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对父子匆忙地走在沙滩上,父亲虽走在后面,却控制着孩子的行走速度;父亲让大蜘蛛在儿子身体上爬行;父亲夜晚把儿子和狼狗关进黑屋子里;父亲变本加厉,又狠心地将儿子从悬崖上扔到大海里。这是墨西哥电影《非常父女档》开头展现的一组画面。父亲有一套自己的教育理论:孩子必须战胜生活里的恐惧才能够更幸福地生活,他将恐惧喻为一头头的狼。
场景转换。镜头里的小男孩瞬间换成青年脸孔,睡在女友身边的他,仍沉浸在童年的恶梦里。恶梦醒来的他,在现实中遇到蜘蛛类昆虫,仍然会恐慌,遇到害怕的东西都会幻化成狼的形象,比如女友向他要婚姻的承诺。他频繁地更换女友,对不同的女人说着雷同的情话。一天他正与两个女友酣睡时,前女友茱莉突然造访,送来一个女婴玛姬,言称他是父亲……
家长所能给予的
玛姬的到来让瓦伦汀无法再享受放荡的生活,他焦头烂额,绞尽脑汁想把玛姬退回去。根据照片提供的蛛丝马迹,瓦伦汀决定去洛杉矶找茱莉,但他不会英语,也不敢坐飞机,只好选择徒步远足。
克服了艰难险阻,瓦伦汀终于到了洛杉矶,茱莉却因在总统套房里不检点的行为被辞退了。就在瓦伦汀需要一份工作维持生活时,他得知住在“總统套房”里面的客人刚好在选演员。正在面试的瓦伦汀看到玛姬爬向游泳池,危难之中,他想从楼上跳下去救婴儿。可是恐惧向他袭来,他看到诸多条的狼在游泳池边徘徊……然而,瓦伦汀在玛姬的生命遇到危险时,表现出决绝的勇敢,他从高楼跳入游泳池里,女儿得救了,也给了自己一条生存之路——留在美国做了替身演员。
纵身一跃前,瓦伦汀又变回了当年那个无助的可怜的孩子。心理阴影就是这样的,它潜伏在心里的某个角落里,在你最不期待的时刻,突然袭击你。瓦伦汀父亲想让自己的儿子通过对恐惧的战胜,能够面对人生,能够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无常,因此采取了极端的训练方式。但事与愿违,成年的儿子内心充满了恐惧,没有安全感,在轮流换女友的生活中寻找着内心暂时的快乐与安全感。
跟父亲相比,瓦伦汀不负责任的表现又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他清楚自己的给予能力,似乎也知道没有能力的给予不如不给予。家长们是否该反问一下自己:愿望是好的,实现愿望路径的方向是否正确?想给予的心是真的,有没有真正拥有给予的能力?
孩子所能接受的
瓦伦汀带着玛姬在洛杉矶生存下来,既要当爹,又要当妈,也在尽着启蒙老师的职责。在与女儿相处的日子里,瓦伦汀依赖上这个小姑娘。在片场,女儿是翻译,也是经纪人,替父亲的劳动讨价还价。在物质方面,瓦伦汀尽全力满足女儿的要求,在精神方面,不光陪女儿玩乐,还扮演着妈妈的角色坚持给女儿写信。将女儿的妈妈茱莉编排成一个维护世界和平的超人角色。孩子接受了父亲编的美丽童话,她向同学们讲述妈妈的故事,孩子们嘲笑她,老师也找来瓦伦汀沟通,认为玛姬有完全沉浸于自己幻想世界里等问题……
后来发生了更让人担心的事情,玛姬的妈妈从天而降,为了炫耀父亲无所不能的本事,身兼翻译和经纪人的玛姬两头撒谎。玛姬的虚荣心差点要了父亲的命。最终,剧情安排瓦伦汀在玛姬的呼唤下苏醒过来。
两代人的教育方式截然不同,老一代父亲全然不顾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顽固不化地坚持着自己的教育原则,导致孩子迷失自我,更无从提及管理自己。瓦伦汀真正的人格完善是做了玛姬的父亲之后,他懂得了给予和面对问题。然而他在实践着父亲角色时,过度地迁就与溺爱玛姬,也忽略了孩子没有辩证接受爱的能力,没有原则的爱肯定要结出偏差的果。瓦伦汀和父亲的教育方式很具有代表性,当下的许多家长在两种模式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给孩子需要的爱
瓦伦汀和玛姬的家更像个玩具王国,玛姬很快乐,也不快乐,她想像别的孩子一样有妈妈。爸爸伪造的妈妈的信会让她雀跃欢呼,妈妈的突然“归来”让她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妈妈的离开,又让她悲伤不已。
后来,茱莉为了夺回玛姬的抚养权,在法庭上指责瓦伦汀没有能力给予女儿最好的爱,并且坚信蜕变的她能够让女儿过上更好地生活。茱莉多像我们这些为人父母者!我们又多像茱莉一样的自以为是!由于工作的关系,我会接触到一些求助的家长,他们希望借助外力解决孩子的问题。遇到这种情况,我会从问题的表面,抽丝剥茧地将问题打开,让家长最终反思一个问题:你给予孩子的爱,是不是孩子所需要的?大多数家长会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在于自己的武断给予,一厢情愿地认为给予孩子的是最好的爱,却从没换位地思考过:这是孩子需要的吗?
现实中的家长和影片中三位家长一样,内心潜藏着自己不曾觉察的缺失。自身的不完善肯定导致孩子问题的出现。面对问题时,有时会让人泪流满面。
这时,我会安慰和鼓励他们:不要自责,我们都是第一次做父母,都曾经茫然过、无助过、悔恨过……可贵的是,我们正在勇敢地面对问题。当我们真正地了解了孩子的成长规律和自身个性,就会清楚孩子需要什么,提升给予能力的同时,给予孩子真正需要的东西,才会让孩子真正地身心健康地快乐成长。
场景转换。镜头里的小男孩瞬间换成青年脸孔,睡在女友身边的他,仍沉浸在童年的恶梦里。恶梦醒来的他,在现实中遇到蜘蛛类昆虫,仍然会恐慌,遇到害怕的东西都会幻化成狼的形象,比如女友向他要婚姻的承诺。他频繁地更换女友,对不同的女人说着雷同的情话。一天他正与两个女友酣睡时,前女友茱莉突然造访,送来一个女婴玛姬,言称他是父亲……
家长所能给予的
玛姬的到来让瓦伦汀无法再享受放荡的生活,他焦头烂额,绞尽脑汁想把玛姬退回去。根据照片提供的蛛丝马迹,瓦伦汀决定去洛杉矶找茱莉,但他不会英语,也不敢坐飞机,只好选择徒步远足。
克服了艰难险阻,瓦伦汀终于到了洛杉矶,茱莉却因在总统套房里不检点的行为被辞退了。就在瓦伦汀需要一份工作维持生活时,他得知住在“總统套房”里面的客人刚好在选演员。正在面试的瓦伦汀看到玛姬爬向游泳池,危难之中,他想从楼上跳下去救婴儿。可是恐惧向他袭来,他看到诸多条的狼在游泳池边徘徊……然而,瓦伦汀在玛姬的生命遇到危险时,表现出决绝的勇敢,他从高楼跳入游泳池里,女儿得救了,也给了自己一条生存之路——留在美国做了替身演员。
纵身一跃前,瓦伦汀又变回了当年那个无助的可怜的孩子。心理阴影就是这样的,它潜伏在心里的某个角落里,在你最不期待的时刻,突然袭击你。瓦伦汀父亲想让自己的儿子通过对恐惧的战胜,能够面对人生,能够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无常,因此采取了极端的训练方式。但事与愿违,成年的儿子内心充满了恐惧,没有安全感,在轮流换女友的生活中寻找着内心暂时的快乐与安全感。
跟父亲相比,瓦伦汀不负责任的表现又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他清楚自己的给予能力,似乎也知道没有能力的给予不如不给予。家长们是否该反问一下自己:愿望是好的,实现愿望路径的方向是否正确?想给予的心是真的,有没有真正拥有给予的能力?
孩子所能接受的
瓦伦汀带着玛姬在洛杉矶生存下来,既要当爹,又要当妈,也在尽着启蒙老师的职责。在与女儿相处的日子里,瓦伦汀依赖上这个小姑娘。在片场,女儿是翻译,也是经纪人,替父亲的劳动讨价还价。在物质方面,瓦伦汀尽全力满足女儿的要求,在精神方面,不光陪女儿玩乐,还扮演着妈妈的角色坚持给女儿写信。将女儿的妈妈茱莉编排成一个维护世界和平的超人角色。孩子接受了父亲编的美丽童话,她向同学们讲述妈妈的故事,孩子们嘲笑她,老师也找来瓦伦汀沟通,认为玛姬有完全沉浸于自己幻想世界里等问题……
后来发生了更让人担心的事情,玛姬的妈妈从天而降,为了炫耀父亲无所不能的本事,身兼翻译和经纪人的玛姬两头撒谎。玛姬的虚荣心差点要了父亲的命。最终,剧情安排瓦伦汀在玛姬的呼唤下苏醒过来。
两代人的教育方式截然不同,老一代父亲全然不顾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顽固不化地坚持着自己的教育原则,导致孩子迷失自我,更无从提及管理自己。瓦伦汀真正的人格完善是做了玛姬的父亲之后,他懂得了给予和面对问题。然而他在实践着父亲角色时,过度地迁就与溺爱玛姬,也忽略了孩子没有辩证接受爱的能力,没有原则的爱肯定要结出偏差的果。瓦伦汀和父亲的教育方式很具有代表性,当下的许多家长在两种模式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给孩子需要的爱
瓦伦汀和玛姬的家更像个玩具王国,玛姬很快乐,也不快乐,她想像别的孩子一样有妈妈。爸爸伪造的妈妈的信会让她雀跃欢呼,妈妈的突然“归来”让她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妈妈的离开,又让她悲伤不已。
后来,茱莉为了夺回玛姬的抚养权,在法庭上指责瓦伦汀没有能力给予女儿最好的爱,并且坚信蜕变的她能够让女儿过上更好地生活。茱莉多像我们这些为人父母者!我们又多像茱莉一样的自以为是!由于工作的关系,我会接触到一些求助的家长,他们希望借助外力解决孩子的问题。遇到这种情况,我会从问题的表面,抽丝剥茧地将问题打开,让家长最终反思一个问题:你给予孩子的爱,是不是孩子所需要的?大多数家长会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在于自己的武断给予,一厢情愿地认为给予孩子的是最好的爱,却从没换位地思考过:这是孩子需要的吗?
现实中的家长和影片中三位家长一样,内心潜藏着自己不曾觉察的缺失。自身的不完善肯定导致孩子问题的出现。面对问题时,有时会让人泪流满面。
这时,我会安慰和鼓励他们:不要自责,我们都是第一次做父母,都曾经茫然过、无助过、悔恨过……可贵的是,我们正在勇敢地面对问题。当我们真正地了解了孩子的成长规律和自身个性,就会清楚孩子需要什么,提升给予能力的同时,给予孩子真正需要的东西,才会让孩子真正地身心健康地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