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袁林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ll5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袁世凯,一代枭雄。
  河南项城人,通过小站练兵,成为掌管实际兵权的晚清重臣。海外学者齐锡生著有《中国的军阀政治1916-1928》,你看了就明白民国时期为何军阀混战,原因很简单,唯一能约束和让各路军阀臣服的头领——袁世凯不在了。这些军阀,都是当年其手下小站练兵起家的。
  为什么孙中山只当了临时大总统,然后让权于袁世凯。因为中山先生没有本钱——兵权,来下这么大一盘棋,袁世凯可以。
  大雾天气,我从湖州乘高铁穿越江苏、安徽进入河南郑州,然后换乘高铁到达河南最北端安阳市,说实话我是冲着“殷墟”这两个字去的。
  除了世界文化遗址殷墟,安阳还有好多的惊喜。第一个就是西门豹祠,小学语文课文里的《西门豹》,初中课文里的文言文《西门豹治鄴》,可不,就在这里;曹操的高陵,项羽和各路诸侯相约于洹河之滨的殷墟,那条见证历史的洹河;还有,袁世凯墓——袁林,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视察河南,曾经到过袁林,就因他老人家一句“留作反面教材”,袁林得以保全,是真迹。
  寻找袁林并不困难,安阳城市不算大,坐公交车,再步行,袁林很快就找到了。
  袁世凯是个搅弄风云的大人物,以汉族武官身份居然能成为晚清重臣,兵权在握,是时势造英雄。看过一篇文章,说袁世凯和曹操类似,但不如曹操,其实这两者虽有相同之处,却因为所处时代不同,怎么可以做比较呢?晚清时期,西方列强和日本已经占领或正在对中国虎视眈眈,西方的现代化武器,清朝的闭关锁国、贫穷落后,列强对瓜分中国势在必得,这和东汉末年天下群雄纷争,曹操也顺势起兵,都不是一个点上的。袁世凯的起家就是在天津小站这个地方武装训练新军。这一段历史,风起云涌,风云诡谲,哪里是几句话就可以概括得了的。即便是史料,也未必都真实,未必反映出当年的中国全貌,那些真实的记载,也许是假话全不说,真话不说全,真是真的,却还有没说的,这样也是不全面的。他见不到今天以后的形式,难道我们就能?这个“今天以后”,也许是三五天,也许是三五年,也许是三五十年、三五百年。不能拿你今天所知道的事去反向推理人家袁世凯,这样不仅不公平,还会让人看笑话。
  好大一个照壁!袁林,袁陵?分明是明清帝王陵墓的微缩版。袁世凯是家族中最厉害的人,却因为庶出而无法将生母与父亲合葬,并被身为嫡子的二哥欺负,以至于临终留下遗言:“叶落不归根,宁可葬于洹水之上。”
  为何称“林”而不是“陵”,这是徐世昌的智慧。徐世昌是清末民初的政治人物,他与袁世凯渊源深厚,袁世凯冒天下之大不韪称“帝”,名不正而言不顺,最后四面楚歌,不到六十岁就去世。袁世凯的大儿子袁克定最初也想效仿历代帝王,把自己老子的万年吉地称为“袁陵”。但徐世昌却对之明确反对,他说:“项城生前称帝未成,未曾身居大宝,且已取消洪宪年号,如果采取‘袁陵’之名,实为不妥。林与陵谐音,《说文解字》上所载陵与林二字又可以互相借用,避陵之名,仍陵之实,这多好啊!”
  偌大的袁林,南北绵延两公里,占地近139亩,1916-1918年,“中华民国”政府耗费72万银圆建造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主席视察河南有指示,留作反面教材而得以保全的袁林,后来虽然遭受破坏,终究保存较为完好。可是,我分明感觉到一种深深的落寞:不真不假的皇帝,不上不下的陵墓,不明不白地遭历史诟病。
  袁世凯之所以留下骂名,最重要的就是逆时代潮流而行,民主、文明成为国民之追求的时候,他非要重新回到封建帝王时代,仓皇落幕是必然的。幸亏徐世昌为人通透,又是袁世凯终身好友,称“袁林”尚可遮一遮羞,不然真的称为“袁陵”,那就是一种笑话了。
  责任编辑:孙晓雪
其他文献
几株皮衣发皱的仙人掌,生命岌岌可危。我随即将它拣起,小心翼翼地放在花盆里。  像是报答我的知遇之恩似的,它居然活了!我愈发地喜欢了。不料,一次我在给它洒水时,不小心,被它狠狠地刺了一下,手指生疼,血流不止。我顿时愤然:“你这不知好歹的家伙,投之以情,却还之以刺。”有时候细细想来,却感到愧疚:被刺,本身就是你的错。你若不小心,它还会再次将你刺伤,尽管它是无意的。  两年后的春末,仙人掌开花了,至今我
陨落,亦是点燃。   一颗流星坠落,留下火焰燃烧的痕迹。   “在更久远的年代——或许恰恰是属于我们祖先的时代——正是这样的陨落,点燃了文明的希望。”他想,“如果那一次点燃的是火种,这次又会带来什么?”   长夜将尽,新的一天将会由漫天霞光簇拥而来。   而大地一片寂静。   他听到早起的鸟儿温柔地啾啾啼鸣,听到山间泉水叮咚作响,听到风拂过树叶发出几乎微不可闻的响动……   “为什么人
每年的第一顿黄鳝是父亲开灰塘所得。三月初,开灰塘,一般的做法是在陈年灰塘的旧址开挖。老塘填塞时,泥土松散,方便黄鳝向纵深打洞,藏匿在老塘过冬。父亲的运气好,开灰塘总能挖到冬眠的黄鳝,三五条不等。那酣睡的黄鳝,有的被活捉,有的被铁铲铲段,血淋淋的,可怜它们还没见到春天的阳光,稀里糊涂就成了餐桌上的佳肴。  四月的江南,草长莺飞。天气渐暖,河里、沟渠水温回暖。那些猴急的黄鳝,欣欣然,伺机出洞觅食。这个
他一定不会想到,在吕家菜园子,当那几个身背长枪的日伪军七手八脚地把他抬到爬犁上的时候,他的时间还剩下最后的8小时。8小时之后,他的生命将像停摆的时钟,戛然而止。  大雪覆盖的山路上,那匹紧拉着爬犁的老马,在马鞭的催促下,一边喷着浓重的雾气,一边吃力地向前奔跑着……  他能够猜得出来,接下来到了分驻所敌人要对他做些什么。那些没完没了的严刑审讯,无非是故伎重演,为了让他带领抗联缴械投降。对于审讯,他是
我很小的时候,就爱上了母亲的真丝上衣,那是父亲从杭州出差回来买给母亲的礼物,杏色,手感柔软细腻。母亲30余岁,一个女人最具韵味的年龄,穿在她的身上,正好勾勒出柔软的腰身。  我和姐姐喜欢在夏日的黄昏试穿母亲美丽的衣裳,姐姐盘起高高的发髻,把我的西瓜头别上一枚翠绿色的发卡,轮番套上母亲的衣衫,左右欣赏,乐此不疲;或者蹬上母亲唯一的一双真皮半高跟皮鞋,走来走去。除了真丝上衣,母亲还有一件宝蓝色月牙领的
一  走进同里,就走进了旧时江南,生活的疲惫、尘世的喧嚣、都市的浮躁,都将被千年的流水涤荡得干干净净,难怪余秋雨先生一踩进同里就会感叹:“一见面就产生一种要在这里觅房安居的奇怪心愿。”(见《文化苦旅·江南小镇》)  同里,隶属江苏省吴江市,古时同里称“富土”,唐朝时因其名太奢侈,改称“铜里”,宋朝建镇时,又将旧名“富土”两字相叠,上去点,中横断,拆字为“同里”,沿用至今,历史越千年。同里从来就有“
一  冬天。离旧历新年还有一个多月。天上落着零星小雪。在一个小型火车站,唐朝阳和宋金明正物色他们的下一个点子。点子是他们的行话,指的是合适的活人。他们一旦把点子物色好了,就把点子带到地处偏远的小煤窑办掉,然后以点子亲人的名义,拿人命和窑主换钱。这项生意他们已经做得轻车熟路,得心应手,可以说做一项成功一项。他们两个是一对好搭档,互相配合默契,从未出过什么纰漏。按他们的计划,年前再办一个点子就算了。一
杀牛柴是大集体时赚取工分的一样农活。  那时候,村里养了几十头牛。牛是农家的半边家屋。村子不仅为牛建了栋生活起居的牛屋,而且还安排了一名牛饲养员。农忙季节,牛们要吃过早餐才去忙农活,而一旦进入寒冬,地面没了牧草,同样要为牛喂食暖身子。所有的牛食,都是由柴火煮成的熟食,故此就派生出了杀牛柴的活计。  大人们是不杀牛柴的,大人是干田地里重活大活的。自然,杀牛柴这些轻巧活儿便落到我们小伙伴稚嫩的肩膀上。
政府院里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上访的人,刚从市上调任古城的县长秦怀德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了。  办公室主任简单地给他汇报了些上访的情况后,秦怀德出乎意料地决定自己下楼去接见这些上访者。  办公室主任有些吃惊,他懂得按常规来说,领导们十分讨厌或者惧怕直接与上访者见面,更何况这是一起集体上访事件。整整一个村子,几百号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七嘴八舌的又没人出面主事,反映的问题一下子理不清。信访局、陈家镇、公
下班回家的路上,我捡了一只小奶猫。当时,它躲在路边的灌木丛里,圆溜溜的眼睛怯怯地望着我,轻轻地“喵”了一声。我从背包里掏出牛奶喂它(后来知道,小猫不能喝牛奶),小家伙儿也不怕人,钻出灌木丛舔食起来。之后,我把它抱回家,打算给它喂点儿东西再放了它,没成想,小家伙儿吃完两条小鱼后,安安稳稳地待住不走了。  小猫到家不久,就找到了一个小伙伴,也是一只橘色的小野猫,因為比小猫大上些许,我就管它叫猫哥。小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