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年的简单回顾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自1991年成立,至今已走过了二十年的风雨历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国的改革开放处于前期阶段,社会保障体系尚属初创时期,社区服务、社区建设也处于探索阶段。在这种背景下,时任民政部部长的崔乃夫同志从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的战略高度出发,创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化标志的社会团体——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社会工作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而产生的,在西方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在改革开放初期,各种社会矛盾已初见端倪,开展社会工作对于解决诸如贫困、两极分化、家庭纠纷、人口迁徙、失业等诸多社会问题有着重要意义。崔部长当时提出在我国发展社会工作,建立中国社会工作协会是非常有战略眼光的。
从1993年开始,阎明复副部长主管协会工作。在这一时期,在阎部长的领导下,协会对如何在我国开展社会工作,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特别是联合香港的有关组织召开了多次社会工作论坛,开展了调研和表彰活动,积极进行理论研究和社会服务实务活动,成效显著。应该说,从1991年至2000年,协会对在我国开展社会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001年,协会召开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以徐瑞新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徐会长是一位很有领导能力、包容、厚德、很有影响力的领导。在他的领导下,大家共同努力,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使协会发展成一个有相当规模和实力的、具有一定专业水平和影响力的全国性的行业组织。回想十年前,协会面临的形势比较复杂、比较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工作者协会更名为社会工作协会,由民政部所属的七八个协会重组而成。二级组织很多,活动内容很散,很难形成统一的思想和统一的行动;二是领导班子则由在位领导转为由退休领导组成,活动经费完全自筹,协会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组织;三是从大的社会环境来看,社会团体在当时并未确立有利的社会地位,社会对社会工作、对协会缺乏基本的认同,甚至有很多误解。这就意味着我们面临的困难很多,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在探索中前行。因此,我们必须要有改革创新的精神,带领队伍走出困境。
确立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工作态度的集中体现,是组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集体或团队的灵魂所在。2001年11月,协会提出了“和、合、诚、信、学、创、实、乐”的团队精神。简言之,“和”就是要讲团结、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合”即顾全大局、合作共事,整合力量,统一行动;“诚”就是要以诚待人、忠诚事业;“信”就是要以信誉为本,取信社会;“学”就是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创”就是要有创新精神,不断开拓;“实”就是说实话、办实事、讲实效,踏踏实实向前进;“乐”就是要快乐工作,服务社会、做出成绩、精神充实。正是在“和、合、诚、信、学、创、实、乐”团队精神的指引下,协会员工发扬工作热情,精诚团结、目标一致、协同共进,协会逐步被打造成为一个团结、友爱,素质较高、比较能战斗的集体。
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自身规范化建设
管理体制
重组后的中国社会工作协会规模大、职能多、业务范围庞杂,下属委员会众多,资金匮乏。在这种形势下,发展社会工作必须依靠社会力量。因此,在多次讨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制定并实行了“主任领导下的总干事负责制”。委员会的财务、人员管理相对独立,给委员会充分的活动空间和较大的发展余地。这种相对分权的管理体制吸引了很多社会上有实力、有能力的人来竞聘总干事。新鲜血液的加入为协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力,也为协会的发展开创了新局面。实践证明,这种管理体制是符合协会当时资金缺乏、人才匮乏的现实状况的。
运行机制
活动是社会组织的生命。活动必须以项目来带动。为此,我们提出了“龙头带动、多点支撑”的项目运作机制。通过打造品牌项目,积极开展系列活动,以项目带动活动的开展。比如我们开展的榜样公益系列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榜样公益系列活动是由国家民政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中国残联、中央综治办六家单位联合支持发起,由十七家社会组织为支持单位的系列活动。活动旨在整合公益资源,创新公益理念、树立公益榜样、宣传公益文化、规范公益行为、推动公益事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其所含的“社会公益示范工程评选”、“中华慈善排行榜”、“全国十大公益之星评选”、“儿童希望”—助医、助养、助学等活动都是在“榜样公益”这个龙头带动下的多个项目支撑的统一的运作机制。在理论建设上我们走了一条由宏观到微观、由宽泛到具体的发展路径,在与香港合作开展社会工作论坛的基础上,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实务建设的需要,我们召开了更为具体化、专业化、行业化的论坛,如民族社工论坛、医务社工论坛、企业社工论坛等,通过这些专业论坛的召开,宣传社工理念,普及社工知识,推动社会工作实务建设的发展。
规范化建设
在自身建设上,我们非常重视加强协会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通过制定、完善协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工作规则,对协会的内部管理、运作机制、公文种类、公章使用、人员聘用、工作纪律、员工奖惩等,都进行了较为规范的和操作性比较强的规定,有效保障了协会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的顺利实施。
努力打造软实力和硬实力
协会的定位是我国社会工作领域全国性、行业性的社会团体。要实现这一定位,必须以实力做支撑。为此,我们努力打造协会的软实力和硬实力。
从软实力来说,一是组织成立专家委员会。将社会上有影响的社会工作专家、学者团结到协会周围,借助外脑打造协会自己的智库。专家委员会的成立是协会在自身人才匮乏下的体制创新。实践证明,作为协会的智谋机构和研究咨询机构,专家委员会在论坛讲演、行业评估、基地建设、教育培训、调查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9年,由我会牵头,民政部培训中心、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上海社会工作培训中心和长沙民政学院联合组编了《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1988-2008)》,其编写力量主要是专家委员会的成员,在各位专家的努力下,《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1988-2008)》终于完成,这是我国第一本社会工作发展报告,报告对中国二十年来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从不同角度对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务作了精确的概括,提炼出了社会工作的发展成果和经验,展望了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和方向,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二是建设协会自己的宣传舆论阵地。在民政部的支持下,我们创办了《公益时报》。经过十年的发展,《公益时报》已经成为宣传公益事业、社会工作的平台和协会的宣传阵地;主办了《中国民康医学》杂志,该杂志对宣传大众康复和医务社会工作发挥了一定作用。创办了《社会与公益》杂志,将其逐步建设成为深层次挖掘和反映社会问题,探讨社会公益发展的新方向,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新闻宣传资源;主管了第一视频,并在这一全国最大的视频媒体上开设“社会工作”专题栏目,宣传社会工作;创办并积极发展内部刊物,如《街区通讯》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在城区基层宣传社会工作的重要刊物;创办协会网站,积极更新社会工作信息,使协会网站成为社会各界了解社会工作和协会的主渠道。三是创立协会的团队精神。在“和合诚信 学创实乐”团队精神的指引下,协会员工精诚团结、目标一致、协同共进,为实现协会的奋斗目标而努力。四是努力提高文化素质,通过积极进行理论建设、创办书画展、开办联欢晚会、创建公益文化中心等多种形式加强协会文化建设。五是提升协会专业水平,特别强调要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为此,我们要求委员会的总干事要成为本行业的专家,协会工作人员要取得社会工作师或助理社工师的资格,使协会的员工队伍更加专业化。
从硬实力来说,发起并创办了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创办了孤残儿童救助基金、贫困家庭病残儿童救助基金、成龙—杨受成公益慈善基金、甘泉工程公益基金、扶贫开发基金、防治乳腺癌专项基金、榜样公益基金和太阳雨公益慈善专项基金等八支基金;创办了建设中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重大民生工程——“爱晚工程”,从而为协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撑,推动了协会的大踏步前进。
确立奋斗目标,努力提高专业化水平
在2006年以前,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的发展思路是不清晰的,作为社工协会的一员不了解什么是社会工作是普遍现象,中国社会工作协会该向何处去?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2006年春节过后,协会召开总干事联席会议,专题讨论协会的发展方向问题。会上,反映出了两种不同的意见,最终经过讨论,大家统一了思想,明确了认识,即坚持协会的社会工作发展方向。2006年3、4月间,协会开展了关于社会工作定义的大学习、大讨论,最终形成了协会自身的关于社会工作的定义,使大家在思想上、理论上得到了初步的统一认识。
2007年4月,协会召开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确立了协会的五年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即要努力将协会打造成为“专业化、职业化、行业化”的社会组织。在此基础上,协会开展了整顿工作。一是组织整顿。在评估的基础上,将与社会工作关系不紧密的委员会独立出去,合并职能重叠的委员会,既精简了机构,又将协会打造成了专业特色比较明显的社会组织。二是思想整顿。协会要求委员会的工作必须向社会工作靠近,提出协会的工作虽然方方面面,但必须有一个合理内核,这就是“社会工作”,并提出了社工协会要逐步走向“社会工作化”的要求。通过整顿,大家的专业化意识逐步增强。中国社工协会的专业化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员工队伍的专业化,协会员工要掌握社会工作的理念、方法和技能;二是分支机构的专业化,要将各委员会打造成为本领域专业化、行业化的社会组织;三是协会自身要专业化,要将社工协会打造成为社会工作领域领头雁和排头兵,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和行业引领作用。
明确社会工作的战略地位,推动社会工作实务发展
专业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真正的拐点是十六届六中全会以后,当在党的代表大会的决议中提出在我国要建立规模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战略任务时,社会工作的春天才真正来到了。这一战略任务的提出,说明了社会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群众工作在新时期的重要体现,是巩固政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我们中国社会工作协会能够站在滚滚向前的历史发展洪流中,为我国的社会工作的发展而鼓而呼,尽我们的一点绵薄之力,是我们的光荣,是我们的责任。如何发挥我们的作用,是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中国社会工作协会是行业性的群众组织,务实应该是我们的本分,我们应该把重心放在狠抓社会工作的实务建设上,这也是社会工作发展的关键。在大家尚不清楚什么是专业化的社会工作的时候,在大家尚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的时候,我们应该在这方面下苦功夫,抓典型、搞试点、创基地,真正在实务建设上拿出经验来,拿出做法来,让典型经验实实在在地呈现在大家面前。为此,我们在四川地震灾后,建起了五个社工服务站,专门探索社会工作在灾后重建中的实务工作;为了探索在不同领域的社会工作的特点,我们在北京西城区建立了城市社区社会工作试验基地;为了探索农村基层社会工作的特点,我们和长沙民政学院一起建立了农村社会工作试验基地;为了探索企业社会工作的特点,我们和深圳市社工协会一起建立了企业社工试验基地;为了探索社工带动义工的经验,我们在佛山市南海区建立了“社工+义工”实验基地;为了探索一些属社会工作领域的单位和部门履行社工职能,我们在江西建立了社工岗位职能转换的试验基地。这些基地的试点工作正在有序而有成效地在向前推进着,我们准备在适当的时候召开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总结经验,推广典型,把他们的做法展现给大家。最近一、两年来,各地的实务工作在扎扎实实地推进,我们把其中一部分搜集起来,略加整理,并请专家分析点评,之后编撰成册,取书名为《全国社会工作实务创新优秀案例》。我们所做的这一切,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推动社会工作实务建设的发展,尽快地在我国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开展起来,让社会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20年弹指一挥间,新的征程又展现在眼前,前不久中共中央组织部等党和国家十四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给我们展现了波澜壮阔的蓬勃发展的社会工作新局面,使我们深受鼓舞,同时我们也看到,社会工作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各有关部门共同关注、共同重视、共同推进的一件大事情,使我们信心十足。前景无限好,还得从头越。在伟大的征程开始起跑的时候,我们中国社会工作协会愿在党和国家的有关部门的领导下,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专业水平和工作实力,继续在探索中努力前行,为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杨建昌
(2001年至今任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常务副会长)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自1991年成立,至今已走过了二十年的风雨历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国的改革开放处于前期阶段,社会保障体系尚属初创时期,社区服务、社区建设也处于探索阶段。在这种背景下,时任民政部部长的崔乃夫同志从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的战略高度出发,创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化标志的社会团体——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社会工作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而产生的,在西方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在改革开放初期,各种社会矛盾已初见端倪,开展社会工作对于解决诸如贫困、两极分化、家庭纠纷、人口迁徙、失业等诸多社会问题有着重要意义。崔部长当时提出在我国发展社会工作,建立中国社会工作协会是非常有战略眼光的。
从1993年开始,阎明复副部长主管协会工作。在这一时期,在阎部长的领导下,协会对如何在我国开展社会工作,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特别是联合香港的有关组织召开了多次社会工作论坛,开展了调研和表彰活动,积极进行理论研究和社会服务实务活动,成效显著。应该说,从1991年至2000年,协会对在我国开展社会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001年,协会召开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以徐瑞新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徐会长是一位很有领导能力、包容、厚德、很有影响力的领导。在他的领导下,大家共同努力,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使协会发展成一个有相当规模和实力的、具有一定专业水平和影响力的全国性的行业组织。回想十年前,协会面临的形势比较复杂、比较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工作者协会更名为社会工作协会,由民政部所属的七八个协会重组而成。二级组织很多,活动内容很散,很难形成统一的思想和统一的行动;二是领导班子则由在位领导转为由退休领导组成,活动经费完全自筹,协会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组织;三是从大的社会环境来看,社会团体在当时并未确立有利的社会地位,社会对社会工作、对协会缺乏基本的认同,甚至有很多误解。这就意味着我们面临的困难很多,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在探索中前行。因此,我们必须要有改革创新的精神,带领队伍走出困境。
确立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工作态度的集中体现,是组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集体或团队的灵魂所在。2001年11月,协会提出了“和、合、诚、信、学、创、实、乐”的团队精神。简言之,“和”就是要讲团结、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合”即顾全大局、合作共事,整合力量,统一行动;“诚”就是要以诚待人、忠诚事业;“信”就是要以信誉为本,取信社会;“学”就是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创”就是要有创新精神,不断开拓;“实”就是说实话、办实事、讲实效,踏踏实实向前进;“乐”就是要快乐工作,服务社会、做出成绩、精神充实。正是在“和、合、诚、信、学、创、实、乐”团队精神的指引下,协会员工发扬工作热情,精诚团结、目标一致、协同共进,协会逐步被打造成为一个团结、友爱,素质较高、比较能战斗的集体。
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自身规范化建设
管理体制
重组后的中国社会工作协会规模大、职能多、业务范围庞杂,下属委员会众多,资金匮乏。在这种形势下,发展社会工作必须依靠社会力量。因此,在多次讨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制定并实行了“主任领导下的总干事负责制”。委员会的财务、人员管理相对独立,给委员会充分的活动空间和较大的发展余地。这种相对分权的管理体制吸引了很多社会上有实力、有能力的人来竞聘总干事。新鲜血液的加入为协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力,也为协会的发展开创了新局面。实践证明,这种管理体制是符合协会当时资金缺乏、人才匮乏的现实状况的。
运行机制
活动是社会组织的生命。活动必须以项目来带动。为此,我们提出了“龙头带动、多点支撑”的项目运作机制。通过打造品牌项目,积极开展系列活动,以项目带动活动的开展。比如我们开展的榜样公益系列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榜样公益系列活动是由国家民政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中国残联、中央综治办六家单位联合支持发起,由十七家社会组织为支持单位的系列活动。活动旨在整合公益资源,创新公益理念、树立公益榜样、宣传公益文化、规范公益行为、推动公益事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其所含的“社会公益示范工程评选”、“中华慈善排行榜”、“全国十大公益之星评选”、“儿童希望”—助医、助养、助学等活动都是在“榜样公益”这个龙头带动下的多个项目支撑的统一的运作机制。在理论建设上我们走了一条由宏观到微观、由宽泛到具体的发展路径,在与香港合作开展社会工作论坛的基础上,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实务建设的需要,我们召开了更为具体化、专业化、行业化的论坛,如民族社工论坛、医务社工论坛、企业社工论坛等,通过这些专业论坛的召开,宣传社工理念,普及社工知识,推动社会工作实务建设的发展。
规范化建设
在自身建设上,我们非常重视加强协会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通过制定、完善协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工作规则,对协会的内部管理、运作机制、公文种类、公章使用、人员聘用、工作纪律、员工奖惩等,都进行了较为规范的和操作性比较强的规定,有效保障了协会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的顺利实施。
努力打造软实力和硬实力
协会的定位是我国社会工作领域全国性、行业性的社会团体。要实现这一定位,必须以实力做支撑。为此,我们努力打造协会的软实力和硬实力。
从软实力来说,一是组织成立专家委员会。将社会上有影响的社会工作专家、学者团结到协会周围,借助外脑打造协会自己的智库。专家委员会的成立是协会在自身人才匮乏下的体制创新。实践证明,作为协会的智谋机构和研究咨询机构,专家委员会在论坛讲演、行业评估、基地建设、教育培训、调查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9年,由我会牵头,民政部培训中心、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上海社会工作培训中心和长沙民政学院联合组编了《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1988-2008)》,其编写力量主要是专家委员会的成员,在各位专家的努力下,《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1988-2008)》终于完成,这是我国第一本社会工作发展报告,报告对中国二十年来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从不同角度对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务作了精确的概括,提炼出了社会工作的发展成果和经验,展望了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和方向,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二是建设协会自己的宣传舆论阵地。在民政部的支持下,我们创办了《公益时报》。经过十年的发展,《公益时报》已经成为宣传公益事业、社会工作的平台和协会的宣传阵地;主办了《中国民康医学》杂志,该杂志对宣传大众康复和医务社会工作发挥了一定作用。创办了《社会与公益》杂志,将其逐步建设成为深层次挖掘和反映社会问题,探讨社会公益发展的新方向,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新闻宣传资源;主管了第一视频,并在这一全国最大的视频媒体上开设“社会工作”专题栏目,宣传社会工作;创办并积极发展内部刊物,如《街区通讯》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在城区基层宣传社会工作的重要刊物;创办协会网站,积极更新社会工作信息,使协会网站成为社会各界了解社会工作和协会的主渠道。三是创立协会的团队精神。在“和合诚信 学创实乐”团队精神的指引下,协会员工精诚团结、目标一致、协同共进,为实现协会的奋斗目标而努力。四是努力提高文化素质,通过积极进行理论建设、创办书画展、开办联欢晚会、创建公益文化中心等多种形式加强协会文化建设。五是提升协会专业水平,特别强调要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为此,我们要求委员会的总干事要成为本行业的专家,协会工作人员要取得社会工作师或助理社工师的资格,使协会的员工队伍更加专业化。
从硬实力来说,发起并创办了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创办了孤残儿童救助基金、贫困家庭病残儿童救助基金、成龙—杨受成公益慈善基金、甘泉工程公益基金、扶贫开发基金、防治乳腺癌专项基金、榜样公益基金和太阳雨公益慈善专项基金等八支基金;创办了建设中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重大民生工程——“爱晚工程”,从而为协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撑,推动了协会的大踏步前进。
确立奋斗目标,努力提高专业化水平
在2006年以前,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的发展思路是不清晰的,作为社工协会的一员不了解什么是社会工作是普遍现象,中国社会工作协会该向何处去?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2006年春节过后,协会召开总干事联席会议,专题讨论协会的发展方向问题。会上,反映出了两种不同的意见,最终经过讨论,大家统一了思想,明确了认识,即坚持协会的社会工作发展方向。2006年3、4月间,协会开展了关于社会工作定义的大学习、大讨论,最终形成了协会自身的关于社会工作的定义,使大家在思想上、理论上得到了初步的统一认识。
2007年4月,协会召开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确立了协会的五年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即要努力将协会打造成为“专业化、职业化、行业化”的社会组织。在此基础上,协会开展了整顿工作。一是组织整顿。在评估的基础上,将与社会工作关系不紧密的委员会独立出去,合并职能重叠的委员会,既精简了机构,又将协会打造成了专业特色比较明显的社会组织。二是思想整顿。协会要求委员会的工作必须向社会工作靠近,提出协会的工作虽然方方面面,但必须有一个合理内核,这就是“社会工作”,并提出了社工协会要逐步走向“社会工作化”的要求。通过整顿,大家的专业化意识逐步增强。中国社工协会的专业化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员工队伍的专业化,协会员工要掌握社会工作的理念、方法和技能;二是分支机构的专业化,要将各委员会打造成为本领域专业化、行业化的社会组织;三是协会自身要专业化,要将社工协会打造成为社会工作领域领头雁和排头兵,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和行业引领作用。
明确社会工作的战略地位,推动社会工作实务发展
专业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真正的拐点是十六届六中全会以后,当在党的代表大会的决议中提出在我国要建立规模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战略任务时,社会工作的春天才真正来到了。这一战略任务的提出,说明了社会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群众工作在新时期的重要体现,是巩固政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我们中国社会工作协会能够站在滚滚向前的历史发展洪流中,为我国的社会工作的发展而鼓而呼,尽我们的一点绵薄之力,是我们的光荣,是我们的责任。如何发挥我们的作用,是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中国社会工作协会是行业性的群众组织,务实应该是我们的本分,我们应该把重心放在狠抓社会工作的实务建设上,这也是社会工作发展的关键。在大家尚不清楚什么是专业化的社会工作的时候,在大家尚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的时候,我们应该在这方面下苦功夫,抓典型、搞试点、创基地,真正在实务建设上拿出经验来,拿出做法来,让典型经验实实在在地呈现在大家面前。为此,我们在四川地震灾后,建起了五个社工服务站,专门探索社会工作在灾后重建中的实务工作;为了探索在不同领域的社会工作的特点,我们在北京西城区建立了城市社区社会工作试验基地;为了探索农村基层社会工作的特点,我们和长沙民政学院一起建立了农村社会工作试验基地;为了探索企业社会工作的特点,我们和深圳市社工协会一起建立了企业社工试验基地;为了探索社工带动义工的经验,我们在佛山市南海区建立了“社工+义工”实验基地;为了探索一些属社会工作领域的单位和部门履行社工职能,我们在江西建立了社工岗位职能转换的试验基地。这些基地的试点工作正在有序而有成效地在向前推进着,我们准备在适当的时候召开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总结经验,推广典型,把他们的做法展现给大家。最近一、两年来,各地的实务工作在扎扎实实地推进,我们把其中一部分搜集起来,略加整理,并请专家分析点评,之后编撰成册,取书名为《全国社会工作实务创新优秀案例》。我们所做的这一切,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推动社会工作实务建设的发展,尽快地在我国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开展起来,让社会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20年弹指一挥间,新的征程又展现在眼前,前不久中共中央组织部等党和国家十四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给我们展现了波澜壮阔的蓬勃发展的社会工作新局面,使我们深受鼓舞,同时我们也看到,社会工作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各有关部门共同关注、共同重视、共同推进的一件大事情,使我们信心十足。前景无限好,还得从头越。在伟大的征程开始起跑的时候,我们中国社会工作协会愿在党和国家的有关部门的领导下,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专业水平和工作实力,继续在探索中努力前行,为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杨建昌
(2001年至今任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常务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