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胎与生育自由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daa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栏心灵史


  周芳凝,独立心理咨询师。


作者说


  心灵的旅程有时跟身体不同步,习惯了指使身体在现实的枪林弹雨中所向披靡。在这里,我们也许可以看到更多心灵的居所,燃起温暖的火光,看到美好会在前方出现。
  最近,中央的三孩政策一推出,便激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关注和积极回应。大家纷纷开始编段子,表达自己已经亚历山大,坚决不想生的态度:“我不买劳斯莱斯,难道是因为政府限购吗?”“我们不想生孩子,也并不是政策限制的,而是现实压力太大了。”许多妈妈更加纷纷表示,坚决不想生,即便是加产假、物质奖励也会慎重考虑。在大家一片带着戏谑的吐槽声中,似乎让人感受到,政策和物质似乎都没法真的让我们实现“生育自由”,尤其是对于妈妈们而言,她们心理上的生育自由,似乎还很遥远。

做妈妈和女人,还是做独立的社会人?


  自从我们的社会开始倡导男女平等,男性和女性在工作成就上被给予的预期开始渐渐趋同,女性也开始在职场上崭露头角。女性的社会身份也一下开始立体起来,她们被期待是有职业效能的独立的社会人,也被期待是有贤惠温柔女性特征的女人,还被期待是贤妻良母。当然,男性也会被期待这三重身份,只是对于男性而言,社会评价赋予他们这三重身份之间的关系几乎是一贯的,一个有社会成就,积累着相当名誉和财富的男性,就是一个好男人,一个对家庭有贡献的,能养家糊口的男人就是好爸爸。而大部分情况下,对女性而言,做一个优秀的独立社会人似乎和做个好妈妈,理想的女性之间是对立关系的。她们经常面临在这多重身份之间做一个不得已的,非此即彼的选择。一个常见的情景即,很多在职场上非常积极上进的女性,当她们在育龄想生孩子时,往往不敢“停下来”。因为怀孕分娩哺育的这个过程,可能就会让她们再也“追不上”现在跟自己比肩竞争的伙伴,甚至是就此碰到了自己的职业天花板。对于当代很多女性来说,做个“好妈妈”“好女人”和做个职场上有竞争力的“独立社会人”,似乎成了一个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奢望。

成为妈妈的路上,愿不再孤立无援


  每个妈妈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妈妈,她们都是从小女孩成长成妈妈的,但是大家往往觉得女孩们是从结婚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天赋异禀般地知道应该如何成为贤妻,在知道自己怀孕的那一刻起,就开始成为无条件无私奉献的好妈妈。那种面对一个至亲又陌生的新生命之初的喜悦背后的彷徨、无措、忐忑甚至是失落,似乎就像是一种有罪恶的阴影应该被迅速掩埋。相关的多份调查显示,近70%的新手妈妈对育儿感到焦虑。0-1岁孩子母亲情绪低落和焦虑的程度更高。每3位母亲里有1人面临孤立无援的状况。这主要包括:“遭遇职场排斥”“几乎承担起养育孩子的全部重任”“不知道怎么照顾孩子”。甚至很多妈妈表示,因为“生第一个孩子时遭遇情绪创伤,不愿再生二胎”。有超过2/3的妈妈在调查中表示经历过不同程度的产后抑郁,其中,孤独养育、家庭情绪暴力、社会支持程度低,成为许多妈妈倾诉的让自己感到抑郁的重要因素。“月子仇”结在很多妈妈心中,任漫漫岁月的緩释都解不开,那种“丧偶式育儿”的失望也让妈妈的婚姻产生了裂痕。“成为妈妈”是一个妈妈重要的决定,但是并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任务。一个有爱有力量的妈妈,背后大多情况下是一个有爱的小家庭和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交相辉映下的杰作。

“我想先从自己的身上看到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也许是因为大多数女性会在她们的一生中生育,所以成为妈妈似乎成了对于女性而言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然而无论是作为鬼门关式的怀胎十月、一朝分娩的孕育过程,还是哺育一个新生命,塑造一个有血有肉的灵魂的养育过程,都是非常特别、神圣、坎坷的。不能因为被重复的次数增多,而被当作一种司空见惯的流水线作业,从而被忽视。事实上,妈妈们孕育的并不只是一个肉身,还是她们用自己的全身心去孕育和传递出来的对生命的美好希冀。现实中,许多妈妈的孕育渴望受到内心阻碍的一个现实的原因就是,她们觉得自己还没有从童年的创伤中走出来,她们害怕把自己童年的创伤原封不动地传递给下一代,她们还没有发自内心地“喜欢上自己”。许多妈妈在阐述自己为什么不想生小孩的理由时,表示自己做孩子的记忆太痛苦了,或者觉得人生本就很苦,害怕孩子像自己一样受苦。
  妈妈的心理健康确实非常应当被关注。但现实导致女孩们觉得自己还不完美就不能生小孩的一种社会舆论压力是,大家认为“为母则刚”,妈妈在孩子面前就应该是“全能”的。然而世间万物皆是被造物主做过胎记的存在,为什么要求妈妈一定就是完美的呢?即使真存在一个完美的妈妈来养育小孩,就一定是最好的吗?也许女孩子们应当被赋予更多的勇气与力量,让她们感到:或许当下我们都有种种不如意,但是我们可以跟孩子一起在憧憬中共同成长。

“我只是想做一个关于是否生育的独立决定”


  如果一个女人20岁的时候说她不想生小孩,身边人通常会说她还年轻、不懂事,还没遇到对的人;如果一个女人30岁的时候还说她不想生小孩,身边人通常会催促她快点生、蹉跎成高龄产妇就麻烦了、什么年纪就做什么事;如果一个女人40岁的时候还没小孩,身边人可能就会窃窃私语,议论她是不是身体有毛病,或者是她太自私,再或者是这个女人太强势、缺乏女性的柔和。似乎在我们的文化语境下,一直隐藏着一个准则:一个好女人就该在育龄生孩子,不然她就肯定出了点问题。然而,个体差异这么大,作为要承受怀胎十月、分娩剧痛、哺育艰辛的妈妈本人,为什么就不能在生育这件事情上做一个独立的决定呢?妈妈为什么就不能只是出于自己的喜好说,我不想生小孩,不愿意成为母亲呢?
  即便是在宗族文化、亲眷期许的情况下,真正“独立地决定”也许难以成形。但妈妈们至少该察觉到生育一个或者多个宝宝对于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是自己的渴求,还是其他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的人的渴求。如果是后者,至少该清晰意识到,孩子本身不应该承载太多大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即便我们不能独立地决定生育,我们至少该有意识地让小朋友尽量不要背负着那么多代际期许,轻松地自由生长。
  最后,希望妈妈们能早日实现心理上的生育自由,自由地决定要不要、什么时候、做什么样的妈妈。最重要的,在实现生育自由之前,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力量的、快乐的人,能够自主地去拒绝、去接受、去书写自己的人生。



  编辑 刘颖
其他文献
专栏心墨  方继孝,北京鲁迅博物馆荣誉馆员。著有《陈梦家往事》《陈独秀遗稿的下落》《徐志摩和中国的康桥》等;随笔集《旧墨记——世纪学人的墨迹与往事》《旧墨二记——世纪学人的墨迹与往事》等;辑校《陈独秀先生遗稿》;学术论文集《字字珍藏——名人信札的收藏与鉴赏》(合著)。《旧墨记——世纪学人的墨迹与往事》被评为2006年度“中国最美的书”。《陈独秀先生遗稿》获2007年国家图书馆“文津奖”提名。  刘
期刊
专栏在路上  后商,诗人,评论人。读书千余册。渴望着,行动着,清醒着。作者说  “最早的‘在路上’故事是塞万提斯的骑士故事和约翰·班扬的讽喻故事,这些真的只是故事的故事,大概是为真理做出的滑稽又辛酸的尝试,而这就是我们重新出发,面对世界的最大的缘由。”  此前,《妙合神形——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展》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50余件肖像画作品,迎迓着攘攘来众。明清肖像画展以“帝王·皇族”“雅集·
期刊
作为英国高校博士生培养模式的新内容,朋辈协作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关注.英国高校推行朋辈协作的原因包括:传统的“孤独学者”模式不能应对英国博士生教育在学科、学位类型、
2021年8月14日,阴历七月七日,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七夕节,俗称“巧节”,又称“乞巧节”“双七节”。七夕节起于乞巧,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它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如今中国的情人节的呢?这就要翻翻历史了。  据《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的戚夫人提倡夫妻之间要长相厮守、白头偕老。将夫妻之间的“情”字抬上了理论高度。随着牛郎织女这一爱情故事的广泛传播,经过历史的沉淀,慢慢的,七夕节一步步变成了情人节。  
期刊
一份有味道的记忆  上世纪70年代因为结婚,我嫁到大乘巷,也便开始了我的一份有味道的记忆。  这种味道确实不怎么好闻,但正是因此给予我的是一辈子忘不了的记忆。其实在七八十年代的北京,很多人对于倾倒垃圾的记忆都会很相似。当时塑料袋还是个稀罕物,于是各家各户选择盛放垃圾的物件基本是以桶来代替,尤其是以铁皮为主要材料的油漆桶是垃圾桶中的“战斗机”。原因有二,其一是大小合适,垃圾装满正好适合一位成年人的力
期刊
饱读诗书的止庵,过去也曾有小说问世。但我是在今年春节,读了他快递来的新作试读本《受命》,才将小说家的身份与他对应起来。或者说,正是因为有这部小说的问世,我才觉得有一个可以与其作为学者、随笔家身份相等量的小说家止庵的立世。我由衷地向他道过贺。但也不揣冒昧地提了几处局部的、微小的意见供他参考。待我正式拿到出版物,已经是新作第二刷。小说受到的广泛关注,在我的预期内。因为它触到了人类认知领域一个反复被审视
期刊
谢秋娜参加央视节目  5月中旬的北京不知不觉间迎来了她最美的模样。  13日下午,由新中国第一支国庆受阅女兵方队队员组成的“受阅女兵合唱艺术团”,在团长谢秋娜带领下,与蓍名摄影家84岁的蒋铎老师在北京宋庄艺术创意小镇——三昧艺术馆,开展庆祝建党百年系列活动“寻找印象青春 献礼建党百年”。蒋铎老师拍摄的展现新中国成立35周年受阅女兵《步伐》的照片,把大家的思绪拉回到30多年前。铿锵玫瑰 飒爽女兵  
期刊
本期嘉宾  黄建新,毕业于西北大学,中国内地导演、编剧、制片人 。1985年,首次独立执导剧情片《黑炮事件》,该片获得新时期十年电影奖最佳处女作奖 。此外,凭借执导的喜剧片《站直啰别趴下》获得第50届威尼斯电影节参议院特别奖;《背靠背脸对脸》获第1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埋伏》获得第1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特别奖 ;《求求你,表扬我》获得第八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会特别奖;《建国大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