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义务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在新课标下教师结合数学教育实践,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已成为重要的课题。因此,数学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知识的传授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结合,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为培养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民主合作
当前,数学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总趋势就是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创新能力就是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综合能力。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主要基础,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的教学就必须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入手,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更新理念,探索问题的非常规解法,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数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数学教学既是一种数学知识的传授活动,也是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活动——数学活动。传统的数学教学偏重于前者,使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成为接受前人所发现的数学知识的容器,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前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应按数学思维(数学活动)的规律进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对图形的证明、计算的变化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在逻辑理解、抽象概括、变化联想等方面,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直觉性和独创性等创新思维的优良品质。而培养好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是实施创新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步。教师就要启迪学生创造性地“学”,标新立异,打破常规,克服思维定势的干扰,善于找出新规律,运用新方法。因此,作为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让学生有一种敬佩感。教师除了精心备课、设计教学流程外,还应注意教态的自然亲切、语言的精练与幽默、板书的简明工整等;同时还要善于调控自己的情感,增强教师的亲和力,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创新能力。
二、开拓思路,诱发思维的发散性
思维的发散性,表现在思维过程中,不受一定解题模式的束缚,从问题个性中探求共性,寻求变异,多角度、多层次去猜想、延伸、开拓,是一种不定势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具有多变性、开放性的特点,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教学中,教师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进行生动有趣的“活动”,留给学生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充分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在过程中“学会”并“会学”,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得到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的思维活跃,教师的思维更应开放,教师只要细心大胆挖掘,这样的结合点随处可见。
通过学习活动以及师生的共同探究,让学生感受一种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从特殊到一般的经历,及数学的转化思想。故此,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掌握知识发生的渊源,尽可能的给学生创造发现学习的机会,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转变教育观念,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际上是一种相互探讨和共同学习、共同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的探究活动。
三、创新多变,探索思维的求异性
探索思维的求异性就需要探究性学习,而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在初中阶段,数学教学应该强调“教师从青少年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青少年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测量、猜想、验证、合作、探索、交流等途径,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如,情境式探究可以让学生根据探究结果自己出题,自己运用这个结果得到答案,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很好地完成了探究工作;猜想式探究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就会猜想。而在组织教学方面,教师尽量把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提炼成一个个探究式问题,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尝试探究的乐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提供具体的数学情境,让学生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合作、交流、探究学习,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这样的效果往往是很好的。求异思维是指在同一问题中,敢于质疑,产生各种不同于一般的思维形式,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要诱发学生借助于求异思维,从不同的方位探索问题的多种思路。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变,训练学生勇于质疑,在探索和求异中有所发现和创新。
总之,新课程教材为我们教学改革提供了极为方便而丰富的资源,它系统有效地培养和开发了学生的智力,给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场地,也给师生交往、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交流提供了条件。新课程教材是生活化的教材,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提供经历、体验、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感到亲切、感到数学可以学、感到数学必须学。教师要学会善于用教材、挖掘教材的积极因素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编.草根化研究:基于实践的教育智慧[M],2005:45.
[2]汪卫华.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3]李海东.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J].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2011(1-2).
【关键词】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民主合作
当前,数学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总趋势就是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创新能力就是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综合能力。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主要基础,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的教学就必须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入手,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更新理念,探索问题的非常规解法,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数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数学教学既是一种数学知识的传授活动,也是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活动——数学活动。传统的数学教学偏重于前者,使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成为接受前人所发现的数学知识的容器,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前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应按数学思维(数学活动)的规律进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对图形的证明、计算的变化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在逻辑理解、抽象概括、变化联想等方面,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直觉性和独创性等创新思维的优良品质。而培养好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是实施创新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步。教师就要启迪学生创造性地“学”,标新立异,打破常规,克服思维定势的干扰,善于找出新规律,运用新方法。因此,作为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让学生有一种敬佩感。教师除了精心备课、设计教学流程外,还应注意教态的自然亲切、语言的精练与幽默、板书的简明工整等;同时还要善于调控自己的情感,增强教师的亲和力,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创新能力。
二、开拓思路,诱发思维的发散性
思维的发散性,表现在思维过程中,不受一定解题模式的束缚,从问题个性中探求共性,寻求变异,多角度、多层次去猜想、延伸、开拓,是一种不定势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具有多变性、开放性的特点,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教学中,教师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进行生动有趣的“活动”,留给学生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充分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在过程中“学会”并“会学”,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得到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的思维活跃,教师的思维更应开放,教师只要细心大胆挖掘,这样的结合点随处可见。
通过学习活动以及师生的共同探究,让学生感受一种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从特殊到一般的经历,及数学的转化思想。故此,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掌握知识发生的渊源,尽可能的给学生创造发现学习的机会,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转变教育观念,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际上是一种相互探讨和共同学习、共同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的探究活动。
三、创新多变,探索思维的求异性
探索思维的求异性就需要探究性学习,而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在初中阶段,数学教学应该强调“教师从青少年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青少年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测量、猜想、验证、合作、探索、交流等途径,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如,情境式探究可以让学生根据探究结果自己出题,自己运用这个结果得到答案,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很好地完成了探究工作;猜想式探究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就会猜想。而在组织教学方面,教师尽量把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提炼成一个个探究式问题,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尝试探究的乐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提供具体的数学情境,让学生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合作、交流、探究学习,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这样的效果往往是很好的。求异思维是指在同一问题中,敢于质疑,产生各种不同于一般的思维形式,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要诱发学生借助于求异思维,从不同的方位探索问题的多种思路。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变,训练学生勇于质疑,在探索和求异中有所发现和创新。
总之,新课程教材为我们教学改革提供了极为方便而丰富的资源,它系统有效地培养和开发了学生的智力,给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场地,也给师生交往、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交流提供了条件。新课程教材是生活化的教材,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提供经历、体验、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感到亲切、感到数学可以学、感到数学必须学。教师要学会善于用教材、挖掘教材的积极因素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编.草根化研究:基于实践的教育智慧[M],2005:45.
[2]汪卫华.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3]李海东.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J].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