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入学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起始环节,要取得入学教育的“开门红”,实效性是衡量入学教育效果的关键性问题。从实效性角度,改进和创新入学教育形式、内容,实现“95后”大学新生的心理需求和成长成才的目标是新时期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创新探索。
关键词 95后 大学新生 入学教育 实效性
作者简介:王卓亚,安徽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2-236-02
80后,85后,90后,95后,每五年,这种类似时代的标签就会在年轻学子身上打下烙印,归类不同年代特征和观点。近年来95后逐渐成为大学生群体的主力军,面向他们进行的入学教育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95后”大学新生出生成长与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他们的思想观念、认知、责任意识反映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于此同时,传统入学教育的模式和内容不能满足对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问题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一、“实效性”对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实效性”源于法学、管理学领域,通常指人们通过实践活动产生的客观结果与活动预期的目标之间的比较,得到的有关事物真实、有效的程度、状态的实际效果。
(一)实效性是教育本质的要求
教育的本质是从人的发展角度,满足人的精神、物质、价值需求。人的发展问题作为教育的本质要求,实效性突出了发展程度、实际效果是评价个人和社会是否“全面发展”的衡量手段。从人的发展的角度,加强协调、全面、有针对性、有实效性的入学教育是遵循教育本质的要求。
(二)实效性是教育价值的内涵体现
教育的价值,体现了教育对人和社会具有的双重属性,不仅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而且积极推动社会的文明发展。教育价值的本质是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教育中的价值和教育的价值、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继承价值和创新价值的辩证统一。入学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伴随着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促进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良性互动,从而最终实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社会价值以及高校的育人价值。
(三)实效性是教育目的的落脚点
通过教育手段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目的根本所在,而失效形式教育目的的落脚点。新生入学教育的目的指的是高校一系列教育内容作用于新生的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预期效果的满意程度。与高中教育相比,高等教育在目的性、指导性、专业性上都有不同,而入学教育正是存在于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接轨的关键节点上,这个节点的衔接的好坏,关系到大学生未来能否实现个人的成长、成才,关系到高等教育目的和价值能否达到,更关系到“教育为本”的社会理念的形成。
二、新时期新生入学教育时效性低的主要原因
当前,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在组织的统一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上有所进步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我国入学教育在教育理念、组织运行、监督评估、安排的合理性上仍然存在亟待改进的诸多方面。
(一)新生入学教育的理念存在偏差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现代教育中越来越重视教育理念的确立。通过不断的探索,素质教育的理念、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开始受到普遍认可,但是就实际情况而言,我国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教育理念还尚未完全树立,尤其是“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未能在95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实践环节得到充分检验。传统的惯性思维还在入学教育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占主导,以新生为主,为新生提供服务,离人性化、个性化教育还有一段距离,尊重新生的心理状况、平衡个体差异性、遵循受教育者的实际和需要想学生所想,做学生做缺,回归以生为本、为新生服务的教育理念。在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中一旦忽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缺乏人性化、合理性,使用单向灌输的传统教育方式,新生在整个入学教育过程中只能是被动、机械地接受的被动局面,将使新生入学教育毫无实效性科研。入学教育理念尚未完全确立,导致入学教育缺乏指导思想,未能贴近新生实际,直接影响新生入学教育的实效性。
(二)入学教育的组织运行存在薄弱环节
新生入学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作,不仅需要高校党政部门牵头统一部署、周密规划,而且需要学校各个部门及相关人员密切配合、落实工作。一是在组织机构建立上,“校长负责制”没有完全建立与完善。责任负责制的缺乏,导致在入学教育阶段发生紧急事件或重大疏漏,落入无人敢管、无人负责善后的尴尬局面,大大增加了给新生带来二次伤害的危险,同时也不利于入学教育后续工作的正常开展。二是在具体工作的协调上,部门机构缺乏沟通与推诿。新生入学教育涉及学校教务、财务、学工、保卫、后勤等多个部门,在具体实施环节上经常存在部门交叉、相互衔接的工作需要。但由于各部门由于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极易导致问题的产生,往往最终造成入学教育时效性低、学生主动性低等一系列后果。三是入学计划的体系中,缺乏应急处置预案和监督测评体系。对于一项系统工作,需要有测评体系对工作的成效、效果来做出分析,督促其改革与创新,更好的发展。
(三)入学教育的时间安排欠缺合理性
第一,入学教育的起始时间存在滞后性。多数高校将入学教育安排在迎新工作、正式报道后的集中时段,却忽略了新生录取从到新生报到前这段过渡的黄金时间。这段时间,新生大多有充足的空余时间且对学校、大学生活存在憧憬和向往,也有很多疑惑需要解决。可以说,这段时间是进行新生教育的宝贵黄金时间,然而大多数高校没有充分把握这段时间,对新生做指导教育,造成新生入学之后的茫然和困惑不断。
第二,入学教育的时间短、强度大。就国内高校而言,入学教育时间基本集中安排在新生报到后的约1至2周入学教育周或1个月以内的入学教育月。这种集中统一、高强度、高密度的入学教育模式的确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就学生反馈和实际效果来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接受这么多的教育内容,接受他们以前未接触过的大量信息,教育效果普遍较低。 第三,入学教育的时间延续性较弱。入学教育时间的延长是在入学教育时间段、问题多催生出来的一项改革措施。中国人民大学提出新生入学由短期入学适应教育扩展至一个学期的新生入学成长辅导,采取分阶段循序推进、校院班三级的形式开展入学教育。尽管很多高校已经通过延长入学教育时间的途径提高入学教育的实效性,但是考虑到学校的师资水平、资金投入等问题,很多学校仍沿用传统入学教育周、入学教育月的集中方式,导致入学教育与高校后续教育产生脱节的问题。
三、“95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实效性的创新探索
(一)以生为本,实现个性化定制培养形式
以生为本,通过科学规范教育内容、形式、组织管理,根据学业成绩、专业需求、心理测评、个人意愿在入校前期确立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定制培养形式,既顺应95后大学生思想、心理新变化,又将入学教育推向科学规范、人性化的发展方向。
第一,实现入学教育形式、内容的多样化。入学初期以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鼓励新生主动地参与、积极互动,提供新生一个参与互动、锻炼提升自我的平台。以榜样性为主的名家、优秀校友讲坛活动,以人文关怀、展示自我为主的各类才艺大赛,以集体交流为主的大型团体活动,如新生晚会、主题班会、才艺比拼竞赛、学生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同时,利用新兴传媒、网络等载体,学校有组织有针对性的提供教育频道、创新项目,通过个性化选择,来提升入学教育实效性。
第二,实现入学教育服务的多角度、全方位。从不同角度和层面为新生提供服务和指导是高校的服务型、创新型转变的体现,更是人文关怀的内涵体现。以教师队伍为主导,提供贴近新生的课程指导,逐步地引导新生适应大学的教学模式;以辅导员队伍为指导,提供有关生活指南、学业计划、心理疏导等,全方位地指导新生从生理到心里适应大学节奏,以本科生导师制为创新,通过提供社会实践、社会调研、课题研究等形式,为进一步的学业、就业生涯规划提供具体帮助。
第三,实现入学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互动与平衡。在入学教育的初期,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共同作用才能满足新生心理适应程度、学习兴趣、道德水平、人生规划等不同需求,通过不同形式,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交流平台,共同监督、参与对新生的入学教育。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协作模式,才能进一步提升新生入学教育阶段的实效性。
(二)规范制度,建立长效性的组织运行管理
新生入学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除了需要充足的人力、资金、技术支持,长效的组织运行机制将为入学教育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保证在新生入学教育出现情况和问题有领导能管,有领导负责;完善校、院建立两级联动机制,整合资源、有效分工。院系成立针对新生入学教育的专门机构,专人负责,结合学院特色、专业要求,开展专业知识教育、校史院情教育等。多部门齐抓共管,保证入学教育阶段内的各项措施合理、有序的开展。
(三)互动交流,搭载信息化入学教育平台
2014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次全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学生保持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5.5% 。在网络化、信息化时代成长95后大新生,他们从小习惯于利用网络获取知识和信息,通过网络表现自我。从95后大学生对新媒体使用习惯、特点出发提供网络化、数字化的入学教育平台是当下入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首先,建立迎新与入学教育专门平台。利用大学生常用的微博、微信、QQ、应用软件等社交平台着手,开辟入学教育专题网页,使学生提前感受大学氛围。利用高校录取与报到的暑假时间,通过迎新平台的丰富内容提前做好迎新工作。利用专题、互动版块为新生提供最直观的学校全景,开辟新生答疑的绿色通道。
其次,建立新生互动交流平台。利用微信、QQ、微博等讨论组、讨论群、班级校友群的圈子,为新生交流提供平台。把入学教育的理论知识和课后实践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渐适应校园环境,增强人际沟通,扩展交流和学习的范围。充分发挥95后新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通过将“实效性”引入新生入学教育体系的研究,针对95后大学新生“因材施教”,在构建入学教育体系的基础上,以创新的思路、完善的措施,为入学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杨艳玲.大学新生学习适应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2]曲云进、姜松.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实效性问题研究仁.高校教育管理.2009(6).
[3]郑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初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6).
[4]林昕.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价值提升.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
[5]房勋.高职高专院校新生入学教育探讨.大众科技.2010(11).
关键词 95后 大学新生 入学教育 实效性
作者简介:王卓亚,安徽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2-236-02
80后,85后,90后,95后,每五年,这种类似时代的标签就会在年轻学子身上打下烙印,归类不同年代特征和观点。近年来95后逐渐成为大学生群体的主力军,面向他们进行的入学教育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95后”大学新生出生成长与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他们的思想观念、认知、责任意识反映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于此同时,传统入学教育的模式和内容不能满足对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问题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一、“实效性”对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实效性”源于法学、管理学领域,通常指人们通过实践活动产生的客观结果与活动预期的目标之间的比较,得到的有关事物真实、有效的程度、状态的实际效果。
(一)实效性是教育本质的要求
教育的本质是从人的发展角度,满足人的精神、物质、价值需求。人的发展问题作为教育的本质要求,实效性突出了发展程度、实际效果是评价个人和社会是否“全面发展”的衡量手段。从人的发展的角度,加强协调、全面、有针对性、有实效性的入学教育是遵循教育本质的要求。
(二)实效性是教育价值的内涵体现
教育的价值,体现了教育对人和社会具有的双重属性,不仅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而且积极推动社会的文明发展。教育价值的本质是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教育中的价值和教育的价值、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继承价值和创新价值的辩证统一。入学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伴随着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促进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良性互动,从而最终实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社会价值以及高校的育人价值。
(三)实效性是教育目的的落脚点
通过教育手段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目的根本所在,而失效形式教育目的的落脚点。新生入学教育的目的指的是高校一系列教育内容作用于新生的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预期效果的满意程度。与高中教育相比,高等教育在目的性、指导性、专业性上都有不同,而入学教育正是存在于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接轨的关键节点上,这个节点的衔接的好坏,关系到大学生未来能否实现个人的成长、成才,关系到高等教育目的和价值能否达到,更关系到“教育为本”的社会理念的形成。
二、新时期新生入学教育时效性低的主要原因
当前,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在组织的统一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上有所进步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我国入学教育在教育理念、组织运行、监督评估、安排的合理性上仍然存在亟待改进的诸多方面。
(一)新生入学教育的理念存在偏差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现代教育中越来越重视教育理念的确立。通过不断的探索,素质教育的理念、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开始受到普遍认可,但是就实际情况而言,我国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教育理念还尚未完全树立,尤其是“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未能在95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实践环节得到充分检验。传统的惯性思维还在入学教育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占主导,以新生为主,为新生提供服务,离人性化、个性化教育还有一段距离,尊重新生的心理状况、平衡个体差异性、遵循受教育者的实际和需要想学生所想,做学生做缺,回归以生为本、为新生服务的教育理念。在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中一旦忽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缺乏人性化、合理性,使用单向灌输的传统教育方式,新生在整个入学教育过程中只能是被动、机械地接受的被动局面,将使新生入学教育毫无实效性科研。入学教育理念尚未完全确立,导致入学教育缺乏指导思想,未能贴近新生实际,直接影响新生入学教育的实效性。
(二)入学教育的组织运行存在薄弱环节
新生入学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作,不仅需要高校党政部门牵头统一部署、周密规划,而且需要学校各个部门及相关人员密切配合、落实工作。一是在组织机构建立上,“校长负责制”没有完全建立与完善。责任负责制的缺乏,导致在入学教育阶段发生紧急事件或重大疏漏,落入无人敢管、无人负责善后的尴尬局面,大大增加了给新生带来二次伤害的危险,同时也不利于入学教育后续工作的正常开展。二是在具体工作的协调上,部门机构缺乏沟通与推诿。新生入学教育涉及学校教务、财务、学工、保卫、后勤等多个部门,在具体实施环节上经常存在部门交叉、相互衔接的工作需要。但由于各部门由于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极易导致问题的产生,往往最终造成入学教育时效性低、学生主动性低等一系列后果。三是入学计划的体系中,缺乏应急处置预案和监督测评体系。对于一项系统工作,需要有测评体系对工作的成效、效果来做出分析,督促其改革与创新,更好的发展。
(三)入学教育的时间安排欠缺合理性
第一,入学教育的起始时间存在滞后性。多数高校将入学教育安排在迎新工作、正式报道后的集中时段,却忽略了新生录取从到新生报到前这段过渡的黄金时间。这段时间,新生大多有充足的空余时间且对学校、大学生活存在憧憬和向往,也有很多疑惑需要解决。可以说,这段时间是进行新生教育的宝贵黄金时间,然而大多数高校没有充分把握这段时间,对新生做指导教育,造成新生入学之后的茫然和困惑不断。
第二,入学教育的时间短、强度大。就国内高校而言,入学教育时间基本集中安排在新生报到后的约1至2周入学教育周或1个月以内的入学教育月。这种集中统一、高强度、高密度的入学教育模式的确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就学生反馈和实际效果来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接受这么多的教育内容,接受他们以前未接触过的大量信息,教育效果普遍较低。 第三,入学教育的时间延续性较弱。入学教育时间的延长是在入学教育时间段、问题多催生出来的一项改革措施。中国人民大学提出新生入学由短期入学适应教育扩展至一个学期的新生入学成长辅导,采取分阶段循序推进、校院班三级的形式开展入学教育。尽管很多高校已经通过延长入学教育时间的途径提高入学教育的实效性,但是考虑到学校的师资水平、资金投入等问题,很多学校仍沿用传统入学教育周、入学教育月的集中方式,导致入学教育与高校后续教育产生脱节的问题。
三、“95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实效性的创新探索
(一)以生为本,实现个性化定制培养形式
以生为本,通过科学规范教育内容、形式、组织管理,根据学业成绩、专业需求、心理测评、个人意愿在入校前期确立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定制培养形式,既顺应95后大学生思想、心理新变化,又将入学教育推向科学规范、人性化的发展方向。
第一,实现入学教育形式、内容的多样化。入学初期以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鼓励新生主动地参与、积极互动,提供新生一个参与互动、锻炼提升自我的平台。以榜样性为主的名家、优秀校友讲坛活动,以人文关怀、展示自我为主的各类才艺大赛,以集体交流为主的大型团体活动,如新生晚会、主题班会、才艺比拼竞赛、学生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同时,利用新兴传媒、网络等载体,学校有组织有针对性的提供教育频道、创新项目,通过个性化选择,来提升入学教育实效性。
第二,实现入学教育服务的多角度、全方位。从不同角度和层面为新生提供服务和指导是高校的服务型、创新型转变的体现,更是人文关怀的内涵体现。以教师队伍为主导,提供贴近新生的课程指导,逐步地引导新生适应大学的教学模式;以辅导员队伍为指导,提供有关生活指南、学业计划、心理疏导等,全方位地指导新生从生理到心里适应大学节奏,以本科生导师制为创新,通过提供社会实践、社会调研、课题研究等形式,为进一步的学业、就业生涯规划提供具体帮助。
第三,实现入学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互动与平衡。在入学教育的初期,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共同作用才能满足新生心理适应程度、学习兴趣、道德水平、人生规划等不同需求,通过不同形式,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交流平台,共同监督、参与对新生的入学教育。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协作模式,才能进一步提升新生入学教育阶段的实效性。
(二)规范制度,建立长效性的组织运行管理
新生入学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除了需要充足的人力、资金、技术支持,长效的组织运行机制将为入学教育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保证在新生入学教育出现情况和问题有领导能管,有领导负责;完善校、院建立两级联动机制,整合资源、有效分工。院系成立针对新生入学教育的专门机构,专人负责,结合学院特色、专业要求,开展专业知识教育、校史院情教育等。多部门齐抓共管,保证入学教育阶段内的各项措施合理、有序的开展。
(三)互动交流,搭载信息化入学教育平台
2014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次全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学生保持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5.5% 。在网络化、信息化时代成长95后大新生,他们从小习惯于利用网络获取知识和信息,通过网络表现自我。从95后大学生对新媒体使用习惯、特点出发提供网络化、数字化的入学教育平台是当下入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首先,建立迎新与入学教育专门平台。利用大学生常用的微博、微信、QQ、应用软件等社交平台着手,开辟入学教育专题网页,使学生提前感受大学氛围。利用高校录取与报到的暑假时间,通过迎新平台的丰富内容提前做好迎新工作。利用专题、互动版块为新生提供最直观的学校全景,开辟新生答疑的绿色通道。
其次,建立新生互动交流平台。利用微信、QQ、微博等讨论组、讨论群、班级校友群的圈子,为新生交流提供平台。把入学教育的理论知识和课后实践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渐适应校园环境,增强人际沟通,扩展交流和学习的范围。充分发挥95后新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通过将“实效性”引入新生入学教育体系的研究,针对95后大学新生“因材施教”,在构建入学教育体系的基础上,以创新的思路、完善的措施,为入学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杨艳玲.大学新生学习适应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2]曲云进、姜松.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实效性问题研究仁.高校教育管理.2009(6).
[3]郑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初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6).
[4]林昕.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价值提升.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
[5]房勋.高职高专院校新生入学教育探讨.大众科技.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