊
摘 要:在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和审美理念的影响下,人们常以书品论人品,或以人品论书品。“书品即人品”中的“人品”不仅仅是艺术家的思想道德品行,还包含着书法艺术家的学识、修养、人生阅历、处世态度等多方面因素。书品的优劣也不仅仅取决于“人品”,而在于书法家的书写技法及学识素养。我们应客观地认识“书品即人品”,调整好自己的审美观,在艺术创作中把握好“意”与“法”、“心”与“形”的关系,以创作出高度思想
期刊
摘 要:色彩是青绿山水画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历代画家将山川自然与自身内在精神体悟相融汇,用色彩语言表达自己心中的景象。文章从青绿山水发展史的角度,论述了青绿山水从古代到当代逐渐形成的山水画色彩观,同时,对材料工具技法在青绿山水发展中的创新作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青绿山水画;色彩;创作;情感  中国画自古就有“丹青”的别称。丹是朱砂,青是青雘,都是中国画中常用的矿物颜料,可见色彩在传统中国画中的发
期刊
摘 要:北大荒版画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这一激荡着革命理想主义的年代。1958年,十万转业官兵奔赴北大荒屯垦戍边,其中部分文艺工作者以版画为载体,将军旅文化与黑土文化交汇融合,描绘北大荒自然风光与下乡青年的劳作与生活,由此产生了北大荒版画。北大荒版画承载着创作者对黑土地浑厚深沉的情感,以乡土乡情为主题,不断吟唱着一曲曲荒原新歌。  关键词:北大荒美术;北大荒版画;美术创作  一 、北大
期刊
摘 要:在大美育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公共艺术课程进行积极的教学改革与优化发展。文章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现状进行研究,以国画艺术赏析课为例,以小班制教学为依托,将提高实践教学比例的模式应用于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改革创新中,提出将理论与笔墨实践相结合应用于高校国画艺术赏析公共选修课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出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对策,以期能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创新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国画艺术
期刊
刘万鸣,1968年生于河北,1989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1995年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现任国家博物馆副馆长,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艺术创作指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委,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评委,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2012年获中国青年艺术家提名奖,2014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国家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