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上黏膜结扎疗法和RPH术治疗Ⅱ~Ⅲ度脱垂性痔病的随机对照研究

来源 :结直肠肛门外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x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痔上黏膜结扎疗法和RPH术治疗Ⅱ~Ⅲ度脱垂性痔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5月至2021年6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肛肠科住院治疗的67例Ⅱ~Ⅲ度脱垂性痔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34,予痔上黏膜结扎疗法治疗)和对照组(n=33,予RPH术治疗).其中研究组有1例患者失访,不纳入分析,最终研究组纳入33例患者.比较两组的疗效、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结扎或套扎数目、痔症状评分(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Wexner肛门失禁评分(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VAS疼痛评分(手术当天、术后第1、第3、第7、第14天)、术后并发症评分(术后第1、第7、第14、第21天和1个月)及安全性评价.结果 研究组的治愈率为90.9%,高于对照组的57.6%,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结扎或套扎数目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痔症状评分(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Wexner肛门失禁评分(术后3个月、6个月)均较术前降低(均P<0.05).两组VAS疼痛评分(术后第1、第3、第7、第14天)均较手术当天降低(均P<0.05),研究组的VAS疼痛评分(术后第7天)较对照组低(均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评分(术后第14、第21天和1个月)均较术后第1天降低(均P<0.05).研究组术后无胶圈早期脱落病例.对照组术后有4例出现胶圈早期脱落和肛周血肿/血栓,胶圈早期脱落率达12.1%.结论 痔上黏膜结扎疗法治疗Ⅱ~Ⅲ度脱垂性痔病的临床疗效优于RPH术,术后疼痛缓解更早,安全性更高.
其他文献
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ANCA)相关性血管炎中,肾脏受累很常见且病理往往表现为寡免疫沉积型节段坏死性新月体性肾炎[1].间质性肾炎很少见,它被认为可能继发于肾间质小血管炎[1].目前国际上报道的ANCA相关性血管炎主要表现为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的有16例[2~11].ANCA相关性血管炎主要累及肾小管间质的机制、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还不清楚.本文报道ANCA相关性血管炎表现为肾小管间质性肾炎1例并复习文献.
Lemierre综合征(Lemierre syndrome,LS)是一种罕见的但具有潜在死亡威胁的疾病.又被称为咽喉感染后的败血症,因为常见的致病菌为坏死梭杆菌,因此又称坏死梭杆菌病,典型表现为口咽感染和颈内静脉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以及继发于急性咽部感染的转移性脓毒性栓子为特点.LS首次病例是由Schottmuller[1]在1918年提出,但是Lemierre在1936年首次总结疾病的特点,因此这类疾病被命名为Lemierre综合征[2].而近年来,可能由于抗生素耐药性或抗生素处方模式的改变,病例有所增加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embolism,SMAE)是一种危及生命的血管急症,需要早期诊断和快速的肠系膜血运重建[1,2].虽然之前报道输注尿激酶至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局部溶栓的成功案例,但都存在输注时间过长、药物总剂量增加等风险[3~7].本文报道1例通过导管抽吸血栓及静推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天士力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110003)重建SAM主干血运,留置溶栓导管持续泵入小剂量注射
EMR和ESD是大部分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标准治疗方法,具有确切的成功率和可接受的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实践中需根据病变的大小、形态、部位等特点,本着整块切除的原则,选择最恰当的内镜切除方法,尽量避免分片切除.本文就EMR和ESD在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的应用,围绕切除方法的选择、内镜切除新技术等进行述评.
结直肠癌(CRC)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被确诊时往往已属中晚期,预后较差.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结肠镜检查是早期筛查结直肠癌的重要手段,是指通过结肠镜观察肛管、直肠、结肠、回盲部黏膜状态,进行诊断或治疗肠道病变的一种检查方法,其操作简单、安全有效,被公认为诊断和治疗肠道病变的“金标准”[1].然而结肠镜检查受肠道准备的清洁程度、内镜医师操作技术水平及患者肠道解剖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肠道病变漏检率.既往一项系统综述显示结肠镜检查对腺瘤在内的各类息肉的漏检率高
期刊
目的 分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结直肠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行EMR治疗的144例早期结直肠癌或HGIN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病灶病理特点,评估内镜治愈情况、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 144例患者中:病灶部位,降结肠至直肠115例(79.9%)、横结肠13例(9%)、盲升结肠16例(11.1%);病灶形态,山田Ⅰ型(扁平型)/侧向发育型息肉9例(6.3%)、山田Ⅱ型(无蒂型)38例(26.4%)、山田Ⅲ型
目的 分析开展结肠镜检查规范化培训对结肠镜检查质量控制水平的影响.方法 本次研究吸纳国内22家带教医院及136家地县级医院参与,采用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中心牵头制定的《结肠镜检查肠道准备督导与效果评价表》作为评价依据,评价带教医院结肠镜检查质量控制水平,由22家带教医院对地县级医院采用“一对多”模式的带教培训,比较地县级医院接受培训前后结肠镜检查质量控制水平,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为前述评价表的总分及腺瘤检出率(ADR).结果 22家带教医院的前述评价表总分均在80分以上,中位总分为91.5(88.9,95.3)
结直肠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对平均风险人群进行筛查可以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随着肿瘤无创筛查手段的不断兴起,粪便DNA检测技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已从最早的单基因靶点检测发展到目前的多靶点联合检测,其具有无创、便捷、敏感性高的优点.本文围绕多靶点粪便DNA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评述,并就其应用优势及技术应用相关的问题展开探讨.
Castleman病于1954年由Castleman和Towne首次报道[1],是一种罕见疾病,目前病因尚未明确.Cas-tleman病以淋巴源性良性肿瘤为特征,主要分布于纵隔、颈部、腹腔,较少见于盆腔腹膜后[2].由于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且盆腔肿瘤的鉴别诊断较为困难,盆腔Castleman病的临床诊疗有待进一步探索.本文报道1例盆腔腹膜后Castleman病男性患者的诊疗过程,并回顾总结相关文献资料,为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诊疗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期刊
目的 基于肛周MRI图像资料,分析肛瘘复发患者与治愈患者的肛门括约肌及肛瘘相关参数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8年6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东院肛肠科住院手术治疗且术前完善肛周MRI检查的421例肛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复发患者64例(15.2%).比较复发患者与治愈患者的肛门括约肌相关参数(肛门内、外括约肌厚度及肛门内外括约肌间隙距离)及肛瘘相关参数(肛瘘高度、内口高度).结果 复发患者的肛门内外括约肌间隙侧方距离及肛门内括约肌厚度大于治愈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