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水稻生产中大多数农户,为了提高水稻产量,往往只着眼于早中期田间水稻生长是否繁茂,很少顾及抽穗后期的生长发育状况。有许多农户发现田间秧株间没有封行,就因为没有长好,多次往田里增施化学肥料,结果造成前期群体生长量过大,影响后期光合作用效率,产量反而不高。在生产的中后期采取技术措施,尽可能提高抽穗后光合作用效率,对高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水稻;光合作用效率
1 稻谷产量物质来源
稻谷产量的物质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抽穗前,原来以糖、淀粉和某些纤维物质等形式贮存于茎鞘中,抽穗后逐渐降解,再转运至穗部,这部分的光合产物反占10%左右。二是抽穗后,由当时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的产物直接运往穗部,后者在产量物质中可占90%。而水稻的产量绝大部分是在抽穗后1个月左右的时间积累的。稻谷产量越高,越依赖于抽穗后的光合作用。也就是说,抽穗后光合产物的多少,对最后产量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获高产稻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如何保证水稻灌浆后结实期间尽可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上。
2 技术调控措施
(1)培育大小适中的水稻群体,改善受光状况,群体大小,株体小,叶面积小,光合产物积累不多,不可能高产。但群体过大,茎叶互相遮阴,不仅光合作用受到影响,而且大量光合产物用于呼吸消耗,减少了淀粉等物质在茎鞘中的蓄积量。为了培育大小适中的水稻群体,应在移栽时落实好落田苗数,一般中晚熟品种,株行距大多为30厘米×20厘米,每平方米为16.6穴,每穴插3本壮苗,这样有利于株间通风透光,为水稻丰产提供良好的群体起点。
(2)提高水稻最上位3片叶子的叶绿素含量,增强光合作用强度。施好倒2叶露尖期的保花肥和抽穗期前后的粒肥,能有效地提高上3叶的叶绿素含量,增加单位叶面积在单位时间内的光合量,从而增加后期光合产物的积累量。吉林省穗肥施肥期应在7月5日至10日左右,每公顷施尿素70-90千克加75千克钾肥。如水稻长势过于繁茂或有稻瘟病发生的症状,可不施或少施。粒肥有延缓出穗后叶面积下降和提高叶片光合作用的能力。粒肥应在抽穗前后施入,施肥量应根据水稻长势和叶色浓度来确定。前期施肥充足,水稻长势良好的稻田不宜追施,如出现叶色发黄时每公顷可施尿素45千克左右。
(3)延长水稻绿叶寿命,防止早衰,中后期要保持土壤有一定的养分供给能力,是防止水稻早衰的物质基础。抽穗后田内保持干干湿湿交替灌水,改善土壤环境,气水协调,保证土壤有一定的通气性,使根系有较高的活力和一定的吸水吸肥能力,是防止水稻早衰的生理基础。抽穗后可对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微肥,可起到较好的防衰效果。通过延长水稻绿叶寿命,使单位叶面积保持较长时间地光合作用能力,显著增加后期光合产物的积累量。
(4)防治好水稻中后期各种病虫害,保持叶片有效光合面积。一般在水稻拨节期后,开始封行时,正处在气温高湿度大,稻瘟病、纹枯病开始传播蔓延,严重危害叶片及上位叶片,直接影响光合作用面积和光合产物积累量,对各种病虫害要搞好预防并进行及时治疗,保证叶片的完整性和光合作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