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注释问题刍议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n19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于“齐桓公伐楚”中“寡人是征”之“征”的解释,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问,责问” 、“索取”、“问罪”,作者认为“索取”更符合切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及礼仪制度。
  关键词: 《古代汉语》教学 “寡人是征”注释 精确而完善
  在讲授《古代汉语》的汉语的过程中,对比不同版本,笔者发现对某些字词的解释大相径庭,而对这些字词的理解不同影响到对全文的理解,本文拟从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齐桓公伐楚”一文中“寡人是征”之“征”的探讨入手,论及如何做好《古代汉语》的注释工作。
  一、“寡人是征”注释探究
  在《左传·僖公四年》中有一段讲道:齐桓公率领诸侯的军队侵入蔡国,蔡国溃败后,齐桓公又攻打楚国。楚成王派使臣与齐桓公派出的管仲交涉。管仲想方设法寻找攻打楚国的借口。管仲讲道:
  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笔者发现人们对“寡人是征”中“征”的解释持不同意见。先将其列举如下:
  1.问,责问①
  2.索取②
  3.问罪③
  如果按1、3理解,那么相应地,“征”的宾语“是”应该解释为“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这件事。即齐国因楚国未能将“包茅”、“王祭”按时缴纳,而“责问”楚国或向楚国问罪。郭锡良先生这样解释“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的意思:
  你应该纳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祭祀用品供给不上,没有用来缩酒的东西,我有责任查问这件事。
  对于这句话,杨伯峻先生是这样解释的:
  你不进贡王室的包茅,使天子的祭祀缺乏应有的物资,不能漉酒请神,我为此而来问罪。
  如果按2理解,那么相应地,“征”的宾语“是”则应该理解为“包茅”、“王祭”。王力先生没有连贯地解释该句话,笔者依照王力先生对个别字句的解释,将该句串起来加以解释:
  应该纳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的祭祀用品供给不上,没有用来缩酒的东西,我为此来索取它。
  笔者看来,这些解释着眼点不同,不同的解释,人物的语气迥然不同。
  如依郭锡良先生、杨伯峻先生的理解,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管仲当时是带着教训的口吻讲话的,语气极其强硬:你们楚国为什么无视于周王室,竟然敢不向周王室进贡缩酒的“包茅”?也太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了吧。依此语气推断,战争的爆发如箭在弦上。齐国将要行使其权力攻打楚国,已不容商量。他是借索取包茅之名表明即将攻打楚国,索取包茅是虚,攻打楚国是实。
  如依王力先生的理解,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管仲当时顾左右而言他,语气较为含蓄:你们楚国没有向我们齐国进贡包茅,以至于我们现在没有缩酒的东西,所以现在我来索取它。对于他的这番话,楚国这样应对:“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意即:如果现在将包茅进贡给你,你们齐国按理就不应进攻我们楚国了。
  那么,究竟哪种解释更合理呢?
  这得从该段史实发生的背景及当时的礼仪制度讲起。
  首先,从该段史实发生的背景分析。
  在《史记·管晏列传》中讲到该段史实发生的缘由: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
  意即: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寻找借口攻打楚国,责备它没有向周王室进贡菁茅。
  为什么“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成了“伐楚”的导火线呢?
  我们应搞清什么是“包茅”及其所扮演的重要作用。包茅,即裹束着的青茅草,系周代祭祀用品,用以滤去酒中渣滓。周朝规定,各诸侯国每年都要向王室进献一定数量的包茅。不贡者为不忠,应受到严厉的处罚。④可见,包茅是古代重要贡品。“包茅”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包茅”的进贡与否象征着是否臣服于“包茅”的征收者。周王室用以缩酒的包茅,一直是由楚国来进贡的物品,至少从周成王时(公元前10世纪前后)开始楚人就向周王朝进贡包茅。如果楚人不供给的话,周天子在祭祀时就得不到包茅来缩洒,而且北方的晋国也无法提供给这种物品。因此,包茅应是楚地的特产。⑤历史上以“包茅不入”为借口发动的战争屡见不鲜。
  既然“包茅”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那么,以“包茅不入贡于周室”为借口“伐楚”则合情合理。
  但齐国攻打楚国,为什么要找借口呢?因为春秋时期虽然礼崩乐坏,但一个国家若无缘无故地进攻另一个国家,便要受到诸侯的指责,更重要的是“夫礼、乐、慈、爱,战所畜也”⑥,也就是说,礼、乐、慈、爱,这是作战所应当事先具备的。双方交战,其成败由很多因素决定。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缺失则很有可能导致战争的失败。郭丹先生说:《左传》另一重要的思想倾向是对理智的崇重。春秋之时,礼崩乐坏,礼教的一统天下被打破,各种“非礼”的思想盛极一时。《左传》对各种思想的反应是非常敏感的,但是在“礼”的思想上,却表现出强烈的保守与复古倾向。⑦作战作为重要的一环,也表现出对“礼”的信奉。因此,如凭空讨伐别国,则不符合“礼”。因此,不能凭空讨伐别国,也就是说讨伐别国是需要理由的。有时,这种理由是站得住脚的,如《左传·庄公十六年》中:
  十六年,夏,诸侯伐郑,宋故也。⑧
  意即:庄公十六年夏季,各诸侯联军进攻郑国,这是由于郑国入侵宋国的缘故。
  但有时,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总是想方设法地寻找借口,即使有时寻找的借口非常荒唐也在所不惜。
  如:《左传·隐公九年》中:
  宋公不王,郑伯为王左卿士,以王命讨之。伐宋。宋以入郛之役怨公,不告命。公怒,绝宋使。⑨
  再如,《左传·庄公十六年》中:   郑伯自栎入,缓告于楚。秋,楚伐郑,及栎,为不礼故也。⑩
  意即:郑厉公从栎地回到国都,没有及时通知楚国。秋季,楚国进攻郑国,到达栎地,这是为了报复郑厉公对楚国不恭敬没有及时通知的缘故。
  再如,《左传·僖公元年》中:
  秋,楚人伐郑,郑即齐故也。{11}
  意即:秋季,楚国人进攻郑国,这是由于郑国亲近齐国的缘故。
  再如,《左传·僖公四年》中:
  秋,伐陈,讨不忠也。{12}
  意即:秋季,齐国和江国、黄国进攻陈国,这是为了讨伐陈国对齐国的不忠。
  其次,从春秋时期的礼仪制度分析。
  春秋时期,春秋列国,盟会颇繁,使臣会说话不会说话,不但关系荣辱,而且关系利害,出入很大,所以极重辞令。{13}尤其是在战场上,双方对峙时,外交辞令使用的妥当与否更是生死攸关。
  西周及紧接其后的春秋时期,宗法制度最为典型,最为严密。在周王室统治下,尽管各诸侯国具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但先民们都奉行着共同的道德准则,遵从着共同的典章制度和礼仪,使用共同的雅言,同样受着《诗》、《书》、乐舞的文化熏陶。这种社会因素潜在地对说话者产生影响,从而使那时的外交辞令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言谈的目的在于“昭礼”,那么言谈时就要懂礼、行礼。说话要“慎辞”(见《襄公·二十五年》),要“文而有礼”(见《襄公·三十一年》)。合于礼的,讲求说话技巧的,就会受到赞扬。比如郑人子羽就称赞鲁国的叔孙穆子说话“绞而婉”,称赞宋国的左师“简而礼”(见《昭公·元年》)。他们因言辞恰切、简洁、委婉而又彬彬有礼而受到赞扬。子产也称赞过子太叔“美秀而文”,称赞子羽“善为辞令”(见《襄公·三十一年》)。相反,不懂礼、不善文辞的人就遭人耻笑和诅咒。比如:齐国的庆封、宋国的华定既不懂礼,又不能用赋诗对答,因此受到鲁国的叔孙穆子和叔孙舍的批评(见《襄公·二十八年》和《昭公·十二年》)。{14}
  《襄公·三十一年》中:
  十二月,北宫文子相卫襄公以如楚,宋之盟故也。过郑,印段迋劳于棐林,如聘礼而以劳辞。文子入聘。子羽为行人,冯简子与子大叔逆客。事毕而出,言于卫侯曰:“郑有礼,其数世之福也,其无大国之讨乎!《诗》云:‘谁能执热,逝不以濯?’礼之于政,如热之有濯也。濯以救热,何患之有?”
  大意是,十二月,北宫文子陪同卫襄公到楚国去,这是由于在宋国结盟的缘故。经过郑国,印段到棐林去慰劳他们,依照聘问的礼仪,而使用慰劳的辞令。文子进入国都聘问。子羽做行人,冯简子和太叔迎接客人。事情完毕以后文子出来,对卫襄公说:“郑国讲究礼仪,这是几代的福气,恐怕不会有大国去讨伐他吧!《诗》说:‘谁能耐热,不去洗澡。’礼仪对于政事,好像天热得要洗澡一样。洗澡用来消除炎热,有什么可担心的?”
  由此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否遵守礼仪决定着一个国家能否在各诸侯国中建立威信,礼仪犹如润滑剂,可以化干戈为玉帛。
  具体到“寡人是征”中,如果“征”解释为问罪,那么齐国进攻楚国的动机未免太赤裸裸了,亦与春秋时期的礼仪规范相违背。
  综上所述,我认为王力先生的解释更切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及礼仪制度。
  二、古代汉语的注释问题
  古代汉语的注释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不能单纯地依靠字典。
  在古代汉语中,同一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涵义,因此我们在给古籍作注时,如果一味套用字典中的注释,不联系上下文或当时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军事、礼仪等方面),则或百思不得其解,或贻笑大方。正如袁行霈所说:“掌握语言首先靠字典、辞典,然而字典、辞典的解释只是字词的训诂,不可能把它的滋味告诉读者。一般的注本也不过是注出词义、典故。隐藏在语言深层的情韵,附着在词语之上的色彩,未必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得到。只有通过自己大量的阅读,反复玩味,才能逐渐体会。”{15}
  譬如:
  郤至曰:“楚有六间,不可失也。”(《左传·成公十六年》)
  字典中“间”的义项举不胜举。如果一一排除,则费时费力。那么,该如何探寻该词的含义呢?要准确地解释该词,应该联系上下文。
  甲午晦,楚晨压晋军而陈。军吏患之。范匄趋进,曰:“塞井夷灶,陈于军中,而疏行首。晋、楚唯天所授,何患焉?”文子执戈逐之,曰:“国之存亡,天也,童子何知焉!”栾书曰:“楚师轻窕,固垒而待之,三日必退。退而击之,必获胜焉。”郄至曰:“楚有六间,不可失也。其二卿相恶,王卒以旧,郑陈而不整,蛮军而不陈,陈不违晦,在陈而嚣,合而加嚣。各顾其后,莫有斗心;旧不必良,以犯天忌,我必克之。”
  大意是,郤至指出楚国的六个最为致命的破绽,正是有了这六个破绽,晋国在与楚对垒时,必胜无疑。因此,“间”应该解释为“可乘之机”、“破绽”、“漏洞”等。
  在古代汉语字词的注释中,除了做到正确之外,还需做到精确而完善地表达意思,讲清来龙去脉。
  譬如:
  郭锡良先生将汪琬的《传是楼记》“间命工木为橱”中“间”解释为“隔些时候”,可谓做到的“精确而完善”。如果我们查字典,则会找不到与郭锡良先生的这种解释完全一样的义项。当然,也有一些义项与此类似,但如果套用在该句中则不合适,因其不会精确地表达意思。
  再如:
  途有饿莩而不知发(《孟子·梁惠王上》)
  该句中“发”时如果解释为“发放”,虽然正确,但不完善,因为这个解释没有解释清楚“发放”什么?完善的解释应为“发放仓粮赈济灾民”。
  在《古代汉语》字词的注释中,有的采取意译的方法,令人搞不清这种译法的来龙去脉;有的采取直译的方法,停留在字面意思上,对于理解全文的意思,收益不大。因此,应该将直译与意译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方可使人既搞清了字词的字面意思,又对其有深层的理解。
  注释:
  ①郭锡良,等.古代汉语(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9,第1版:135.
  ②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中华书局,1999,第3版:14.
  ③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1990:290.
  ④周文柏主编.中国礼仪大辞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436.
  ⑤后德俊.楚国科学技术史稿.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65.
  ⑥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2009:236.
  ⑦郭丹.左传国策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8,第1版:30.
  ⑧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1990:202.
  ⑨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1990:65.
  ⑩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1990:202.
  {1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2009.
  {1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2009.
  {13}朱自清.经典常谈·春秋三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70.
  {14}胡明扬,金天相,等著.汉语言文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0,第1版:265.
  {15}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0,第1版:117.
  本文得到“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2012SJD750017”资助。
其他文献
摘 要: 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似乎天生与工科专业相联系,而与文化教育类专业关联不大。文化教育类专业在校企合作中既存在先天劣势,又有待发掘的优势。本课题希望通过加强与企业联系,从提供咨询与培训、课程开发、人才及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探索出一条适合该类专业校企合作的新路子。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模式 文化教育类专业  校企合作教育形式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的德国,校企合作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的
摘 要: 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不仅仅课内得来的“法”可以用于课外学习,课外的阅读也同样可以促进课内学习,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是相辅相成的。文章以《今天我是升旗手》为例,阐释了课外阅读对学生语文学习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课外阅读 课内学习 促进作用  一、课外阅读的意义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句名言。这句话告诉我们: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是
摘 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广告的跨文化传播逐渐变成促进一国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由于各国文化的差异,跨文化广告的传播必然会遭遇一定的矛盾和冲突,尤其是在语言文化方面。这些语言文化的屏障体现在中西广告中的不同方面,造成了不少广告语言失误案例的出现。本文主要以中西方广告为例,探讨广告中涉及的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及社会语言学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作用和地位。  关键词: 广告 跨文化传播 语言文
摘 要: 作者记录了一次以“走进义乌名人——吴晗”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学习吴晗身上刚正勇为、追求真理的精神。  关键词: 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 吴晗 刚正勇为  一、活动背景  文化的功能是“教育人、引导人、培养人、激勵人”,“大语文”课堂的教学更要求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为了让学生能与新课标的理念同行,在以“健美、乐学、仁和”六字为主旋律的校园文化中,我们应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性
摘 要: 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本文结合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情况,对如何创设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 语文课堂 活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目前全国在园幼儿近3000万,幼儿教师只有13
摘 要: 文本是语文教学的凭借,教学中,教师要学会正确解读文本。作者以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狼》这一课为例,结合课堂实例,论述了当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文本误读频繁产生的原因,并就此类现象提出了相应地解决的途径。  关键词: 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文本误解 文本正读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形式出现了诸多喜人的变化,当然其中也不乏不足之处。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狼》一课
摘 要: 动画就是发明、创造一种未来。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包括电影、动画等诸多媒介形态,在结合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或民族精神之后往往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对于动画这种独特的文化形式,中美两国都作出了全新的尝试与探索,并各自取得了傲人的成就。中国动画从以孙悟空为典型的传统文化符号进行多元语境衍生,由神话传说演变为多元民俗文化的综合体;而大洋彼岸的美国在“米老鼠”的带领下逐渐筑成了属于自己的动画商业王国,走
摘 要: 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要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时代呼唤生动活泼的生活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感悟教材的生活情味,挖掘教材的生活底蕴,拓展教材的生活维度,抒写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借助校园、家庭和社会生活学用语文;把教材教活,把课堂盘活,构建“诗意栖居”的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个性和人格。  关键词: 生活 语文 生活语文教学观  读书就像吃饭,如果不能较好
摘 要: 现代儿童接触广阔的、自然的能进行户外游戏的区域越来越少,这是因为大多数居住区中儿童游戏场地相对较少,活动形式单调,景观单一并且缺少设计。本文就如何创设户外游戏环境进行了分析,以期让游乐场在正式为儿童游戏的乐园。  关键词: 户外游戏环境 创设要求 儿童游戏  一、户外游戏环境的现状  笔者曾采访了一批“80后”,问他们对童年游戏的一些记忆,发现他们印象深刻的童年游戏都是在户外游戏。可以说
摘 要: 本文阐述了美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分析了当前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状况,并就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初中英语教学 审美教育 渗透  教育的意义在于唤醒早已经存在于每一个心灵深处的直觉感悟与生命智慧,使人成为有完整知识和人格结构的和谐的人。而这其中,人类必须通过审美才能走向真正的自由,只有在审美活动之中,感官与精神、感受力与创造力才会幸运地获得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