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才子·“傻子”

来源 :大众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u06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文荟萃的江苏,才子辈出。即就20世纪而言,才子刘天华之于音乐,才子吴祖光之于戏剧,才子林散之之于书法,才子闻捷之于诗歌,才子石言之于小说,才子徐悲鸿之于美术,他们的艺术才能是人所共知的。然而,较少有人知道,在20世纪内,江苏还出了个文艺全才型的才子石林。
  石林(1920-2001),泰州人,首先是音乐家。音乐家冼星海有个《黄河颂》,唱遍全中国,但石林有个《长江颂》,唱遍江、浙、皖长江两岸。《黄河颂》以雄伟、激昂见长;《长江颂》则以优美、抒情取胜。石林创作《长江颂》时,仅20岁。他写词并作曲的《海上行》,在抗日战争时期,在苏中、苏北革命根据地广泛传唱。他创作《海上行》时才21岁。1941年,我在大豫中学读书时,就学唱了《海上行》。他写词并作曲的《我们高声歌颂中国共产党》,新四军指战员、革命学校师生在开饭前、集会前常常唱这支歌。石林创作这首歌时23岁。由石林作曲的作品多达百余首,其中多数传唱于军队和地方。自1939年石林创作他第一首歌曲《保卫美丽的山河》起,至2001年6月他逝世前五个月给高二适的词作《回乡初闻子规》谱曲止,石林的作曲生涯长达62年,这在当代音乐家中也是罕见的。
  石林又是书法家。《石林书法集》(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赢得书法界行家的普遍好评。书画家兼书画评论家萧平在《须教自我胸中出,笔端有力任纵横》中称赞他:“书如诗歌样清新,如音乐般跌宕。”石林的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无不风格独具,自成一家。他曾与书法家尉天池合作出版过《小学生习字帖》,被众多学校作为小学生习字的范本。1979年,我的弟弟陈抗生作为访问学者去美国深造,需要一些书法作品馈赠给他去美国后结识的师友,我便向石林同志求助。半个月内,他认真书写了各种书体的十多幅书法作品给我,由我转给了弟弟,经装裱后带到美国。这些墨宝在美国华人学者和美国学者中大受欢迎。一年后我弟弟访美归来,他对我说:石林的这些墨宝,据美国华人书画界估评,多幅作品的价值在万元美金以上,真是一字千金。
  石林还是位名诗人,他的新诗、旧体诗中的不少作品是传世之作。他有诗集《履痕集》(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行世。他在抗美援朝时创作的《告别祖国》,在志愿军中引起强烈共鸣,被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志愿军诗选》列为开篇之作。他的旧体诗词,平民赏,大雅知。无论是五言律诗,七言律诗,还是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以及其它旧体诗,既注重旧体诗词的格律、平仄、对仗、叶韵,又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全新的思想感情。江苏写旧体诗的能手有胡小石、吴天石、曾昭燏、陈超等诗人,石林的旧体诗和他们比较并不多让。
  石林更是位文学评论家。他是我国最早论述艺术标准的评论家之一。他在《艺术标准浅谈》(《雨花》1962年第4期)中提出:“真实生动的形象”,包括“典型性格塑造的得失”;“民族化和群众化”;“艺术风格的独创性”;“艺术技巧”和“艺术形式”的“完美性”,是艺术标准的四个方面。此论一出,关于艺术标准问题,文艺界基本上有了共识。他对歌剧《芳草地》的评论:《歌剧(芳草地)观后有余情》,入选1984年《中国戏剧年鉴》。他对《歌词、歌曲创作的十字要求》(《江苏省首届声乐作品评奖优秀歌曲选及发言集》,1989年);“一、时,即时代性”;“二、民,即民族性”;“三、新,即新鲜感”;“四、深,即思想的深刻性”;“五、情,即真实的感情,丰富的感情”;“六、律,即格律化”;“七、美,即情景和旋律的优美”;“八、趣,要有风格、要生动活泼”;“九、短,即篇幅要短”;“十、通,即通俗化、群众化”。这“十字要求”,被歌词界认为是搞好歌词、歌曲创作的“不易之论”。
  石林还是位剧作家。他与杨学怀合作的六场歌剧《春江飞燕》,被戏剧界视为“精品”、“力作”。
  石林又是个杰出的文艺组织家。他身任文工团团长的23军文工团,是华东野战军里有名的军级文工团。石林是文艺内行,加之他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演出时亲自操奏乐器,把全团同志的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他转业到江苏后,先是任中国科学院江苏分院文学研究所的副所长(所长空缺),培养了我省第一批专业文学研究者。后来成名的民间文学研究家周正良、华士明、戏剧评论家罗杰、文学评论家杭文成、都受到过石林的指点。其后,石林任江苏省音乐家协会驻会副会长,他依靠和团结老音乐家陈洪、黄友葵等人,发挥他的左膀(张仲樵)右臂(袁飞)的作用,仅仅只有三个人的江苏省音乐家协会却把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热火朝天。新时期到来后,石林继任江苏音乐家协会驻会副会长,省的音乐工作又有新的发展。1985年,石林向江苏省音代会所作的《音协江苏分会会务工作报告》,求实,具体,既报喜又报忧,赢得到会代表的长时间掌声。石林晚年,主持领导《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苏卷》的整理和编辑工作,历时十七载。全国民间歌曲集成总编辑吕骥同志对石林说:“祝贺江苏成功,你们功不可没。”
  此外,石林的琴、棋、书、画、印蜕,也堪称一流。他的二胡、小提琴拉得出神入化;他下围棋,在老干部中很少有人能与他颉颃;他的人物素描和人物速写,人见人爱;他的印蜕,偶一为之,但也颇见神韵。
  若问:石林何以如此多才多艺,创作成果何以如此多产高产?据我所知,原因有四:一是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家学渊源,祖父是饱学之士,父亲是书法家,父、祖对他的熏陶、教育,使他获益匪浅。二是他“悟性”高。譬如,他在全国解放前,没有接触过小提琴,全国解放后才与小提琴打交道,他仔细阅读了小提琴演奏法的书,突然有悟,就无师自通地拉小提琴。因他有二胡的功底,他拉的小提琴琴声另有一番风味,叫人侧耳倾听。三是他极其勤奋。譬如,他练习书法,除颜、柳、欧、二王之外,还临习过《张迁碑》、《曹全碑》、《石鼓文》,还有许多青铜器铭文,有的是连专业书法家都很少临习过的,如《秦诏版》、《赵鼎》、《越尊》等铭文。真是寒练三九,暑练三伏。悟性加勤奋,才是石林成功的奥秘。四是他有一位贤内助周涵英。周涵英1945年2月参加革命,俄语专家。1950年她与石林结婚后,内外一把手,相夫教子(女),悉力承担家务,照顾石林,石林乃有较多的余暇致力于创作和研究。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文艺全才型的才子,又是1939年即参加新四军的老革命,石林终其身不过是处级干部(享受副厅级待遇)。为什么?因为石林这位才子又是“傻子”。他曾写过这么一首诗——《这世界》:“这世界,我对你,还有什么说的。我为你,流过泪,流过血(按:石林在革命战争中负伤,是三等甲级残废),一个春秋,又一个春秋。然而,你却对我说‘你真傻’!”有人因此说石林是“傻子”。但他宁愿做鲁迅《聪明人、傻子和奴才》中的“傻子”,却不肯做“聪明人”,更不去做“奴才”!
  石林是“傻子”的故事甚多,略举数例:反“右”前,他既没有“鸣放”,也未向领导提意见,本来,反“右派”斗争与他不搭界。但他对反“右”却有自己的看法。一次,他对人说:“现在不是群众运动,而是运动群众”。仅仅说了这么一句话,有关领导即将他划为“中右”,决定把他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如果石林是“聪明人”,他可以在“反右”时不说话;如果是“奴才”,他可以听从主子的指挥狠打“右派”以升官;但他却做了“傻子”,讲了真话。
  石林的“傻子”故事之二是,石林转业时,是师政治部副主任。当时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江渭清,是石林的老领导;石林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曾当过后任海军副司令兼东海舰队司令陶勇的秘书。如果石林转业前找江渭清,或者托陶勇给江渭清打个电话,按照石林师政治部副主任的职级,安排个副厅长职务,毫无问题。但石林没有这样做,甚至想都不曾想过。所以,转业后,石林担任的是副处级的文学所副所长、江苏音乐家协会的驻会副会长。即使是新时期到来后,和他一起工作过的老同志,早以升为厅局级、省、部级,他也从不曾为个人的待遇问题找过谁。
  石林的“傻子”故事之三是,1997年,是新四军成立六十周年,要编一本《新四军歌曲选集》进行纪念。《新四军歌曲选集》的编者知道石林是新四军里的著名作曲家,向石林约稿,请他提供候选歌曲,但却被石林婉言谢绝了。他对夫人周涵英说,我的作品(歌曲),“它们好比一株株梨树苗,不是每株苗都能生长起来”;“有的倒也结出了梨子,让尝者品了个新鲜,在一定季节受到过钟爱。而过了时的梨子,泥土都不如。我只能取得回忆中的温暖,它曾是我心底喷射出的激情。”明明是新四军、根据地民众当时广泛传唱过的名歌,石林却把它们视为“过了时的梨子”,而拒绝入选《新四军歌曲选集》,于是一些人又把石林叫做“傻子”。
  石林的“傻子”故事之四是,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石林的书法艺术大名已经不胫而走。新时期到来,石林的书法艺术作品多次展出并在南京鼓楼高岗举行过“石林书法展”以后,石林的书法家名声竟超过了他的音乐家名声、文学家名声,向他求字的人甚多。在市场经济下,他本可以像其他书法家那样理所当然地公示润格,取得书法报酬。但石林“不!”别人向他求字,他自备宣纸、自出笔墨,分文不取地为求字者提供墨宝,变成了“倒贴”。有些不相识的外地同志向他求字,他还将自己的作品,挂号邮寄给远地求字者。当年,我向石林求字,他固然无偿奉送,就是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他也不曾收过别人一分钱润笔费。词作家戴晓权、丛培智在挽联中评价他:“抛名却利,淡泊人生,不失雅士风范”,完全属实。
  如此文艺全才型的才子,如此光明正直憨厚的“傻子”,人们是不会忘记他的。在石林逝世六周年的前夕,他的学生兼战友吴尧(主编)、郁胜天、洪炉(副主编)在周涵英的协助下,自动编辑了一部43万字的《石林音乐、文学作品选集》,交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对石林进行最好的纪念。吴尧在《代序》中说:“石林,永远是我心目中的高人!”他说出了举凡认识、知道、熟悉石林的所有人的心里话!
其他文献
A、 在军营中磨练    “人这一辈子注定要经历很多事,要接触不少的人。随着岁月的流逝,有些人变得模糊起来,有些人却清晰如昨。虽然二十几年过去了,但每到“八·一”期间,就特别怀念当兵的日子,怀念当兵的战友。”  这是2007年国庆节期间,叶建伟在原部队通信连战友联谊会上说的一段话。这段话的字里行间,充满了深情和厚谊,充满了怀念和期待。让我们看到了昔日军营中一个热血青年,冲在部队各项任务最前面的情景
期刊
为推动中国当代诗歌研究,促进诗歌创作繁荣,2008年4月5日到6日,由香泉湖国际度假中心、南京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南京·现代汉诗研究计划”等联合举办的“中国·香泉湖诗歌节”在风光旖旎的安徽和县香泉湖举行。来自江苏、上海、北京、四川、山东、安徽、浙江等地的诗人学者及媒体新闻记者共计200余人汇聚一堂,著名诗人柏桦、宋琳、默默、庞培、潘维、潘洗尘、子川、黄梵、马永波,著名批评家江弱水、汪政、晓华、王鸿
期刊
古河溧水以北,水北为阳,故名溧阳。名始兮春秋⑴,县始兮始皇⑵。寒暑两千六。历代重镇,古称永平、永世、平陵。历隶丹阳、扬州、金陵、江宁、镇江、常州,元、明曾升为溧州、溧阳府、溧阳路、溧阳州是也。  远古海洋奥地,汪洋、沧桑兮悠悠万古。人类发祥地,始祖中华曙猿⑶。  吴语西止⑷,楚风东达⑸,乃东西南北习俗之喜厌亲疏协和之域也⑹,嵌苏、浙、皖三省界之瑰宝也,天目、茅山余脉⑺、太湖水系⑻、“长三角”之要地
期刊
亲爱的儿子:  提起笔,往事如潮。一想起与你共同生活十五年来的那些平凡的、琐碎的、点点滴滴的往事,心中总涌动着一股股难以平息的感情波涛。即便不是为了遵命而作,爸爸也会在你生日之际为你写点什么。在爸爸的眼里,你是一个天真烂漫、稚气十足,永远也长不大的小淘气。那天我与你并肩走着,偶尔瞥了你一眼,看到了一个身高已超出我半头的充满着青春活力的英俊少年,爸爸不由自主地惊慌起来。时间老人真像是个神奇的魔术师,
期刊
[编者按]名将彭雪枫与林颖结婚只有三年时间,而在一起生活的日子还不到半年。在相别相思的岁月中,彭雪枫给林颖先后写过91封家书。时隔60余载,这些家书依然闪烁着人性的光芒,令人感动和震撼,并深受启迪。  彭雪枫出生在九月,入党在九月,结婚在九月,牺牲在九月。九月,凝聚着他太多的悲欢。今年九月,是彭雪枫将军诞辰101周年。特摘录其几封家书,以示纪念。    楠①:  决心是果断的具体表现,我俩应为我们
期刊
春风轻拂催桃李,真情滋润慈母心。前天,东林舅舅打来电话:今天要来接外婆回家咯!外婆家,说远不远,说近不近,就在城南十五里桥;然而,她盼了整整20年,至今还没走到呢!  八岁那辰光,舅舅娶新娘,我和妈妈坐上独轮车,沿着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吱吱吭吭”地走了好半天。我记得,村头有一棵黄金伞似的银杏树,微风一吹,树叶儿便铮铮作响,闪烁着一圈一圈的金光。一到银杏树下,妈妈就惊喜地叫了一声:“停,到啦!”猛
期刊
朦胧诗之后,我对诗歌的了解就越来越少了。偶尔听到诗歌集会也像台湾立委选举一样热闹,我感到太匪夷所思了,以至于大笑。此后,对于诗歌就停留在这种印象里。这次参加香泉湖诗歌节实在是个意外,说实话,香泉湖对于我的吸引力远远大于诗歌节。而且,抱定这种想法我一点都不感到脸红,至少在去之前是这样。这些年来我已经不知道还有多少东西能让我认真,更不必说虔诚或敬畏。诗歌可能并不在那有限的认真、虔诚或敬畏之列。  会场
期刊
朱明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朝代,它不仅影响了清代文化,更多的是惠及当今的中国人。其他的不说,仅就现存的中国城墙而言,南京的帝都城墙、北京的城墙、苏州的城墙、西安的城墙、平遥的城墙,以及现在我们所说的万里长城居庸关、山海关等段长城和重要关隘,无一不是明朝工匠的心血所筑就。而南京明孝陵博物馆就是当今中国一座专门研究、展示明朝历史文化的博物馆。这个博物馆的掌门人是位女性,她就是周钰雯馆长。在这
期刊
海风  煽动着八月的情绪  白玉兰再度开放  奇异楼群的上空  飞翔着钟情蓝天的鸽子  抒写夏的碧绿    我独自沿着海岸线  去走很远的路  听潮汐讲述一个故事  心流放了  在很远的北国天空  我在寻找雨滴时  有人悄然拾起  一片金色的阳光  把它当成  青春的封面而幸福的哭泣    我只想让我的心  捧起那颗雨滴  让他成为太阳后  心不再被流放  流放的是云  是绿叶  是一叶扁舟  是
期刊
在70年代出生的女作家们在女性主义、女权主义的旗帜捍卫下书写“私我”,谈论“性”的氛围中,同为70年代出生的江苏女作家魏微的创作无疑是与众不同而别具风情的。有评论说,魏微是作家,是美女,但她不是美女作家。她的《流年》、《化妆》、《异乡》等一系列作品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今为时间背景,为中国本土的成长小说打开了一个新鲜的言说空间,施战军评价她的作品“丰足、柔韧、有痛痒更有情感的深度”,更带给读者一种“
期刊