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引领 体悟内化

来源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bgb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提出的小学阶段目标是“着重普及宪法常识,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规则意识的教育是小学低年级法治教育的核心和实质,也是此次各版本教材编写的重点之一。
  浙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设计按照道德学习规律,遵循儿童生活逻辑,依据经验累积程序而编写。教材亮点之一是融入国家意识、公民意识、规则意识等核心价值观,将国家意志、党的要求、儿童成长三者有机融合。教材编写体系从家庭规则、学校规则不断延伸到社会规则,且不同范畴的规则相互融合,螺旋上升。
  众所周知,规则学习是一种社会价值学习,它解决的是“信不信”的问题,规则学习是从依从性学习到认同性学习,最后发展到信奉性学习的过程。规则教育不能靠说教,要解读教材逻辑,立足低年级儿童实际,激发规则学习的需要,采用多样的活动和体验落实规则意识的培养。这里,笔者以“集体处处有规则”为例,谈谈如何在三“对”引领下,不断转变学习方式,遵循规则学习的程式,践行对学生规则意识培养。
  一、与生活对接,获得体验
  规则对于学生,相对而言,更有严肃性,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怎么引出话题让规则学习成为学生自发需要的学习呢?教师在把握课程教学主题的前提下,紧扣学生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选择能解决面临的问题或者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自觉地将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激发规则学习的需要。
  在教学这一课导入时,教师和同学们玩一个剪刀石头布的游戏。教师出了“石头”并告诉大家自己赢了。出剪刀的小朋友输了,出“布”的小朋友因为包不住老师的“大石头”输了,出“石头”的小朋友敌不过老师的“大石头”同样也是输,询问小朋友服不服。
  在同学们均不服的情况下讨论这个游戏的规则是什么?最后总结提升,重新玩游戏。两次游戏后,交流两次游戏不同的心里想法,提出游戏有规则,才能玩得开心,才觉得公平。集体生活中同样也是需要规则。
  在上述教学片断中,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活动体验出现的小问题,引发了学生对规则的初体验,自由表达看法,引发学生们对没有规则后果的思考,从而自然引到所学的主题内容。教学内容与生活完美对接,这样的教学,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的认知与生活产生融合,真实有效。
  品德课堂的活动只有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才能让他们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活动体验才不会显得苍白。
  二、与他人对话,展开思辨
  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需要借助于一定的道德思维来促进其内化。基于此,规则意识的培养就需要学生与他人对话,通过与教材编写者和同学的对话,促进规则意识的培养。课堂上,组织小辩论、问题评析、案例对比等是有效促进道德思维操作的策略,引导学生经历规则学习过程。
  1.小小辩论寻真知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新问题时常按照原有的习惯和思维方式去思考,且也容易接受同龄孩子之间的智力启发。在教学中,巧妙创设有典型性、新颖性、探求性的问题进行辩论。“真理越辩越明”。辩论过程暴露学生真实想法和相对应的生活经验,在一次次呈现、批判、修正中提升道德认识。
  在这一课教学中,针对课前调查发现有同学反映学校里规则约束人,让人没有自由的现象,直面这个问题进行辩论“集体生活是否一定需要有规则?”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畅所欲言,营造一种浓郁的辩论氛围。辩论结束前,让学生自读“如果……就……”一组句子的巧妙引导,让学生自悟在集体生活中,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有规则。
  教师把学生身边一些具有典型性的规则事例引进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辩论讨论,在与同伴的对话中,发展自己的主观评判能力,加深了对规则重要性的认识,进而实现道德观念的内化,提高规则意识。
  2.问题评析明事理
  “生活即教育。”在规则教育中,为了让教学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性,设计的问题可来自学生实际生活,可灵活选择班级中同学之间的典型事例、典型问题和典型现象,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交流评析,交流评析的过程是和他人对话的过程,是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提升的过程。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就采用面上选点的方式,呈现典型问题,引导学生评析,总结规则以及如何遵守这些规则。
  (1)课前我们已经搜集了许多校园生活中的规则,四人小组内轮流交流找到的规则。
  (2)交流完毕,选4条规则写下来。(重复的不用再写)
  (3)统计出各组共同的规则。出示共同规则,引导学生评析遵守这些规则需要怎么做。
  (4)交流怎么样才能遵守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规则。
  通过这样的问题评析的方式,找到大家都認同的、最常见的规则,真实可信的操作方式,经历了从认识规则到找到生活中急需遵守的规则,这一过程反映了学生生活中最真实的一面,找到的规则也是切切实实能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的。这一环节让学生亲历了学习的过程,让规则与现实对接,完善规则。
  3.案例对比增意识
  皮亚杰和他的合作者经过大量的研究后指出,7岁、10岁和13岁是儿童公正判断时期,要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要让学生学会思辨,学会正确判断。运用正反两方面的具体事例对比,既真实可信,增加说服力,又让正确和错误清清楚楚,是非曲直明明白白,这样的教学方法对孩子而言更有针对性。
  在这一课体验规则,初步形成正确道德规则意识,提升学生道德情感环节时,采用以下教学过程。
  (1)有的同学说规则让我们没有了自由,我们已经进行了小小辩论,那么现在让我们走进真实的生活,看看如果生活中没有这些条条框框行不行?出示新闻链接。
  (2)出示新闻,事例对比谈感受。   新闻一:11月29日12时许,新疆阿克苏市杭州大道的第五小学课间操时间,学生从楼上蜂拥而下,前面的学生摔倒后引起踩踏事故……
  新闻二:汶川地震中桑枣中学全校师生不慌乱,听从指挥,井然有序地逃生,无人员伤亡。
  (3)讨论交流提升:此时此刻,你能说说为什么时时刻刻要遵守规则?遵守规则带给我们的是什么?
  在这教学片断中,采用了不遵守规则的踩踏事件和在灾难面前临危不惧,遵守规则安全逃生的事例进行对比讨论,强烈的对比让学生深受震撼,也领会到集体生活中遵守规则的必要性,消除了规则学习中认知与情感障碍,促使学生社会规范学习内化为学生个体道德意志。
  三、与自己对话,他律到自律
  道德教育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统一的过程,道德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道德行为。规则教育就是学生养成规则意识,践行规则行为。如何让学生规则学习内化为学生内在意识,从依从性学习到信奉性学习,从他人规范到自我约束呢?场景自省,表演亲历,演练体悟等都是一些可以尝试的方法,从他律到自律,推进规则内化进程。
  1.场景再现,自省中“提升”
  遵守规则的道理学生都懂,但对于身边的规则有时却熟视无睹。规则在哪里?规则就在学生的生活里。抓拍学生的生活片段,进行生活场景再现。让他们感受到原来遵守规则的行为如此生动,不遵守规则和行为多么不雅,从而唤起内心的自省,促进情义交融。
  教学中,评判环节就是通过生活场景再现,在评析、讨论中提升感悟。
  (1)讲明要求。看明明的一天学校生活视频,看看他是否遵守集体生活中的规则。(遵守规则举绿牌,反之,亮起红牌。)
  (2)课件出示。同学们作相应的判断和分析探讨。
  (3)小结提升。通过刚才我们做小评判,我们发现作为一名小学生,应该遵守一些规则。这些规则都写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生活是最好的品德教材,来自学生身边的生活情境再现,会让他们感到熟悉与亲切,特别是当孩子看到自己或同伴的镜头里的表现,就更能坚定遵守规则的决心和信心。
  2.模拟表演,亲历中“亲近”
  实现角色置换和情感认同,把抽象的规则意识和知识寓于生动形象的表演中,让学生站在他人的角度来看问题,感受他人处境和规则在生活中的重要。学生在表演中,将心比心,对自己的行为开始反思,加深了对自己行为方式的道德价值判断,形成健康的道德情感,萌发规则意识。
  在進行这一课教学时,课前调查发现本班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不遵守规则的现象插队。于是在导行环节前,设置了用一个心理AB剧的形式,呈现因为某种原因插队的问题。让学生来演一演,评一评,最后用温馨提醒的方式告之学生,为了贪图方便,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插队举动也是不可以的。
  通过对他人行为的表演和评价落实到自身行为的表率,亲历的过程就是学生对集体生活中规则认识和践行的真实体验,能使学生情感和意志品质得到升华,促使学生从他律转向自律。
  3.操作演练,体悟中“反思”
  学习规则不是简单的读和背,也不是教师一味地灌输和学生机械地接受,规则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践。有了之前情境体验、道德评析,学生对规则已经有了一定的概念和认识,课堂上怎么将学到的规则运用于实践中呢?操作演练是一种很好的学以致用的方法,在操作演练中构建正确的道德行为。
  “教学有法。”对于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是有法可寻的,遵循规则学习的程式,与生活对接,获得体验,激发规则学习的需要;与他人对话,展开思辨,引导经历规则学习的过程;对自己对话,从他律到自律,推进规则内化进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作者单位:浙江余姚市实验学校)
其他文献
——新疆和田地区面向全国招聘8900名教师,一经录用,教师的月平均收入都在6000元以上,此外,当地还会向教师提供住房、安家费等。和田县将对有博士或者是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提供150平方米住房一套,正式入编后,提供20万元安家费,连续工作满8年,房屋直接赠予;对有硕士或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提供100平方米住房一套,正式入编后,提供8万元安家费,在当地连续工作8年以上,房屋直接赠予;对有
一、加强教育引导,让午睡成为一种必要  据调查了解,我校一年级十个班的学生中,不喜欢午睡的有199人,比例高达49.8%。有部分家长也反映,一些孩子觉得上学有压力,不是学习方面的原因,而是怕睡午觉。针对这种情况,让孩子客观地了解午睡的好处就显得很有必要。  1.形象了解  动画片生动形象,一年级的小学生都喜欢看。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的动画卡通人物形象制作关于午睡的PPT,使学生了解到:午睡不仅可以
学校德育究其本质而言是关乎学生本性的教育:思想意识的引导、道德品质的培养、言行举止的约束等,是社会规范的渗透:社会价值取向、法律法规的遵守、人际关系的和谐……德育是能让学生自立于社会、精彩其人生的必要手段和途径。农村学校要想方设法、与时俱进地实现德育的“四化”。  一、德育渠道多样化  坚守学校传统的德育模式。即充分发挥一个“主阵地”“四大支柱”的作用。“主阵地”就是班会课,这是通过检验,经久不衰
各位老师:  大家好!非常高兴能参加今天的读书论坛,仔细倾听主持人和几位参与者的发言,感觉很好!我也坚信,没有发言的老师一定也有自己的思考和表达的欲望。今天的读书论坛是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使大家阅读、思考、表达得更好!今天的读书论坛也是一种交流方式,利用这种方式,更多的青年教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团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合作伙伴。现在主持人把话题交给我,让我谈谈教师的专业发展。我想说,我不是权威
在中国古代的国学教育中,人们常常把语言知识和游戏联系在一起,人们通过玩文字游戏来展示自己的语言知识,人们在游戏当中,能了解自己的语言功底、了解自己需要吸收的语言知识。小学生都喜欢玩游戏,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把语言游戏理论应用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玩游戏的方法学习语文知识。  一、应用语言游戏开展汉语语言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普遍觉得最难开展的课程之一就是汉语语言教学,小学生消极对待汉语语言的
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朝阳中学位于高密市凤凰大街东首,是一所省级规范化学校。校园占地面积81亩,总建筑面积27838平方米。学校现有教学班26个,学生人数1300多名,教职工105人,其中1人荣获省特级教师称号,3人获省级优质课奖,5人获潍坊市优秀教师称号,15人获潍坊市级优质课和教学能手称号,42人获高密市级优质课或教学能手称号,32名高密市骨干系列教师。  在“依法治校以人为本”治校方针的引领下,
[話题简介]  最近,北师大副教授钱志亮建议恢复小学留级制度。然而,恢复留级制度,当初质疑留级制度的因素依旧存在:留级生享有的教育,超出了九年义务教育的范畴,这部分经费谁来保障?实行留级生制度,是否会让本已存在的“差生歧视”更严重?用什么标准来确定留级?等等。这些问题只有针对性地解决好,才能将到底该不该恢复留级制度的观点表达清晰,请看下面这些文章中的观点。
社会发展需要教育改革,教育改革需要教师专业成长。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离不开学校良好的机制。在我区实施教师专业化成长评价体系以来,我校采取了一系列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最大程度上发掘每一个教师的潜能,共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我校实行了教师名片规划、校长荐读、校本教研、阳光课堂大比武,成立青年教师发展委员会、打造阳光团队(教研组和年级组)、推行执行校长制度等。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我们的职业
德育是育人之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强调德育在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因此,近年来,我校充分利用动漫元素开展校园德育活动,借助动漫易于传播、时尚先进、画面生动活泼、富于想象等特点,契合学生好奇、追求个性的心理特征,受到学生的推崇和喜爱。好的动漫作品有利于学生形成乐观上进的生活态度,激发学生的潜力,有利于增强集体意识及社会责任感,把丰富的社会信息
一、对语文目标的认识  长久以来,语文课中学生难以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更谈不上形成能力。语文教师是日复一日地有条不紊地教,结果是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学完一节课,教完一个单元,师生都很迷惑: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呢?仅仅为考试而教学吗?  “自学互帮导学法”的全力推进,使老师们意识到重新认识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大而全地设置教学目标,只能是广种薄收,既不符合教改精神,又不符合学生实际。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