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霍比特人是人类的变种,但他们坚信自己是一个独立的民族。霍比特人平均身高为三尺六寸(1米),他们的身材圆润,拥有红扑扑的脸颊、蜷曲的头发、宽厚的面孔、明亮的双眼和一张习惯于微笑与享受美食的大嘴,个性温和善良,不喜欢复杂的事物,但对简单的手工艺很有一套……”这是小说《霍比特人》中对这个虚构种族的描述,小说的作者托尔金(J. R. R. Tolkien)在出版《霍比特人》后16年完成了魔幻巨作《魔戒三部曲》,霍比特人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托尔金去世30年后,导演彼得杰克逊凭借电影《魔戒》三部曲登上了其事业的巅峰,现在,彼得因为电影《霍比特人》再次成为电影界的焦点。《霍比特人1:意外旅程》即将上映,后续两部将分别在2013、2014年上映。《霍比特人》受追捧并不是完全因为其内容,毕竟影片尚未上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率先在商业大片中全程应用了高帧频技术。想当年《阿凡达》在国内受到了前所未见的追捧,时过境迁之后,我们反思发现,《阿凡达》不过是讲了一个拆迁的故事,辅以众多商业元素而已。《阿凡达》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技术突破带来的视觉震撼。
这一次,《霍比特人》能否成为众人追捧的第二个《阿凡达》,我们拭目以待,但不管怎样,高帧频技术在商业大片上的应用已经进入了实质性阶段。虽然现在还存在一些对高帧频技术的质疑,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电影科技的发展,高帧频一定能够带来比24fps更赏心悦目的画面。并不是每一种新技术都能取代老技术,也可以说并不是每项新技术都是好技术,但任何一种创新被接受都需要一个过程。历史无数次证明,每当新技术出现,难免会有习惯了固有技术的人对新鲜事物进行质疑、否定甚至抵触,这个过程持续的时间取决于新技术本身的优势与弊端之间的博弈。
近日,《霍比特人1:意外旅程》面向媒体记者及影评人举行了试映。观影评论中不乏溢美之词,不过Box Office Magazine和Coming Soon两个网站则对48fps技术发表了辛辣的批评:“瞬息万变的景象使得完全正常的动作看起来……比如说比尔博·巴金斯把餐巾放在膝盖上,看上去就像是吃了兴奋剂后出现了幻觉。” “48帧真的毁了这部片子,几乎每场戏都得适应一阵,尤其到了动作场面,很难有精力欣赏故事。”其实,早在影片在Comic-Con试映时,就有观众反映称,画面太过精致细腻,看起来就像是电视电影,没有了奇幻的感觉。这让我想起了数字电影刚进入影院时,许多资深影迷抱怨的是画面没有“电影感”。有这样的影迷是电影业的幸事,好在现在,数字技术已经完全能够媲美,甚至已经超越了传统胶片技术。
“其实,高帧速电影根本不是什么新点子。30年前,Doug Trumbull就开发和推广了60FPS的ShowScan技术,效果非常棒。”彼得说,“但很遗憾,这项技术除了在一些主题乐园做娱乐式放映外,没有进入主流。因为在当时,胶片高速运转带来的成本问题和放映时的技术难度仍然存在。不过,如果有谁在迪斯尼乐园玩过“Star Tours”星际旅程,应该就已经体验过60FPS帧速的效果。我们在环球影城的《金刚》演示片同样也使用了60FPS技术。”
也许不能断言说,高帧频技术未能大规模应用完全因为过去的技术水平还无法适应高帧频影片的拍摄和放映,但这一定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彼得说“自1920年代以来,电影一直都在使用24fps帧速拍摄和播放。我们在过去90年中看了成千上万部24fps电影,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不过如果你查看每一帧画面,会发现模糊现象很普遍,尤其是在快速动作场面中。而如果摄影机在拍摄中快速移动,也会出现图像抖动、闪烁等情形。用48fps技术拍摄和放映电影将使我们摆脱这些问题,让画面更加栩栩如生,并且可以让我们观看起来更加轻松,尤其是在3D模式下。过去几个月来,我每天都在观看《霍比特人》48fps的样片,经常面对着3D画面一坐就是两小时,从来也没有出现过眼睛疲劳的问题。48fps的画面看起来非常棒,在习惯之后,看传统的24fps电影会感觉相当粗糙。上个星期天,我坐在电影院里看了一部刚上映的新片,结果画面抖动、模糊的问题经常让我走神。”
美国《综艺》曾发表言论支持《霍比特人》,“动漫展上所放出的片段是粗剪且未经后期加工的镜头,新版本中的镜头都是细细打磨过并且毫无生冷感的。”我们相信不管是《霍比特人》这部影片本身还是高帧频技术,都需要一个实验和完善的过程,所以面对新技术,不妨多一些宽容。不知《霍比特人》能否像《阿凡达》那样,在短时间内促进电影产业的硬件升级,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高帧频”不会像“IMAX巨幕”那样,让观众显而易见到底是什么地方升级了,甚至许多普通观众并不明白48fps是怎么回事。高帧频技术的成长需要电影从业者的不断尝试、需要科学家的理论研究、需要生产厂商的技术支持、需要调整试听语言体系,也需要完整的商业包装。就像许多电子产品让生硬的技术名词摇身一变,变得既讨喜又能描述产品的特定属性,高帧频技术也应该以一种简单明了的方式去接近观众。当然了,包装只是辅助手段,最重要的还是要把技术做好,最最重要的,好技术一定要用在好内容上。
《霍比特人》的48fps到底耍了什么宝,我们电影院见!
托尔金去世30年后,导演彼得杰克逊凭借电影《魔戒》三部曲登上了其事业的巅峰,现在,彼得因为电影《霍比特人》再次成为电影界的焦点。《霍比特人1:意外旅程》即将上映,后续两部将分别在2013、2014年上映。《霍比特人》受追捧并不是完全因为其内容,毕竟影片尚未上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率先在商业大片中全程应用了高帧频技术。想当年《阿凡达》在国内受到了前所未见的追捧,时过境迁之后,我们反思发现,《阿凡达》不过是讲了一个拆迁的故事,辅以众多商业元素而已。《阿凡达》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技术突破带来的视觉震撼。
这一次,《霍比特人》能否成为众人追捧的第二个《阿凡达》,我们拭目以待,但不管怎样,高帧频技术在商业大片上的应用已经进入了实质性阶段。虽然现在还存在一些对高帧频技术的质疑,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电影科技的发展,高帧频一定能够带来比24fps更赏心悦目的画面。并不是每一种新技术都能取代老技术,也可以说并不是每项新技术都是好技术,但任何一种创新被接受都需要一个过程。历史无数次证明,每当新技术出现,难免会有习惯了固有技术的人对新鲜事物进行质疑、否定甚至抵触,这个过程持续的时间取决于新技术本身的优势与弊端之间的博弈。
近日,《霍比特人1:意外旅程》面向媒体记者及影评人举行了试映。观影评论中不乏溢美之词,不过Box Office Magazine和Coming Soon两个网站则对48fps技术发表了辛辣的批评:“瞬息万变的景象使得完全正常的动作看起来……比如说比尔博·巴金斯把餐巾放在膝盖上,看上去就像是吃了兴奋剂后出现了幻觉。” “48帧真的毁了这部片子,几乎每场戏都得适应一阵,尤其到了动作场面,很难有精力欣赏故事。”其实,早在影片在Comic-Con试映时,就有观众反映称,画面太过精致细腻,看起来就像是电视电影,没有了奇幻的感觉。这让我想起了数字电影刚进入影院时,许多资深影迷抱怨的是画面没有“电影感”。有这样的影迷是电影业的幸事,好在现在,数字技术已经完全能够媲美,甚至已经超越了传统胶片技术。
“其实,高帧速电影根本不是什么新点子。30年前,Doug Trumbull就开发和推广了60FPS的ShowScan技术,效果非常棒。”彼得说,“但很遗憾,这项技术除了在一些主题乐园做娱乐式放映外,没有进入主流。因为在当时,胶片高速运转带来的成本问题和放映时的技术难度仍然存在。不过,如果有谁在迪斯尼乐园玩过“Star Tours”星际旅程,应该就已经体验过60FPS帧速的效果。我们在环球影城的《金刚》演示片同样也使用了60FPS技术。”
也许不能断言说,高帧频技术未能大规模应用完全因为过去的技术水平还无法适应高帧频影片的拍摄和放映,但这一定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彼得说“自1920年代以来,电影一直都在使用24fps帧速拍摄和播放。我们在过去90年中看了成千上万部24fps电影,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不过如果你查看每一帧画面,会发现模糊现象很普遍,尤其是在快速动作场面中。而如果摄影机在拍摄中快速移动,也会出现图像抖动、闪烁等情形。用48fps技术拍摄和放映电影将使我们摆脱这些问题,让画面更加栩栩如生,并且可以让我们观看起来更加轻松,尤其是在3D模式下。过去几个月来,我每天都在观看《霍比特人》48fps的样片,经常面对着3D画面一坐就是两小时,从来也没有出现过眼睛疲劳的问题。48fps的画面看起来非常棒,在习惯之后,看传统的24fps电影会感觉相当粗糙。上个星期天,我坐在电影院里看了一部刚上映的新片,结果画面抖动、模糊的问题经常让我走神。”
美国《综艺》曾发表言论支持《霍比特人》,“动漫展上所放出的片段是粗剪且未经后期加工的镜头,新版本中的镜头都是细细打磨过并且毫无生冷感的。”我们相信不管是《霍比特人》这部影片本身还是高帧频技术,都需要一个实验和完善的过程,所以面对新技术,不妨多一些宽容。不知《霍比特人》能否像《阿凡达》那样,在短时间内促进电影产业的硬件升级,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高帧频”不会像“IMAX巨幕”那样,让观众显而易见到底是什么地方升级了,甚至许多普通观众并不明白48fps是怎么回事。高帧频技术的成长需要电影从业者的不断尝试、需要科学家的理论研究、需要生产厂商的技术支持、需要调整试听语言体系,也需要完整的商业包装。就像许多电子产品让生硬的技术名词摇身一变,变得既讨喜又能描述产品的特定属性,高帧频技术也应该以一种简单明了的方式去接近观众。当然了,包装只是辅助手段,最重要的还是要把技术做好,最最重要的,好技术一定要用在好内容上。
《霍比特人》的48fps到底耍了什么宝,我们电影院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