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民价值观教育,是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小学品德课程实施公民价值观教育,旨在以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为指针,寻找小学品德课程实施与公民价值观教育的结合点,挖掘品德课程中公民价值观教育的要素,突出人类普适的价值观念,引导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探索品德课程实施公民价值观教育的途径与策略,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提升学生的公民素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打下基础。
一、小学品德课程中公民价值观教育的内容
1.换位观。换位观即设身处地、转换位置,站在对方的立场用对方的视角或观点观察问题,进行思考,采取行动。对学生进行“换位观”教育,是引导学生用“假如你是我,假如我是你”的立场去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从而解决矛盾和问题的一种教育方式。品德课程中换位观涉及的道德品质主要包括关爱、公正、平等、诚实守信等。
2.生态观。品德课程中的生态观不是指自然环境保护中的生态观念,而是指每个人都很重要,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即“你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你”的观念。这种生态观正是我们的社会迫切需要树立的。现代社会出现了诸多残酷的错误倾向:很多人存在一种“精英意识”,自以为高贵,自己重要,而其他人则可有可无。实际上,每个人都有存在的必要,都有其地位和作用。离开其他人,任何人都是无法生存的。品德课程中涉及换位观的道德品质主要包括合作、责任、义务等。
3.共赢观。完全利己与完全利人,都是不健康的价值观。完全利己,则表现为自私,不仅害人也会害己;完全利人,对自己则是不公平的,在现代社会也是做不到的。共赢观倡导“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即遇到问题时,要考虑到自己、考虑到别人、考虑到社会,求同存异,谋求共赢,既维护到个人利益,也维护到公众利益。共赢观是一种真正的集体观。
4.对话观。生活中,很多事情需要商谈、沟通、理解和认同。对话观,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敞开心扉的基础上,达成的双方视野的交融,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价值观念。品德课程中对话观涉及的道德品质主要是尊重和理解。教材本身就是可供对话的文本,教材中的儿童与教室里的儿童在对话中共同成长。教材还引导儿童与生活中的人对话,如《怎样与人相处》(三年级上册)引导学生尝试真心地赞美同学,看看对方的反应:你学习数学的方法真好,对我的启发很大;你今天发言时的声音真好听,我还想再听一次呢;你的球踢得真好啊……学生由此就能感悟到:赞美他人是一种肯定,一种鼓励,一种鞭策;表达了对他人的一种信任和美好情感。学生在现实的对话中,学会了对话,更树立了一种对话的价值观念。
5.分享观。分享观讲求共同分享,助人为乐。正如一句名言所说:“如果你把一个快乐与别人分享,你将拥有两个快乐。”品德课程中分享观涉及的道德品质主要是与人为善。目前,自私自利是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不良心理,培养学生分享的价值观,对于独生子女的品德教育尤为重要。
6.多元观。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多元观注重在分清基本是非标准的基础上,在某些领域中,特别是在属于私人生活的领域内,允许有不同的选择。教材正是在尊重学生的多元需要中,引导学生进行多元选择,逐步树立一种多元的价值观。
二、小学品德课程实施公民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1.对话引导策略。对话不等于一般意义上的说话,对话昭示着民主、平等和参与。教师应在深入读懂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参与对话,在对话中实现价值观的引导。
【案例】《别把花草弄疼了》(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教学片段:
师:我们可以为这些花草树木做些什么呢?
生:校园里的花草树木口渴了的话,我们可以给它们浇水。
生:我们走过花草树木身边时,要小心,不要把花草弄疼了。
生:看到人家摘花,告诉他不要摘花,花儿是我们的朋友。
生:不要爬树或摇树,要爱护树木。
师:我发现学校里缺少一样东西——警示牌,现在我们就动手做几个警示牌,提醒人们要爱护花草树木,好吗?
生:好!
师:请大家想一想,要在牌子上写什么呢?先小组讨论,再派代表说一说。
(经过一番热烈讨论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
第一组:我们组决定写上“爱护小树苗”。
第二组:可以写上“小草要长大,请别践踏它”。
第三组:还可以写“别把花草弄疼了”。
第四组:我们要在牌子上写“不要摘花”。
(各小组在准备好的牌子上写话,并装饰一下牌子,让牌子更加醒目、美观。做好后,准备将牌子插在相应的地方。)
师:现在每组派一人代表小组去插牌子,你们有什么话要嘱咐他们吗?
生:把牌子插在一眼就能看到的地方。
生:在插牌子的时候,别把树上的嫩芽碰掉了。
生:插在有花草树木的地方,别插在空地上。
……
由此可见,教师充分发挥了教材中图例引导对话的功能,促进学生在对话中交流,形成对话观;在小组中合作,形成共赢观。同时,教师在对话中实施引导,使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化,提高了德育实效。
2.活动体验策略。体验,即以身“体”之,以心“验”之,是主体内在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与验证。教师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道德知识,体验道德情感,实践道德行为,从而有利于形成价值观念,达成品德课的教学目标。
【案例】《不说话的“朋友”》(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学片段:
师:公用设施遭到了破坏,它们不能为大家服务了,心里非常难过。
(播放录音:最近比较烦,比较烦,为什么我的样子越来越难看?我很想给人坐坐,却被人弄成这样,还没人来管管……)
师:(手拿头饰)老师这儿有一些公用设施,你想替谁说说话?
生:大家好!我是邮筒,本来我穿着一身绿色的新衣裳。可是有一天,来了一个小伙子,他将胶水涂在我的身上,再贴上一张张广告纸,弄得我丑死了。我多么希望小朋友能帮帮我,使我恢复本来面目啊!
生:我是广场上的蘑菇灯,每当人们走过我身边,我能发出优美的音乐。可是有些不文明的人将我踩歪,还把我身上的电线拔掉,使我发不出声音来,我好苦恼!
生:大家好,我是石凳。以前游客们玩累了,总爱坐在我身上休息一会儿,可是一些调皮的孩子在我身上爬上爬下,将脏脚印踩在我身上。现在,游客们就是再累,也不愿意坐在这儿休息了,人们不喜欢我了,我好伤心!
生:我是健身器材,大人、小孩都很喜欢我,他们经常到这里锻炼身体。有人却将我身上的螺丝故意拧掉,使我身体不再结实。要是有人来玩,容易摔下来,非常危险。我想告诉大家,我愿意为大家服务,请不要伤害我!
……
教师通过组织角色扮演活动,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没有生命的公用设施身上,产生移情作用,强化情感体验,形成换位价值观。教师组织这样的体验活动,能激发学生畅所欲言,说真话吐真情,培养了学生的公德意识。
3.资源开发策略。新的教材功能观认为,教材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在同构教材的基础上实现对教材的异构,为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充分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上,立足儿童生活,合理开发教学资源。
【案例】《有多少人为了我……》(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学片段:
师:现在是第四节课了,你们的肚子饿了吧?
生:是。
师:老师的肚子也饿了。今天早上你们吃了什么?
生:吃面包,喝了牛奶。
生:吃了粥,还有小菜。
生:吃了馄饨。
师:早餐真丰富!当你手捧香浓的牛奶,品尝可口的小菜时,有没有想过,它们经过多少人的劳动才到了我们手里呢?带着这个疑问,在凌晨的时候,老师从家里出发,拍下了一段录像,你们想不想看?请小朋友边看边思考:当我们还在睡梦中时,有多少人已经开始了忙碌?(生观看录像,录像内容略。)
师:刚才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 1:我看到警察在巡逻,让我们安心睡觉。
生2:平时我不大喜欢卖菜的和扫垃圾的人,我嫌他们脏,身上有味道。其实要是没有他们不怕脏不怕累,我们的生活就不会这么好。
生3:我看到凌晨的时候送奶工人就忙起来了,这时候我还在睡觉呢!他们一年四季都要起这么早,真辛苦!
生4:我平时只知道一瓶牛奶一块多钱,很便宜,喝不完就倒掉,看了录像我知道它来得不容易。
生5:我补充一下,很多东西钱是买不到的,要用心去做!
师:说出了自己真实感受,非常好!
儿童真实的生活才是最鲜活最有意义的教材。教师通过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认识到很多人为我而忙碌,我离不开每个人,从而有助于形成应有的生态价值观。同时,资源的开发增强了教学的亲近感,激发学生行动、感悟,使尊重他人、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教育落到了实处。
除了上述三种策略,我们还可尝试运用价值澄清策略和问题探究策略。在培养学生多元价值观的教育中,价值澄清策略的作用非常明显;而运用问题探究策略,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淡化价值观教育痕迹,则作用显著。
(作者单位:扬州市育才实验学校
江苏扬州 225001)
责任编辑王清平
一、小学品德课程中公民价值观教育的内容
1.换位观。换位观即设身处地、转换位置,站在对方的立场用对方的视角或观点观察问题,进行思考,采取行动。对学生进行“换位观”教育,是引导学生用“假如你是我,假如我是你”的立场去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从而解决矛盾和问题的一种教育方式。品德课程中换位观涉及的道德品质主要包括关爱、公正、平等、诚实守信等。
2.生态观。品德课程中的生态观不是指自然环境保护中的生态观念,而是指每个人都很重要,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即“你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你”的观念。这种生态观正是我们的社会迫切需要树立的。现代社会出现了诸多残酷的错误倾向:很多人存在一种“精英意识”,自以为高贵,自己重要,而其他人则可有可无。实际上,每个人都有存在的必要,都有其地位和作用。离开其他人,任何人都是无法生存的。品德课程中涉及换位观的道德品质主要包括合作、责任、义务等。
3.共赢观。完全利己与完全利人,都是不健康的价值观。完全利己,则表现为自私,不仅害人也会害己;完全利人,对自己则是不公平的,在现代社会也是做不到的。共赢观倡导“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即遇到问题时,要考虑到自己、考虑到别人、考虑到社会,求同存异,谋求共赢,既维护到个人利益,也维护到公众利益。共赢观是一种真正的集体观。
4.对话观。生活中,很多事情需要商谈、沟通、理解和认同。对话观,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敞开心扉的基础上,达成的双方视野的交融,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价值观念。品德课程中对话观涉及的道德品质主要是尊重和理解。教材本身就是可供对话的文本,教材中的儿童与教室里的儿童在对话中共同成长。教材还引导儿童与生活中的人对话,如《怎样与人相处》(三年级上册)引导学生尝试真心地赞美同学,看看对方的反应:你学习数学的方法真好,对我的启发很大;你今天发言时的声音真好听,我还想再听一次呢;你的球踢得真好啊……学生由此就能感悟到:赞美他人是一种肯定,一种鼓励,一种鞭策;表达了对他人的一种信任和美好情感。学生在现实的对话中,学会了对话,更树立了一种对话的价值观念。
5.分享观。分享观讲求共同分享,助人为乐。正如一句名言所说:“如果你把一个快乐与别人分享,你将拥有两个快乐。”品德课程中分享观涉及的道德品质主要是与人为善。目前,自私自利是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不良心理,培养学生分享的价值观,对于独生子女的品德教育尤为重要。
6.多元观。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多元观注重在分清基本是非标准的基础上,在某些领域中,特别是在属于私人生活的领域内,允许有不同的选择。教材正是在尊重学生的多元需要中,引导学生进行多元选择,逐步树立一种多元的价值观。
二、小学品德课程实施公民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1.对话引导策略。对话不等于一般意义上的说话,对话昭示着民主、平等和参与。教师应在深入读懂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参与对话,在对话中实现价值观的引导。
【案例】《别把花草弄疼了》(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教学片段:
师:我们可以为这些花草树木做些什么呢?
生:校园里的花草树木口渴了的话,我们可以给它们浇水。
生:我们走过花草树木身边时,要小心,不要把花草弄疼了。
生:看到人家摘花,告诉他不要摘花,花儿是我们的朋友。
生:不要爬树或摇树,要爱护树木。
师:我发现学校里缺少一样东西——警示牌,现在我们就动手做几个警示牌,提醒人们要爱护花草树木,好吗?
生:好!
师:请大家想一想,要在牌子上写什么呢?先小组讨论,再派代表说一说。
(经过一番热烈讨论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
第一组:我们组决定写上“爱护小树苗”。
第二组:可以写上“小草要长大,请别践踏它”。
第三组:还可以写“别把花草弄疼了”。
第四组:我们要在牌子上写“不要摘花”。
(各小组在准备好的牌子上写话,并装饰一下牌子,让牌子更加醒目、美观。做好后,准备将牌子插在相应的地方。)
师:现在每组派一人代表小组去插牌子,你们有什么话要嘱咐他们吗?
生:把牌子插在一眼就能看到的地方。
生:在插牌子的时候,别把树上的嫩芽碰掉了。
生:插在有花草树木的地方,别插在空地上。
……
由此可见,教师充分发挥了教材中图例引导对话的功能,促进学生在对话中交流,形成对话观;在小组中合作,形成共赢观。同时,教师在对话中实施引导,使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化,提高了德育实效。
2.活动体验策略。体验,即以身“体”之,以心“验”之,是主体内在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与验证。教师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道德知识,体验道德情感,实践道德行为,从而有利于形成价值观念,达成品德课的教学目标。
【案例】《不说话的“朋友”》(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学片段:
师:公用设施遭到了破坏,它们不能为大家服务了,心里非常难过。
(播放录音:最近比较烦,比较烦,为什么我的样子越来越难看?我很想给人坐坐,却被人弄成这样,还没人来管管……)
师:(手拿头饰)老师这儿有一些公用设施,你想替谁说说话?
生:大家好!我是邮筒,本来我穿着一身绿色的新衣裳。可是有一天,来了一个小伙子,他将胶水涂在我的身上,再贴上一张张广告纸,弄得我丑死了。我多么希望小朋友能帮帮我,使我恢复本来面目啊!
生:我是广场上的蘑菇灯,每当人们走过我身边,我能发出优美的音乐。可是有些不文明的人将我踩歪,还把我身上的电线拔掉,使我发不出声音来,我好苦恼!
生:大家好,我是石凳。以前游客们玩累了,总爱坐在我身上休息一会儿,可是一些调皮的孩子在我身上爬上爬下,将脏脚印踩在我身上。现在,游客们就是再累,也不愿意坐在这儿休息了,人们不喜欢我了,我好伤心!
生:我是健身器材,大人、小孩都很喜欢我,他们经常到这里锻炼身体。有人却将我身上的螺丝故意拧掉,使我身体不再结实。要是有人来玩,容易摔下来,非常危险。我想告诉大家,我愿意为大家服务,请不要伤害我!
……
教师通过组织角色扮演活动,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没有生命的公用设施身上,产生移情作用,强化情感体验,形成换位价值观。教师组织这样的体验活动,能激发学生畅所欲言,说真话吐真情,培养了学生的公德意识。
3.资源开发策略。新的教材功能观认为,教材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在同构教材的基础上实现对教材的异构,为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充分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上,立足儿童生活,合理开发教学资源。
【案例】《有多少人为了我……》(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学片段:
师:现在是第四节课了,你们的肚子饿了吧?
生:是。
师:老师的肚子也饿了。今天早上你们吃了什么?
生:吃面包,喝了牛奶。
生:吃了粥,还有小菜。
生:吃了馄饨。
师:早餐真丰富!当你手捧香浓的牛奶,品尝可口的小菜时,有没有想过,它们经过多少人的劳动才到了我们手里呢?带着这个疑问,在凌晨的时候,老师从家里出发,拍下了一段录像,你们想不想看?请小朋友边看边思考:当我们还在睡梦中时,有多少人已经开始了忙碌?(生观看录像,录像内容略。)
师:刚才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 1:我看到警察在巡逻,让我们安心睡觉。
生2:平时我不大喜欢卖菜的和扫垃圾的人,我嫌他们脏,身上有味道。其实要是没有他们不怕脏不怕累,我们的生活就不会这么好。
生3:我看到凌晨的时候送奶工人就忙起来了,这时候我还在睡觉呢!他们一年四季都要起这么早,真辛苦!
生4:我平时只知道一瓶牛奶一块多钱,很便宜,喝不完就倒掉,看了录像我知道它来得不容易。
生5:我补充一下,很多东西钱是买不到的,要用心去做!
师:说出了自己真实感受,非常好!
儿童真实的生活才是最鲜活最有意义的教材。教师通过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认识到很多人为我而忙碌,我离不开每个人,从而有助于形成应有的生态价值观。同时,资源的开发增强了教学的亲近感,激发学生行动、感悟,使尊重他人、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教育落到了实处。
除了上述三种策略,我们还可尝试运用价值澄清策略和问题探究策略。在培养学生多元价值观的教育中,价值澄清策略的作用非常明显;而运用问题探究策略,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淡化价值观教育痕迹,则作用显著。
(作者单位:扬州市育才实验学校
江苏扬州 225001)
责任编辑王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